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ailing pioneer adds reinvented MDL Wholesale to IPO shopping list

麦德龙供应链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是主要服务系内物美集团,故毛利率偏低

重点:

  • 物美科技剥离零售业务,变身麦德龙供应链再闯关在香港上市
  • 上市前投资者包括腾讯、联想等,惟同业估值不高

白芯蕊

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2021年曾计划将两大皇牌业务包括物美超市与麦德龙中国门店,打包成物美科技在香港上市,惟最终未能成事。不过,物美科技经过重组剥离零售业务后,计划将旗下主营食品供应链服务的麦德龙供应链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说起张文中,确是位传奇人物,2006年曾因犯诈骗罪、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而被判入狱,直到2013年因减刑获释放。张氏强调自己无犯案,不断坚持最终沉冤得雪,最后在2018年改判无罪。

至于物美集团则由张文中在1994年创办,最初经营得有声有色,物美更是内地率先使用自主开发的POS(销售点情报管理)和MIS(管理信息)系统。但自领军人物张文中入狱后,加上阿里巴巴和京东集团的崛起,令物美进入低潮期。

不过,经历冤狱的张文中似乎有新领悟,更在2021年彭博访问时称”一切都会过去”,更带领整个物美系内集团重新出发。

尽管如此,当前的零售格局竞争激烈,在百货方面要与阿里巴巴和京东对抗,在食品杂货领域则要面对拼多多、美团、叮咚和盒马鲜生的挑战。

根据麦德龙的上市申请文件中显示,集团1994年使用物美品牌进行营运,到2008年扩大发展至提供餐饮服务及分销业务,在2020年更向德国企业MDL AG收购麦德龙中国,以物美及麦德龙中国品牌开展零售业务,但到2024年将零售业务出售给控股股东。至于计划上市的麦德龙供应链,目前只专注向中国地区提供食品快消供应链解决方案。

尽管剥离零售业务,但集团股东仍星光熠熠。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上市前投资者便包括腾讯旗下的意象构架投资、联想集团旗下的Ultimate Lenovo Limited、中国光大控股旗下的耀艺、内地险商大家保险集团及招商银行旗下的Easy Joy Ventures Limited等等。

零售商配送占六成

回顾过去业务表现,麦德龙供应链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271亿元和248.6亿元,业务占比最大是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分别占2021至2023年总收入的59.8%、60.6%及60.1%。

所谓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业务,即向客户提供仓储、库存管理及物流解决方案服务,现时麦德龙物流网络方面,在中国拥有两个中央配送中心、16个区域配送中心和100个地区履约中心,最主要客户是物美集团,涉及内地100家麦德龙品牌门市,以及物美品牌366家超市及304家便利店,提供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

除物美集团外,客户亦扩展至包括湖北及湖南以外地区的独立第三方连锁零售商,包括食品及非食品类别,故此麦德龙供应链商品组合总处理量达3.4万个SKU(存货单位)。

无可否认,中国食品快消供应链行业增长快。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该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7.04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9.9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1%,预计2023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稍微加快至7.4%,即到2028年市场规模可提高至14.1万亿元,意味行业理论上增长动力仍平稳。

不过,值得留意是麦德龙供应链占比最大的零售商配送解决方案业务,由于客户主要是系内物美集团,故2021至2023年该业务毛利率只分别有3.4%、3.3%及3.7%,实属一个偏低水平。

幸好麦德龙其他业务较争气,当中收入占比第二大的食品服务及配送解决方案(占2023年收入14.2%),去年毛利率达20.6%,收入占比第三大业务的福利礼品解决方案(占2023年总收入14.1%),去年毛利率则达17.7%,最终拉高整体集团去年毛利率至10.7%,也带领麦德龙2023年经调整净利润达4.3亿元,按年升4.4%。

港股势弱难获高估值

细看目前香港上市的物流供应链企业,较大成交及市值的股份分别是京东物流(2618.HK)与嘉里物流(0636.HK)。据彭博数据显示,预期市盈率分别为16.5倍和8.8倍,麦德龙较两者规模要少,未必能争取高估值,以去年盈利约2.5亿元计算,若以7倍市盈率上市,在港市值约19亿港元。

尤其是香港股市整体气氛仍偏弱,除人民币持续贬值外,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赢面较大,有机会令中美争拗升温,吓怕投资者重回港股,就算目前恒指要重上两万点大关也颇有拉牛上树之感,加上新股市场表现差,综合上半年合共29家新股上市,当中15只首日挂牌便跌破招股价,对新股上市的企业,絶对是一个挑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晶泰收购新颖分子研发企业LCC

AI药商晶泰控股有限公司(2228.HK)周四宣布,已收购专注创新分子研发企业Liverpool ChiroChem Technologies Ltd.(简称LCC),本次交易未披露收购价格。 晶泰表示,LCC已开发出一个“结合AI软件与自动化技术,能够在上亿个分子的手性化学库中进行虚拟筛选目标分子,并在自动化装备的帮助下,高效完成合成并投入实体测试。" 公司称:“透过收购项目,集团在化学空间探索领域的技术实力持续增强,并且在服务本地及国际客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周四晶泰收升近4%,报6.07港元,较一年前每股5.28港元的公开发行价上涨约15%。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新闻概要:初代Labubu拍出108万元创纪录

风靡全球的潮流玩具Labubu于永乐2025年北京春拍中创下新高。6月10日举行的全球首场“初代藏品级Labubu艺术专场”拍卖会上,一尊高131公分的薄荷色初代Labubu PVC雕塑以108万元(15.03万美元)落槌,连佣金以124.2万元成交,不仅刷新Labubu成交纪录,也创下其创作者、香港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的个人拍卖新高。 据财新报道,这件作品为龙家升在与泡泡玛特(09992.HK)签约前创作,为“全球唯一一只”,以无底价起拍,最终由网上藏家竞得。同场另一尊160公分棕色Labubu、限量15版,也以93.4万元成交。整场拍卖共上拍48件作品,全数成交,实现“白手套”佳绩,总成交额达372.54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曾于5月苏富比香港以约18.6万元成交的Labubu“三博士”作品,仅隔不到一个月即在永乐再现拍场,最终以58.65万元成交,价格翻逾三倍,显示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Labubu之父龙家升1972年生于香港,自幼移居荷兰,其创作深受北欧精灵传说启发,自2011年起推出绘本与人偶作品。2020年起在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2025年春季更首次以画作登上佳士得夜拍,创作力与市场潜力备受肯定。 Labubu IP现为泡泡玛特旗下,该公司自2019年推出LABUBU盲盒系列,2023年更凭搪胶毛绒公仔引爆话题。2024年4月,韩籍女星Lisa与Labubu合影在社交平台掀起全球热潮,带动Labubu在东南亚爆红。蕾哈娜、贝克汉等欧美名人更将其搭配爱马仕、LV等名牌包,令“奢侈品+Labubu”成为潮流密码,Labubu更被戏称为“塑料茅台”。 目前Labubu二手市场价格飙涨,有款式溢价逾24倍。据泡泡玛特2024年报,Labubu所属The Monsters系列年收入达30.4亿元,同比大增7.3倍,成为公司增长引擎。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欧化国际发盈警 料全年蚀4,500万港元

傢私零售商欧化国际有限公司(1711.HK)于周三发盈警,预计截至5月底的年度,将亏损不多于4,500万港元,对上年度则亏损2,500万港元。 公司解释,主要是24/25年度业务经营困难,导致总收入下降10%;另外亦录得减值亏损约1,700万港元,上一个年度来自减值的亏损为521.7万港元。 欧化国际是从欧洲进口优质家私作零售,主要的营业地点在香港,在24/25中期业绩时,集团已录亏损1,110万港元。 周四公司股份平报0.067港元,过去一年股份从高位下调逾四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PC Pharma teases big bucks deals after earnings miss

一季度收入下滑两成 石药罕见预披露50亿交易合作

在创新药行业中,在管线交易尚未完成时提前“预告”相当罕见,石药集团此举或许是为了对冲业绩下滑压力,稳定市场信心 重点: 每项合作的实际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达成进展才能决定其真实收益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也同比下滑8.36%    莫莉 在中国创新药“出海”浪潮奔涌的背景下,传统医药巨头正加速转型,从过去的“以仿养创”即依靠仿制药利润支撑创新研发,到如今创新药业务的授权合作交易(BD)成为拉动业绩的新引擎,中国创新药研发逐渐进入收成期。仿制药“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最近的动向成为这一转变的典型缩影。 5月30日,石药集团突然披露公司正在进行潜在大额交易,在创新药行业中,在管线交易尚未完成时提前“预告”相当罕见。该公告称,公司称目前正与若干独立第三方就三项潜在交易进行磋商,涉及有关该集团若干产品在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方面的授权及合作,这些产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EGFR-ADC)及由自主研发的其他药品。 石药透露,每项潜在交易项下,可能应付予该集团的潜在首付款、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潜在商业化里程碑付款,合计可能达到约50亿美元。石药还表示,其中一项BD即将在2025年6月完成。不过,这些潜在交易的条款及条件尚未最终确定,其亦未就潜在交易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 2025年,石药已经完成了两笔重大的授权合作。5月19日,石药宣布与百济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达成​​MAT2A抑制剂SYH2039全球授权协议​​,石药获得了1.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权收取最高1.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2月19日,石药集团与Radiance Biopharma达成合作,后者获得一款ROR1 ADC在欧美等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石药集团将获得1,500万美元首付款,1.5亿美元开发和监管里程碑金额、10.7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若未来的三项潜在授权交易最终达成50亿美元总收入,则单项目平均价值约17亿美元,同石药集团与百济神州的交易规模基本持平。但是,每项合作的实际首付款比例以及里程碑达成进展才能决定其真实收益。 一季度业绩下滑 对于石药集团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预告潜在大额交易,市场认为此举是为了对冲业绩下滑压力,稳定市场信心。由于石药集团在5月29日的财报电话会上就已提前披露相关消息,其股价在29日和30日分别上涨11.9%和6.38%,但随后的四个交易日内,涨幅有所收窄,在消息公布后的六个交易日内,石药的股价累计上涨16.9%。从市场反应来看,石药集团这一招成效明显。 5月29日,石药集团公布第一季报财报,期内营业收入为70.1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1.91%,同期的归母净利润14.78亿元,同比下滑8.36%。其中,作为收入支柱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多美素、津优力纳入集采而降价,导致该板块的收入减少27.3%至55亿元,抗肿瘤业务收入更是暴跌65.7%。 第一季度的业绩疲软只是石药集团收入和利润受挫的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的收入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至46.82亿元。尽管石药近年来大力向创新药业务转型,研发投入占比持续提升,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4%,占营收比例达18.56%,但创新药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支撑。市场担忧石药集团传统业务萎缩后,或难以长期对创新药输血,其股价在2025年初一度达到4.17港元的低谷。 即便高额交易预期或许能抵消财务数据的负面影响,投资者也需要注意BD终止合作的风险。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完成的62起中国药企对外授权交易中,有25起已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今年3月,石药集团与Elevation的一项合作就宣告终止。2022年,Elevation以2700万美元预付款、11.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的交易额从石药集团引进EO-3021,但该药物在美国的临床一期数据远不及石药集团在中国临床试验的数据,因此Elevation决定终止推进该项目研发。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BD管线的临床失利实属常态,但中美临床数据的较大差异仍然对石药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石药集团的市盈率约为20倍,远低于刚刚完成“A+H”两地上市的恒瑞医药(600276.SH;1276.HK)的市盈率51倍。创新药研发本质上是高风险的长周期探索,石药集团当前正处于​​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双重压力期,投资者或许需要更长时间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