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入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这家由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集团支持的公司去年继续出现巨额亏损

重点:

  • 哈啰出行相对较高的成本及其独立性质,可能使该公司难以实现盈利
  • 种种因素意味着,与国内的共享经济同行美团,以及美国巨头优步相比,哈啰出行的估值可能会小不少

阳歌

对一些人来说,希望似乎是永恒的,尤其是那些身处共享经济领域的人。

这也是哈啰出行(Hello Inc.)发出的主要讯息之一,该公司已成为中国庞大的共享单车市场中第一个申请上市的主要参与者,这一次是在纳斯达克。用“庞大”一词形容中国共享经济领域中这一特定的板块再贴切不过了,因为在过去五年里,数百万辆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街头风景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一类公司继续大量亏损。

这里是哈啰出行上周五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它让我们首次看清这类公司是多么的不赚钱。

该公司去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膨胀了50%,达到45亿元(7亿美元),高于前一年15%的亏损增长率。

出于没有明确解释的原因,该公司的实际净损失却要小得多,从一年前的15亿元缩减到2020年的11亿元。它的经营亏损也出现了类似幅度的缩减,这也许表明普通股股东要承担一大笔债务或其他义务,而这些债务和义务并不包括在公司的日常运营中。

该公司的营收相对好些,去年增长25%,达到约60亿元。但即便如此,也大大低于前一年收入翻番的情况。

同样有些令人担忧的是该公司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租车数据,这是其核心业务,占收入的91%。招股书显示,去年每个季度该部分服务的收入实际上都比上年同期下降,其中第四季度下降6%。

2020年上半年核心业务的下滑可以归因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的许多人被关在家里,不怎么在外面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第四季度,情况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所以不清楚为什么共享单车业务在那个时候仍然在收缩。

招股书显示,从运营角度来看,哈啰出行在全国300个城市运营着超过1000万辆自行车,去年租车数量达51亿次。这些租车交易中的大多数金额都很微小,因为行程多在0.5公里到3公里之间,而通常这样一段里程仅需1.5元甚至更少。

除了这些关键的财务和运营数据,还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将阿里巴巴的蚂蚁集团记为其最大的股东,拥有该公司36%的股份。另一个主要股东是永安行(Youon Group),它是中国第一波共享单车热潮的参与者,那时的参与者还包括现在已经消失的摩拜单车(Mobike)和Ofo等。

永安行后来并入哈啰,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公司7%的股份。摩拜单车在2018年以27亿美元出售给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服务巨头美团(Meituan)之后,这个名字基本上已消失。Ofo从未正式倒闭,但是你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单车了。

哈啰出行究竟价值几何

对财务和运营信息有了了解之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通过查看哈啰出行的筹款目标和其他一些共享经济企业,试着厘清它究竟价值几何。

该公司给出的初步筹款目标是1亿美元,这通常被称为“占位数”,用于衡量真实的市场需求。但这个数字也提供了一些初步迹象,表明该公司似乎认为自己此番估值可能在8亿美元到30亿或者40亿美元之间。

哈啰出行这个规模的共享单车,在中国是比较独特的,或许是因为它的人口密度高,城市相对平坦,就在不久前还有着丰富的骑车文化。不幸的是,中国另外两家主要的共享单车服务公司都不是独立运营的,一家归美团所有,一个属于类似优步(Uber)的滴滴出行。

哈啰出行和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家独立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另外两家则拥有大量相关业务的组合,既可以把其他服务的客户引流到自行车业务,也可以反向操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也可能是哈啰出行一大劣势。

在香港上市的美团,确实发布了一些关于其共享单车服务的信息,这是公司财报中“新举措收入”部分最大组成部分。该公司表示,新业务及其他分部收入去年增长33.6%,达到人民币273亿元,占其2020年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经营亏损增长了62%,至人民币109亿元,大约是哈啰出行经营亏润的10倍。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团的这个业务部分还包括以社区为基础的食品杂货配送服务,这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而且很烧钱,因此占到了亏损的大头。

目前美团的市值在2200亿美元左右。其中四分之一——也就是来自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贡献,会转化为约500亿美元的市值。但我们必须从这个数字当中减去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新业务及其他分部亏损严重,这就意味着这块业务最多值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还有亏损的优步这个最早的共享经济巨头,它目前的市值大约为1000亿美元。哈啰出行的收入是优步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纯收入计算,这家中国企业的估值应该在100亿美元甚至不到。

最后,若是基于运营规模相当的假设:哈啰出行作为独立服务商的地位意味着,它可能比美团的共享单车业务的估值要低,因为后者是一个更大的O2O产品和服务组合的一部分;由于直接拥有和运营自行车队,哈啰出行的成本要高得多,这就意味着它可能比优步的估值低得多,因为后者既不拥有也不直接运营作为其全球服务核心的诸多车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