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L.US
Dingdong returns to revenue growth

退出小市场,专注大城市后,这家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在第一季度恢复增长

重点

  • 一季度叮咚买菜的收入小幅增长,结束了一年多的萎缩状态
  • 公司录得上市以来第二个季度净利润,并表示预计今年收入和利润都将“同比大幅增长”

阳歌

是生鲜故事还是科技公司?

说到中国领先的生鲜电商叮咚(开曼)有限公司(DDL.US)时,投资者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公司周一发布财报称,在经历了一年的收缩后,今年一季度收入恢复增长,并实现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尽管如此,公司的股价在业绩公布后还是下跌16%,显示投资者的期待远不止于此。

我们应指出,即使经历了这一轮抛售,在近期海外上市中概股普遍上涨的带动下,该股今年迄今仍上涨21%,较1月的低点上涨了67%。尽管如此,叮咚买菜18倍的远期市盈率,跟体量更大的美国生鲜巨头克罗格(KR.US)一样,但落后于沃尔玛(WMT.US)的25倍。

关键是,叮咚买菜是一家生鲜杂货销售商,由于难以在竞争对手之间做到产品差异化,因此这一行的利润微薄且竞争激烈。叮咚买菜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降低配送成本存在困难,这是它主要的支出之一,而它正在取得一些进展的一个领域是,削减供应链中大量环节涉及的中间商。

叮咚买菜也承认最好把重点放在更大、更富裕的城市,那里的消费者不那么注重成本。该公司从去年开始退出亏损巨大的小市场,导致全年收入萎缩。

随着从小市场撤出的影响逐渐减弱,公司表示预计今年将重返增长轨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梁昌霖在公司的业绩公告中表示:“我们上调了对净利润和规模的预期,预计二季度和今年都将同比大幅增长。”梁昌霖没有细说“规模”的意思,不过他指的可能是收入。

叮咚买菜还一直在尝试通过增加自有品牌来提高利润率,这些产品的利润率往往更高,是它能够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少许领域之一。但在最新业绩中它几乎没有提及这些努力,首席财务官王松仅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积极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自有品牌产品开发能力”。

那么,这家公司在投资者眼中处于什么位置呢?

尽管最近市场普遍看好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但分析机构对叮咚买菜的看法明显还是好坏参半。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只有五家给出了“买入”或“强力买入”的评级,其他四家给出的评级为“持有”或“表现不佳”。但它们给出的平均目标价为2.65美元,意味该股较最新收盘价1.82美元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言归正传,我们来仔细看看该公司显得相对稳健的最新财务数据。首先,商品交易总额(GMV)增长1.4%,达到55.3亿元,而一季度同店GMV更是同比增长4.4%。公司提到2023年前两个月仍受疫情影响,并指出今年3月GMV同比增长6.5%,3月是一年前消费模式恢复正常后,更适合作为参照对象的第一个月。

收入增长

随着GMV的提升,叮咚买菜在一季度实现了营收从上年同期的50亿元小幅增长至50.2亿元。在此之前,公司上一次报告类似的同比收入增长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当时它还没有开始“瘦身”。

总部位于上海的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包括上海以及临近的浙江、江苏两省)实现了盈利。公司指出,三月份这三个地方每个站点的订单量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也指出,在南方城市广州和深圳,以及北京市场,亏损都在“快速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场,前竞争对手每日优鲜(MFLTY.US)倒闭,它因而受益,每日优鲜曾在首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里也是它的总部所在地。叮当买菜也面临着来自领先的外卖配送公司美团(3690.HK)和电商巨头拼多多(PDD.US)的竞争,不过这两家公司都更专注于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叮咚买菜表示,最近一个季度的运营成本和支出基本持平,为50.5亿元,上年同期为50.4亿元。公司在该季度的履约开支同比下降3.9%,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23.9%降至22.8%,主要得益于订单规模的扩大。不过,销售和营销及一般和行政费用增长超过20%,抵消了履约开支的下降。

重要的是,公司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非GAAP(不包括与员工股票薪酬相关的成本)盈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还公布了自2021年上市以来的第二次GAAP的盈利1,230万元,扭转了去年亏损5,240万元的局面。

公司还表示财务状况相当稳健,指出一季度实现了现金流为正数,这是它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运营现金净流入。

公司此前曾表示,预计“二季度和今年”在“规模”和净利润方面都将实现可观的同比增长”,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分析机构,对此并未抱持太大期望,至少在营收增长方面是如此。它们预测二季度的营收增幅仅为2%,全年为4.3%。

在未来几周,这些预测很可能会有上调,甚至评级也会上调。总言之,叮咚买菜似乎正在集中精力,专注于能够盈利的大城市,并通过更直接地控制供应链来提高效率。归根结底,它始终是一家生鲜运营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庞大的中国生鲜市场的领导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上半年净利翻倍 遇见小面招股集资6.9亿元

中式连锁面馆运营商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开招股,计划发行9,734.5万股,招股价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资最多6.9亿港元(8,900万美元),预计下周五挂牌交易。 遇见小面成立于2014年,主打川渝面食产品,餐厅网络包括内地22个城市的451家餐厅及香港14家餐厅,另有115家新餐厅处于开业前筹备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亿元,净利润则增96%至4,183.4万元。 根据公告,遇见小面引入HHLRA、国泰君安证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ent、Zeta Fund、海底捞全资子公司海底捞新加坡为基石投资者,投资总额约为2,200万美元。 公司称,集资所得将用于拓展餐厅网络、升级餐厅网络技术及数字系统,品牌建设、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的潜在投资,以及公司营运之用。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线上市场营运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挂牌开市报26港元,较招股定价高165%,之后股价回软,中午收市报20.9港元,升113%。 量化派发行1,334.8万股,招股价介乎8.8港元至9.8港元,最终以高位定价,公开发售超额9,365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 量化派的两大核心业务分别是一站式消费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经营汽车零售O2O平台的“消费地图”。去年的盈利1.47亿元,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为来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个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亿, 集资所得净额仅1,237万港元,55%将用于提高公司的研发能力及改善基础技术设施,45%用于建立及扩大本地消费应用程序。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域半导体上市集資16.7亿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启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计划以每股58港元发行3,000万股,集資约16.7亿港元,公司于12月5日正式挂牌。 公司今年前五个月实现营收2.5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97亿元同比下降13.5%。近五个月期间,实现盈利1,120万元,扭轉去年同期1.12亿元的亏损。 天域半导体计划将62.5%的IPO募集资金,用于未来五年扩大产能,15.1%用于增强研发实力,另有10.8%将投向战略投资领域。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