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在智能手机领域潜力巨大的小米去年四季度出货量暴跌26%,反映向高端手机市场进军的战略三年来进展有限

重点:

  • 去年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暴跌26%至3,320万部,致使其全年出货量下降20%至1.53亿部
  • 该公司希望通过进军高端市场和更多海外市场重振增长

西一羊

过去两年,因为全球需求放缓,再加上新品缺乏讨论度,曾经的智能手机新秀小米集团(1810.HK)日子并不好过。其核心智能手机业务要想翻身,不仅有赖于宏观环境,还取决于通过进入高端市场和扩大全球业务推动增长的计划实施情况。

在国际数据公司(IDC)上周公布的最新数据中,该公司面临的困境备受瞩目。数据显示,销量暴跌的远不止小米一家。这种情况不太可能迅速改善,IDC的报告也预计未来一年形势严峻。

IDC称去年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3%至3.003亿部,创有史以来最大单季跌幅,导致2022年全年出货量下降11.3%。报告称,2022年全球出货量12.1亿部,为2013年以来最低年出货量。

小米在中国本土市场的情况更糟糕,中国市场占全球销量的近四分之一,但去年,因为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国市场举步维艰。IDC在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去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13.2%至2.86亿部,系10年来首次低于3亿部。

IDC预测2023也挑战重重。“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022年下降逾11%的情况下,2023年注定是谨慎的一年,因为厂商会重新考虑设备组合,而渠道商也会在多余备货之前三思,”IDC说。

在如此惨淡的光景中,小米“脱颖而出”,因为它的表现比整个市场还糟糕。其四季度出货量3,320万部,大降26%,是全球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中跌幅最大的。这也导致其全年出货量下降19.8%至1.53亿部。小米设法保住了四季度和全年全球第三大品牌的地位,仅次于全球领导者三星电子(005939.KS)和苹果公司(AAPL.US),后两家2022年的出货量下降幅度较小,约为4%。

在IDC的四季度报告出炉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小米的股价实际上还上涨了12.5%,这或许表明投资者本来以为数据会更糟糕,但该股目前依然比一年前低大约17%。

不难看出,投资者对这家中国最大的国产智能手机生产商已兴趣冷淡。至少从2021年初开始,该公司的营收增长就开始下滑了,包括去年三季度下降9.7%至704.7亿元。最新财报显示,该公司季内录得14.7亿元亏损。

小米在香港上市的股票走势与其不断缩水的财富同步。2018年6月以17港元的IPO价格上市后,该股在2020年站在了逾30港元的巅峰。但即使近期出现反弹,周四13.82港元的收盘价,仍比IPO价格低了近20%。分析机构预计,小米将在明年恢复盈利,远期市盈率将达到22倍。这低于苹果24倍的远期市盈率,或表明投资者可能对小米的前景仍然存疑。

增长战略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我们将研究小米推动增长和恢复昔日辉煌的部分策略。小米成立于2010年,主要因依靠在线渠道销售低端智能手机而成名。不过自2019年以来,该公司一直关注利润率更高、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的高端手机市场,也就是批发价通常不低于400美元(2,700元)的手机。作为该努力的一部分,它在2019年剥离了经济型的红米品牌,同时寻求将小米重新定位为高端品牌。

三年后,这一高端战略产生了好坏参半的结果。该公司的小米13系列(售价3,999元起)在2022年12月面世后,迅速获得了市场关注。据中国本土商业新闻门户网站界面援引第三方研究公司的数据称,这些机型推动小米在去年最后一周以21.7%的市场份额,拿下中国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榜首位置。

尽管如此,可以肯定地说,低价手机占据了小米销售额的大部分。去年三季度,该公司智能手机的整体平均售价只有1,058.2元,同比下降3%,与高端水平相去甚远。该公司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同期也下降了3.9个百分点,仅为8.9%。

小米现在约四分之三的销量来自海外,但其在全球扩张方面最近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在该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印度,它与该国税务部门的纠纷一直持续到2022年,结果印度当局扣押了该公司在当地价值6.76亿美元的资产。

来自印度政府的审查,加上更广泛的竞争,削弱了小米在这个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去年三季度,小米仍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商,市场份额为21.2%。但根据IDC的数据,与2018年的逾30%相比,则大幅下降。

小米在进军其他国家的市场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上一份季报中,该公司表示,它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该公司以欧洲为例,称其在那里的市场份额增长了1.8个百分点,达到23.3%。

2022年三季度,海外市场贡献了356亿元,占小米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虽然中国只占小米智能手机销量的四分之一,但其一半的收入仍来自中国,这似乎表明,该公司在国内走高端路线所取得的成功要远大于国外市场。 

展望未来,小米表示,将继续推进高端市场战略,同时扩大海外业务。鉴于该行业目前的低迷环境,该公司需要证明它能够迅速落实这些战略,才能重回曾经必然的增长轨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南国大折让配股 集资不足900万港元

餐饮集团上海小南国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将以每股0.02港元,配售近4.43亿股,较周一收市价0.024港元大幅折让16.7%,仅集资890万港元,集资所得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小南国表示,配售可筹集额外运营资金、增强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扩大本公司的股东基础,从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经是上海餐饮龙头之一的小南国,近年业务每况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亿元,亏损却较2023年扩大80%至8,506万元 小南国周二高开25%报0.03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利来私有化计划未获股东批准

服装品牌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东兼主席曾智明建议将公司私有化之计划,在法院会议上未获股东批准,其中,赞成及反对分别占出席投票的股东股数55.332%及44.668%。因此,建议及计划已告失效。 曾智明于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来并未在市场上集资,上市地位“无关紧要”。其出价每股1.5232港元虽较当时市价溢价约24.85%,但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NAV)4.4741港元,折让约65.95%。 根据年报,金利来去年收入12.2亿港元(1.57亿美元),同比下滑8.4%,净利润则下滑19.9%至9,310万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银行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5亿港元。公司投资物业及发展中物业资产账面总价值逾33亿港元。 公司股价周一大幅低开39.6%,报0.9港元,至中午收市报29.53港元,跌1.0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谱率先抢上市 成败还看能否续创收入

专注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谱,今年已向政府融资20亿元 重点: 智谱欲在中国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竞争对手正逐渐放弃成本高昂的基础模型 公司严重依赖政府扶持,但该策略存在风险,其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所受的教训,已充份证明此点 陈竹 识别型AI还是知识型AI? 这是横亘在中国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面前的问题,它们在努力探索既能规避争议及过度依赖政府,同时兼具强大增长潜力的道路。虽然很多早期参与者专注识别型AI(其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监控),但新一代初创公司在基于知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中,发现了更大的潜力,而且争议也相对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据财经媒体财新报道,智谱正谋求在新一批纯LLM公司中拔得头筹,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迈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智谱有望在以LLM为依托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最近声名鹊起,但DeepSeek并不属于LLM领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别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其中两家已经发出战略转移信号,不再专注于LLM所属的基础模型。由AI先驱、著名风险投资家、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已表示,将停止投资基础模型的开发,因基础模型开发需要在AI芯片和研发方面投入巨资。 这些公司正转向以DeepSeek开发的基础模型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同样也表示将转变战略,专注医疗保健应用,而不是继续投资基础模型。 虽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并未就各自的战略发表评论,但智谱因对基础模型开发的坚定投入,终能脱颖而出。公司最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于3月推出一款其专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还采取类似DeepSeek的额外举措,开源其基础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虎”中,智谱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过去一年,同行在筹资方面相对沉寂,而智谱却成为了投资者的宠儿,仅在今年就获得至少20亿元(2.76亿美元)的资金。 这轮筹资始于3月初,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市政府成为一轮10亿元融资的领投方。随后,中国其他三个城市也加入投资:广东珠海市出资5亿元;四川省会成都市投资3亿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资了2亿元。 鉴于中国大力发展该领域,最近这波由政府支持的资金颇值得关注。智谱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标志已改变公司对私人资本的依赖。 2019年由清华校友唐杰、张鹏创立的智谱原本是校企,后从清华脱离。其早期的融资轮吸引知名私营投资机构,如红杉(前身为红杉中国),以及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脱胎于中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获得大量国有资本青睐的原因。 智谱是中国大语言模型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变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发中国的人工智能热潮,众多公司竞相开发本土替代产品。智谱的所有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在后ChatGPT时代成立。 从公司的融资历史,可以看出其财务实力。研究公司来觅的数据,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14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90亿元。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强大的筹资能力以及早期对大语言模型的专注,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智谱真正的竞争并非来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而是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虽然智谱拥有来自政府和风投的强大支持,但这些老牌企业借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储备。 虽然人工智能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但争夺消费市场份额的竞争,揭示了当前的市场状况。根据人工智能产品追踪网站Aicpb.com4月的数据,智谱“清言“的月活用户为900万,排名第九,与市场领先者差距明显。阿里巴巴的夸克以1.49亿月活跃用户数领先,其次是字节跳动的豆包,月活跃用户数为1.07亿,Deepseek的月活跃用户数为9,600万。 话说回来,消费者应用程序并非智谱的主要关注点。公司的定位是为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类业务往往比面向消费者更赚钱。 在中国的技术市场,政府机构以及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是软件和数字解决方案的最大买家之一,由于智谱与政府关系紧密,这可能对其有利。 但严重依赖政府本身也存在风险。ChatGPT出现之前的“AI四小龙”,正是前车之鉴。彼时,AI主要与识别技术有关,涉及计算机视觉。 AI四小龙,即商汤(0020.HK)、旷视科技、云从科技(688327.SH)和依图科技,业务主要围绕政府工作开展,提供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监控系统。然而,随着政府削减监控相关项目的支出,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辉煌。 由于无法实现客户群的多元化并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AI公司,如今面临业务萎缩和亏损加剧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商汤最近正将业务重心,从原来的识别技术迅速转向更具商业潜力的基础模型。 总而言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要与科技巨头一较高下,智谱凭借雄厚的财力,有望笑到最后。然而,准备在同类公司中拔得上市头筹之际,智谱仍面临着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向投资者证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可持续的收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股集资310亿港元 宁德时代势成今年新股王

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一公开招股,发售近1.18亿股,7.5%在港公开发售,每股价不超过263港元,集资总额达310亿港元。 据彭博消息,宁德时代的发售将采取“Reg S”方式,即不会向美国境内投资者售股,目的是减低美国的风险。 公司过去三年的盈利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35亿元、473亿元及553亿元。 宁德时代的基石投资者包括有科威特投资局(KIA)及中石化,各投资5亿美元,另外内地私募之王高瓴亦投资2亿美元。集资所得约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及二期建设,约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