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sion enters top 5 global smartphone makers

传音销量高歌猛进 市忧发展或到瓶颈

这家在沪市挂牌交易的公司,巩固了其作为非洲领先智能手机销售商的地位,股价今年已上涨 73% 重点: 传音控股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35%,连续第二个季度跻身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公司在上海挂牌交易的股票自2019年IPO以来已经上涨三倍,国际投资者现在也可以通过沪港通机制投资该股       阳歌 让路,小米、Oppo和Vivo。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另一个新热点是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8036.SH),上周成为全球头条新闻,因为公司继第二季度后,再在第三季度跻身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前五位。IDC的数据显示,传音控股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5%,三个月内总计达到2,600万部,从而实现了这一壮举。 几年前,当传音控股的中国竞争对手小米(1810.HK)、Oppo和Vivo三巨头崛起时,这么大的涨幅确实相当常见。但三巨头最近的销量均陷入停滞,小米的销量甚至还出现了大幅下滑,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印度面临的困境。销量全球前五的智能手机厂商中,Oppo和三星(005930.KS)三季度小幅下滑,小米和苹果(AAPL.US)分别小幅上涨2.4%和2.5%。 IDC的数据显示,传音控股通过专注发展中的市场而取得成功,并且在非洲是占据了近一半市场份额的销量王,值得关注。它的三个主要品牌分别是Tecno、Itel和Infinix,侧重于售价常在200美元左右的便宜机型。IDC智能手机分析师黄子兴表示,该公司的机型也值得关注,因为它们的功能会满足特定发展中市场用户的需求。 “传音控股被称为非洲之王,因为它有着非常成功的产品战略,致力于服务在当地的消费者,”黄子兴说。“比如,它有一款针对肤色较深消费者的美颜相机。另外一个有趣的功能是AI智能美体,可以让用户的体型看上去更好看。” 传音控股销售额和利润的飙升,也为股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公司2019年成为上海科创板上市的首批公司,以每股35.15元的发行价筹集28亿元(3.83亿美元),是当时科创板发行规模第二大的IPO。 自上市至今该股已上涨近三倍,上周五收报133.11元,仅今年就上涨了73%。考虑到中国市场的惨淡,包括今年上证综合指数下跌3%,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这一涨幅令人印象深刻。 传音控股当前市值1,070亿元,约是小米3,440亿港元(440亿美元)市值的三分之一。传音控股最新市盈率为26倍,也不及小米的33倍和苹果的28倍。 这意味着传音控股的股票仍有一定的上涨潜力。 虽然该股在中国的A股市场交易,但国际投资者也可以通过沪港通机制投资。 发展中市场的领导者 就销售足迹而言,传音控股看起来确实是主力集中在发展中市场。目前大约有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中东和非洲。另外30%来自亚洲(不包括中国和日本),其中印度是最大的贡献者,占它在该地区销售额的接近一半。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因素,因为中国主要的智能手机制造商,最近大多在印度遭遇了强大阻力。它们都被指控逃税,Vivo最近甚至还因印度政府指控其违反签证规定,以及从事间谍活动而饱受攻击。传音控股尚未跻身印度前五大品牌之列,不过这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有趣的是,尽管传音控股的总部位于深圳,但它尚未涉足中国市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该公司之所以回避它,可能是因为那里的竞争异常激烈。 传音控股近期营收增速加快,其中第三季度增长39%至约180亿元。远高于今年上半年8%的增长率。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至少有一部分增长可能来自近期人民币的贬值,因为传音控股的收入几乎全部在境外以外币结算,尽管它的业绩报告是以人民币为单位。 即便如此,第三季度的收入增长39%,与IDC公布的传音控股同期35%的出货量增长大致一致,表明收入上升确实与销售的增长有关。 随着销售额的增长,传音控股的利润增长得更快。该公司第三季度利润增长约两倍,至17.8亿元,较上半年27%的利润增长,再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传音控股要赶上小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年上半年,它的收入总额为250亿元,不到小米同期670亿元的一半。但随着近期收入的快速增长,传音控股正在迅速缩小双方的差距。相比之下,小米今年上半年的营收实际上下跌了4%。 传音最大的缺点,似乎是它的定位完全集中在以低端机型为主的发展中市场。如果不进军第三季度占全球智能手机市场22%的中国,以及美国和西欧等其他主要市场,传音控股在目前的市场,可能已难有太大的成长空间。 分析师黄子兴表示,传音控股目前约90%的出货量系低端机型,但该公司也有可能开始进军高价机型。他指出,该公司最近推出了高端折叠机型。归根结底,传音控股由于增长迅速,看起来确实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但这种增长可能也快接近极限了,除非它能在发展中市场之外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并进军更为高端的机型。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688036.SHG
Vivo accused of visa violations in India

印度针对层出不穷 中国手机续受打压

印度指控Vivo的员工申请签证时未披露雇主信息,并以涉嫌洗钱为由逮捕了一名中国高管 重点: 印度指控Vivo违反签证规定,以及一些员工非法前往该国敏感地区 该公司以及目前主导印度市场的小米和Oppo等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都在该国面临逃税指控      阳歌 中国科技企业在海外的处境日益艰难,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西方市场,但对渴望增长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来说,快速发展的印度市场,也正在迅速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本周,随着在该市场领先的中国品牌Vivo,面临一系列签证相关指控的新闻传出后,这种日益艰难的困境也登上了各大媒体。 陷入困境的Vivo,最近成为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新王者,印度目前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该市场最新的前五大手机品牌榜单,几乎被中国品牌瓜分,Vivo在今年上半年以16%的份额领先。韩国三星(005930.KS)排名第二,中国品牌realme、Oppo和小米(1810.HK)紧随其后。 Vivo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的发展轨迹可能很快就会像小米一样,后者是2014年最早进入印度的中国品牌之一。提早进入帮助小米迅速成为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王者,并在2018年超过三星跃居榜首。 但去年,小米开始走下坡路,因为逃税指控,政府冻结了它价值6.74亿美元的资产。小米表示,由于缺乏现金和其他运营资源,其印度业务“实际上已经停止”。 这些麻烦是小米在印度市场份额下滑的一个主因。印度曾是小米最大的海外市场,目前仍占其销售额的三分之一左右。2023年上半年,它在印度的出货量暴跌39%,跌至该市场的第五位。 印度曾对包括Vivo在内的许多中国品牌提出过类似的逃税指控。但最新事态表明,又出现了新的重大转折,在各种麻烦中增加了间谍活动的指控。这些指控与中印地缘政治竞争直接相关,两国在喜马拉雅地区存在领土争端。 这让我们回到了Vivo最近遭遇的挫折,根据本周早些时候的一份法庭文件显示,该公司的30名员工在申请印度工作签证时,隐瞒了为该公司工作的事实。 这份文件还指控其中一些人,前往印度的敏感地区,这些地区除了常规签证外,还需要单独的旅行许可,这构成了“严重违反印度签证条件的行为”。不仅如此,Vivo的一名高管本周在印度被捕,原因似乎是2022年启动的一项洗钱调查有关。 Vivo在一份声明中说,这名员工的被捕“令我们深感担忧”,并表示“将致力于合法合规”。 逃税指控 最新的签证和洗钱指控并非Vivo与印度之间第一次发生冲突。去年印度指控Vivo将 6247亿卢比(约合 75 亿美元)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国,却没有缴税,小米也曾受到类似指控。 Oppo和华为也曾被指控,在没有纳税的情况下进行类似的大额汇款。华为案引起了特别关注,因为据报道,该公司表示它在印度市场亏损严重,这使得大额汇款看起来很可疑。 坦率地说,这种把戏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做法,为了逃税,它们都爱把钱在各国之间转来转去,这使得最新一轮的调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是出于政治动机。虽然三星和苹果(AAPL.US)都名列印度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但目前还没有爆出针对西方公司的类似调查。 事实上,苹果公司似乎正在利用中国公司的麻烦,来提高自己在印度市场的份额,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苹果公司的iPhone比中国品牌要贵得多。早在2017年,苹果就开始通过其生产合作伙伴富士康的工厂,在印度生产老款iPhone,据报道,苹果正准备在卡纳塔克邦的富士康工厂,生产最新款的iPhone。 同样,我们也应该指出,苹果的举动未必是为了在印度市场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更像是在疫情期间,因严重依赖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而蒙受损失后的一种多元化布局策略。尽管如此,在印度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可能会取悦当地政府官员,从而降低未来像中国品牌一样,遭遇法律问题的可能性。 在印度市场的畅销中国手机品牌中,小米作为唯一的上市公司,很好地反映了投资界,是如何看待这些陷入困境的中国企业。小米的股价今年实际上上涨了约10%,尽管和2021年初的历史高点相比,下跌了约三分之二,当时许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都达到顶峰。 小米目前的市盈率相当强劲,为29倍,与苹果的30倍大致相当。它也遥遥领先于三星的13倍,尽管这家韩国科技巨头的产品不止是手机。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小米的预期市盈率只有20倍,而苹果为27倍。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的科技企业来说,印度正变得越来越强硬,甚至不输西方国家。因为印度可能是与中国最为旗鼓相当的政治和经济对手,两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还接壤并存在领土争端。 因此,我们可能会看到像小米、Vivo和华为这样的公司逐渐退出印度市场,甚至因为担心资产被没收,可能最终关闭它们在当地的生产基地。这可能会为苹果和三星等企业带来潜在机遇,不过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印度希望推广的低端本土品牌。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1810.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