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s Harmony OS faces uphill road

 华为自主研发的最新版操作系统的测试结果,可能会决定其整个智能手机战略未来的走向

卓薇安

在科技巨头对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主导地位的持续争夺中,华为对鸿蒙系统的推动已经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虽然公司大力宣传其最新操作系统(OS),但随着专为鸿蒙星河版设计的最新微信版本的推出,迎来了真正的试金石。不过初期结果让许多人怀疑鸿蒙星河版是否能不负众望,还是会让华为和中国多款不可或缺的应用程序走向对立。

对华为和微信都是高风险

微信有超过10亿用户,在中国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从消息收发和支付到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它是许多人数字生活的支柱。华为知道,赢得微信用户对于鸿蒙星河版的成功至关重要。该公司已启动微信鸿蒙星河版的公测,但目前仅面向一小部分用户开放。

外界的期待显而易见。行业分析机构一致认为,微信与鸿蒙星河版的融合程度将决定华为Mate 70智能手机的雄心壮志的成败,Mate 70是华为首款为展示其原生版OS,即鸿蒙星河版功能的旗舰设备。

但随着测试的展开,显然微信在鸿蒙系统的初步体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该应用程序涵盖了聊天和朋友圈等核心功能,但它缺少一些重要功能,例如微信视频号、搜索引擎、金融服务和AI翻译。本质上,这是一个精简后的“核心功能”版本,省略了一些高级功能。这种有限的功能令人侧目,尤其是考虑到这款大型国产应用的适配对华为计划至关重要。

原生鸿蒙的挑战

最新的鸿蒙星河版也叫“原生鸿蒙”,是一个被彻底重构的操作系统,要求所有应用都用华为专用的ArkTS编程语言从头重写。这与早前的鸿蒙版本形成鲜明对比,早前的鸿蒙版本保持了与安卓的兼容性,使得开发人员比较轻松地移植他们的安卓应用。

为了模仿苹果的封闭系统,华为将鸿蒙星河版定位为一个更加封闭和可控的环境,应用程序只能从华为的应用商店下载,付费应用程序的开发者需要支付佣金。虽然这一战略与苹果取得成功的“苹果税”模式十分相似,但对于习惯了开放的安卓生态系统的开发者来说,这也代表着一个重大转变。

对于像微信这么复杂的应用来说,向原生鸿蒙的过渡尤其具有挑战性。该平台的众多功能——从消息收发和支付到游戏和商业服务——需要一丝不苟的开发和集成。华为的谨慎态度体现在鸿蒙星河版的限量发布上,目前仅支持华为Mate 60、Mate X5系列及Pocket 2,不包括9月推出的实验性更强的Mate XT三折叠机型。

尽管外界对鸿蒙操作系统充满热情,但微信适配的初步结果引发了严重担忧。微信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与鸿蒙操作系统的融合被视为华为整个生态系统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对一小部分获得微信鸿蒙原生版体验名额用户的评价进行的独家分析显示,体验被简化,许多关键功能缺失。

同时,由于鸿蒙星河版的系统问题,稀缺的体验机会被“灰色产业”通过算法抢走,然后在二级市场高价非法交易。这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和开发者对鸿蒙星河版安全性的担忧。

华为更广泛的战略:是仿效苹果还是落后于苹果?

华为对鸿蒙操作系统的愿景非常明确:该公司希望创建一个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收入上能与苹果竞争的生态系统。与苹果类似,华为正朝着一个封闭系统发展,开发者需要通过其专有应用商店发布应用,这有可能通过应用佣金产生新的收入来源。  

然而,尽管苹果的封闭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为的道路可能更加艰难。鸿蒙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仍然只有17%,说服用户和开发者从安卓或iOS切换过来并非易事——尤其是旗舰应用表现不佳的话。

鸿蒙操作系统的未来之路

华为的鸿蒙星河版难以将微信完全整合,凸显了该公司雄心勃勃的计划所面临的广泛挑战。从零开始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绝非易事,说服开发人员投入时间和资源学习像ArkTS这样的新编程语言也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此外,华为决定效仿苹果封闭的生态系统,虽然可能有利可图,但对于习惯了安卓的开放的开发者来说,这增加了额外的复杂性。

随着鸿蒙星河版超级应用的公测阶段的推进,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华为身上。如果该公司能够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强大且功能齐全的中国应用程序版本,这可能会加速鸿蒙星河版的采用,并让华为处于安卓和iOS的有力竞争者的地位。然而,如果功能受限持续存在,可能会削弱用户对新操作系统的信心,阻碍华为更广泛的生态系统雄心。  

在移动生态系统的高风险世界里,华为推动鸿蒙星河版是大胆的举动,但时不待人。鸿蒙星河版的成败,可能会决定华为整个智能手机战略的未来轨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咏竹坊的观点

卓薇安,驻新加坡记者,专注科技方面的报道,也是科技媒体初创公司Tech Tech China的联合创始人。她的联络方式:techtechchinaeditor@gmail.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广告收入急增 B站第三季扭亏

影音平台哔哩哔哩股份有限公司(9626.HK; BILI.US)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录得净利润4.69亿元(6,59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亏损7,980万元,成功扭亏为盈。经调整净利润达7.86亿元,按年大增233%,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公司期内收入按年增长5%至76.9亿元,其中广告营业额按年急增23%至25.7亿元;增值服务收入达30.2亿元,增长7%。移动游戏收入则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而下跌17%至15.1亿元。毛利率提升至36.7%,已连续13个季度按季改善。 用户数据方面,日活用户增长9%至1.17亿,月活用户增长8%至3.76亿;月付费用户增加17%至3,500万,日均使用时长达同比增加6分钟至112分钟,再创历史新高。公司表示,未来将持续提升广告效益与内容生态,并在技术革新浪潮下保持投资节奏,以巩固长期增长基础。 哔哩哔哩美股周四高开,收市報25.89美元,跌4.78%。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毛利率急跌的创新实业 招股集资55亿港元

电解铝和氧化铝生产商创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开招股,发售5亿股份,当中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场费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开始挂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个月的收入达72.1亿元,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却不升反跌14.4%至8.56亿元,公司解释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价上升,导致毛利下跌所致。 据招股书资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达28.2%,但今年首五个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个百分点。 是次集资金额约55亿港元,扣除开支使费后,约50%用于拓展海外产能,包括建设一家电解铝冶炼厂,另外40%将用于建设绿色能源发电站及购买设备,余下作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amai sells concert tickets

线下娱乐全面复苏 大麦盈利狂飙

尽管持续面临消费者投诉与垄断争议,但公司在现场娱乐票务与IP业务上的主导地位,仍强力推动收入增长 重点: 截至9月底的六个月内,在演出票务及IP业务强劲增长带动下,大麦的盈利上升约50% 快速增长的现场娱乐票务正面临风险,包括年轻族群消费降温,以及因技术问题与黄牛乱象引发的用户反弹     夏飞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似乎在各方面都开始减少支出,从智能手机到外出餐饮皆然。然而,即便如此,他们在演唱会、脱口秀、足球赛等现场娱乐上的消费意愿却持续攀升,创下新高。 即便中国经济放缓、就业市场艰难,受惠于强劲的市场需求,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1060.HK)仍从这波线下娱乐活动热潮中获得巨大红利。公司上周发布的盈喜,透露其表现有多强劲,预计截至9月底止的上半年度,盈利将录得强劲的双位数增长。 大麦于2004年以线上电影票务平台起家,并于2017年被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收购,纳入其独立上市的影视子公司阿里影业旗下。该上市主体今年7月更名为大麦娱乐,以反映大麦现场票务服务在阿里娱乐版图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 在举办包括Ed Sheeran、周杰伦等顶级艺人的大型现场活动后,大麦近期股价飙升,已较1月时翻倍,大幅跑赢恒生指数约30%的涨幅,也远远胜过主要竞争对手猫眼娱乐(1896.HK),后者今年以来股价约下跌8%。 股价飙升主要反映大麦票务服务的「第二春」——在多年来的平淡表现后,该业务终于出现戏剧性反弹。大麦票务在截至3月的财年中,收入按年增长逾两倍至20.6亿元,远高于上一财年的6.13亿元,使其成为公司最赚钱的业务,也占阿里娱乐业务整体收入近三分之一。 大麦这波令人惊艳的增长,使其业务迅速成为公司最耀眼的核心资产,而这段强势走势或许还没结束。公司上周向股东预告,截至9月的六个月内净利将超过5亿元,按年增幅达48%或以上。公司指出,业绩亮眼主要受惠于其阿里鱼(Alifish)IP授权业务表现强劲,以及投资亏损减少。 不只电影票 目前带动整体公司增长的,毫无疑问就是大麦与阿里鱼(Alifish)两大业务。大麦票务收入之所以能够大幅飙升,源于其策略转向, 从早期主打的电影票务,转为专注现场娱乐活动。电影票务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而近年在经济放缓下需求亦持续疲弱。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票房按年下跌22.6%至425亿元。虽然今年票房有所回升,但电影产业整体低迷,仍让主要依赖电影票务与制作的猫眼娱乐,今年上半年录得37%的盈利暴跌。 与此相比,大麦的核心业务已蜕变成中国现场活动的首选网上票务平台,涵盖演唱会、脱口秀、体育赛事,以及博物馆与展览等各类活动。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商业演出去年增长近11%,达48.84万场,其中观众超过5,000 人的大型演出,票房收入达296亿元。在阿里影业5月的品牌重塑发布会上,大麦总裁李捷甚至暗示,未来除交通票务外,所有门票都应该可以在大麦买到。 除了票务业务外,这家上市公司的另一大增长引擎——阿里鱼(Alifish),也在 Z 世代中录得强劲增长。该业务重点投入IP授权与周边商品开发,涵盖包括三丽鸥(Sanrio)、宝可梦(Pokemon)以及吉伊卡哇(Chiikawa)等日本人气 IP。该部门在公司最新一个财政年度的收入按年增长73%,达14.3亿元。阿里鱼IP业务的快速扩张,某种程度上正试图复制泡泡玛特(9992.HK)旗下“Labubu”所带动的全球爆红模式。 垄断疑云 尽管股价今年表现亮眼,但大麦与消费者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可能是一个暗藏的风险信号,显示好景随时可能逆转。坐拥1.7亿用户的大麦票务平台近年频频惹怒粉丝,不仅因技术故障导致抢票失败,也因平台在防堵黄牛方面执行不力而备受批评。 今年6月,因大麦未能让部分用户按时购票,导致系统取消所有订单并最终延期演唱会,引起中国歌手鹿晗的粉丝愤怒,涌入微博大麦官方票务页面留言抗议。部分活动中,黄牛更大规模涌入平台抢票,随后在二级市场大幅哄抬价格。公司今年也因未能履行相关义务而遭到两次罚款。在部分演唱会上,当歌手在尾声致谢大麦时,台下甚至出现粉丝高喊“倒闭吧!”的场面。 然而,舆论风暴似乎未能撼动大麦在中国现场演出市场近乎垄断的地位。根据 Questmobile数据,今年2月大麦的月活跃用户超过2,440万人,是主要竞争对手Moretickets的近五倍。其市场支配力更让大麦有足够底气向演唱会观众开条件。 大麦的延伸市盈率已高达100倍以上,但在分析师圈中仍获得强烈好评。根据Yahoo Finance的调查,在受访的12位分析师中,有3位给予“强烈买入”、9位给予“买入”评级,主要看好其快速扩张的IP授权与特许经营业务。…
Nissin foods

日清方便面销量持续回暖 但还不是高兴的时候

日清食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持续回暖,但增速开始放缓,其方便面业务仍在等待一个正确答案 重点: 前三季度纯利按年增长2.73%至2.58亿港元 中国内地业务收入录得18.6亿港元,同比增5.4%,增速低于上半年    李世达 在中国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2025年,方便面这碗“老味道”似乎又更香了。11月10日,日本方便面大厂日清食品有限公司(1475.HK)公布喜人的业绩报告,这个登陆中国40年的品牌似乎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根据最新财报,日清今年截至9月底止的前三季度收入达30.6亿港元,同比增长6.99%;纯利录得2.58亿港元,增幅2.73%。毛利率亦从去年同期的34.8%升至35.4%,主要由于杯装即食面销量增加及生产效率改善所致。 分地区看,香港及其他地区业务表现抢眼,收入同比增长9.5%至12.01亿港元。公司称,香港方便面销售稳健、其他海外市场需求上扬。相比之下,中国内地业务收入为18.6亿港元,同比增5.4%,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约六成。不过,这一增速已明显低于上半年的9.4%,意味着第三季度动能有些无以为继。 强化线下渠道 公司在投资者会议上指出,早前受压的华南市场已重拾增长,华北及西部地区的销售亦有改善。这显示公司正在摆脱电商渠道的依赖,重新强化线下经销与便利店网络,特别是在华南与西部市场布局实体终端,以稳定利润率并巩固品牌声量。 在创新方面,公司近年推出非油炸面、高纤低卡面等主打健康概念的新品,并借动漫、游戏IP联名强化品牌年轻化。这些策略虽提升了品牌活力,但部分非主业如冷冻食品与零食仍持续亏损。 中国的方便面需求确实在恢复。根据世界速食面协会(WINA)统计,中国方便面年消费量已从2020年的463.6亿份降至2023年的422亿份,至2024年止跌回升至438亿份。这意味着尽管外卖、自热火锅与预制菜的兴起分流了大量即食需求,但在消费分级的时代,方便面仍然不会被淘汰。 尽管如此,日清在中国市场的回暖仍显脆弱。 品质稳定还是缺乏创新? 对日清而言,稳定的品质是一种优势,也可能成为束缚。当中国市场的年轻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新鲜感”与“互动感”,传统口味与包装的出前一丁与合味道,虽具怀旧情怀,却难免显得保守。这种矛盾正成为日清在两地市场的最大挑战。 日清香港与内地的品牌定位与消费场景存在明显差异。在香港,“出前一丁”是许多人从小吃到大的经典品牌,几乎家家户户橱柜内的必备品,不仅长年占据高端方便面市场主导地位,且与本地便利店、茶餐厅及超市形成稳定供应网络,早已成为一种“熟悉的品质”与“习惯的口味”。 反观内地市场,方便面更多被视为快节奏生活下的“即食解决方案”,主流市场仍偏重价格与性价比。而康师傅(0322.HK)、统一(0220.HK)、今麦郎、白象等国产品牌阵容庞大,产品线从平价到高端不一而足,让承受经济压力的消费者有更多更具性价比与新鲜感的选择。 日清虽然也推出多款细分子品牌,但能见度仍然有落差,消费者一想到日清,还是只会联想到包装万年不变的“合味道”与“出前一丁”。 据媒体统计,目前,康师傅、统一、白象与今麦郎四大品牌,在内地方便面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达到81.35%。而日清身后,还有韩国三养(145990.KS)与农心(004370.KS)正虎视眈眈。 即使如此,日清并未收缩中国投资。今年9月,公司斥资约2.4亿元在广东珠海购地建新厂,计划导入高度自动化产线,以提升产能与效率。董事长安藤清隆表示,此举是为应对“高端产品需求增加与区域市场变化”,并强调中国市场仍是公司中长期发展重心。 今年以来,日清股价累升约17.18%,虽较去年低位拉升,仍远低于同期恒生指数的升幅。目前日清市盈率37.9倍,高于康师傅的15倍与统一企业中国的15.7倍,这反映出市场对日清品牌稳健及毛利率改善的高期望,但也显示其价格明显偏贵,其成长性与盈利表现未必能够支撑其高估值。 说到底,日清仍象征着熟悉的品质与日式工艺,那份“不变”仍是品牌最动人的部分,这对消费者而言是安心,但对投资者而言却是停滞。日清若想突围,必须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让“老味道”讲出新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