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H.US
Waterdrop returns to revenue growth

得益于众筹业务的强劲表现,这家保险经纪公司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50%

重点:

  • 由于保险业务的贡献萎缩,水滴三季度的收入同比仅增长2.6%
  • 众筹业务的收入大幅提升,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推动利润大幅增长

梁武仁

慈善确实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对在线保险经纪公司水滴公司(WDH.US)来说,慈善也意味着一项蓬勃发展的业务,可以在其核心保险业务低迷的情况下重新点燃增长。

公司上周三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显示,其业务结构正发生变化,在中国经济放缓和监管政策的双重阻力之下,保险经纪公司普遍面临的困难。这些阻力已成为金融行业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

由于主营保险业务的贡献下降3%,水滴三季度营收同比仅增长2.6%,至7.04亿元。但公司仍设法避免总收入萎缩,因众筹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增至9%以上,几乎是去年同期5%的一倍。

更重要的是,这项快速增长的业务,其盈利能力似乎有了很大改善。该业务的营业亏损减少了逾70%,至1,800万元左右,这帮助水滴从上年同期的亏损,转为三季度的整体营业盈利。在外汇收益的进一步推动下,该公司净利润跃升超150%,它在财报中突出强调了这点,或许是想掩盖其平庸的收入增长。

首席执行官沈鹏在公司三季度财报中表示:“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公司本季度又实现了强劲的盈利,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达到去年三季度的2.5倍。”

水滴的众筹业务通过向平台用户收取费用来赚钱,该平台帮助患者利用陌生人的捐款支付医疗费用,这些陌生人就是公司所谓的“爱心”。其服务包括提供技术支持、众筹活动管理、反欺诈措施和资金筹集。

水滴早在2016年就开始提供医疗众筹服务,当时公司刚开始运营不久,并于次年才成为保险经纪公司。但公司直到2022年初才开始实现众筹业务的盈利。

在这前后,水滴的主营保险业务也开始面临明显的阻力。由于中国经济下滑,保险需求受到打击,水滴的收入从2022年开始连续两年下降。此外,公司还难以跟上行业监管机构不断出台的规则变化——这在中国各金融行业中经常发生。

2020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实施了专门针对互联网保险经纪公司的措施,包括对人员管理、客户信息保护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随后第二年,监管机构开始要求在线人寿保险公司,让客户对某些短期产品的保费进行等额分期支付。这导致水滴因之前允许保险购买者减少首月账单费用而受到行政处罚。此外,在2021年,CBIRC对部分保险产品的费率设定了上限。

监管机构去年限定了银行保险渠道销售的保单费用,以确保它们更准确地反映风险评估,这对与银行有分销协议的经纪商造成了打击。

医疗众筹

由于这些措施都让保险经纪公司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水滴希望借助流行的医疗众筹来弥补不足,使其重回可持续增长轨道。医疗众筹平台在中国很受欢迎,因用户每年支付的费用可能低至100元以下,但如果患上重病,他们可以筹集到巨额资金。

从本质上讲,医疗众筹类似于传统保险,两者的目的都是为未来的不幸提供一定的保障。但购买保险的费用可能很高,尤其是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众筹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从成立到今年9月底,水滴的众筹平台吸引了4.66亿人,为330万患者筹集了超过660亿元的捐款。

毫不奇怪,医疗众筹的增长促使中国当局介入,对这种新的准金融产品进行监管。9月,民政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制定了医疗众筹的法律框架,对费用结构、资金管理和反欺诈措施做出了具体规定。

“本季度是我们医疗众筹业务和整个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水滴董事会秘书长Jasmine Li在公司讨论三季度业绩的电话会议上表示。

虽然这样的框架可能对这个新兴行业有利,为行业带来了结构和秩序,但政府监管的加强,意味众筹业务的监管风险也可能上升。反过来,这可能会给水滴带来它目前在保险业务中遇到的类似麻烦。

这样的麻烦在中国很常见,尤其是在金融服务领域,甚至已经导致至少一家大型保险经纪公司基本上退出了保险业务——这就是原名泛华的智能未来(AIFU.US)。

与此同时,水滴也一直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公司开发了一种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会话人工智能代理,现在通过处理用户查询,每月可以产生100万元的保费。水滴还推出了为其他企业定制人工智能销售代理的“AI Top Sales Platform 3.0”,并与保险公司和行业外的公司开展了试点。

尽管三季度利润大幅增长,但水滴公司股价在财报发布后持续下滑,表明投资者更关注其主要保险业务的疲软。虽然水滴的股票今年仍上涨了9.6%,但其市销率只有1.1倍。在线保险公司众安在线(6060.HK)的情况更糟,市销率约为0.5倍,这表明投资者显然对中国保险业总体上兴趣不大。

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三家分析机构预计,水滴明年的收入将继续增长,不过增幅仍为个位数。虽然这肯定比重新陷入收缩要好,但如果水滴希望赢得投资者的青睐,它必须证明自己的众筹业务不仅能够快速增长,还能盈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纳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势昙花一现

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纳入港股通,让内地投资者能买卖其股票。 公司指出,连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机制,已于周一正式启动。 公司表示:“董事会认为,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将有助加快扩大公司股东基础及提高股份流通性,并进一步提高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及品牌知名度。” 在获纳入港股通的首个交易日,正力新能股价周一上涨6.4%。但次日回吐多数涨幅,周二收市下跌3.6%,报10.83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7,557倍破港纪录 大行科工首挂午收升21%

折叠自行车制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挂牌,开市即升36%报67.5港元,之后股价略回软,中午收市报60港元,升21%。 公司发售792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每股售价49.5港元,录得超额认购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认购纪录,国际配售超额20.65倍,集资净额3.42亿元。 集资所得三成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三成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另外三成用于研发,余下一成作一般营运资本。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花旗银行终止银联成员资格

中国银联近日公告,已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员资格。银联方面证实,此举为花旗中国主动申请,与其近年全面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相关。 据财新周五报道,花旗中国回应指出,随着零售财富管理和信用卡业务的出售与关闭,银联成员资格已无必要,但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响。该行强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专注企业与机构客户的跨境银行需求。 自2021年花旗集团(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14个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以来,花旗中国已将36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资产出售予汇丰,并于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业务剥离。与此同时,花旗集团今年6月宣布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中心,裁减约3,500名员工。 花旗中国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761.42亿元(2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但营收按年增长20.5%至57.96亿元,净利润亦大增53.9%至17.55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机器人春晚舞出未来 宇树科技拟年底上市

这家科技企业,在央视春晚的机器人跳舞表演惊艳观众,计划在年底前进军资本市场 重点: 宣布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之际,宇树科技计划今年底前上市 尽管人形机器人引发市场热议,但性能不稳或使规模化商用仍需数年   陈竹 中国初创企业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人形机器人,在近两年异军突起,成为行业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劲舞视频,引发全网刷屏。上个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公司斩获百米障碍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长跑等几乎所有竞速项目冠军。宇树科技更成为拳击赛事独家设备供应商,在竞争对手侧目之下,包办全部参赛机型。 乘此东风,这家风头正劲的企业计划转战资本市场,上周宣布拟于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证券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此番声明坐实了持续数月的上市传言,路透社报道称,宇树科技目标估值达70亿美元。 上市将成为宇树科技重要里程碑,为加速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进程,这家公司亟需资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给予强力支持,以期占据产业制高点。此次上市,也将检验市场对中国发展的机器人产业的信心。 总部位于杭州的宇树科技,由机械发烧友王兴兴创立,他对机械创新的热忱由来已久。王兴兴曾因仅耗资200元,打造双足机器人而名声大噪。大学时期,他便以科技狂人闻名,宿舍堆满工具零件,双手密布的伤痕,见证用废料加工精密部件时难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为继马云等初代创业者后的新生代创始人代表,2016年大学毕业的王兴兴,在无人机巨头大疆任职两月后,于同年创建宇树科技。 王兴兴的热忱同样赢得资本界青睐,宇树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轮融资,吸引顺为资本、初心资本、中信证券、深创投及红杉中国等知名本土机构。据媒体报道,公司当前估值约100亿至150亿元(约合14至21亿美元),距其寻求的60亿美元目标估值仅达三成左右。 人形机器人价格下行 虽以人形机器人著称,宇树科技当前主要收入,仍来自其拓展人形机器人业务前的初始产品四足机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财务详情,但表示将于年内公布更多数据。据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数关键指标,公司2024年营收的65%来自四足机器人,30%来自人形机器人,5%为组件产品。 在今年6月的公开活动中,王兴兴曾向媒体称公司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但未指明具体年份。 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机器人H1,是中国首个具备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号。公司在新一代产品中显著压缩成本,2024年发售的H1,售价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机型性价比进一步跃升,入门价仅39,000元。 定价与欧美同业形成鲜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2024年顶级人形机器人成本约20万美元。 宇树科技实现超低定价的核心优势,在于借力中国完备的制造业生态。从电池、传感器到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应商网络,助力企业以可控成本快速扩大产能。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给予强劲助力,通过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成本融资等多重组合拳助推行业进阶。 部分受益于政策驱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突破千家量级,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车企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领域头部企业,或亲自下场,或投资布局。 尽管宇树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业价格战亦日益白热化。如加速进化的K1人型机器人定价88,000元,与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国内众多过热赛道的发展轨迹,人形机器人领域或将陷入价格持续下探的内卷式厮杀。 多家机构研报力证人形机器人产业潜力,麦格理证券今年2月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6年的36亿美元,飙升至2031年的516亿美元。 不过,短期市场表现或难支撑此等乐观预期。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赛机型频现摔倒碰撞的报道,印证性能尚欠稳定。尽管机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场景的奔跑搏击表现亮眼,但在实际应用中,执行取物等基础任务的能力仍存瓶颈。 近期,港股机器人板块涨势如虹,意味宇树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将引爆市场热情。优必选(9880.HK)当前市销率高达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达47倍,显示投资者对此类公司前景极为看好。 这对宇树科技及其同业堪称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厂及家庭等场景执行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尚有漫长征途。部分产品已显积极信号,宇树科技20%的四足机器人,应用于检测消防等工业场景。如今,需证明人形机器人不囿于歌舞竞速,更能超脱实验环境,投入大规模应用场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