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产品收入少 康沣生物急需补血
这家创新医疗器械公司只余下1.28亿元现金,在急需补血的情况下,第二次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 康沣生物一款核心产品于6月获批上市,市场推广及扩大生产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 公司主攻的冷冻治疗赛道相对冷门,虽然已有多款产品商业化,但去年收入仅两千多万元
莫莉
去年2月完成B轮融资的康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决定第二次冲刺港交所,这家创新医疗器械公司获得高瓴资本、元生创投、比邻星基金等知名医疗健康投资机构青睐,拥有6款商业化产品、104项待审批专利申请,但可惜至今尚未盈利。
康沣生物上周二向港交所提交主板上市申请,花旗银行与华泰国际为联席承销人。这是该公司今年1月提交的IPO申请过期后,再次闯关港交所。
康沣生物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微创介入冷冻治疗领域,其核心产品之一是膀胱冷冻消融系统,今年6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全球首批获准商业化的专门用于膀胱癌的冷冻治疗器械,配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可以降低残留肿瘤的复发。
公司另一款核心产品是内镜吻合夹,是用于消化道软组织闭合治疗的吻合夹,治疗出血、穿孔及组织缺损,公司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有望获批。
新核心产品商业化在即,市场推广及扩大生产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尽管康沣生物去年1月在B轮融资筹得1.93亿元,但由于连年亏损,截至今年4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余1.28亿元,可见公司急需上市筹资补血。
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将IPO所筹资金的20%用于膀胱冷冻消融系统的研发、商业化和制造,包括升级制造设施及购买新设备,以及聘用、挽留及培训相关生产人员;另有10%和12%分别用于内镜吻合夹和心脏冷冻消融系统的研发、商业化和制造。
冷冻治疗较“冷门”
康沣生物的主攻领域是冷冻治疗,这是近期新兴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极低温冻结及破坏异常细胞或病变组织,以微创方式有效破坏病变组织并阻止癌细胞的生长或扩散。相较于开放手术等传统治疗解决方案,介入冷冻治疗通常更经济、安全,同时副作用更小、术后并发症的机率更低。
介入冷冻治疗器械市场具有较高的技术门坎,因为冷冻消融设备需要精准控制液氮等冷冻剂,而液氮容易气化、体积大幅膨胀,控制不当或会伤害人体。康沣生物拥有独特的液氮冷冻技术平台,可解决气化相关的体积过分膨胀问题,并且还开发了其他核心技术,可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
招股书引述的报告称,中国介入冷冻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仅9,800万元,大幅增加至2020年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1.3%,更预计2030年将达到112亿元。
虽然康沣生物主攻的冷冻治疗赛道相对冷门,但其产品对目标疾病领域包括心房颤动(房颤)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可协助治疗膀胱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等。这些均是医疗行业大赛道,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房颤、呼吸系统疾病及癌症等患者数量大幅上升,中国介入冷冻治疗器械将迎来巨大需求。
以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为例,治疗的冷冻消融产品仅有美敦力(MDT.US)的一款冷冻球囊获批,康沣生物的心脏冷冻消融系统,则有望成为中国首款获批商业化的治疗房颤国产冷冻消融产品,公司预计可在2023年第二季获批。此外,康沣生物还有9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冷冻治疗在研产品,管线布局丰富。
盈利暂未见曙光
康沣生物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及技术护城河,但这些前景尚未在财报中得到体现。2020年及2021年,其收入仅为905万元及2,243万元,主要来自已经实现商业化的微创手术耗材,包括肺结节定位针和单孔多通道腹腔镜手术入路系统。
由于多个管线的产品均处在研发过程中,相关投入快速上升,研发支出从2020年的4,231万元倍增至2021年的8,983万元,这两年的亏损为1.59亿及1.26亿元。虽然公司销售收入增加、行政开支收紧,但随着新产品获批,推广及商业化费用还将大幅上升,何时盈利仍是未知数。
不过,生物医药赛道的明星创投基金,则利用资金展示了对康沣生物的信心,高瓴资本当前持股比例达8.48%,是康沣生物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而公司在去年B轮融资的投后估值已达20.93亿元。
康沣生物尚未有招股详情,要估计其上市市值,可对比未盈利的创新医药器械公司心通医疗(2160.HK)、先瑞达医疗(6669.HK)与润迈德(2297.HK)的市销率,三者目前的市销率差异甚大,分别为24.3倍、6.3倍和60.6倍,平均值为30.4倍,以康沣生物去年收入计算,推算其上市估值仅有6.8亿元,远低于最后一轮融资的估值。
但值得参考的是,康沣生物手握多个即将商业化产品,收入前景确定性较大,或许投资者会愿意在其上市时接受较高溢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