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HK
Meitu is a company

这家美颜应用程序开发商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发行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后者或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重点:

  • 美图与阿里巴巴达成重大合作,后者将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应用程序领域日益成熟的技术能力
  • 通过这笔交易,阿里巴巴或将持有美图近7%的股份,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垄断行为被罚款25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阳歌

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公司(1357.HK)堪称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广受欢迎但盈利不佳的应用程序,人们用它来美化自拍照。后来,公司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即为化妆品店和摄影工作室等提供类似的软件,这些机构更愿意为此类产品付费。

但公司始终拥有一项重要的资产,那就是它超2.5亿的庞大用户群,其中主要为普通消费者。近年来,美图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用户转化为收入,用户再次成为其主要增长动力。现在,美图正致力通过上周宣布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将其在消费市场的成功推上更高层次。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认购2.5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为期三年,初步换股价为每股转换股份6港元。若三年后债券全部转换,阿里巴巴将持有美图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5%,成为仅次于联合创始人蔡文胜、吴泽源的第三大股东。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值得关注,因这是其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以及影像应用程序对其电商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举收购,在2010年开始,曾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横跨娱乐、媒体、外卖及实体零售等多个领域的资产。但随着过度扩张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竞争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亿元(约合25亿美元)罚款,之后这场收购派对才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合作还因其国际化色彩而备受瞩目,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放缓,阿里巴巴和美图都试图通过海外扩张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稍后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

至少在一开始,市场对合作公告反响热烈。上周公告发布的次日,美图股价应声上涨19%,当天以7.02港元收盘,较阿里巴巴可转换债券6港元的行权价高出17%。

尽管此后股价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但较公告前仍上涨6%,较年初已实现翻倍。分析机构同样看好美图 。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三家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六家评级为“买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盘价为6.26港元,远低于2016年IPO时8.50港元的发行价。

美图表示:“董事会认为,此战略合作将为公司与认购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带来的机遇,驱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商工具

这次合作重点,是美图可借助阿里而让电商工具业务进一步扩张。早期的应用程序主要是让用户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应用程序要复杂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计算能力,让用户可实现虚拟试妆、AI模特试衣等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用户在试用后,能直接在应用程序内购买相关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图财报中归属于“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是其三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快的。该类别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达20.9亿元,占公司全年33.4亿元总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妆店、照相馆等企业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的“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2%。其余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腾飞,主要受惠于公司去年的2.66亿月活用户(MAU)基础。美图借助更先进的产品,不断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公司去年付费订阅用户数增长38.4%,达1,260万。

同样重要的是,美图在拓展海外用户方面成效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国内用户规模为1.71亿,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户数同比增长22%至9,450万,占总用户量的36%。

阿里巴巴显然看好美图的应用内销售能力,以及其不断扩大的国际用户规模。与此同时,美图无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将产品植入全球数亿用户的阿里平台上。

美图在公告中称,阿里将“在其全球电商平台中,会优先推广本公司的AI电商工具,协助公司开发以数据驱动的电商生图,以及生成视频的新工具与新功能”。公告还提到,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基础模型,以及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模型及语音模型”。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美图还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36个月内,向阿里云采购价值5.6亿元的服务,暗示双方未来可能合作的另一领域。

在今年股价上涨后,美图目前的市盈率(P/E)为31倍。尽管这个数字看似较高,但远低于赛富时(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这表明,若美图能借助与阿里的合作维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长态势,其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GEM's IPO application

十年打造城市矿山 格林美能否迎来丰收期?

新能源车快速放量,电池报废潮也在逼近,站在这波循环经济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 重点: 2026年中国动力电池或将迎来规模化报废阶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锂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    李世达 你淘汰的手机电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厂里被拆解、提炼,然后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车的动力系统之中。这样的“重生”正在中国湖北上演,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业务。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市场来说,废弃物利用无疑是个庞大商机。 一块电动车的动力电池质保期为八年,以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万辆计算,到了明年,动力电池将会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未来数年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乘着这个庞大商机带来的潜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为今年港股市场的热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业务同时涵盖“回收”与“再造”的角色。一端是报废电池、废旧金属,另一端则是高端的三元前驱体与正极材料。这种“双轮驱动”模式使它能够在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行业中保持一定的韧性,也迎合了当前ESG与碳中和趋势的大背景。 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市占率超过19.7%;在超细钴粉领域,市占率则已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 产业链“金矿” 依照中国新能源车发展趋势,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有望达到230 万吨,届时全球约三成的电池原料——镍、钴、锂将来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着手布局废旧电池回收与利用,实现高于行业平均的拆解良率,并已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小米、吉利等头部企业建立定向回收合作。这意味着未来报废潮来临时,它将坐拥产业链的“金矿”。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体量已经达到332亿元,较2017年的107.5亿元翻了两倍。2022至2024年虽持续增长,但增速已放缓至年复合约6%。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2.96亿、9.35亿与10.2亿,略为波动。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亿元,同比仅增长1.28%,但净利润按年增13.9%至7.99亿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缓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与锂电池回收业务毛利率分别约13.1%和10.1%,并不算高。 申请文件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动力电池2.24万吨,同比增长37.4%%。除了来自回收的“城市矿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拥有矿产项目,已形成 15万吨MHP(氢氧化镍中间品)年产能,提供稳定原料来源;2024年公司自供镍26,563金属吨、钴10,672金属吨,并透过内供与外购灵活调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给率。 固态电池的想象 而在技术路线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5.1亿元,同比增长6.1%,占净利润约64%,持有专利累计超过5,500件。研发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镍 9系核壳三元前驱体已通过认证并实现量产;富锂锰基前驱体材料也已进入吨级认证、出货阶段,覆盖3C消费电子、无人机、机器人等下游主流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镍、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均为未来固态电池材料的主流研发方向,同时也是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 公司的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利润率不高,2024年净利率仅约4%,赚得是辛苦钱,无法与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过,在EBITDA margin层面则有12.4%,今年上半年更进一步到升至14%,显示盈利质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约382亿元,市盈率约34倍,高于华友钴业(603799.SH)的17倍和中伟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于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价今年以来累升19.6%。考虑到港股估值通常较A股低两到三成,若遵循这一规律,投资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参与。 对市场来说,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与落地性。其研发固态电池用的部分材料已获得客户认证,虽然短期内对财务影响有限,但已足够支撑市场给予它更高的估值与叙事空间,就看未来能否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有句格言这样说:“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们在10年前种下了“电池回收”这棵树,如今正在逐渐进入收获期,而港股市场或正是它迎来果实的另一片土壤。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