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上海两个月封城期间顾客购买量激增,这家生鲜电商二季度录得非美国通用公认会计准则盈利2,060万元

重点:

  • 叮咚买菜报告二季度首次实现non-GAAP盈利,这要归功于上海四五月份封城期间的强劲需求
  • 虽然主要竞争对手近期陷入困境,该公司承诺实现持续盈利,并坚持超快速送货模式

西一羊

每日优鲜(MF.US)近期面临的诸多困境,让一些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所采用的资本密集型商业模式成为关注焦点。这些公司均承诺在拥有数百万居民的大城市实现快速送货服务。

这些困境已经引发了人们对其更大竞争对手叮咚买菜(DDL.US)的关注,该公司正努力使投资者相信,虽然有着相似的业务模式,但它正前往不同的方向。为了强调这一点,该公司在上周发布的最新季度财中报告了有史以来的首次非美国通用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盈利,这要归功于公司的大本营上海在4月和5月封城期间业务量激增。

叮咚买菜的高管利用这积极的进展来证明自己业务的可行性,称公司的“前置仓”模式从长期来说是可持续的。随着每日优鲜缩减规模并退出大规模配送市场,该公司可能也会获得提振,因为它至少有望摆脱一个主要的竞争对手。

我们稍后将详细研究叮咚买菜的商业模式,并分析它实现长期盈利的一些战略。但首先,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上周四发布的最新季报,包括non-GAAP盈利。

报告显示,在截至6月的三个月里,叮咚买菜的non-GAAP净利润为2,060万元,该指标不包括基于股票的薪酬费用。因此,这次盈利标志着该公司成立五年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季度的盈利,得益于公司营收的强劲增长,其收入增速高达43%,至创纪录的66亿元,而助推其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上海为控制奥密克戎毒株而采取的全市范围的封控和中国各地的类似小规模措施。叮咚参与了政府组织的为居民送菜的活动,并从中大幅受益。上海既是公司总部所在地,也是其最大的市场。

突破性的盈利听起来可能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美团(3690.HK)和拼多多(PDD.US)等其他大公司据信几乎都未盈利。但投资者并没有太兴奋,业绩公布后,叮咚买菜的股价实际上下跌了1.8%。从更长期来看,该公司上周五的收盘价4.53美元,较去年10月的高点28美元已经下跌了80%。

可持续的利润?

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分别成立于2017年和2014年,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生鲜网购平台,以开创性的前置仓模式著称。这种模式依赖于居民区附近的仓库网络,使食品杂货能够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通常在30分钟内。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几乎要处理供应链上的所有任务,从采购、履约到交付。这与美团、拼多多和京东(JD.US; 9618.HK)采用的轻资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依赖在线市场为超市等线下杂货店与消费者牵线搭桥。

采用前置仓模式的公司称,由于对供应链的强大控制能力,它们可以提供更可靠、更快捷的服务。但这种控制是有代价的,该模式要求拥有从产品采购网络到仓储和配送车队的所有环节。

虽然在扩大业务的同时努力控制成本,但每日优鲜从未实现盈利,尽管它已设法将亏损从2018年的22亿元减到2020年的16亿元。该公司尚未发布2021年的年度业绩。

据中国的财经媒体财新计算,每日优鲜的快速扩张主要依靠投资者的资金,自2018年以来的四年时间里共筹集了120亿元。随着亏损的增加,该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找到了一个新的投资者,对方是山西的一家矿业集团。但该公司在上月底透露,它尚未收到双方约定的2亿元股权投资。

在过去的几年里,叮咚买菜的亏损甚至超过了每日优鲜,去年的净亏损达到惊人的64亿元,比2020年的32亿元亏损翻了一番。今年早些时候,叮咚买菜也经历了现金短缺的状况。截至3月底,该公司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48亿元。但它还有50亿元的短期借款,这意味着巨大的偿债压力。

但叮咚买菜在获得新资金方面的运气一直比较好。 3月初,该公司立即从上海银行获得了5亿元,作为价值高达80亿元的更大贷款计划的一部分。

由于上海新冠疫情导致的史无前例的封城举措,叮咚买菜二季度的利润可能是一起不寻常的事件。但公司的高管们希望投资者相信,它的盈利状况不会只是一次性的。 “在今年期末,叮咚买菜可以实现全面盈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在叮咚买菜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告诉投资者,他还说,该公司对自己的商业模式有信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梁昌霖表示,公司将继续向一年前开始实施的“高质量增长”战略转变。该战略包括进军利润更大的快手菜品类,每日优鲜也在试水预制菜这一块。公司还增加了价格更高的自有品牌产品。

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样的战略能否让叮咚买菜最终走上持续盈利的轨道。但与此同时,它的高管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及其商业模式赞不绝口。

“有些人看到一家企业遇到困难就觉得全行业都不行,”梁昌霖说。“我们非常不赞成这种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我们一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一直更加关注用戶的需求……使我们越来越被用戶喜爱,被用戶喜爱的公司,我觉得都是有前途的公司。”

在估值方面,叮咚买菜目前的市销率很低,只有0.29倍。这明显低于美团以及京东支持的达达集团(DADA.US)的市销率,它们分别是5.12倍和1.49倍。这可能意味着投资者可能更喜欢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与叮咚买菜使用的前置仓模式相比,前者对公司财务的压力要小得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Webull soars in trading debut

微牛上牛变狂牛 中国风险仍挥之不去

这家在线券商的股票在借壳上市后价格飙升,但其与中国的关联以及不断加剧的经济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重大风险 重点: 微牛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上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股价飙升375%,公司市值达到300亿美元 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美国,但其起源于中国,且超过一半的员工仍在中国    梁武仁 说起上市后的强劲开局,那就不得不提微牛公司。 微牛公司(BULL.US)上周藉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而在纽约上市,首个交易日涨幅惊人。但在过去一年里,公司与中国的关联引起多个美国政府机构的关注,更别说它在增加收入和维持盈利能力所面临的根本性困境,这些因素可能最终会给微牛带来麻烦。 这家在线股票经纪公司的移动应用程序主要面向美国散户投资者,跟Robinhood Markets(HOOD.US)类似。它于4月11日通过与SK Growth Opportunities Corp合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次日,公司股价飙升375%,估值近300亿美元。但涨势并未持续,随着交易量下降,该股已回吐大部分涨幅。尽管由于估值过高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但该股仍比合并完成后首日收盘价高出一倍多。 撇开上市头几天的戏剧性表现外,微牛借壳上市的一个技术细节可能会让不了解其情况的人感到困惑。它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批准其SPAC上市,中证监于4月8日予以批准,这显然为交易的完成和在纽约的上市交易铺平了路。 对于所有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来说,这一监管程序是强制性,但对微牛而言,似乎没有必要,因为严格来说,它并非一家中国公司。它的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大部分收入来自美国。微牛公司的对外代表是一位非中国籍高管——公司总裁兼美国首席执行官安东尼·德尼尔(Anthony Denier),他在领英上的资料,显示他此前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在欧洲的金融公司。 但公司确实与中国有关联,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湖南福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自由市场信息提供商,由阿里巴巴的前员工王安全于2016年在中国创立。 次年,微牛透过在特拉华州成立的一个实体开展经纪业务,这是其目前以美国为中心的业务模式的开端。公司网站显示,除美国外,其在英国、南非以及香港、新加坡、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地区都设有办事处,足见其未来的发展雄心,但中国内地并不在这些地区之列。 尽管如此,根据SK Growth上个月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微牛表示,它是自愿寻求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并指出中国监管机构的规定有待解释。SK Growth和微牛于去年2月签署最初的合并协议,当时双方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交易。 微牛寻求中国证监会支持的决定,可能是导致上市计划延迟的原因,这在此类监管程序中并不罕见。但它确实突出了公司的中国根源,虽然公司可以在纸上淡化这段历史,但现实情况是,公司60%以上的员工仍由其中国子公司发放工资。 与中国的关系 微牛与中国的关系也引起了美国当局的关注,因为数据安全对中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领域,印第安纳州的总检察长对微牛管理美国客户数据的情况展开了跨州调查。两个月后,田纳西州禁止在所有政府发放的设备上使用该公司的应用程序。去年12月,众议院中共问题特设委员会致信安东尼·德尼尔,表达对公司与中国存在“深厚关联”的担忧。 微牛表示,其所有美国客户信息都存储在当地。德尼尔上周四接受CNBC采访时重申了这点,强调微牛从作为股票经纪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受到美国当局的监管。 他说:“我非常有信心,所有这些调查最终都会妥善解决。我知道我们为客户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而且客户的信息是安全的。” 在疫情期间,居家的民众有闲有钱(政府发放的纾困支票),对炒股兴趣激增,微牛的业务随之迅速发展。据招股说明书,它的应用程序迄今已被下载超过5,000万次,全球用户超过2,300万。 与Robinhood一样,微牛对交易美股不收取佣金。相反,它通过将交易订单转给特定的庄家来获取收入,这些庄家会为这项服务付费。此外,它还向客户收取如保证金交易和做空等更高级功能的费用。 与大多数股票经纪商一样,微牛扩大营收的能力与经济和市场状况直接相关,对该公司而言,这可能是比与中国联系更紧迫的问题,因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策给全球经济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公司去年前9个月的收入,实际上比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而运营费用却有所增加。因此,它在2024年前9个月出现净亏损,与一年前的净利润相比倒退了。 综上所述,对于似乎与韩国企业集团SK集团相关联的SK…

简讯:中兴通讯首季净利跌逾一成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升7.8%至329.68亿元(45.1亿美元),纯利则跌10.5%至24.5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利润按年跌9.4%至29.13亿元,其中信用减值损失为1.17亿元,主因为期内应收账款减值计提增加。 公司指出,由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增加,截至今年3月,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按年升105.1%至114.69亿元;应付债券亦因新增发行中期票据,期内升100.3%至20.12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33.92亿元,去年同期为449.44亿元。 中兴通讯港股周三高开0.9%,至中午休市报22.45港元,升3.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快狗打车赎回基金获利逾百万

同城快递物流平台快狗打车控股有限公司(2246.HK)周二公布,赎回一项基金投资,涉及款项6,618万港元。 快狗去年底才斥资购入基金,但短期赎回,公司表示鉴于近期市况波动,全球央行政策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董事会认为应采取更加谨慎策略,变现投资以防潜在损失,并增加集团现金储备。 是次变现获利近118万港元,集团拟将赎回所得款项作一般营运资金,支持核心业务发展。 快狗周三开平报0.355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由高位下跌6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hy can’t humanoid robots bear the weight of intelligence?

为何人形机器人无法承受智慧的重量?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实现的核心形态之一,但其与AI大模型的结合,仍有一段路要走    头豹研究院 在生成式AI快速演进的当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将AI大模型真正落地至这一复杂平台,却远比想像中困难。头豹研究院综合行业分析师饶立杰指出,尽管政策支持与产业资本逐渐聚焦,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仍面临明显技术与商业挑战。 硬件是最直接的限制。以GPT-4等千亿级参数模型为例,其推理过程需数十GB记忆体与上百TOPS(万亿次运算/秒)算力支援,而现阶段多数人形机器人所采用的嵌入式运算平台(如英伟达Jetson系列),算力仅介于10至50 TOPS,远不足以应对大型语言模型的运算需求。这迫使机器人需仰赖云端处理,但无论是5G或6G模组,每小时约消耗5至10W电力,加上传输延迟与失效风险,都不利于机器人进行实时决策。 此外,若选择本地运行大模型,则需搭载高阶AI处理器如英伟达Orin,其典型功耗达15至30W,配合目前1至3kWh的机器人电池容量,将导致续航力大幅缩减,甚至缩短75%以上。对一台设计用于长时间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而言,这是致命短板。 控制反应落差大 即使克服算力问题,传感器与大模型的数据链整合也非易事。人形机器人在环境感知与动作控制上需在100至300毫秒内完成感知—理解—行动的反馈闭环,然而目前大型语言模型推理延迟往往达秒级,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即时控制需求。 举例来说,当机器人接收到语音或视觉输入后,需即刻决定“是否行动”、“如何行动”,但大模型计算延时过高,容易导致行动滞后甚至错误,特别在高风险或复杂环境中,更难以保证操作安全性与精准性。 除了技术问题,商业落地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核心挑战。高算力需求意味着高硬件成本,若需搭载如英伟达 A100等GPU,其单颗售价高达1.5万美元,使整机成本轻易突破数万美元,远高于消费市场可接受的人形机器人理想价位(约为10,000美元以内)。这也直接压缩了商用部署的投资回报率空间。 即便勉强部署,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场景仍以仓库、工厂等半封闭环境为主,对如家庭看护、零售接待等开放性场景仍难以实现灵活适应。此外,AI模型在不同空间、语义与行为需求的泛化能力不足,也让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缺乏稳定成长基础。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搭载并运行AI大模型,需要算力、电源管理、控制延迟与场景泛化等多重技术突破同时发力。短期内,垂直领域的小模型或中型模型更具可行性,能在工业检测、医疗辅助等场景中先行落地。未来随着轻量化AI晶片与边缘运算架构进一步成熟,AI大模型或可真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引领具身智能迈向更广阔的商业前沿。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原文刊登于《时代周报》,记者为朱成呈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