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865.SHE
Hainan Drinda expands overseas

从汽车配件转行光伏电池产业后,海南钧达期望在港股上市以布局海外市场,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

重点:

  • 海南钧达去年营收同比增58.7%,股东应占溢利年增16%
  • 海南钧达的光伏电池全球市场份额约10.8%,排名第五;TOPCon电池全球市场份额约57.4%,排名第一

     

李世达

产能过剩,是2023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关键词,光伏组件与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下跌,无疑提升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全球装机放缓、技术迭代、贸易壁垒等因素下,光伏产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在当地市场设立生产基地。

摆脱国内市场的厮杀,为前进海外市场布局,或许是中国光伏电池大厂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865.SZ)转战港股上市的最大考量。

在A股上市已七年的海南钧达,日前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的申请。2003年成立的海南钧达,原来的主营业务为汽车塑料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0年,因遭遇亏损,公司决定进军光伏产业,于2021年9月收购了光伏电池出货量全球领先的捷泰科技51%股权,公司主营业务新增光伏电池业务。

至2022年,受下游车企经营困难影响,海南钧达出售汽车饰件业务,收购捷泰科技剩余49%股权,“新能源”三字写入公司名称,光伏电池成为唯一主业。

完成收购后,得益于N型TOPCon电池业需求增加的机会,海南钧达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快速成长,并在2022年的业绩取得7.2亿元的股东应占溢利,创上市以来新高,同年股价也上涨到历史高位。

过去P型电池一直是光伏行业的主流技术,但随着光伏市场的持续发展,P型电池的效率已接近理论限值,性能优势越加突出的N型电池开始崭露头角。

根据SolarBe Global报告,2022年N型太阳能电池需求已出现,2023年N型TOPCon电池市占率已成长到近20%,相反的P型PERC电池则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在2024年中,TOPCon与PERC的市占率将逆转,成长为市场主流。

根据申请文件,海南钧达是全球首家实现N型TOPCon电池研发和大规模量产的专业光伏电池制造商。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按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出货量计,海南钧达的光伏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至约10.8%,排名第五,TOPCon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至约57.4%,排名第一。

近日公布的去年度业绩快报,体现了海南钧达在N型TOPCon电池的领先优势。2023年全年,海南钧达实现营收183.9亿元,同比增加58.7%;股东应占溢利8.3亿元,同比增加16%。公司表示,TOPCon产能提升及销售出货大幅增加带动了营收和利润的增长。

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海南钧达N型TOPCon电池的收入为97.5亿元,同比增长超19倍,占比已升至68%,而2022年同期的占比仅有7.2%。TOPCon电池已处于快速爆发阶段。

国内产能过剩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钧达光伏电池正持续扩张产能。至去年12月,光伏电池年产能约为50 GW,其中2022年8月开始量产的N型TOPCon电池,年产能已增长至约40 GW。

然而,行业产能持续提升,无疑令到国内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甚至逐渐变得严峻。去年举行的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测345至39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预测为160至180GW。但至去年底,中国光伏全产业链有效产能已达到700 GW以上。

与此同时,技术的迭代更新,也稀释了海南钧达的市场占有率。按2022年的出货量计算,海南钧达以1.8GW的TOPCon电池出货量位居专业制造商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75%,但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市场份额已降至57.4%,虽仍排名第一位,但竞争明显更加激烈。

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竞争加剧,解释了为何海南钧达在营收和利润上实现快速增长,股价却大幅下滑。2022年11月,海南钧达的股价达到最高点190.28元,截至2024年2月已跌去68%。

光伏齐出海

在国内市场愈来愈“内卷”(形容竞争过于激烈)的情况下,海南钧达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曲线。

对于此次递表港交所,海南钧达表示,是为适应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计划布局海外产能,推进国际化战略。申请文件显示,此次IPO募集资金的第一个用途,就是兴建海外光伏电池生产基地。

不过,在海外拓展方面海南钧达似乎才刚刚起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海外销售占比实现从0到4.66%的增长。按照规划,公司2024年海外销售额占比要达到10%以上。

事实上,布局海外早已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共识。过去一年,晶科能源(688223.SH, JKS.US)、天合光能(688599.SH)、晶澳科技(002459.SZ)、阿特斯(688472.SH,CSIQ.US )等光伏企业纷纷宣布或计划在美国、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布局或扩产新产能。即使出海,海南钧达仍要面对中国同业的竞争。

海南钧达在短时间内从汽车零组件企业成功切入光伏产业,并把握了TOPCon的放量趋势快速增长,但行业正进入激烈厮杀的阶段,即使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产能过剩、价格下滑的利空因素也将持续对业务造成冲击。而走出国门成立生产基地,对企业的考验也正要开始。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海辰储能营收飙升 更新香港IPO申请 

储能企业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请,显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69.7亿元(约合9,800万美元),同比飙升224.6%,毛利润激增逾10倍至9.16亿元。 海辰储能创立于2019年,是全球顶尖的储能系统(ESS)电池及成套设备制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针对多元应用场景定制的储能产品与解决方案,业务贯穿全产业链——从储能电芯到集成储能系统和端到端解决方案。 公司处于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的风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国本土生产储能系统的中国企业。自去年起已实现调整后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续此态势,经调整净利润达2.47亿元,正快速迈向全年净利转正的目标。 海辰储能凭借差异化技术构筑显著竞争优势,尤其在长时储能赛道拥有很大的领先优势。公司强调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时储能电池的企业。 公司规模化生产覆盖587安时与1,175·安时等多规格储能电芯,形成适应电力和工商业场景的产品矩阵。公司亦是业界首家实现314安时储能电池量产的企业。 阳歌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滴普科技首挂大涨 半日收升121%

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开市大涨112%,至中午休市报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2,663.2万股,发售价26.66港元,集资净额6.1亿港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得热捧,录得7,568.83倍超购,香港公开发售原占5%,按回补机制增至532.64万股,占发售总数20%。国际发售录得15.61倍超购。 滴普科技主要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客户涵盖消费零售、制造、医疗及交通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18.4%达到1.32亿元。整体毛利率提升至55%。亏损由去年同期的6.2亿元收窄至3.1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招股集资31亿港元

中国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开招股,发售8,825万股,5%公开发售,每股发售价不超过35港元,集资30.9亿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场费3,535.3港元。公司于下周一截止认购,下周四在港挂牌。 过去三年文远知行持续亏损,今年首六个月,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但仍录得亏损7.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公司解释,亏损主要是加快业务及技术发展,故前期在研发、行政及销售开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rom making billions in annual profits to persistent losses: Can Sun Art Retail turn the tide?

从年赚百亿到年年亏损 高鑫能否打赢这场翻身战?

大润发母企高鑫零售近年业绩不稳定,三年两亏,即使由私募王者入主,暂仍未见曙光 重点: 公司预警上半财年业绩亏损达1.4亿元 现正进行一系列架构及人事整改   刘智恒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808.HK)前主席黄明端几年前的一句说话,道出大卖场今天的辛酸。 在电商网购盛行之下,昔日大卖场的经营模式显得不合时宜,老态毕现;去年底,行业老大哥家乐福在中国内地只剩下4家门店,另一巨头沃尔玛,光去年于内地关闭超过20家门店,早将一颗心投向山姆式的仓储会员店。 不敌时代巨轮 在商超行业出现结构性改变,加上自身公司的衰败,令大润发这家曾经的超市之王,年赚数十亿的龙头企业变得一蹶不振。其母企高鑫零售刚向市场发布中期盈警,预告截至今年9月底止,料亏损1.4亿元,去年则有盈利2.06亿元。 公司解释,亏损主要因市场竞争加剧及消费疲弱影响,拖累商品平均售价下降;至于“中秋国庆”双节合一,亦影响消费额。另外,受一次性影响,包括商店街调整过程令收入下降、为华中大区组织优化的开支,以及期内利息收入减少。 要知道高鑫的高光时刻,每年收入超逾千亿元,2017年时盈利一度高达30亿元。之后在网购日盛的环境下,高鑫业务逐渐被碾压,业绩日走下坡,2022年更出现亏损7.3亿元、2023年虽扭亏为盈,也只仅赚7,800万元,到2024年亏损更高达16亿元。 2025财年能扭亏为盈赚3.86亿元,全赖大手关店及大幅削减成本而来,期内关闭了八家大润发大卖场及一家中型超市。即是说,要通过降本才稍稍止住亏损,并非生意有明显改善。 私募教父接盘 阿里巴巴先后于2017年及2020年购入高鑫股份,最终取得逾七成股权,累计投入502亿港元。原以为有了阿里这个靠山,能带领高鑫渡过商超生态转变的困境,岂料市场逆转,纵拥有庞大财力及高科技的阿里也铩羽而回,最终由德弘资本(DCP Capital)以131.4亿港元接盘,此役令阿里亏损371亿港元。 德弘资本有何能耐,难道连阿里搞不好的熨手山芋,其能力挽狂澜? 德弘创立于2017年,创办人之一的是内地艺人陈好的丈夫刘海峰,在业内有中国 “PE教父”的美誉,曾在KKR及摩根士丹利任高职,过去投资的中国巨企包括有海尔、中国平安、蒙牛、南孚电池、恒安集团及百丽国际等,战绩彪炳;这次接手连阿里也亏大本的高鑫,实在是投资生涯一大挑战。 转变模式大关分店 德弘接手高鑫后,即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在“节流”上,首先是将五大营运区重构为四大区;然后来一场关店大行动,将亏损不断的分店壮士断臂,以达致停损目的。 然后将管理层及员工进行重整,即使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也要辞去董事会主席,多位高管也相继离去。德弘更启动反贪腐行动,今年9月,大润发营运长管明武被公安带走,公司表示因涉嫌职务犯罪,案件正在调查阶段。 “开源”方面,在关闭大卖场及减省人手之际,将资源调往中型超市的大润发Super与M会员店。2025财年公司新开4家大润发Super,主要针对社区需求,集中售卖5,000至8,000款商品,门店面积在1,500至3,000平方米,部分设有食堂或儿童乐园,深度融合了消费场景。 至于M会员店,模式一如山姆,以仓储会员模式运营,减少货品种类及采高周转方式,并以高性价比或自家商品作招徕。2025财年,高鑫零售共开设4家M会员店。 暂时看,德弘对高鑫的整顿及发展方向似走对路,将亏损分店关闭,可减省开支,从而集中资源拓展大润发Super及M会员店,而仓储会员式经营是现时市场所需,高鑫这个后发者有机在市场抢占一席位。 然而,山姆与开市客两家龙头已早着先鞭,在内地门店布局、知名度及货品供应链上,远较高鑫完善及理想,后者要转型追赶,不但要克服众多问题,更要投入相当资金,且不是一时三刻可一蹴而就。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