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去年10月曾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申请已于上周失效,公司随即重新提交上市文件,务求成功在港股主板上市

重点:

  • 圆心科技再次入表申请到港股上市,在目前形势下,港交所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优先选择
  • 该公司的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概念,吸引腾讯与红杉资本成为主要股东,最新估值也高于主要同行

李尧尧

自从港交所2018年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生物科技公司》一章,允许没有收入和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中国内地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可谓络绎不绝;此外,中美关系恶化令监管风险增加,中概股在美市值屡创新低。生物医药企业因需要巨额投资,而且研发周期长,令港交所成为目前形势下最明智的选择。

最新一家有意到香港上市的医疗领域企业,是来自北京的互联网医疗科技公司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圆心科技”)。它成立于2015年,主要依托其线上线下平台及行业赋能增值服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按2020年营收计算,圆心科技是中国专注于处方药的最大综合医疗交付平台。

该公司曾于去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其后未有任何资料更新,申请在本月中因届满6个月而失效:公司随即再接再厉,于4月19日重新提交上市文件,向港交所发起了第二次冲击。

圆心科技是由互联网医疗行业拥有20年专业经验的何涛创立,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公司在几年间发展迅速,并获得资本大腕支持。

股东背景强大

2021年8月,圆心科技完成了最后一轮F轮融资,金额约15亿元。在此之前,圆心科技一共完成了11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腾讯(0700.HK)、红杉资本、启明创投、中信、中金和中银国际等。其中第二大股东、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持股19.55%,持股15.75%的第三大股东红杉资本,是专注于生物医药投资的国际投资机构,正好代表了圆心科技浓厚的“互联网+医疗”背景。

圆心科技本次于香港的筹资额,计划用于未来两至三年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围绕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提高技术平台实力及数据分析能力等,并于未来三至五年开发创新医疗健康服务。

根据圆心科技最新的招股说明书,其业务的三大支柱包括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创新医疗健康服务,以创建一个协同的医疗平台,确保向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及贴心的服务。

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主要包括院外药房服务、院外医疗服务及药品批发服务。圆心科技主要通过其线下圆心药房网络及在线“妙手医生”平台,提供院外药房及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底,公司在中国30个省份开设了264家圆心药房,而旗下的综合在线医疗服务及药房平台妙手医生,是中国首批取得医疗执业牌照的互联网医院之一。

截至去年底,妙手医生的每月平均用户访问量约为4020万;过去三年,公司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97.9%、97.5%及94.6%。该公司整体收入增长强劲,从2020年的36亿元大升64%到去年的59亿元。

集团另一主打的供给端赋能服务,是指让医院能够智能化及优化其运营,并促进积极的长期患者管理;圆心科技还以“医互通”品牌开发了一套移动端的基础设施及管理解决方案,以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及提高患者体验。该业务于2019年提供576万元收入,两年后已大增7倍至4,720万元,但占公司总收入仅0.8%。

至于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具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进一步赋能其他行业参与者(例如医药公司和保险公司),主要包括向患者提供的创新型病程管理及服务包、向医药公司提供的创新营销服务,以及向保险公司提供的创新保险服务,包括理赔处理、第三方管理、药品福利管理及创新市场推广等。

估值较同业高

圆心科技已建立创新保险技术平台“圆心惠保”,以协助保险公司提供整合医疗服务与数据分析的创新支付方式。过去三年,创新医疗健康服务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1.9%、2.4%及4.6%。由此可见,虽然第二和第三类业务对公司收入贡献有限,但正呈现高速增长趋势。

虽然三大业务收入都快速增长,但其亏损却增长得更快,去年的净亏损从2019年的2.01亿元翻了近两番,达到7.57亿元,而同期调整后的亏损也以类似的速度膨胀,从1.72亿元上升到6.22亿元。

目前在港股上市、业务模式于圆心科技接近的公司,分别有平安好医生(1833.HK)、阿里健康(0241.HK)与京东健康(6618.HK),三者的市销率分别为3倍、3.8倍与2.5倍;圆心科技去年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高达275亿元,以去年收入59.4亿元计算,市销率高达4.6倍,比上述同业出现明显溢价。

对圆心科技来说,市场上存在大量替代竞争者,但少有完全类似的竞争者。例如各互联网巨头虽然纷纷创立医疗板块,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但大多仅是网络售药模式,亦有过于依赖医生个人口碑的网上诊断平台春雨医生和平安好医生。该公司通过立足于第一类营收贡献最多的业务,将触角延伸到短期内没有太多收益、但想象空间巨大的业务领域,满足患者“医─药─险”的需求循环,可见其业务模式创新,市场定位独特,或许足以支撑较高估值。

在互联网概念企业监管风险增加的当下,其投资价值是否大于风险,还看该公司日后若获批上市时,香港投资者会否买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毛利率急跌的创新实业 招股集资55亿港元

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商创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开招股,发售5亿股份,当中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场费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开始挂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个月的收入达72.1亿元,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却不升反跌14.4%至8.56亿元,公司解释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价上升,导致毛利下跌所致。 据招股书资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达28.2%,但今年首五个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个百分点。 是次集资金额约55亿港元,扣除开支使费后,约50%用于拓展海外产能,包括建设一家电解铝冶炼厂,另外40%将用于建设绿色能源发电站及购买设备,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issin foods

日清方便面销量持续回暖 但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日清食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持续回暖,但增速开始放缓,其方便面业务仍在等待一个正确答案 重点: 前三季度纯利按年增长2.73%至2.58亿港元 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录得18.6亿港元,同比增5.4%,增速低于上半年    李世达 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2025年,方便面这碗“老味道”似乎又更香了。11月10日,日本方便面大厂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公布喜人的业绩报告,这个登陆中国40年的品牌似乎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根据最新财报,日清今年截至9月底止的前三季度收入达30.6亿港元,同比增长6.99%;纯利录得2.58亿港元,增幅2.73%。毛利率亦从去年同期的34.8%升至35.4%,主要由于杯装即食面销量增加及生产效率改善所致。 分地区看,香港及其他地区业务表现抢眼,收入同比增长9.5%至12.01亿港元。公司称,香港方便面销售稳健、其他海外市场需求上扬。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业务收入为18.6亿港元,同比增5.4%,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约六成。不过,这一增速已明显低于上半年的9.4%,意味着第三季度动能有些无以为继。 强化线下渠道 公司在投资者会议上指出,早前受压的华南市场已重拾增长,华北及西部地区的销售亦有改善。这显示公司正在摆脱电商渠道的依赖,重新强化线下经销与便利店网络,特别是在华南与西部市场布局实体终端,以稳定利润率并巩固品牌声量。 在创新方面,公司近年推出非油炸面、高纤低卡面等主打健康概念的新品,并借动漫、游戏IP联名强化品牌年轻化。这些策略虽提升了品牌活力,但部分非主业如冷冻食品与零食仍持续亏损。 中国的方便面需求确实在恢复。根据世界速食面协会(WINA)统计,中国方便面年消费量已从2020年的463.6亿份降至2023年的422亿份,至2024年止跌回升至438亿份。这意味着尽管外卖、自热火锅与预制菜的兴起分流了大量即食需求,但在消费分级的时代,方便面仍然不会被淘汰。 尽管如此,日清在中国市场的回暖仍显脆弱。 品质稳定还是缺乏创新? 对日清而言,稳定的品质是一种优势,也可能成为束缚。当中国市场的年轻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新鲜感”与“互动感”,传统口味与包装的出前一丁与合味道,虽具怀旧情怀,却难免显得保守。这种矛盾正成为日清在两地市场的最大挑战。 日清香港与内地的品牌定位与消费场景存在明显差异。在香港,“出前一丁”是许多人从小吃到大的经典品牌,几乎家家户户橱柜内的必备品,不仅长年占据高端方便面市场主导地位,且与本地便利店、茶餐厅及超市形成稳定供应网络,早已成为一种“熟悉的品质”与“习惯的口味”。 反观内地市场,方便面更多被视为快节奏生活下的“即食解决方案”,主流市场仍偏重价格与性价比。而康师傅(0322.HK)、统一(0220.HK)、今麦郎、白象等国产品牌阵容庞大,产品线从平价到高端不一而足,让承受经济压力的消费者有更多更具性价比与新鲜感的选择。 日清虽然也推出多款细分子品牌,但能见度仍然有落差,消费者一想到日清,还是只会联想到包装万年不变的“合味道”与“出前一丁”。 据媒体统计,目前,康师傅、统一、白象与今麦郎四大品牌,在内地方便面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达到81.35%。而日清身后,还有韩国三养(145990.KS)与农心(004370.KS)正虎视眈眈。 即使如此,日清并未收缩中国投资。今年9月,公司斥资约2.4亿元在广东珠海购地建新厂,计划导入高度自动化产线,以提升产能与效率。董事长安藤清隆表示,此举是为应对“高端产品需求增加与区域市场变化”,并强调中国市场仍是公司中长期发展重心。 今年以来,日清股价累升约17.18%,虽较去年低位拉升,仍远低于同期恒生指数的升幅。目前日清市盈率37.9倍,高于康师傅的15倍与统一企业中国的15.7倍,这反映出市场对日清品牌稳健及毛利率改善的高期望,但也显示其价格明显偏贵,其成长性与盈利表现未必能够支撑其高估值。 说到底,日清仍象征着熟悉的品质与日式工艺,那份“不变”仍是品牌最动人的部分,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安心,但对投资者而言却是停滞。日清若想突围,必须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让“老味道”讲出新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Yalla rings bell at 5th anniversary

雅乐科技新游戏战略起飞 明年或将迎‘拐点’

历经一年筹备,这家中东社交媒体公司于第三季度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中核游戏 重点: 雅乐科技第三季度延续营收增长态势,并暗示其新游戏战略或将于2026年上半年开始贡献收入 公司表示,近期推出的自研中核游戏在中东核心市场及北美、欧洲地区反响良好 阳歌 各位车手,请发动引擎。 这就是雅乐科技(YALA.US)在三季度释放的信号。这家中东与北非地区领先的社交媒体与游戏公司推出了备受期待的中核游戏,冀望以此激活增长引擎。公司表示,这款名为《Turbo Match》的汽车主题中核游戏开局势头强劲,不仅在中东大本营,在其他市场亦表现不俗。 公司同时指出,这款新作及另外两款计划年底面世的游戏,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开始对营收产生显著贡献。 雅乐在周一美股收盘后发布季报,其首席运营官许剑峰(Jeff Xu)在电话会议上表示:“对于期待新游戏带来显著收入贡献的投资者,我们认为2026年第二季度将是关键拐点。” 季报显示,尽管此前曾预测营收可能下滑,公司仍成功实现单季收入增长,延续了自2020年登陆纽交所以来该关键指标在每个季度保持增长的纪录。公司近期刚出席五周年敲钟仪式以资纪念。 雅乐近期营收增速有所放缓,而公司也并未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相反,公司正依托庞大的休闲游戏用户基础,试图在利润更丰厚的中重度游戏领域开辟疆土,以此点燃投资者对未来前景的热情。 推进战略转型之际,雅乐并未面临财务压力。凭借一贯的审慎经营策略,公司现金储备充沛。截至9月末持有现金7.4亿美元,较去年底的6.6亿美元大幅增长,且持续保持可观盈利能力和令人艳羡的利润率。此外,公司正动用充裕现金回购股份。 真正令公司感到压力的是自身增长放缓,故试图通过进军中重度游戏赛道来重燃增长引擎,进而提振投资者信心。相关努力已初见成效——随着持续向投资者通报新游戏战略进展,雅乐股价年内涨幅约达75%。 雅乐当前市盈率为8.7倍,介于中国头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WB.US;9898.HK)7.6倍与体量相当的美国公司Pinterest(PINS.US)9.6倍之间。但较中国头部游戏公司网易(NTES.US;9899.HK)19倍的市盈率仍有显著差距,这表明若游戏战略开花结果,雅乐股价或存较大上行空间。 第三季度上线 首席运营官许剑峰透露《Turbo Match》于第三季度开启软发布。他与雅乐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涛对该游戏的着重强调,彰显公司对其寄予厚望。他将这款游戏描述为“汽车改装与模拟经营玩法的独特融合”。 他还补充道,基于初期反馈,公司正为《Turbo Match》新增关卡并丰富支线玩法选项,“为下一轮大规模用户获取奠定基础”。董事长杨涛亦表示,该游戏不仅在中东,在北美与欧洲市场同样收获积极反响。 杨涛称:“鉴于用户反馈积极,我们计划在表现强劲的市场追加营销预算。” 除已上线的游戏外,雅乐还计划年底前推出自研“肉鸽”类游戏《Boom Survivor》,并通过与“头部游戏工作室”的中东授权协议发布一款策略类游戏。 雅乐最初以语音社交服务起家,目前该项业务仍是最大收入来源。公司同期拓展的休闲游戏业务增速近期已超越原生聊天服务,正成为新游戏战略的基石。 第三季度这两项业务合计创收8,960万美元,远超三个月前7,800万至8,500万美元的业绩指引,较上年同期的8,890万美元增长0.8%。其中聊天服务占比约62%,游戏业务贡献其余收入。 公司月活用户同比增长8.1%至4,340万,付费用户数则较去年同期微降。 雅乐财务纪律严明,利润率令多数企业艳羡。最新季度营收成本同比下降10.7%,而实际营收实现增长,致使其营收成本占比从上年同期的35.8%降至31.7%。公司将改善归因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佣金费率下降。 总成本与费用亦下降1%,推动净利润率提升1.3个百分点至45.4%,净利润同比增长3.9%至4,07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3,920万美元)。公司表示截至11月7日,年内已回购5,190万美元股票,超额完成全年5,000万美元目标,根据2021年首次公布的1.5亿美元计划,尚有4,860万美元额度可用于后续回购。 这样的回购能支撑股价,且无疑是雅乐年内涨势的推手之一。但若要真正点燃投资者对前景的热情,公司仍需展现新游戏战略的实质性成果——若按计划推进,相关成果或将于明年上半年显现。…

简讯:游戏相关业务带动 虎牙第三季收入年增近一成

直播游戏公司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HUYA.US)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虎牙收入按年增长9.8%至16.88亿元(2.37亿美元),为公司今年以来最佳季度表现。 期内,公司游戏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收入增长29.6%至5.32亿元,首次占总收入超过三成,成为主要增长动力。直播业务收入微升2.6%至11.57亿元,主要受惠于付费用户平均消费上升带动。用户数据方面,截至第三季度,虎牙总月活跃用户(MAU)达到1.62亿。 期内纯利录得960万元,相对第二季亏损55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但较去年同期2,360万元下滑59.3%。经调整纯利录得3,630万元,按年下降53.5%。毛利率维持稳定,为13.4%,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3.2%。 财报公布后,虎牙美股周三高开低走,收报2.68美元,跌4.29%,过去六个月累跌约27%。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