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心科技估值胜同行 ‘医网概念’叩门港交所

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申请已于上周失效,公司随即重新提交上市文件,务求成功在港股主板上市
重点:
- 圆心科技再次入表申请到港股上市,在目前形势下,港交所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优先选择
- 该公司的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概念,吸引腾讯与红杉资本成为主要股东,最新估值也高于主要同行
李尧尧
自从港交所2018年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生物科技公司》一章,允许没有收入和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中国内地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可谓络绎不绝;此外,中美关系恶化令监管风险增加,中概股在美市值屡创新低。生物医药企业因需要巨额投资,而且研发周期长,令港交所成为目前形势下最明智的选择。
最新一家有意到香港上市的医疗领域企业,是来自北京的互联网医疗科技公司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它成立于2015年,主要依托其线上线下平台及行业赋能增值服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按2020年营收计算,圆心科技是中国专注于处方药的最大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该公司曾于去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其后未有任何资料更新,申请在本月中因届满6个月而失效:公司随即再接再厉,于4月19日重新提交上市文件,向港交所发起了第二次冲击。
圆心科技是由互联网医疗行业拥有20年专业经验的何涛创立,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公司在几年间发展迅速,并获得资本大腕支持。
股东背景强大
2021年8月,圆心科技完成了最后一轮F轮融资,金额约15亿元。在此之前,圆心科技一共完成了11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腾讯(0700.HK)、红杉资本、启明创投、中信、中金和中银国际等。其中第二大股东、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持股19.55%,持股15.75%的第三大股东红杉资本,是专注于生物医药投资的国际投资机构,正好代表了圆心科技浓厚的“互联网+医疗”背景。
圆心科技本次于香港的筹资额,计划用于未来两至三年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围绕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提高技术平台实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等,并于未来三至五年开发创新医疗健康服务。
根据圆心科技最新的招股说明书,其业务的三大支柱包括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以创建一个协同的医疗平台,确保向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及贴心的服务。
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主要包括院外药房服务、院外医疗服务及药品批发服务。圆心科技主要通过其线下圆心药房网络及在线“妙手医生”平台,提供院外药房及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中国30个省份开设了264家圆心药房,而旗下的综合在线医疗服务及药房平台妙手医生,是中国首批取得医疗执业牌照的互联网医院之一。
截至去年底,妙手医生的每月平均用户访问量约为4020万;过去三年,公司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7.9%、97.5%及94.6%。该公司整体收入增长强劲,从2020年的36亿元大升64%到去年的59亿元。
集团另一主打的供给端赋能服务,是指让医院能够智能化及优化其运营,并促进积极的长期患者管理;圆心科技还以“医互通”品牌开发了一套移动端的基础设施及管理解决方案,以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及提高患者体验。该业务于2019年提供576万元收入,两年后已大增7倍至4,720万元,但占公司总收入仅0.8%。
至于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具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赋能其他行业参与者(例如医药公司和保险公司),主要包括向患者提供的创新型病程管理及服务包、向医药公司提供的创新营销服务,以及向保险公司提供的创新保险服务,包括理赔处理、第三方管理、药品福利管理及创新市场推广等。
估值较同业高
圆心科技已建立创新保险技术平台“圆心惠保”,以协助保险公司提供整合医疗服务与数据分析的创新支付方式。过去三年,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1.9%、2.4%及4.6%。由此可见,虽然第二和第三类业务对公司收入贡献有限,但正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虽然三大业务收入都快速增长,但其亏损却增长得更快,去年的净亏损从2019年的2.01亿元翻了近两番,达到7.57亿元,而同期调整后的亏损也以类似的速度膨胀,从1.72亿元上升到6.22亿元。
目前在港股上市、业务模式于圆心科技接近的公司,分别有平安好医生(1833.HK)、阿里健康(0241.HK)与京东健康(6618.HK),三者的市销率分别为3倍、3.8倍与2.5倍;圆心科技去年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高达275亿元,以去年收入59.4亿元计算,市销率高达4.6倍,比上述同业出现明显溢价。
对圆心科技来说,市场上存在大量替代竞争者,但少有完全类似的竞争者。例如各互联网巨头虽然纷纷创立医疗板块,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但大多仅是网络售药模式,亦有过于依赖医生个人口碑的网上诊断平台春雨医生和平安好医生。该公司通过立足于第一类营收贡献最多的业务,将触角延伸到短期内没有太多收益、但想象空间巨大的业务领域,满足患者“医─药─险”的需求循环,可见其业务模式创新,市场定位独特,或许足以支撑较高估值。
在互联网概念企业监管风险增加的当下,其投资价值是否大于风险,还看该公司日后若获批上市时,香港投资者会否买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