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HK 688180.SHG

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款中国PD-1药物由君实生物研发,不过该药物的商业化权益已经转让,相信能为该公司带来的收入有限

重点:

  • 特瑞普利单抗早在2021年已对外授权,君实生物可以获得一笔里程碑付款以及约20%的销售分成
  • 今年前三季度,君实生物营收同比下降19%,净亏损14.1亿元,同比亏损减少1.88亿元

 

莫莉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征程久经考验,终于迎来第一款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国产PD-1药物。上周日,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1877.HK; 688180.SH)公布,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商品名:LOQTORZI)获FDA批准两项鼻咽癌相关的适应症,这也是美国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

从2017年获批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到2021年初向FDA递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当年10月获受理,再到新冠疫情导致FDA无法来到中国实地审查生产设施,这场“出海”旅途,君实生物走得格外艰难。庆幸最后凭借鼻咽癌这一差异化的癌种,君实生物顺利敲开美国市场大门。

君实生物这款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独占许可权,早在2021年就已对外授权予美国药企Coherus(CHRS.US)。根据当初签署的合作协议,Coherus向君实生物一次性支付1.5亿美元(11亿元)首付款,并在达到相应里程碑事件后,向公司支付累计不超过3.8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单抗的产品在Coherus区域内年销售净额20%的销售分成。

因此,特瑞普利单抗获批之后,君实生物不仅有大笔里程碑付款进账,之后也能收到约20%的销售分成。消息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君实生物股价大涨,A股收盘报45.72元,涨5.5%,其港股更大涨8.2%至21.45港元,这显示投资者对于君实生物未来的收入有积极的预期。

除了美国市场外,特瑞普利单抗亦有望打入欧洲。2022年12月和今年2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分别受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以及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的上市许可申请。

君实生物表示,将持续拓展全球商业化网络,覆盖超过50个国家,除了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与Coherus开展合作之外,在东南亚、中东和北非、拉美、印度、南非等地均有合作伙伴。

“在美国,PD-1赛道已有6个竞争对手,我们是第7个。但我们的适应症是鼻咽癌,而且是鼻咽癌治疗领域批准的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药,能够与其他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此外,我们的临床数据亮眼,受到国际认可。” 君实生物的CEO李宁在10月30日召开的媒体沟通会表示。

收入提升或许有限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2020年鼻咽癌超13万例,其中约6万例患者在中国,预计到2040年,每年的新发病例将增至26万,死亡病例增加至10万。但是,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高发,但在欧美国家的患者数量比较有限。

君实生物透露,据合作伙伴Coherus估算,美国每年新发鼻咽癌患者2,000人,实际测算其PD-1在美国的销售额峰值大约为2亿美元。从肿瘤药物来看,2亿美元的销售额峰值并不算高,再加上君实生物仅能获得20%的销售分成,这款药物获批后给公司带来的营收提升,或许不如市场想象的那么高。

相比之下,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显然更大,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L1)抗体,已累计获批6项适应证。2023 年前三季度,君实生物的销售产品收入为8.92 亿元,较2022年同期上升67.8%,其中特瑞普利单抗贡献了6.68亿元。

作为君实生物的“当家花旦”,特瑞普利单抗的销量颇为波动。2018年底,它在上市后,销售额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爬升,在2020年度达到年销售额10.03亿元的高峰。但随着市场上获批的PD-1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2021年仅实现销售额4.12亿元。当2022年新增两项大适应症获批上市后,特瑞普利单抗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情况开始好转,实现销售收入7.36亿元,同比增长78.8%。

虽然君实生物在创新药企业当中,属于商业化推进较早的一员,但销售能力不够,导致商业化之后仍迟迟无法实现盈利。根据最新披露的2023年度第三季财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86亿元,同比下降19%;净亏损为14.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8亿元。

对于君实生物来说,漫长的临床试验意味着高额的投入,成功出海的象征意义似乎远大于实际收益,但FDA的批文或许能成为君实生物走向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如今,该公司在港股的市销率约为15倍,而拥有在欧盟获批的PD-1产品的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市销率仅10倍,显示君实生物的估值有一定溢价,相信随着特瑞普利单抗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该公司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Sunshine sells insurance

主业停滞难前 阳光保险力拓基金投资

阳光保险计划成立一家子公司,管理规模200亿元的基金,投资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 重点: 阳光保险的资产管理部门将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人寿业务出资的200亿元资金从事基金投资 此举将使保险公司能够从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获利,同时避免直接暴露于短期波动或承担额外资本费用    梁武仁 阳光保险集团(6963.HK)正在金融市场构筑一处避风港,以应对保险业在疲弱经济下的困境。 上周五,公司宣布资产管理部门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阳光人寿业务的200亿元(28亿美元)资金,管理一只为期10年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以及固定收益工具。新成立的子公司将收取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并向阳光人寿分配收益。 这一举措为阳光保险提供间接涉足金融市场的渠道,对其直接股票交易业务形成补充。虽然这个安排看似只是阳光保险内部实体间的资金调配,却能为公司带来好处。例如,通过这种方式创建投资工具,阳光保险就不必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为基金持有的股票等风险资产计提资本费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越来越严格。 通过此举,阳光保险也无需将基金投资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自身净利润,从而减少市场下跌期间账面亏损的冲击。这“有助于降低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本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提升本公司投资资本市场的能力”,阳光保险在披露公告中说。 保险公司通常会用保费收入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这是它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阳光保险而言,这项收入在当前尤显关键,因其保险承保业务利润率持续低迷。数据显示,公司去年保险营收增长不足7%,为640亿元,但相关支出却吞噬了逾90%的收入,且尚未计入再保险费用等其他成本。相比之下,包含资产账面损益在内的投资收益则同比飙升145%,达130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疲软,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缩减非必要支出,阳光保险等险企扩大核心保险业务利润变得越来越难。这使得投资收益变得更加重要,尽管这收入来源不可避免地具有波动性。 为了提升收益,阳光保险本可增配高风险资产。但这也会造成两难境地:此类操作会增加资本要求,并可能导致亏损。阳光保险设立的基金模式虽能避免资本要求增加和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亏损,但无法规避买入资产后亏本卖出造成的实际损失。 保险公司还需担忧投资期限与负债期限的匹配问题,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比如,极端情况下,若保险公司锁定在长期投资中的资金超过其服务投保人所需,其将无力履行偿付义务。 棘手的投资策略 所有这些都意味为保险公司制定投资策略是个棘手的问题,阳光保险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资产上,这些资产通常比股票更安全。截至去年底,此类工具占其投资资产的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债券,这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其投资的大多数公司债券也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足见其风险偏好较为保守。 通过成立一个专门运营投资基金的独立实体,阳光保险可以有更大的余地涉足它本来需要避免的高风险资产。公司计划向基金投入200亿元,这对阳光保险来说并非大数目。但考虑到公司在2024年底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120亿元,这也不是小数目。阳光保险将分期为该基金注资。 除非新成立的子公司出现亏损,否则它可以通过向公司返还利润来为阳光保险的净利润做出贡献。但透过这个计划,也可看出保险公司拓展实际业务的机会有限。归根结底,200亿元的专项资金足以资助一宗大型收购,或其他能推动阳光保险的保险和其他业务显著增长的计划。 事实上,阳光保险前不久确实进行了一笔这样的收购,尽管这一举措可能令许多人困惑:去年11月,公司同意出资约13亿元,收购君创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约40%的股权。这家租赁公司主要为制造业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中小企,提供设备及其他资产租赁服务。 从业务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具有合理性。但目标公司盈利能力薄弱,目前尚不清楚阳光保险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这项投资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也表明,如今有吸引力的收购目标并不多见。 自2022年上市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已下跌超40%,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6.5倍,市销率(P/S)为0.47倍。这个市销率与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6060.HK)的0.5倍相当,但后者的市盈率高达28倍。在同类企业中,本月在纽约上市的保险分销商元保(YB.US)市盈率高达67倍,市销率8.9倍,这可能反映出投资者更青睐元保这类为阳光保险和众安在线等实际承保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 自投资基金计划公布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持续下探,这表明市场对该方案并不买账。在当下中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要想从同业中脱颖而出,公司需激发更强劲的增长。最新举措虽然或能提供些许助力,但更像是变相承认其保险主业已陷入增长停滞。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质客户稳步增长 涂鸦智能扭亏为盈

物联网(IoT)云端平台涂鸦智能(TUYA.US; 2391.HK)周二公布,今年首季收入同比增长21.1%至7,470万美元;毛利率上升0.7个百分点至48.5%;净利润1,1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350万美元。 其中,公司在智能解决方案的增速最快,按年大增47.1%至1,100万美元;物联网(PaaS)的收入为5,370 万美元,同比增长约 17.9%;软件即服务(SaaS)的收入为1,000万美元,年增15.5%。 公司表示,第一季度,物联网PaaS优质客户(贡献收入超10万美元的客户)有287个,较去年同期的269个增加6.6%,这些客户贡献了约88.7%的物联网PaaS收入。另外,注册物联网设备和软件开发者超过141.7万个,较去年底增长7.7% 涂鸦智能港股周三高开2.4%,中午收市报22.95港元,升2.46%。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关闭八家大卖场 高鑫扭亏为盈赚4.1亿元

超市营运商高鑫零售有限公司 (6808.HK) 周二公布,截至3月底止全年收入715.5亿元,按年跌1.4%,纯利4.05亿元,上一个财年亏损16.05亿元。集团拟派末期息股0.17港元,全年股息为0.34港元。 过去财年,高鑫关闭八家大卖场及一家中型超市;同时亦新开一家大卖场、4家中型超市及四家M会员店。截至今年3月底,高鑫共有465家大卖场、33家中型超市,以及7间M会员店。 展望今年,高鑫表示在零售业竞争日趋激烈下,客流是发展的根基,将会打造“天天低价+社区生活中心”模式,结合商品力的提升、优化卖场动线,提升客户体验。 周三高鑫开盘升12.4%报2.18港元,过去半年公司股价从高位下跌逾两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从SEO到GEO:AI搜索时代的内容优化革命

在AI重塑资讯获取方式的时代,品牌如何成为生成式搜索中的“标准答案”,取决于是否掌握了GEO这项关键技术    头豹研究院 随着生成式AI技术快速发展,AI搜寻引擎迅速崛起,正在重塑资讯检索方式与用户决策逻辑。使用者逐渐习惯透过AI搜寻获取资讯,传统搜寻引擎优化(SEO)面临萎缩,一种新兴优化模式——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式搜寻引擎优化)正快速兴起。GEO依托AI技术,有效缩短用户资讯获取路径,让内容更快、更准、更可信地触达受众。 GEO致力于让内容被AI识别并用于直接生成答案。相较SEO依靠关键字与连结,GEO更强调内容的数据权威性和结构化表达。SEO依赖用户点击链接跳转至网页;GEO则通过AI直接生成结果,实现“零跳转”。与SEO类似,GEO同样重视流量提升与用户体验,但不同于SEO遵循搜索引擎算法规则进行优化的技术逻辑,GEO适配于大模型(LLM)的信息提取与理解机制。 GEO可透过AI生成精准答案,简化传统“曝光—点击—跳转”的流程,进一步强化品牌可信度,提升用户决策效率。 AI搜寻用户规模快速扩张,也为GEO打开庞大市场空间。2024年初全球AI搜寻用户仅3.1亿,至2025年2月已突破19.8亿,年增长率高达538.7%。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1/4人口使用过AI搜寻。 三类市场参与者 GEO市场目前仍处早期阶段,参与者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为原有搜寻引擎平台及服务商,凭藉流量入口与算法优势,率先布局GEO优化方案。第二类为云计算与AI基础设施供应商,如腾讯(0700.HK)的腾讯云、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阿里云与火山引擎,依靠算力与资料能力切入GEO应用场景。第三类为传统SEO服务商,凭藉关键字策略与网站架构优化经验,转型投入GEO领域,成为市场重要补充力量。 面对AI搜索逻辑的不断演进,GEO服务商需建立三大核心能力:对AI搜寻推荐机制的理解与内容适配能力、与大模型平台、AI搜寻引擎的深度协同能力、以及在权威数据源中的优先占位策略。GEO优化不仅需掌握通过对网页结构的语义布局优化、内容粒度的智能切分,以及多模态信息的嵌入式表达,更应建立与模型方的接口对接与API协作,确保客户内容能长期稳定占据AI生成答案的重要位置。同时,借由权威性数据的优先调取与多轮调用,提升内容在大模型中的可信排序权重,帮助客户在AI搜索生态中构建稳固的“认知锚点”,率先抢占流量与决策入口。 GEO正推动数字化营销迈向以内容语义与品牌信任为核心的新阶段,成为企业在AI时代抢占用户心智、实现增长的关键利器。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