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诚健华的核心产品奥布替尼收入倍增,带动上半年营业额大升142%,反映公司的商业化表现渐入佳境

重点:

  • 诺诚健华中期收入大升142%,但由于研发开支及汇兑损失增加,令期内亏损倍增
  • 公司手握65亿元现金,仍计划登陆上海科创板集资40亿元,以建设生产基地协助加速产品商业化

莫莉

过去一年,中国的创新药板块显著降温,投资者越来越重视创新药企的商业化能力,部分未能获得“输血”的公司,只能收缩研发管线。不过,拥有创始人明星科学家施一公的光环加持,连年亏损的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9969.HK)依然备受资本市场追捧,在手握65亿元现金时,又即将登陆上海科创板集资40亿元。

诺诚健华上周一公布的2022年中期业绩,展现了公司良好的商业化前景。得益于核心产品奥布替尼的销售额倍增至2.17亿元,其上半年营收同比上涨142%至2.46亿元。但由于期内研发开支增加,加上公司采用美元为记账本位币,受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因素影响,期内产生的未实现汇兑损失金额明显增加,令中期亏损扩大111%至4.4亿元。如果扣除汇率因素,公司的实际亏损同比收窄约5,300万元。

诺诚健华成立于2015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奥布替尼于2020年底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以及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两项适应症。

不过,投资者对其业绩基本上无动于衷,该公司的股价在公布后当天下跌了1.4%。尽管如此,其估值比同行存在巨大溢价,表明它仍然深受投资者欢迎。

去年12 月,奥布替尼的两项适应症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在自建销售队伍的积极推动下,奥布替尼在国内血液瘤市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目前已覆盖超过260个城市、1,000多家医院和5,000多名医生,并被列入多项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除了自主研发的奥布替尼,“财大气粗”的诺诚健华也通过引进授权方式增加产品管线,去年8月,诺诚健华引进了美国Incyte公司的CD19单抗Tafasitamab;今年7月,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出首个处方,在瑞金海南医院为一名符合条件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完成国内首例注射使用。

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允许有临床急需的个人使用中国药监局尚未获批的创新药、医疗器械和技术进行治疗,而这项药物组合已经在中国香港提交上市申请。

收入续快速增长

除了两款处于商业化阶段的药物,诺诚健华还有11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5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正在中国和全球进行30多项临床试验。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增至2.74亿元,同比上升48%,原因是更多创新药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同时也开展了更多第三期临床试验。

奥布替尼是一款BTK抑制剂,该类药物主要治疗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瘤。由于BTK抑制剂面向血液瘤这一大适应症,市场潜力巨大。强生公司(JNJ.US)和Pharmacyclics公司联合开发的全球首个BTK抑制剂伊布替尼(Ibrutinib)于2013年上市后,销售额持续增长,去年销售额近百亿美元,是全球五大畅销药物之一。

当前全球仅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除了拔得头筹的伊布替尼,中国市场上还有本土药企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的泽布替尼于2020年6月获批上市。作为奥布替尼的直接竞争者,泽布替尼因上市时间稍早,市场占有率更胜一筹,据百济神州财报显示,泽布替尼上半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7,020万美元(4.8亿元),同比增长82.7%。

不过,浦银国际的报告指出,诺诚健华将继续推进医保准入工作,预计下半年产品销售额将环比上升 30%至35%,反映收入前景不俗。

奥布替尼的适应症还在不断拓展中,其中治疗复发/难治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和复发/难治边缘性淋巴瘤(MZL)的两项新适应症已经提交中国药监局审评,期望明年获批。当前,中国 MZL量患者数量达4.5 万,国内暂无 BTK 抑制剂获批治疗这种病症,若能成功获批,将显著扩大奥布替尼的市场潜力。

资金实力再加强

此外,中证监8月初同意诺诚健华在上海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这意味着诺诚健华即将成为第四家“A+H”上市的创新药企。

然而,诺诚健华其实无迫切现金需要。中期财报显示,公司期末持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高达65.2亿元,据诺诚健华去年9月提交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计划募资约40亿元,势将进一步加强资金实力。

这是因为推进药品商业化、进行临床试验和增加产能都需要“烧钱”。今年6月,诺诚健华广州药品生产基地商业化生产已正式获批,从6月30日起可用于生产奥布替尼片,正式开启自主生产之路;同时,公司将于北京建设创新药基地,设有公司总部大楼、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大分子生产基地。

虽然诺诚健华的融资之路看似平坦,但其股价近期处于低位,自去年7月达到32港元历史高点后,过去一年震荡下行,最近徘徊在11到12港元水平,略高于2020年的发行价8.95港元。从估值来看,同为创新药企业的百济神州与信达生物(1801.HK),今年的预测市销率分别为15倍和10倍,远低于诺诚健华的31倍,反映投资者对后者的前景具有相当信心,愿意给予较大溢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金力永磁首三季盈利年增最多1.8倍

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金力永磁(6680.HK; 300748.SZ)周四公告,预计截至9月底的前三季度,净利润将达5.05亿(6,500万美元)至5.5亿元,按年增长157%至179%。单计第三季,盈利预计介乎2亿至2.45亿,增长159%至217%。 公司表示,前三季度在行业竞争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公司管理层坚持稳健、组织优化及精益管理,不断提升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同时,灵活调整原材料库存策略等措施,积极应对稀土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交付能力获得国内外客户的充分肯定。目前,第四季度在手订单充足。 另外,金力永磁此前已成立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事业部,首三季度具身机器人电机转子及磁材产品均有小批量交付;低空飞行器领域公司亦有小批量产品交付。 金力永磁港股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5.86港元,跌0.84%。今年以来股价已升2.4倍。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挚达低位定价 首日挂牌午收升183%

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650.HK)周五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劲升184%报190港元,之后股价在区间波动,中午收报189.4港元,升183%。 公司发售近60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招股价由66.92港元至83.63港元,最终以低位定价。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5,440倍;国际配售超额1.4倍,集资净额3.26亿元。 挚达主要销售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位列中国第一。若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在中国的市占率约13.6%,全球市占率则约9%。 公司过去三年仍然处于亏损状况,今年首三个月,经调整亏损为1,570万元人民币,公司解释是因为受市场影响,销售及经营开支增加,产品平均售价及毛利率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ungrow Power Supply

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