GDHG.US
Golden Heaven to build three new theme parks

自今年4月IPO以来,公司的股价已上涨两倍,其中大部分涨幅,发生在上月初宣布新建三个地区性游乐园的计划后

重点

  • 金生游乐将投资近6亿元,兴建三个游乐园,集团拥有的公园数量增长50%
  • 业内很多更大的公司在疫情期间出现亏损,而受益于地区性游乐园运营商的定位,金生游乐仍能保持盈利

     

阳歌

对游乐园运营商金生游乐集团控股公司(GDHG.US)来说,今年如同坐过山车——年初随着中国走出持续三年的疫情,业务缓慢起步,而随着业绩的改善和公布大规模扩张计划,发展速度突然加快。

自去年底中国取消疫情防控措施后,休闲旅游行业大幅反弹,金生游乐的股价自9月初以来上涨两倍多。不同于很多同行,金生游乐在过去两年的疫情中,仍然维持了盈利,因为它运营的是较小的地区性游乐园,大量收入都来自游乐场周边的消费群体。

截至3月的最新半年报显示,期内公司继续保持了盈利,收入也略有增长。

但让投资者最兴奋的是金生游乐上月初公布的计划——新建3个游乐园,在现有6个公园的基础上增加50%的规模。从收入的角度看,新建游乐园带来的收入增长可能会超过50%,因新园相较于现有公园的规模更大,总投资接近6亿元(8,200万美元)。

对于一家截至3月底(财年中期)仅拥有2,830万美元现金的公司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即有现金加上4月IPO筹集的700万美元,总数仍不到建设新公园所需资金的一半。当然,公司很可能通过贷款来筹足资金,鉴于其盈利能力,以及受经济放缓影响较小,贷款应该不是难事。

中国的游乐园市场庞大,无论是迪士尼(DIS.US)、环球影城等全球知名企业,还是万达等本土巨头,都看到了大量商机。该公司3月底提交的最终版招股书中提供的第三方数据显示,疫情前中国游乐园的整体市场稳步增长,2019年总值已达到122亿元。

但之后的疫情迫使很多游乐园关闭或限制运营。整个行业就像游乐园中的过山车一样螺旋式下滑,在疫情的第一年,即2020年,市场规模暴跌近一半至65.3亿元。随着疫情的结束,该行业最近重拾升轨,预计2025年将取得约127亿元的年收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惠誉评级在3月的一份中国游乐园报告中说:“游乐园板块的回暖幅度高于旅游业均值,部分头部游乐园在2023年前2个月的入园人数较同期反弹并超过疫情前水平。”报告同时表示,由于积压已久的休闲出行需求亟待释放,预期2023年全年游乐园行业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区域运营商

旅游业的反弹对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这样游客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型游乐园来说至关重要,而作为小型乐园的区域运营商,金生游乐同样值得关注,其公园通常价位更经济,客源也更地方化。所以公司相对而言不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因它并不依赖家庭度假,要知道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大家可能会砍掉合家出行的预算。

同样重要的是,金生游乐的公园均位于中国南部,意味它们可以全年运营,不太受冬季严寒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述,金生游乐的招股书显示其在疫情期间实现了盈利,截至2021年9月的财年录得利润1,360万美元,截至2022年9月的财年录得利润1,430万美元,增幅达5%。在此期间,公司的收入增长了9%,从2021财年的3,850万美元,增至2022财年的4,180万美元。

截至今年3月的六个月时间里,也就是上半财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6%,达到1.4亿元。它在8月份发布的首份财报显示,期间共实现盈利5,180万元,增长了12%。

公司现有的6个游乐园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充满挑战的环境当中,所以投资者对其上月宣布的3个新乐园计划更感兴奋。金生游乐在招股书中,披露了新建三座游乐园的计划,每座造价在1.5亿元左右,总造价为4.5亿元。

10月的公告中,宣布最终造价5.9亿元,较之前的数字高出不少,反映公司对正复苏的中国游乐园市场充满信心。

新计划中最重要的是位于湖南常德的两个大型游乐园,它们的总投入为4.5亿元。第三个游乐园位于中国西南的贵州安顺,投入1.4亿元。三个游乐园都将由福建鑫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修建,其中一个将于明年开放,另外两个将于2025年落成。

今年4月金生游乐在纳斯达克的上市价为4美元,上市后的头五个月里,价格基本维持在此水平。但从9月初开始,股价开始攀升,在新建游乐园的消息宣布后,上涨势头加速,目前的股价是IPO价格的三倍多,周四(11月2日)收盘价为17美元。

股价的快速上涨,使金生游乐的市盈率达到44倍之高。相比之下,美国巨头六旗娱乐(SIX.US)和海洋世界娱乐(SEAS.US)的市盈率要低得多,分别为22倍和12倍。就国内同行而言,宋城演艺(300144.SZ)的预期市盈率更高,达到了41倍。

在未来几个月中,金生游乐可能利用它目前的高估值来增发股票,以满足建立新乐园的资金需求,尤其考虑到4月份的融资低于之前的目标。但这只是公司新旅程的开始,未来它需要向投资者证明,自己不仅能够保持盈利,而且随着新游乐园的开业和发展势头的增强,它还能大幅提高利润。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宝尊电商第三季度同比续亏损

电商软件提供商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周二公布,随着核心电商服务重返盈利轨道,新兴品牌管理业务亏损又收窄,第三季度营收实现增长。 公司表示,截至9月的三个月内,营收同比增长4.8%至21.6亿元,经营亏损则从去年同期的1.15亿元收窄至2,560万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亏损,亦从去年同期的6,680万元收窄至4,020万元。 宝尊电商业务本季度实现经调整经营利润2,810万元,较去年同期2,980万元的亏损成功转盈。品牌管理业务(含在华运营Gap服装门店)的经调整经营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30万元收窄至3,870万元。 财报发布后,宝尊纽约上市股票周二下跌5.8%,香港上市股票周三下跌4.9%。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诺亚控股上季纯利大增62.6%

财富管理公司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OAH.US; 6686.HK)周二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收入6.329亿元(约8,890万美元),按年下跌7.4%,净利润达2.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2.6%,经营利润1.719亿元,则较去年同期下滑28.6%。 截至9月30日,Noah注册客户数为466 ,153人,同比增长1.3%;活跃交易客户数为10 ,650人,同比大增35.5%。本季产品分销规模达170亿元,年增19.1%,其中海外产品分销86亿元,增11.2%。资产管理规模维持稳定,截至9月30 日合约管理资产为1,435亿元。关联公司投资权益变动的公允价值增加,则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 公司指出,收入下滑主要受到一次性佣金减少、保险产品分销疲弱所致。本季度,公司取得了美国经纪交易商牌照,亦开始在各业务流程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以改善获客能力、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全球布局与科技能力。公司表示,其强健的资产负债表为未来投资提供坚实基础。 诺亚控股港股周三早盘无涨跌,至中午休市报17.99港元,该股过去6个月累升约1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