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750.SHE
CATL eyes second IPO in Hong Kong

据报道,已在深圳上市的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正在研究通过在香港第二上市,筹集不少于50亿美元

重点:

  • 据报道,宁德时代已聘请顾问研究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它或会成为香港三年多来规模最大的上市企业
  • 尽管近来电动汽车行业动荡不安,但宁德时代仍能保持盈利,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

阳歌

经过了两年的寒冬,香港的IPO市场终于升温,2024年最后几个月,中国民营企业源源不断地在该市场上市。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在中国内地A股上市的公司,寻求在香港二次上市,这个市场似乎很快就会再次热闹起来。

据报道,最新一家在考虑第二上市的公司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宁德时代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EV)电池制造商。彭博新闻社的一篇报道援引未具名知情人士的话称,这家巨头正与顾问探讨在香港上市的可能性,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进行,募集资金不少于50亿美元。

据彭博新闻社称,如此规模的上市,将是自2021年快手(1024.HK)在港上市集资62亿美元以来,集资规模最大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最终的融资金额很容易超过快手,因为50亿美元仅相当于宁德时代目前1,600亿美元市值的3.1%。

似乎有多个因素推动内地大公司寻求赴港上市。这些公司希望扩大投资者群体,将外国投资者纳入其中,这或许部分是为了对冲中国国内A股市场潜在的疲软。尽管近期有所回升,但国内A股市场情绪总体上仍然疲软。

同样重要的是,宁德时代等公司可以通过在香港上市,为其全球扩张筹集资金。特别是随着中国为了提振国内经济,企业要将大量资金转到国外扩展的难度增加,在港集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香港融资还可以避免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过去三个月,人民币迅速贬值,而随着西方和发展中市场保护主义关税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要维持出口竞争力,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虽然在香港和中国A股市场双重上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类公司大多是大型国有巨头,比如中国的四大银行、能源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家电巨头美的电器(0300.HK;000333.SZ)打破了这一传统,本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之余,于9月在香港上市并筹集资金46亿美元。

此后,该股表现相当不错,自开始交易以来上涨了约40%。更重要的是,其在香港交易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为13倍,和其在深圳上市的13.7倍几乎一样。对于这群双重上市的公司来说,这种情况相当少见,因为它们的A股股票和港股股票相比往往有大幅溢价。这似乎表明,香港的外国投资者愿意对美的和宁德时代等更具开创精神的公司,给予比大型国有企业更高的估值,这可能会促使更多这类民营公司考虑类似的双重上市。

目前考虑在香港上市的其他A股上市公司包括创新药制造商恒瑞医药(600276.SH)和领先的调味品制造商海天味业(603288.SH)。

放弃瑞士

了解了整个背景后,我们再来对宁德时代进行更仔细的分析,包括它最新的财务状况和在香港上市的动机。事实上,香港并非它海外上市首选的目的地。

最初的选择其实是瑞士,公司本计划在2023年初通过在瑞士证券交易所(SIX Swiss Exchange)上市,筹集至少50亿美元。这计划是合理的,因为它可以筹集到欧元,资助在当地的扩张,包括在德国图林根州耗资18亿欧元建厂,以及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投资73亿欧元修建一处更大的工厂。   

但该计划在那年3月前后意外夭折,可能是因为中国担心该公司日益增强的主导地位。宁德时代目前控制着全球电动车市场约37%的份额,是紧随其后的两大厂商,中国的比亚迪(1211.HK;002594.SZ)和韩国的LG能源(373220.KS)各占15%份额的一倍多。

所有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都必须得到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而该机构已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它是不会放行的。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北京对宁德时代的瑞士上市计划的担忧,是否也适用于赴港上市,甚至存在阻挠的可能。

除了欧洲的工厂,宁德时代也正在美国密歇根州建厂,为当地巨头福特汽车(F.US)供货,但由于美国的电动汽车需求低于预期,该项目已于去年缩减。另据报道,宁德时代还考虑在墨西哥建厂,但该计划似乎被搁置,至少目前是这样。

在过去的两年里,电动车电池制造商总体上都过得很艰难,因为它们不得不应对去年锂价格飙升的问题。锂是电动车电池的关键成分之一。与此同时,它们的许多电动汽车车企客户出现巨额亏损,并索要大幅折扣以控制成本。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前几年强劲的收入增长势头在今年出现逆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2%至922亿元。但由于锂价大幅下跌,该公司的收入成本下降了19%,足以抵消这一影响。因此,宁德时代三季度利润增长26%,至131亿元。

公司在最近的行业动荡中,始终保持盈利的能力是其最大的卖点,将其与大多数同行区别开来。如果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该交易,将有助吸引投资者参与其在香港的IPO计划,并让50亿美元的融资目标轻松实现。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微盟折让8.9%配股筹15亿港元 无极资本成单一大股东

电商服务供应商微盟集团(2013.HK)周四宣布,配售6..88亿股予无极资本,相当于扩大后股本约16%,配售价为每股2.26港元,较微盟上日收市价折让8.9%,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5.6亿港元。 微盟表示,所得款项净额约30%将用于探索AI在SaaS中的整合及应用。30%用于扩大媒体渠道及加强精准营销服务。10%用于海外业务发展,30%拨作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完成配售后,无极资本持股16%成公司最大单一股东,孙涛勇、方桐舒及游凤椿组成的主要股东集团持股比例,则由8.1%降至6.8%。 微盟股价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61港元,升5.24%。年初至今累跌20.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

简讯:国富氢能配股集资1亿港元

氢能设备制造商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582.HK)周三公布,将以每股50.13港元配售199.48万股新股,集资金额约1亿港元。 配售价较公司周三收市价55.5港元折让9.68%,配售股份将占扩大后已发行股份约1.8%。 集资所得的72%资金,将用作支持集团业务的营运,包括支付薪金、社保,以及供应商款项;20%用于偿还现有信贷融资,余下8%用于投资中国及海外氢能项目。 国富氢能周四开盘跌0.1%报55.45港元,公司股价较过去一年高位下跌65%。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极氪私有化获股东高比例通过

电动车(EV)制造商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周一表示,大多数股东投票通过私有化要约,有96.8%支持该交易。 极氪于5月首次宣布私有化计划,由在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牵头的集团,对该公司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出价25.66美元。但部分股东抗议价格过低后,吉利在7月将收购价上调至每美国存托凭证26.87美元。 此次私有化发生在极氪于2023年5月在纽约IPO筹集4.4亿美元之后不到两年,极氪及吉利汽车均隶属于吉利集团,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汽车制造商沃尔沃(VOLCAR-B.ST)和 路特斯(Lotus Technology)(LOT.US),以及汽车技术公司亿咖通科技(ECX.US)。 公告发布后,极氪股价于周一上涨2%,周二又上涨0.7%,收于29.88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engjing Bank is a lender

沈阳国资委终极提价 盛京股东卖还是不卖?

这家地方金融机构正承受前控股股东恒大集团的危机余波,地方政府拟将其私有化 重点: 沈阳市政府的投资公司拟将私有化盛京银行的收购报价提高约20% 这家银行长期承受中国经济疲软与前控股股东恒大集团崩盘的双重打击   梁武仁 为维护金融体系的信心,中国当局维持银行业稳定的举措正付出高昂代价。 上周五,总部位于东北沈阳市的盛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66.HK)宣布,政府支持的控股股东沈阳盛京金控投资已将私有化报价提高,拟将盛京银行从港交所退市。 目前,沈阳盛京金控提价至每股1.6港元和1.45元人民币,以收购H股和境内股。银行大股东沈阳市国资委掌控当地多家最大国企,本次报价较8月26日初始方案溢价逾20%,并明确表示不再提价。 “要约人将不会再增加最终要约价,且不保留如此行事的权利”,该行声明,“股东及潜在投资者务须注意,在作出本声明后,要约人将不上调最终H股要约价及最终内资股要约价。” 最新报价较8月私有化方案提出前的股价高逾40%,总金额达到2024年净利润的逾20倍。沈阳盛京金控已实际持有盛京银行约37%股权,现愿斥资逾10亿美元实现全资控股。 若交易完成,盛京银行将转为国有独资运营,继续要扭转前大股东恒大集团衰败的经营颓势。2022年,沈阳市政府的接管,实为对这家区域性银行的纾困,最新私有化方案的昂贵代价显示,在维护庞大金融体系稳定方面,政府不愿冒险。决策层显然要防范银行业“害群之马”引发多米诺效应,波及散户及机构投资者。 过去几年,盛京银行效益滑坡致净利润大幅萎缩,股价同步跳水。即便私有化要约触发大涨,市值较2014年上市时仍低近80%。地方当局显然认为,脱离公众投资者审视,实施全盘掌控更利于该行发展。 这家区域性银行因恒大集团关联交易引发关注,恒大2016年入股盛京银行时,正值中国楼市繁荣期,至2019年持股比例达36%。合作之初就存隐患,外界担忧该行可能放宽授信标准,市场质疑其忽视信贷风险,对恒大实施差别化借贷政策。 隐患最终爆发,作为恒大主要融资方,盛京银行遭流动性危机反噬。2022年末,恒大子公司拖欠该行数十亿美元债务,致后者启动司法追偿。此前数月,恒大通过拍卖将剩余股权售予沈阳国资,完成2021年启动的减持计划,后者是其债务重组筹资举措之一。 举步维艰 无论是否涉及恒大风波,盛京银行生存本就艰难。如诸多同业般,该行深受2020年代初拖垮恒大的地产寒冬冲击。房企是盛京银行等区域性银行的核心借贷群体,2020年该行贷款损失激增,吞噬近三分之二营业利润,不良贷款率从2019年不足2%升至逾3%。 2023年,盛京银行再获政府援手,以非传统的方式重整受创资产负债表,向辽宁省政府旗下资产管理公司(AMC)出售约240亿美元不良债权及投资。中国政府成立AMC来接管并管理银行的不良贷款(NPL),这种交易并不罕见。 不过,辽宁的AMC为筹资向盛京银行发行债券,形成国资机构“借该行资金购其坏账”的财务腾挪。此举账面化解不良贷款,却使该行持有债券资产。无论如何,资产处置后,盛京银行表面指标好转,助力中国银行体系稳定。 操作后不良率虽降,但受国内经济疲软拖累,该行营收盈利仍难提振,去年净利息收入下滑逾20%,净利润跌15%至6.21亿元(约8,700万美元),不足鼎盛期的零头。 周二,收盘价1.55港元较最新收购价1.60港元小幅折价3%,对应23倍市盈率远高于同业普遍不足5倍的水平。但其1.5倍市销率与港股区域性银行大体相当,如徽商银行(3698.HK)与泸州银行(1983.HK)均为1.1倍。 鉴于收购价无上浮空间且财务表现黯淡,盛京银行估值上行空间受限。短期中国银行业难现好转,现时接受私有化或是明智选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