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2.HK
A Milk Tea busboy transformed into a tea beverage sector tycoon, offering wise counsel to Haidilao

在内地经济疲弱的今天,海底捞迎来一份下跌的中期业绩,公司为加强发展,委任一位不满30岁的年轻人加入董事局

重点:

  • 集团以年薪120万元委任张俊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 张俊杰主要负责监督海底捞董事会,并提供独立判断

 

刘智恒

有没有想过,你29岁时做什么,许多人或许还躲在家里打游戏机,但中期盈利倒退的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6862.HK),刚委任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张俊杰今年正好29岁,没有大学学位,更没有在跨国企业任职的亮丽履历,却可担任市值700多亿的恒指成份公司董事,他有什么能耐?当你看他也姓张,还以为是大股东张勇的儿子。

事实他老爸并不是张勇,张俊杰只是来自草根家庭,既不是含着金锁匙出生,也无超强人脉。不过,若跟你说今天火爆的茶饮“霸王茶姬”是由他一手创立,你就不会怀疑他在商海上的能力。

店员到总监只花三年

海底捞公布的中期业绩,上半年收入虽按年升13.7%至215亿元,但因去年所获的税务优惠政策已完结,中期纯利下跌9.7%至20.4亿元。

业绩发布的同一天,张俊杰被委入董事局,年薪120万元。公告介绍,张在餐饮行业拥有13年营运及管理经验,现为霸王茶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俊杰本身的故事更是励志传奇,小小年纪已出社会谋生因没学历也没什么技能,只好在一家台湾奶茶连锁店当小店员,每天既要冲奶茶又要抹枱扫地,但他为人机灵,学习勤快,一路走来接连升职,3年间由店员升至店长,再而区域督导,甚至做到区域营运总监。后来更当起小老板,成为特许经营的合伙人。

期间因某些原因2015年他离开茶饮界,加入上海木爷机器人技术公司,一度担任合作部副部长。2017年,眼见茶饮业愈发兴盛,决定重投茶饮界,在云南创立霸王茶姬。

成功被指靠抄袭

品牌成立短短几年,业务爆发增长,但他的成功,被市场讥讽为抄袭。首先是茶饮的定位,他选择以国风为主线,产品舍弃当时火热的水果茶而以中国茶配以鲜奶,但这套模式首创于另一茶饮品牌“茶颜悦色”,市场直指张俊杰是效法前者的套路,开展自己的茶饮王国。

其次是在包装推广上,霸王茶姬饮品的纸杯虽然设计时尚高档,但骤眼看来,就像是Dior 及LV的产品,市场批评将外国名牌设计,用于产品之上,有严重抄袭之嫌。

至于它的商标起初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美女,那时就被指模仿茶颜悦色的古代淑女,及后又将其改为京剧戏曲中的人物“虞姬”,被指是模仿星巴克的希腊神话女海妖的商标。

“伯牙绝弦”年销2.3亿杯

虽被揶揄耻笑,但不得不承认霸王茶姬的业务蒸蒸日上,至今全球门店达4,500间。张俊杰披露,霸王茶姬2023年的GMV(商品销售总额)高达108亿元,每月单店销售2.4万杯茶饮,一天单店最高销售曾达8,687杯,招牌产品伯牙绝弦去年销售2.3亿杯,几乎每六名中国人,就有一位喝过一杯。

今年首季,霸王茶姬GMV已达58亿元,难怪张俊杰敢公开向星巴克(SBUX.US)叫阵,扬言今年目标是超越对方在中国的销售额。事实前一阵,前星巴克中国的副总裁李涛就被张俊杰重金礼聘而加盟旗下。

霸王茶姬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者有复星、XVC及琮碧秋实,去年获Coatue的投资后,企业估值到达30亿元。同时,市传公司已委任摩根士丹利及花旗为保荐人,将于今年赴美上市,集资约3亿美元,

霸王茶姬的成功,引起海底捞主席张勇的注意,虽然海底捞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但随着多年发展,时代及潮流的迭代更替,张勇也意识到要有新的思想冲击,特别在今天互联网与AI的年代。

是次委任张俊杰,市场估计是希望透过他的市场知识及触觉,以及对年轻世代的了解,为海底捞提供意见,带入新思维。

曾任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的黄铁鹰,写了一部畅销著作《海底捞你学不会》,一度让市场对海底捞佩服不已,认为是学习典范。想不到曾被视为餐饮神话的海底捞,今天也要走下神坛,向霸王茶姬学习取经,果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首三季净利大增91%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9月底止九个月,实现收入837.8亿元(118亿美元),按年增长25%,净利润按年大增91.5%至39.56亿元。 单计第三季度,公司收入270.17亿元,按年升27.3%;净利润为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3%。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黄金价格上升及销量增加。报告期内,公司统筹优化生产布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及营运效率,推动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提升。 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1,719.6亿元,按年增长7%;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1.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1%。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33港元,升1.29%。该股过去六个月累升约4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alamove relaunches IPO

新闻概要:拉拉科技实现两位数增长 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这家物流服务供应商表示,将重启香港IPO,计划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同城货运市场的同时,加速进军全球物流市场   余特莉 物流巨头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Lalatech)27日提交的最新上市申请文件,显示上半年营收及关键运营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海外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带动整体收入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延续稳健上升势头。 拉拉科技运营两大物流品牌:中国香港及海外市场采用Lalamove,中国內地市场使用货拉拉。公司采用平台模式,通过整合海量承运商资源在线连接商户与司机,满足即时或预约货运需求。其一体化“闭环”平台可管理从下单支付到匹配、追踪及结算的全流程交易。该模式使其成为全球闭环“商品交易总额”(GTV)最大的物流供应商,去年以53.3%的份额主导该细分市场。 公司最新招股书显示其上半年GTV同比增长17.7%,从2024年同期的约50.7亿美元增至约59.7亿美元。当期内全球履约订单量达4.55亿,较去年同期的3.39亿单同比提升34.3%。 拉拉科技上半年营收同样保持强劲增长,同比攀升31.8%至9.346亿美元,经调整利润达2.716亿美元。其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4.3%至8,89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6,620万美元),占营收总额比例由9.3%提升至9.5%。截至6月末,平均月活商户数达1,970万,平均月活司机数为200万。 Lalamove于2013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次年即同步进军东南亚及中国内地市场。此后持续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包括拉美、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截至6月末,公司业务覆盖全球14个主要市场逾400座城市,凭借行业经验成功在多地复制其商业模式。公司表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仍是未来投资布局及提升市占率的核心区域,同时计划今年进军中东等其他市场。 以GTV计,2024年海外同城道路货运市场规模约为中国市场的三倍。据招股文件披露,东南亚和拉美市场2024年合计实现1,243亿美元GTV,预计将以年均4.1%的增速增长,到2029年达1517亿美元。 拉拉科技表示,作为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凭借其技术基础设施优势,公司在深耕核心同城业务的同时,亦可拓展城际货运市场。截至今年6月,超过70%的首次使用城际货运服务的商户是使用其同城货运服务的现有客户。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