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a IPO

嘀嗒出行近日第四度递交上市申请,再闯港股延续上市梦

重点:

  • 嘀嗒出行已由中国第一大顺风车平台跌至第二位,被对手哈啰爬头
  • 为求翻身加入补贴战,烧钱导致毛利率下降,若然生意量追不上,盈利前景堪忧

      

陈嘉仪

曾三度入表港交所争取来港挂牌的嘀嗒出行(Dida Inc.),屡败屡试,于8月30日再度递交更新文件,四度闯关港股。翻开初步招股文件,最抢眼球的一句是:“按2022年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出行经营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按之前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和2023年2月递交的初步招股文件,嘀嗒一直以“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自居,没料只不过半年时间,“顺风车一哥”宝座已旁落。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按2022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嘀嗒完成搭乘次数约9,420万次,市占率为32.5%,位列国内顺风车市场第二;遭第一位的对手完成搭乘次数1.23亿次,市占率42.5%,远远抛离。按交易总额计,嘀嗒出行去年交易总额约61亿元,市占率比为31.8%,同样远远落后排第一位的80亿元及41.7%市占率。

虽然嘀嗒没有披露新一哥的名字,但从近年走势可以判断,后来居上的是做共享单车起家,于2018年及2019年先后进军网约车及顺风车业务的哈啰。

嘀嗒出行创立于2014年,目前拥有三大业务,按收入规模大小排序依次是顺风车平台、智慧计程车服务以及广告及其他。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嘀嗒出行、嘀嗒出租车司机等移动App及微信小程序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另外还通过“凤凰出租车”这项管理出租车的云工具,为公司客户(包括出租车营运商及出租车协会)提供云平台服务。

初步招股文件资料显示,于2020年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嘀嗒出行营业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亿元、5.69亿元和3.96亿元,去年营收显著倒退27.1%。期内顺风车平台服务贡献营业收入比率,由2020年的89.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4%,业务单一化越趋严重。

疫情影响盈利倒退

盈利方面,虽然以经调整净利润计,2020年至今年6月30日上半年,分别盈利3.43亿元、2.38亿元、8,471万元和8,572万元,成为中国顺风车市场中唯一连年实现盈利的平台;但按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净盈亏波动甚大,2021年仍赚1.73亿元,去年却转蚀近1.88亿元,今年上半年再蚀2.2亿元。盈利能力转差,除了是受到去年第四季中国防疫政策转变,全国爆发大规模新冠疫情影响用户出行次数,令公司收入减少外;也反映优先股价值变化的账面变动,以及公司为提升市占率而提供补贴,导致盈利表现受挫。

一直以来,嘀嗒以轻资产模式经营,只提供交易平台,公司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加上补贴成本比较低,故能保持80%以上的高毛利率。不过,从过去三年半的毛利率变化,由2020年的82.7%,一度降至去年的75.1%,公司解释主因是持续增加向私家车车主提供补贴,以及需支付更高的保险费。

这其实很大程度反映市场竞争加剧,除了哈啰大派补贴抢客,滴滴回归也带来巨大冲击。滴滴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因安全问题暂停顺风车平台服务,是造就嘀嗒能坐上“顺风车一哥”宝座的关键,2019年其在国内顺风车市场市占率高达66.5%。不过,滴滴于2020年回归,凭藉其网约车一哥地位、庞大的资金实力、用户数和司机数,通过增加对用户的营销推广及给予大量补贴,火速便从后追上;按交易总额计,市占率由2020年的10.8%,到2022年升近倍至18.4%。

融资受挫后劲不继

为了维持竞争力,嘀嗒也被迫烧钱换市场,于2021年给予私家车、出租车司机及用户的补贴,由2020年的1.239亿元,占总收益1.3%;增加至1.549亿元,占总收益19.9%;去年及今年上半年补贴占比更达23.7%及23.5%。打补贴战需要财力,嘀嗒截至今年6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5.34亿元,相信这正是其誓要冲击港股的苦衷。

事实上,嘀嗒自成立以来共进行了5轮融资,获包括IDG、腾讯、高瓴、京东、蔚来等多家知名机构参投,累计投资额约18亿元;但是自2018年6月后,长达5年没有新融资,原因极可能与最后的D、E轮融资每股认购价0.4954美元,较C轮融资的认购价0.8727美元,大跌逾43%,即使公司随后按反摊薄条款无偿向C轮股东发行额外优先股作补偿,把每股认购价降至0.7184美元,也难填补损失所致。

嘀嗒面对强手围攻,急需融资打翻身仗,趁上半年业绩略有改善再递表;但是即使获港交所接纳,恐怕也要面对估值考验。嘀嗒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30.26亿元,以今年上半年收入3.96亿元,年度化计算,市销率约3.82倍,目前港股未有同类股份,上市的网约车平台只有主力做货运的快狗打车(2246.HK),但该公司未录得盈利,上市后股价一泻千里,最新市销率仅0.8倍,两者差距明显。即使嘀嗒盈利表现较佳,但考虑到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亦一直关注顺风车监管问题,如何定出公司、早期投资者及市场均接受的估值会是一个重大考验。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纳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势昙花一现

锂离子电池制造商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纳入港股通,让内地投资者能买卖其股票。 公司指出,连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机制,已于周一正式启动。 公司表示:“董事会认为,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将有助加快扩大公司股东基础及提高股份流通性,并进一步提高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及品牌知名度。” 在获纳入港股通的首个交易日,正力新能股价周一上涨6.4%。但次日回吐多数涨幅,周二收市下跌3.6%,报10.83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7,557倍破港纪录 大行科工首挂午收升21%

折叠自行车制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挂牌,开市即升36%报67.5港元,之后股价略回软,中午收市报60港元,升21%。 公司发售792万股H股,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每股售价49.5港元,录得超额认购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认购纪录,国际配售超额20.65倍,集资净额3.42亿元。 集资所得三成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三成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另外三成用于研发,余下一成作一般营运资本。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花旗银行终止银联成员资格

中国银联近日公告,已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员资格。银联方面证实,此举为花旗中国主动申请,与其近年全面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相关。 据财新周五报道,花旗中国回应指出,随着零售财富管理和信用卡业务的出售与关闭,银联成员资格已无必要,但对公业务的境内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响。该行强调,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专注企业与机构客户的跨境银行需求。 自2021年花旗集团(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国在内14个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务以来,花旗中国已将36亿美元的财富管理资产出售予汇丰,并于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业务剥离。与此同时,花旗集团今年6月宣布精简其位于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中心,裁减约3,500名员工。 花旗中国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1,761.42亿元(24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但营收按年增长20.5%至57.96亿元,净利润亦大增53.9%至17.55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lack Sesame challenges Qualcomm with homegrown chip substitution advantages

挑战高通地位 黑芝麻拥国产替代优势

黑芝麻研发的C1200系列芯片,能媲美高通高端芯片,属业务发展的重点 重点: 黑芝麻的研发及销售开支增,拖累中期业绩见红 公司的汽车芯片潜力大,并进军机器人产业   白芯蕊 有中国英伟达之称的芯片设计商寒武纪(688256.SS),今年股价累升逾倍,加上国产替代憧憬下,引发市场对芯片股的热情。在香港上市刚超过一年的自动驾驶芯片生产商黑芝麻智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533.HK),最近也公布业绩,虽然业绩见红,但2025上半年收入增长快,按年升超过四成。 黑芝麻于2016年成立,为一家汽车计算芯片设计公司,专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2019年推出第一代华山系列系统级(SoC,即System On Chip)芯片,为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汽车提供高性能计算。到2021年黑芝麻通过武当系列扩大产品线,推出能够集成多种汽车功能的跨域SoC芯片。 受惠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增加,黑芝麻2025上半年收入升40.4%至2.5亿元,当中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达2.4亿元,按年升41.6%,占整个收入93.6%。 尽管收入增长快,但集团2025上半年业绩却要见红,由盈转亏蚀7.6亿元,但要留意去年录得盈利主要是向投资者发行金融工具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所致,该项目录得19.3亿元盈利。撇除上述影响,按非国际财务准则,黑芝麻2024上半年实质亏损6亿元,至于2025上半年,实质亏损收窄8.3%至5.5亿元。 研发开支高于收入 集团业绩见红,主要因研发开支巨大,上半年已达6.2亿元,较收入高144%,还有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成本上升111%至1.9亿元,最终令黑芝麻上半年业绩录得亏损。 不过,智能驾驶发展空间巨大,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便预测,2024年中国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436亿元,随着渗透率提升,料到2030年便扩大至超过1,550亿元人民币,主攻汽车智驾芯片的黑芝麻,将会是重大契机。 尤其是现时全球智能驾驶只是起步阶段,整体上智驾大致以L0至L5划分,L0需由驾驶员操控,L5则是完全自动化,现时普遍处于L2有条件自动化至L4高度自动化阶段。黑芝麻开发的芯片,目前涵盖L1到 L3级别的自动驾驶为主。 整个智驾系统架构高度依赖芯片,细分可分为三个重要芯片系统,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及执行系统。感知系统透过车上的感应器,例如激光雷达或镜头,收集汽车行驶时数据,收集后交由决策系统,透过芯片算法计算出行车路径,再将结果送去执行系统,根据决策的结果作出行车线路及速度控制。 黑芝麻生产的智能驾驶芯片,便是技术关键所在。目前智驾普遍用上SoC芯片,SoC芯片内包含多个处理器,包括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像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电路),其优点是体积较细,将不同处理器整合在一枚SoC芯片内,因此只需要封装测试一次,变相可压低成本。 客户全属大品牌 现时黑芝麻主要客户包括吉利、比亚迪、东风等,今年起产品已安装在吉利银河系列等多款车型。黑芝麻也进军机器人领域,为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傅利叶的灵巧手,提供模组的处理能力,还与小米、宇树科技等合作。 虽然智能驾驶芯片发展前景大,但行业竞争激烈,除了英伟达外,还有特斯拉(TSLA.US)的FSD系统、高通(QCOM.US)等等,国内对手则有华为及在香港上市的地平线(9660.HK)等。 不过,黑芝麻C1200系列座舱控制器芯片以7纳米工艺设计,能够处理多达12个高清摄像镜头输入数据,对标高通现时主流的高通座舱控制器芯片,为内地仅少量能国产替代高端芯片之一,亦可布局于机器人大脑及小脑系统,有望成为集团杀手锏。 整体来讲,目前黑芝麻虽然未录得盈利,预期今年市销率达9倍,估值处偏高水平,将限制股价表现,但由于与内地多间车厂合作,加上进军蓝海的机械人市场,只要收入维持高增长,在自动驾驶及机械人概念下,将有望吸引基金追入,值得长期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