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防晒产品销售额接近40亿美元,为传统户外用品生产商和不断涌入的新来者提供了新的沃土

重点:

  • 中国的防晒市场已经从一个小众行业发展成为一股重要力量,每年的销售额达到数十亿美元,并吸引具有健康和时尚意识的消费者
  • 该行业为Columbia和The North Face等既有品牌提供了新的增长领域,也催生了蕉下控股和三夫户外等本土新企业

 

林雅欣

这是7月中旬的一个上午,骆言在9点开始了她每天例行的防晒工作。首先,这个22岁的本科生取出了专为敏感皮肤研制的防晒霜,慢慢均匀地涂抹在脸上和胳膊上。她今天穿的是白裙子,于是她挑选了一件相配的米色防晒衣,和一个可以起到衬托作用的玫瑰色防晒口罩。打开遮阳伞后,她出发了,路上遇到了一波又一波像她一样撑着伞的年轻学生。

“我要保护皮肤,”她说,语气非常严肃。“对像我这样的敏感皮肤,‘硬’防晒比‘软’防晒更重要。”

骆言只是中国高歌猛进的防晒市场中的一份子。据灼识咨询称,2021年,该市场仅在中国的规模就高达270亿元(1,860亿元),它预测防晒销售额的年增长速度将为9.4%,到2026年达到958亿元。

这种爆发不仅催生了新一代防晒服装和其他产品,也为传统户外用品生产商以及一些新入局的玩家带来了大量收入。前者包括Columbia(COLM.US)和The North Face所属的VFC(VFC.US),后者则包括去年申请在香港上市的蕉下控股,以及三夫户外(002780.SZ)等国内品牌。

随着更多公司入局,并带来产品升级、整合营销和其他更专业的操作,传统上本是“夏季”生意的防晒,正在慢慢变成一个四季通吃的行业。2021年蕉下在产品研发上投入了7,160万元,而推广方面也花了不少钱。

骆言说的“硬”防晒和“软”防晒概念,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因为更多的人意识到紫外线可能会导致晒黑、衰老、皱纹甚至皮肤癌。防晒霜帮助人们用一种相对“软”的方式避开阳光,而口罩、防晒衣、帽子和手套等防晒饰品,则被认为是对抗阳光有害影响的“硬”措施。

在中国和其他东北亚国家,白皙的皮肤非常令人向往,符合大众审美的标准,而这种偏好可能源自社会阶层的差异。皮肤越白的人,越不可能从事户外体力工作,尤其是涉及长期暴露在太阳下的活动。因此,皮肤好成了生活更优越的象征。

随着中国富裕水平的提高,新兴中产阶级花在琳琅满目的产品上,希望借助更佳防晒效果保持白皙皮肤的可支配收入也水涨船高。

新类别

最初的小众市场已经发展到不仅包括口罩、打底裤和马丁靴等新的产品类别,还包括防紫外线面料等“未来”技术。除了功能性之外,新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和越来越多销售此类产品的企业,还通过迎合人们的审美品味来获利。骆言说,她去年夏天买了三个防晒口罩,就因为喜欢它们的功能性和时尚设计。

社交媒体营销助长了这种爆炸式的增长。除了不断更新产品以吸引消费者外,品牌还通过与关键意见领袖合作、名人代言等手段,来打造品牌形象。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6月底,被称为“中国户外防晒第一股”的蕉下与1,577名网红合作推广形象,这个数字是2021年底的2.64倍。其中,近200名KOL的粉丝数量超过100万,发布的相关内容总阅读量达4.5亿。

另一个名叫高资的品牌在去年5月,正好赶上夏天宣布找来王俊凯做代言后,单日销售额超过900万元。这使得高资的“小黄帽”喷雾在注重防晒的人群中大受欢迎。出生于1999年的王俊凯是一名歌手、演员,在微博上拥有8,200万名粉丝。

虽然美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并非毫无争议,这是防晒产品制造商可能需要注意的一个潜在问题。薇薇安是一家公关公司的高级客户经理,她说自己绝对不会口服任何美白产品,这是她对美白文化最后的倔强,还说有时会故意去晒太阳。“这对我的健康有好处,”她带着一丝微笑说道。

她的观点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因为适度暴露在紫外线下,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事实上,维生素D缺乏症与骨骼代谢异常、肿瘤和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过度保护可能会加剧这些疾病。另一项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的研究论文也发现,适当的晒太阳可以提高学习和记忆力。

虽然新一代防晒产品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精心营销的结果,但专家表示,过度晒太阳的危害不应该夸大。他们说,人们应该接受正确的资讯,了解阳光的作用,并做出合理的应对。一位姓崔的医生表示,过度防晒会适得其反。他说:“夏天的时候,室外温度很高,如果你穿得太厚、出太多汗的话,有可能中暑或长痱子。”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南国大折让配股 集资不足900万港元

餐饮集团上海小南国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将以每股0.02港元,配售近4.43亿股,较周一收市价0.024港元大幅折让16.7%,仅集资890万港元,集资所得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小南国表示,配售可筹集额外运营资金、增强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扩大本公司的股东基础,从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经是上海餐饮龙头之一的小南国,近年业务每况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亿元,亏损却较2023年扩大80%至8,506万元 小南国周二高開25%报0.03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利来私有化计划未获股东批准

服装品牌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东兼主席曾智明建议将公司私有化之计划,在法院会议上未获股东批准,其中,赞成及反对分别占出席投票的股东股数55.332%及44.668%。因此,建议及计划已告失效。 曾智明于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来并未在市场上集资,上市地位“无关紧要”。其出价每股1.5232港元虽较当时市价溢价约24.85%,但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NAV)4.4741港元,折让约65.95%。 根据年报,金利来去年收入12.2亿港元(1.57亿美元),同比下滑8.4%,净利润则下滑19.9%至9,310万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银行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5亿港元。公司投资物业及发展中物业资产账面总价值逾33亿港元。 公司股价周一大幅低开39.6%,报0.9港元,至中午收市报29.53港元,跌1.0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谱率先抢上市 成败还看能否续创收入

专注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谱,今年已向政府融资20亿元 重点: 智谱欲在中国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竞争对手正逐渐放弃成本高昂的基础模型 公司严重依赖政府扶持,但该策略存在风险,其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所受的教训,已充份证明此点 陈竹 识别型AI还是知识型AI? 这是横亘在中国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面前的问题,它们在努力探索既能规避争议及过度依赖政府,同时兼具强大增长潜力的道路。虽然很多早期参与者专注识别型AI(其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监控),但新一代初创公司在基于知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中,发现了更大的潜力,而且争议也相对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据财经媒体财新报道,智谱正谋求在新一批纯LLM公司中拔得头筹,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迈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智谱有望在以LLM为依托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最近声名鹊起,但DeepSeek并不属于LLM领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别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其中两家已经发出战略转移信号,不再专注于LLM所属的基础模型。由AI先驱、著名风险投资家、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已表示,将停止投资基础模型的开发,因基础模型开发需要在AI芯片和研发方面投入巨资。 这些公司正转向以DeepSeek开发的基础模型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同样也表示将转变战略,专注医疗保健应用,而不是继续投资基础模型。 虽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并未就各自的战略发表评论,但智谱因对基础模型开发的坚定投入,终能脱颖而出。公司最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于3月推出一款其专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还采取类似DeepSeek的额外举措,开源其基础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虎”中,智谱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过去一年,同行在筹资方面相对沉寂,而智谱却成为了投资者的宠儿,仅在今年就获得至少20亿元(2.76亿美元)的资金。 这轮筹资始于3月初,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市政府成为一轮10亿元融资的领投方。随后,中国其他三个城市也加入投资:广东珠海市出资5亿元;四川省会成都市投资3亿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资了2亿元。 鉴于中国大力发展该领域,最近这波由政府支持的资金颇值得关注。智谱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标志已改变公司对私人资本的依赖。 2019年由清华校友唐杰、张鹏创立的智谱原本是校企,后从清华脱离。其早期的融资轮吸引知名私营投资机构,如红杉(前身为红杉中国),以及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脱胎于中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获得大量国有资本青睐的原因。 智谱是中国大语言模型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变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发中国的人工智能热潮,众多公司竞相开发本土替代产品。智谱的所有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在后ChatGPT时代成立。 从公司的融资历史,可以看出其财务实力。研究公司来觅的数据,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14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90亿元。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强大的筹资能力以及早期对大语言模型的专注,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智谱真正的竞争并非来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而是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虽然智谱拥有来自政府和风投的强大支持,但这些老牌企业借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储备。 虽然人工智能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但争夺消费市场份额的竞争,揭示了当前的市场状况。根据人工智能产品追踪网站Aicpb.com4月的数据,智谱“清言“的月活用户为900万,排名第九,与市场领先者差距明显。阿里巴巴的夸克以1.49亿月活跃用户数领先,其次是字节跳动的豆包,月活跃用户数为1.07亿,Deepseek的月活跃用户数为9,600万。 话说回来,消费者应用程序并非智谱的主要关注点。公司的定位是为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类业务往往比面向消费者更赚钱。 在中国的技术市场,政府机构以及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是软件和数字解决方案的最大买家之一,由于智谱与政府关系紧密,这可能对其有利。 但严重依赖政府本身也存在风险。ChatGPT出现之前的“AI四小龙”,正是前车之鉴。彼时,AI主要与识别技术有关,涉及计算机视觉。 AI四小龙,即商汤(0020.HK)、旷视科技、云从科技(688327.SH)和依图科技,业务主要围绕政府工作开展,提供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监控系统。然而,随着政府削减监控相关项目的支出,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辉煌。 由于无法实现客户群的多元化并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AI公司,如今面临业务萎缩和亏损加剧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商汤最近正将业务重心,从原来的识别技术迅速转向更具商业潜力的基础模型。 总而言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要与科技巨头一较高下,智谱凭借雄厚的财力,有望笑到最后。然而,准备在同类公司中拔得上市头筹之际,智谱仍面临着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向投资者证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可持续的收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招股集资310亿港元 宁德时代势成今年新股王

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750.HK, 300750.SZ)周一公开招股,发售近1.18亿股,7.5%在港公开发售,每股价不超过263港元,集资总额达310亿港元。 据彭博消息,宁德时代的发售将采取“Reg S”方式,即不会向美国境内投资者售股,目的是减低美国的风险。 公司过去三年的盈利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35亿元、473亿元及553亿元。 宁德时代的基石投资者包括有科威特投资局(KIA)及中石化,各投资5亿美元,另外内地私募之王高瓴亦投资2亿美元。集资所得约90%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第一及二期建设,约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