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疗耗材及个人卫生用品制造商第二次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但其收入表现下滑,最大单一客户营收贡献过大,是两大主要风险

重点:

  • 佳捷康自去年起营收下滑,即使开拓新业务亦帮助不大
  • 除2020年外,最大单一客户近几年贡献的营收都超过70%,后续合作和发展更存在不确定性

斯年

生产医疗耗材及个人卫生用品的佳捷康医护卫生有限公司,曾经在新冠疫情早期依靠销售口罩令收入大涨,但停产口罩后营收持续减少,今年上半年收入大挫近三成,但同时决定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初步招股文件介绍,佳捷康的业务包含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和原始品牌制造商(OBM)模式。公司在医用护理垫、卫生巾及失禁垫的ODM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及欧盟地区,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1年产品出口值计,佳捷康在中国所有生产吸收型卫生用品及失禁垫的代工生产商(OEM)/ODM中排名第一。

佳捷康称,此次IPO融资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强研发,并向客户推广以维护关系、以及扩展生产设施,研发自动化系统等。

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全球护理垫市场在过去6年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全球对护理垫产品的认识提高,因此该市场以大约13.7%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16年的99亿元升至2021年的188亿元。其中人口众多的中国护理垫市场增速更快,占全球市场份额由2016年的19%提升至2021年的20.8%,并预计2026年将达到23%,为生产基地在中国的佳捷康提供更大商机。

佳捷康的ODM业务一向为公司的“重中之重”,在2019年至2021年,该业务收入分别为3.9亿元、4.54亿和5.25亿元,占整体收入比例分别高达99.5%、76.4%和97%;今年上半年,ODM业务收入同比大减30%至1.69亿元,仍占整体收入93.4%。值得留意的是,其收入比例在2020年明显较低,只是因为公司期内生产口罩,录得一笔明显的特殊收益。

在放弃利润丰厚的口罩业务后,该公司去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35.4%至4,787万元。但这个数字在今年上半年趋于稳定,期内实现了1,315万元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9.9%。

一向为其他品牌“作嫁衣裳”的佳捷康,也尝试创立自有品牌,以赚取更高利钱。该公司分别在2019年推出OBM品牌──“捷护佳”失禁垫和“月自在”卫生巾,进军医疗耗材及个人卫生用品的OBM业务。虽然这项新业务的毛利率明显较高,以今年上半年为例,OBM业务的毛利率为53.1%,远高于ODM业务的25.8%,但由于始终未能做到规模效应,上述两项产品自推出以来的每年营业额仅为数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左右,因此对财务表现帮助不大。

2020年,佳捷康应中国政府要求,生产和销售自有品牌口罩,以帮助应对新冠疫情,带动公司当年OBM收入大增,达到1.4亿元,而口罩业务毛利率更高达60%以上。但口罩生产自2020年10月起停止,此后OBM业务收入明显降低,2021年的整体收入随即同比减少8.9%至5.41亿元。

此外,新冠疫情对佳捷康也并非全是“利好”,由于中国实施严格新冠防疫政策,一旦有地区爆发疫情,极易对当地物流运输产生影响。2022年3月,受累新冠奥米克戒变异病毒株疫情蔓延,佳捷康的两大生产设施利用率也因此锐减,从2019至2021财年的超过75%,下降至2022年前6个月的57.1%和51.1%,也因此导致期内收入大减27.6%至1.81亿元。

由于佳捷康的生产设施全部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单一的地区分布,加上作为首都的北京,实施比其他城市更严格的防疫措施,也让市场担忧该公司生产上的抗风险能力。

依靠单一大客户

相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OBM,ODM壁垒较低,高度依赖客户选择,带来另一重经营风险。招股书显示,佳捷康的收入中,在过去三年半有超过91%来自五大客户。其中全球健康卫生护理巨头金佰利(KMB.US)作为最大单一客户,除了2020年因生产口罩拉低相关数字外,其余几年贡献的营收均超过70%。

公开数据显示,金佰利是经营个人护理、生活用纸和专业品牌的纽交所上市公司,旗下有女性护理品牌高洁丝、成人护理品牌蓓姿等,按零售额计算,金佰利位居全球个人卫生用品市场第三名。

佳捷康在招股书中披露风险称,公司与金佰利新的合作协议将于2024年12月31日到期,新的信贷周期已经从120天延长至150天,而在当前协议期满后,公司无法保证能够以可接受的条款续签。

佳捷康又称,由于与金佰利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未来可能有更多合作附加条件,甚至与其他大客户的关系将面临终止。对佳捷康而言,后续如何在自有品牌产品上发力已成关键,如果自有品牌OBM业务收入不能大幅提高,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估值方面,在港股市场中,恒安国际(1044.HK)亦有生产卫生巾和一次性纸尿裤等个人卫生用品,与佳捷康的业务最接近。参考该公司历史市盈率约12.6倍,以佳捷康去年的4,787万元净利润计算,预计上市市值仅为6.6亿港元(6.1亿元),远低于恒安国际的376亿港元。

更值得留意的是,由于港股近月表现疫软,加上佳捷康的规模远逊恒安国际,而且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表现进一步下滑,若该公司将来获批上市,其估值可能需要更加保守,否则不容易吸引投资者参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丘钛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长150%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预期于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综合溢利,较2024年同期的1.15亿元(1,600万美元)增长约150%至180%。 该公司称,预期综合溢利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期内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之规格继续提升,令集团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继续提升,并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团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数量较同期增长约59.7%,销售数量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改善令得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联营公司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组销量达3,434.8万套,按年增长4.1%,指纹识别模组销量1,390万套,按年增长7.3%。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4.22%,至中午休市报10.68港元,升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代币化点石成金 德林股价一度狂飚

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团资产代币化的进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与资产评估,并将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线并开始长期监控。 集团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涉及金额最高5亿港元,首批的资产包括位于中环的德林大厦若干权益,以及三项由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 德林表示,将资产代币化后,将以分派方式赠予合资格股东、德林证券(香港)的合规用户,以及“突触科技”平台的认证用户。透过实物分派,让参与者能够直接持有链上资产,享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并参与新一代的数字金融生态。 德林股价开市升4.2%报4.18港元,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升42%。 刘智恒
Haier-India

业绩急升却出售近半股权 海尔印度的资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长之际,海尔仍决定出售近半数股权,以换取更多本地化发展空间 重点: 去年海尔印度收入超10亿美元,按年增长超30% 海尔印度拟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    李世达 在全球家电巨头中,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数能在新兴市场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国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制造“出海标杆”企业,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南亚市场持续高速成长之际,却传出拟出售近半股权予印度本地企业,这一操作再次凸显了中国资本在海外发展面对的困境。 据《商业旗帜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巴帝电信(BRTI.NS)创始人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的家族办公室,正联合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提出以600亿卢比(7.2亿美元)收购海尔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尔仍在评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此前,彭博社于5月份一则报道也透露了这一可能性,但当时传出的估值为20亿美元,最新报价折价幅度高达64%。路透社称,估值缩水关键因素是海尔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费用,侵蚀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制造业出海先行者 回头来看,海尔集团可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制造企业之一,从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机、空调、厨电、电视等多元家电产品,并成功并购GE Appliances、Candy等国际品牌,成为全球智能家电领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尔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市占第一,海外营收占比达52%。 早在2004年,海尔便已进入印度市场,是首批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2007年,海尔在普纳(Pune)设立首座工厂,生产冰箱与洗衣机,并在2017年于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兴建第二座综合工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海尔印度拥有近3,000名员工,当中技术与研发人员占比达25%以上,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本地全链条运营体系。 根据2024年报,海尔印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公司更定下2027年达20亿美元的目标,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最大亮点之一,帮助公司去年年度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过30%,印度地区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分别提升0.6与0.7个百分点,对开门冰箱的市占率更达到21%。 这样的业务表现应当吸引母公司继续增资扩产,却为何选择出售近半股权? 必然的妥协 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自2020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更高的审批标准。根据“Press Note 3”政策,所有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适用自动通道。海尔印度曾于2023年申请100亿卢比的直接投资计划,用以扩建现有产能与建设新厂,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获批。 事实上,自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一直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尤其是家电、电信与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会,通常需在股权、治理结构与供应链层面进行本地化调整。在此情形下,海尔势必要降低“中国控制”的敏感标签。 虽然交易后仍由中资控股,但透过让渡49%股份给印度本地商界与西方资本,可形塑出一种“多元治理”、“间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产能扩张与IPO等关键节点上被卡关的风险,在不丧失实控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间与政策通融余地。 这种“让渡而不放权”的资本设计,或许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协。 根据路透报道,海尔印度还将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这一安排也有助强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业”形象,有利于说服印度监管层其治理结构符合当地利益。以目前7.2亿美元收购49%计算,整体估值仅14.7亿美元。若未来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亿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将回升至10亿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权收入与潜在技术服务费,可实现实质收益放大。 不过,交易后势必仍需面对严格的审批与资本回报限制,而高额的品牌授权费与技术转移费若未调整,仍可能抑制海尔印度本地利润,影响IPO估值表现,同时股权的让渡也意味着治理复杂度提升。但对海尔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值得下注的转型赌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多晶硅制造商拟设公司 收购业内陷困境对手

财新网周三报道,因多晶硅供应过剩,导致过去一年价格持续暴跌,中国主要多晶硅制造商,计划设立一家公司收购国内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以拯救备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财新援引熟悉计划的消息人士称,参与该倡议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协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将与较大生产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业产出并支撑价格。 新公司的筹建谈判始于今年初,目前参与方包括主要多晶硅制造商、潜在收购目标和金融机构,并已就推进方案达成共识。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现状折射行业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销售均价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骤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相当于每售出1公斤产品即亏损3.2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