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fly Effect launched its autonomous agent Manus

Manus的诞生标志着中国AI从技术竞赛转向应用落地,以高效整合与自主执行能力脱颖而出。相比西方追求AGI,中国AI走出了一条更务实的道路

  

田丰

中国AI初创公司蝴蝶效应于3月6日发布自主代理AI“Manus”,引起中国科技圈一片沸腾。社交媒体上疯传Manus自动撰写报告、分析股票,甚至在用户睡觉时自主编写游戏的展示影片。测试版邀请码在二级市场被炒至超过14,000 美元,AI概念股随即大涨。然而,在中国以外,国际市场反应平淡,凸显了东西方在AI发展策略上的分歧。

超级产品 而非超级模型

与OpenAI追求万亿参数的愿景或Google深度神经架构的技术路线不同,Manus 采取了更务实的工程方法。我将AI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层级:超级技术(如GPT-4等基础AI模型)、超级系统(整合型平台)、超级产品(面向用户的应用)。Manus属于最后一类,即通过协调现有AI工具,打造出高度实用的解决方案。

蝴蝶效应并未自行研发全新的AI模型,而是通过整合多种开源与专有AI引擎(如Claude 3.5和DeepSeek)来构建Manus。其三代理架构(规划、执行、验证)使 Manus能够拆解复杂任务,在虚拟机内执行,并在输出结果前进行准确性验证。这种方法优先考虑任务完成,而非类似人类对话,使Manus特别适用于以效率为核心的企业场景,而非仅追求自然交互的应用。

Manus声称在GAIA基准测试中达到86.5%的准确率,超过OpenAI参考模型的 74.3%。然而,GAIA主要测试结构化任务(如履历筛选),而非开放性推理能力。在股票分析方面,Manus需要40分钟来完成分析,而彭博终端几乎是即时输出,但其优势在于自主处理,用户可将多步骤任务交由Manus运行,隔天即可获得结果,这使其更像是一款数字助手,而非即时回应工具。

中国的区域创新中心

Manus的快速发展展示了中国依靠区域创新集群推动AI产业的策略。蝴蝶效应团队来自武汉“光谷”,这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科技中心,以大学驱动的研发著称。类似于合肥孵化京东方与蔚来等制造业巨头,武汉依靠国家投资、补贴与产业合作来推动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杭州 已成为中国民营AI和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孕育了 DeepSeek和Unitree等领军企业。国家支持的创新中心(如武汉)与市场驱动的私营生态系统(如杭州)之间的竞争,营造了一个适合快速迭代的环境。Manus的崛起表明,中国的AI突破已不再局限于北京与深圳,而是逐步向全国扩展。

全球反应:兴趣多于警惕

在国际市场上,Manus引发了好奇,但尚未引起太多关注。在社交平台X上,其演示影片在24小时内获得超过20万次观看,但美国科技媒体和监管机构对此次发布基本上未作出反应。与DeepSeek开源发布时所引发的高度关注不同,Manus迄今成功避开了地缘政治上的反弹,部分原因在于其运行于中国自有的云端基础设施,且未直接挑战美国AI模型的主导地位。

这种低调的反应或许反映了中美在AI发展方向上的不同优先级。当美国实验室专注于推动通用AI的突破时,中国则致力于将任务导向的AI工具商业化,为企业和专业人士提供实用解决方案。西方观察人士将Manus视为一种巧妙的整合,而非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AI优势主要体现在实用应用,而非理论前沿突破的认知。

挑战与商业战略

Manus在技术原创性方面面临质疑,批评者将其贬称为第三方AI模型的“黏合工厂”。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优势,而非缺陷。正如Linux和Android源于开源基础并发展壮大,Manus展示了AI生态系统如何通过模块化与整合发展,而非依赖封闭的专有模型。

在商业层面,Manus正在挑战AI盈利模式的传统假设。不久前,消费级AI应用仍被视为难以盈利,但Manus的邀请制测试版已经激发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甚至导致访问码在二级市场上以数千美元的价格转售。早期的金融和人力资源用户反映,使用Manus可提升15至25%的工作效率,证明了实用型AI自动化确实存在付费市场。

目前,Manus面临的关键战略选择是要专注于广大消费市场,还是深耕企业级解决方案。尽管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对订制版本感兴趣,但这也可能使Manus陷入繁琐的专属开发流程。相较之下,蝴蝶效应似乎更倾向于可扩展的SaaS模式,通过大众市场的反馈持续优化Manus,并在适当时机再与企业客户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AI作为工具 而非威胁

Manus的目标并非取代人类工作者,而是增强人类的能力。我预测,像Manus 这样的AI助手将成为人类专业技能的数字延伸,处理日常重复性任务,让专业人士能够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战略决策。例如,Manus可以自动化金融数据的收集与初步分析,使研究员和投资者能够专注于解读洞察,而不是耗费数小时进行手动数据整理。

Manus也体现了中国AI产业向商业化解决方案的转变,专注于创造即时的经济价值。与西方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风险的前瞻性关注不同,中国的AI战略更强调实用性、效率与盈利模式。通过将AI融入可观察的工作流程,Manus确保用户能够信任其决策过程,使其成为一个实用且可扩展的工具,而非一个难以理解的“黑箱”算法。

Manus能否保持独立?

随着Manus的成长,它与中国科技巨头的关系将至关重要。从历史经验来看,独立的AI初创公司通常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与大型平台(如腾讯、阿里巴巴)结盟,要么冒着与其直接竞争的风险。腾讯的“元宝”平台整合了DeepSeek 等AI工具,这或许暗示了成熟企业可能会选择吸纳或与Manus竞争。

据报道,蝴蝶效应已获得腾讯及其他专注于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投资。鉴于Manus目前在中国市场受到高度关注,其未来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仍悬而未决。在突破一亿用户之前,Manus仍然脆弱,可能会被收购并最终被整合或边缘化。另一条道路则是独立扩展,仿效微信或抖音的模式,发展成为一个自成生态系统的平台。如果成功,Manus可能演变为一个通用AI门户,与传统的应用程式平台竞争。

AI竞争的宁静革命

Manus代表着人工智能领域更广泛的范式转变:从追求智慧转向提供可用性。与其追逐通用人工智能(AGI),它更专注于实用的自动化,这一策略与企业和专业人士的需求高度契合。随着Manus扩展至全球市场,它可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让任务导向的AI助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目前,AI竞赛的重点不在于谁打造出最强的模型,而在于谁能提供最有用的工具。中国的AI产业正证明,渐进式创新与基础性突破一样能够带来变革。AI的未来不仅关乎智慧,更关乎影响力,而Manus正在为这种影响力的实现树立一个引人注目的先例。

田丰,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曾任商汤产业战略研究院院长,阿里云研究院创始人,他的联系方式:iamtianfeng@aliyun.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