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0.HK

机器人制造商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80.HK)周日公布,集团签订大型双足仿人机器人采购合同,分别为Walker S1及 Walker C,主要用于汽车工厂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

集团表示,采购合同意味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工业制造的商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让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业制造得到进一步验证。未来集团续将产品商业化落地,为大批量产和交付做好准备。

周一优必选开市升近3%报83.9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从高位下跌近六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产品承压 石药集团前三季度盈收双降

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重点: 石药集团在集采中采取全面低价策略,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 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莫莉 老牌药企巨头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的转型之路,正经历着传统业务萎缩与创新管线变现“青黄不接”的阵痛期。即便石药集团持续投入巨资研发,但创新成果的转化仍需更多时间。与此同时,传统的成药业务因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导致公司业绩承压。 石药集团最新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198.91亿元,同比减少12.32%;股东应占溢利35.11亿元,同比减少7.1%。这是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又一次延续,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已经下滑7.8%,净利润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来营收利润首次双降。 业绩下滑主要受业务占比最大的成药业务拖累,该业务收入154.5亿元,同比下降17.2%,在整体收入中占比约77%。细分治疗领域的下滑更为触目惊心,占比最高的神经系统药物营收大跌21.6%,抗肿瘤药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药物下滑22.7%,心血管药物下降17.8%。石药集团解释,主要是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及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价格调整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所致。 在2025年执行价格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石药集团采取全面低价策略,被业内称为“价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在内的15款产品纳入集采。国家医保局在2024年12月举办的集中带量采购座谈会上透露,石药中选的15个产品中有8个都是以最低价中选,原因在于石药集团凭借原料药自产及智能制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其中,核心产品多美素(脂质体阿霉素)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大幅降价已经明显冲击业绩。该药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联盟集采中价格已下降约23%,而在2025年执行的第十批国家集采中,其中标价进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较3,500元左右的联盟集采中标价有97%的降幅。交银国际的研报指出,该单品的降价预计将对2025年的收入产生10-15亿元左右的不利影响。 对外授权合作难阻股价下行 为应对集采冲击,石药集团正全力推进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前三季度,石药集团研发费用41.85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比重达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层预期2026年的研发开支将同比增长15%至20%。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已有3款新产品获批上市,8款产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获得5项突破性治疗认定,42项临床试验获批。 在对外授权方面,7月30日,石药集团与美国Madrigal Pharmaceuticals达成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口服GLP-1药物SYH2086的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对方,石药集团将获得1.2亿美元预付款,以及最高19.5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药集团还曾在6月13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这项合作潜在交易总金额达53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为石药集团带来了现金流,也证明了其创新药管线的国际认可度。 但是,高调的BD交易也难掩石药集团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连续五年下降,从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个月的65.6%。在资本市场上,创新药板块普遍上扬的同时,石药集团的股价在最近两个半月内跌幅超过35%。 多家券商机构亦下调石药的目标价,中金公司称考虑研发投入加大,分别下调石药集团今明两年净利润12%、15%至47.6亿元、53.53亿元,下调目标价15%至11港元。野村证券认为,石药集团第三季度收入66.18亿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74亿元,考虑到药品销售表现逊预期及合作项目收入延迟确认,将其目标价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药集团管理层预计,公司业绩将在2026年重回正增长轨道,主要驱动力来自明复乐和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重点新品种的放量。随着集采影响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长态势有望进一步明朗。不过,同样从传统药企转型的恒瑞医药(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实现稳健增长,其市盈率达到57倍,远远高于石药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场对两者当前成长确定性和创新成果兑现能力的不同看法。尽管石药集团试图通过BD合作来提振业绩,但其后续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确定性,难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药业务下滑带来的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Qfin is a lender

新措施收紧规管 奇富科技业绩难复旧观

网贷服务商奇富科技公布疲弱的第三季业绩,并对全年展望转趋悲观,与2024 年强劲收官形成鲜明对比 重点: 公司第三季收入微跌0.2%,净利润下降17%,反映公司在疲弱的宏观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公司对全年发出悲观指引,主因是新监管措施将压缩其在网贷服务业务的盈利空间   梁武仁 过去一年里,网贷服务平台奇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QFIN.US; 3660.HK)经历了不少变化。首先,公司更改了名称,但更关键的是,在监管环境收紧及中国经济持续低迷之下,原本在逆风中表现颇具韧性的奇富科技,业绩开始受到明显冲击。 根据奇富科技上周公布的最新季报,公司第三季收入按年微跌0.2%至52亿元(7.31亿美元),为两年多来首次录得收入下滑;净利润则按年下跌17%至14亿元。更雪上加霜的是,公司对余下年度给出悲观指引,预计第四季净利润最多将下滑49%,即便在最佳情况下,2025年全年净利润也仅能录得约1%的增长。 这份展望与奇富科技年初时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公司公布2024 年利润大幅增长,并预期2025年将有强劲开局。其后,公司由“启富”更名为“奇富科技”,或意在透过加入“fin”凸显其金融科技机构的定位。奇富科技原名“360金融”,2018年在纽约上市时,名称是为了反映其与网安软件公司奇虎360 的渊源。 比名称变动更具影响的,是中国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新金融业监管规则。新规的核心之一是大幅强化风险管理,意味奇富科技必须提高借款人门槛标准,从而牺牲部分放款增速,同时也需提高对潜在违约的拨备。这些要求均可能进一步压制公司的盈利增长。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在第三季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作为行业领先者,我们一向以最高的合规标准要求自己,这次也不例外。尽管相关措施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放款规模与盈利能力,但我们相信,把使用者价值放在首位,最终将会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任,并支持我们实现更具韧性且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这次的新规只是中国民营金融业监管连串调整的最新一波,自疫情前几年起,相关行业便不断面临持续的监管变动。这也凸显了奇富科技及其同行所面对的现实──中国整体金融业的监管框架正快速演进,而监管层此举旨在防范市场过度放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中国经济当前的疲弱状态,也让民营与国有放贷机构均面临压力。随着企业与消费者收紧支出与借贷,贷方要扩展业务变得愈发困难。即便北京推出对部分消费相关行业提供利息补贴的振兴措施,全国银行贷款余额在10月仍较前一个月大幅收缩。 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转弱,也推升了违约风险,使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无论监管是否加码都一样。 奇富科技第三季的表现清楚反映了这些压力,其信贷撮合与放款总额在第三季度按年仅增1%,按季更下滑1.4%。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比例自第二季的1.97%微升至9月底的2.09%。 拨备激增 随着经营环境恶化,奇富科技的坏帐准备金大幅飙升。理论上,作为连接借款人与银行的撮合方,公司并不需直接承担贷款违约风险,但现实并非如此。若奇富撮合的“重资本”贷款发生违约,公司需向原始放款方全额偿付所有未付本息。此外,奇富亦透过信托与子公司自有资金出借部分贷款,该部分信用风险由公司自行承担。上述两类贷款规模的同步上升,也让奇富不得不大幅增加拨备。 在电话会议中,奇富管理层表示,公司会根据宏观经济状况调整“重资本”贷款与无全额代偿义务贷款的比例。管理层并称,第四季度将提高后者(即无需提供全额代偿保证的贷款)占比,以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敞口。 当然,面临这些逆风的并非只有奇富科技。其竞争对手信也科技(FINV.US)上周同样公布第三季度交易额按年下滑,同时准备金亦增加。但与奇富不同的是,信也科技仍成功录得收入与净利增长,主要受益于其积极拓展海外业务,而这正是奇富尚未涉足的领域。 奇富科技依然是一家高盈利、拥有良好利润率的公司。其采用的先进技术有效降低营运成本,而依托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的服务能力,尤其能借助与奇虎360之间的技术连结,对银行机构相当具吸引力,使公司在与金融机构洽谈定价时具有一定议价能力。 例如,奇富正将一款AI信用审批代理整合进其Focus Pro平台。这项技术可利用大量数据与大语言模型能力,在数秒内完成借款人风险评估,大幅简化繁琐的贷款审批流程。吴海生表示,相关功能的试运行已获得客户「非常正面」的回馈。 尽管如此,市场对公司最新业绩的反应并不理想,奇富科技港股在四个交易日内大跌约18%。今年以来,该股已累跌逾50%,远远落后于恒生指数约32%的涨幅。目前公司市盈率仅2.7倍,甚至低于同样低迷的信也科技的3.3倍,显示投资者对这一整个板块的信心仍相当疲弱,尽管多数公司在艰难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奇富科技具备不少优势,但其高度暴露于监管与宏观经济变动的风险,显然让投资者却步,而这种局面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万国数据押注AI新周期 在扩张与去杠杆之间找平衡

人工智能点燃中国数据中心新一轮建设潮,万国数据一边将资产以REITs模式上市、一边抢搭AI算力快车,但这样的平衡能否持续 重点: 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8.87亿元,按年增长10.2% 资产注入C-REIT带来13.69亿元终止合并收益,期内录得净利润7.29亿元   李世达 对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而言,2025 年很可能会被视为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掀起新一轮基建周期;另一方面,中国首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Infrastructure REITs)上市,让这个向来高杠杆、重资产的行业出现新的财务工具。 这就是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的写照,既受惠于大型科技公司新一波人工智能建设,也受制于多年积累的财务压力。 根据公司公布的最新财报,截至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万国数据录得28.87亿元(4.06亿美元)收入,按年增长10.2%,连续第二季维持双位数增幅。公司透露,今年前9个月新签订单达7.5万平方米,相当于约24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全年有望逼近300兆瓦,其中约65%与人工智能相关。 新订单增速放缓 这显示人工智能需求正在驱动新一轮算力投资,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未完全掌控节奏。管理层在说明会中坦言,第二季之后的新订单步伐较前期缓慢,意味明年的收入增速未必会延续今年的强度。此外,续约谈判仍令单位收入每月下降约3%至4%,反映人工智能需求虽强,但传统互联网业务的降价压力并未消失。 尽管万国数据享受到人工智能点燃的需求红利,但供给侧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使得承载人工智能的空间不再稀缺,谈判力反而下降。 更重要的转折,是万国数据今年将一批项目注入中国首批数据中心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总额约24亿元。交易带来约13.69亿元的终止合并收益,使公司期内录得净利润达7.29亿元,实现由亏转盈。 生存模式改变 但REITs的意义不在于一次性盈利,而在于它完整重塑了公司的生存方式。万国数据过去十年依靠大量借贷、买地、建机房进行高速扩张,当信贷环境宽松时,这套模式行得通;然而,中国信贷收紧之后,重资产模式不再具备可持续性,杠杆开始反向压缩公司空间。REITs提供的,是一条能让万国数据既扩张、又不必完全依赖举债的现金流管道,维持规模循环。 这也为公司带来了财务结构的改善,财报显示,净负债与年化调整后EBITDA的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6.8倍降至2025年第三季末的6倍,平均借贷成本下降到3.3%。在中国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同时降低杠杆与利息成本并不容易,这更突显REITs对公司运作的重要性。 万国数据的业务模式高度依赖电力供应。公司目前拥有约900兆瓦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储备,这让它在人工智能需求爆发下仍能快速落地新项目。管理层也在说明会中点出:“具备电力指标的土地正变得极度稀缺。”人工智能确实带来增量需求,但供给端——土地、电力、审批、建设速度,正在变得更竞争、更受政策影响。 海外数据中心平台DayOne也是未来伏笔。该平台在亚太与欧洲虽具潜力,但今年第三季仍录得4.61亿元亏损,短期内仍会拖累整体利润。公司需要持续证明其开发、运营与出售资产的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人工智能需求本身。 目前万国数据市销率(P/S)约为4.15倍,大幅低于Equinix(EQIX.US)的8.42 倍与Digital Realty(DLR.US)的9.31倍,但高于仍处于重组期的世纪互联(VNET.US)的1.99倍。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更为波动,但万国数据的规模、客户质量与资本循环能力仍被看好。 今年以来,万国数据在港股累升约30%,与大市相若,但过去一个月有约 7%回调,股价30.1港元较52周高位48.9港元低约四成。在估值仍具折价、AI驱动需求未减的背景下,似乎存在合理布局区间。作为热门的AI基建标的,当人工智能需求维持强劲、REITs资产注入顺利时,相信市场愿意提高估值, 但仍须留意政策面的变化。简而言之,万国数据正在穿越一个全新的算力周期,随着估值与市场预期的提升,意味着已没有太多犯错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ongshan makes PCBs

从钣金厂到PCB巨头 东山精密扩张之路与债同行

金属钣金加工业务起家的东山精密,透过多宗收购跨足PCB领域,如今已向香港递交上市申请 重点: 从金属钣金加工转型为全球第三大PCB供应商的东山精密,已申请在港上市 公司在AI与汽车市场的积极扩张,伴随负债不断增加,恐导致财务过度延伸的风险   陈竹 如果没有,就买下来。 这似乎成了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002384.SZ)的行事准则,公司上周正式递表港交所,希望投资者也能买单其并购扩张的成长故事。东山精密最初是一家传统的钣金加工企业,但在过去十年透过一连串并购,成功转型为印刷电路板(PCB)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今年东山精密再度加速其并购打法,宣布两宗重大交易,以扩大其在光通讯及汽车零组件领域的版图。伴随收购动作不断,公司也寄望于香港上市集资,以支撑其持续不断的收购支出。 公司已为此次潜在的公开发售聘请五家顾问,由瑞银及中国领先券商中信证券领衔。虽然东山精密尚未披露具体集资规模,但从其强大的顾问阵容推测,此次IPO规模料将相当可观,集资额可能超过1亿美元。 迄今为止,公司透过并购推动的成长策略相当奏效。其在PCB领域的资产收购,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PCB供应商,而PCB亦是各类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公司显然将此视为胜利方程式,并将“战略性并购”列为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强调这是一套经过验证、能有效推动业务向新领域拓展的增长模式。 然而,积极扩张的背后,也让东山精密背负了沉重负债,这是公司面临的一项重大风险,我们将在后文更详细分析。此外,跨入光通讯等全新领域也未必保证成功,因为相关行业运作机制各异,并伴随全新的管理挑战,可能对公司的能力边界构成考验。 并购驱动增长 东山精密的前身可追溯至1980年成立的东山钢板。虽然公司多年来一直希望切入消费电子业务,但直到2016年以6亿美元收购美国Mflex(专精于软性印刷电路FPC)后,才真正成功进入该市场。FPC是一种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便携式设备的软性印刷电路板。 两年后,公司再以2.93亿美元收购代工巨头伟创力旗下、专注于硬性印刷电路板(RPCB)的Multek,使其具备生产所有主要类型PCB的能力。 自此之后,PCB成为东山精密的核心业务,事实上已取代其传统的精密金属零组件与铸件业务。今年上半年,PCB业务录得110亿元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 65%。相比之下,其传统精密零组件业务目前仅占13.9%的收入。 公司的整体收入虽然仍在成长,但增速并不算快,今年上半年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66亿元增至170亿元,升幅2.4%。同期利润则增长更快,由5.6亿元升至7.58亿元,增幅达39%。不过,公司相对较低的利润率仍反映出该行业竞争激烈的特性。 在PCB业务中,东山精密主要聚焦于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型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软性印刷电路(FPC),该类产品期内占其PCB销售的84%。根据其申请文件引用的第三方研究,去年东山精密为全球第二大FPC供应商、以及全球第三大 PCB整体出货商。 公司在FPC市场市占率排名全球第二名,对应23.8%市占率,但需留意的是,其在整体PCB市场排名全球第三,却仅占4.8%的市占率,凸显PCB行业高度碎片化的特性,也反映该成熟市场竞争格外激烈。 尽管中国企业目前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PCB,但行业竞争依然激烈。根据深圳创业投资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今年4月,中国A股市场共有43家PCB 企业上市,其中不少位于科技产业更集中的深圳,包括胜宏科技(300476.SZ)、深南电路(002916.SZ)及沪电股份(002463.SZ)等。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东山精密寻求进一步多元化业务也就不足为奇。公司再次启动其一贯的策略性并购模式,延续其行之有效的成长公式。 公司于6月宣布,将以59亿元收购台湾的索尔思光电。索尔思光电专注于生产光收发模组,为数据中心及电信网路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是光通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件。此次收购标志着东山精密正式进入光通讯领域。 收购索尔思光电之前,公司于5月亦宣布将以1亿欧元(1.15亿美元)收购法国汽车零组件制造商Groupe Mécanique Découpage,为其并购布局再添一笔重大交易。 透过收购索尔思光电,东山精密正试图抓住人工智能热潮所带动的强劲需求,包括AI伺服器以及应对海量数据处理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AI伺服器不仅需要索尔思光电所提供的光收发模组,也需要高度复杂的PCB,这让公司在两者之间产生潜在协同效应,有助东山精密切入并拓展其高端电路板在这一火热市场中的客户关系。 借此机会,公司于7月宣布将投资最高10亿美元,在珠海及泰国建设高端PCB生产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