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星光熠熠的明略 获中证监放行拟集资1亿美元
这家领先营销软件制造商的香港上市计划,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此次上市可能筹集超过1亿美元 重点: 明略科技赴港上市获中国证监会放行,为公司筹集逾1亿美元的上市计划铺平道路 投资者包括腾讯、WPP及淡马锡的明略,正积极削减成本,向实现盈利迈进 阳歌 明略科技上市申请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顶级投资者阵容,几乎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公司财务状况的稳步改善;上周五,公司的上市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意味香港上市的进程取得重大监管进展。 明略科技潜在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去年收入有所下滑,公司的服务旨在帮助企业通过更好地理解客户,进而提升营销能力。公司也在相当积极地削减成本,这体现出良好的内控纪律,但如果力度过大,可能导致未来的业内领导地位动摇。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发展的潜力下,公司过去三年将其研发支出削减过半,在行业中这做法可能过于激进。 继前一次申请过期后,明略科技今年6月再次提交香港上市申请。根据上周中国证监会网站发布的公告,明略科技的上市计划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新申请可继续推进。公告还显示,明略科技拟发行不超过830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 在2024年1月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降至16.7亿美元,较2020年11月融资后高峰期的30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此次上市计划由国内投行龙头中金公司承销。最新估值加上中金公司的行业地位,上市可能筹集相对可观的1亿美元或更多资金。 尽管如此,我们将深入剖析该公司的运作细节,其基本面虽存少量问题但仍较为乐观。在多年跟踪中国科技领域的经历中,鲜有见到像明略科技这样具备众多明星投资者的公司。这一名单以互联网巨头腾讯为核心支柱,后者持有明略科技约30%的股份。 腾讯的投资背景可能是帮助明略科技吸引其他知名机构的关键因素,包括红杉中国、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以及全球风投巨头凯鹏华盈。其他投资者还涵盖两大媒体行业巨头,英国的WPP和中国领先短视频平台快手。这些投资者持股比例各异,从1.8%到红杉中国的7.5%不等。 根据上市文件,公司核心产品“秒针系统”去年占其总收入的90%,该系统“整合媒介预算优化、社交媒体管理及客户增长软件”。明略科技提供工具,帮助企业客户,如消费品制造商、零售商和餐饮企业,更好地理解消费者行为,并优化主要通过在线媒体平台投放的营销内容。 例如,上市文件指出,客户可利用明略科技的分析服务发现,北方地区的产品消费者在冬季更喜欢观看以雪景为背景的视频,且喜爱视频中的小提琴音乐。“可推断广告素材中文字、图片与视频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协助企业识别出可能生成最佳营销效果的广告内容。” 收入下滑 接下来,我们将审视财务数据。公司收入去年短暂受阻,但盈利指标正稳步改善,尽管仍处于亏损状态。 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15%至14.6亿元(约合2.05亿美元),但去年下降5.5%至13.8亿元。未提供今年的财务数据,但我们推测降幅在今年上半年可能延续。公司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中,运营智能和营销智能去年双双下滑,两者占总收入九成以上;仅有行业解决方案板块实现11.3%增长,但该板块仅占收入的9%。 相较而言,据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明略科技处于龙头地位的中国数据智能应用软件市场,预计2023至2028年的年均增长18.7%,到2028年销售额可达713亿元。因此,明略科技增长已滞后行业均值;去年收入收缩又显著丧失市场份额,作为自居市场领军者的公司而言,这不是好兆头。 然而,下滑的主因看似合理,即公司正尝试从低毛利的定制产品转向更盈利的标准化产品。伴随这一转型,毛利率从2023年的50.1%改善至去年的51.6%,不过两者均低于2022年53.2%的水平。 过去三年,明略科技也在大幅削减开支,进而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如先前所述,研发支出从2022年的7.51亿元降至去年的3.53亿元,降幅逾半;同期行政开支下降38%,销售及营销支出减少55%。 所有这些开支削减,帮助公司去年实现首次调整后经营利润58万元,2023年同期则亏损1.18亿元。公司调整后净亏损,不包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及股票薪酬,也从2023年的1.74亿元大幅收窄至去年的4,500万元。 现金流也稳步改善,明略科技预计今年这一趋势将“显著向好”。净现金量增长的同时,负债比率从2023年末的47.9%锐降至去年的13.8%。 所有这些向好趋势意味着,此次上市一旦落地,可能吸引相对较强的投资者关注。雄厚投资者阵容构成重大信心信号,成本自律及盈利指标的改善也是积极因素。这家公司很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受益者,但需谨慎维持下滑的研发支出,以免被更激进对手赶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传Shein拟将总部迁回中国 为赴港上市铺路
在美国与英国的上市计划遇阻后,快时尚电商平台Shein据报考虑将总部从新加坡迁回中国,以争取监管部门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注册于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国设立母公司的事宜咨询律师。他们表示,目前讨论尚处初步阶段,Shein无法保证一定会推进这一举措。 Shein于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标榜自己为全球性公司,尝试淡化其来自中国。此前,在未获得纽约及伦敦上市的监管批准后,Shein传出已透过保密途径提出赴港上市申请。 不过,虽然总部不在中国,但公司仍然受到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督,因为中证监要求所有与国家有实质联系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内地注册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过审查。 Shein此举可能有助其获得内地监管机构批准,部分原因是内地当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征税。迁册亦可以让当局对Shein的庞大数据库,实施更大的监督。自2023年起,内地当局要求企业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数据安全审查。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天岳先进招股集资20亿港元
半导体企业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31.HK; 688234.SH)周一在港公开招股,发售4,774.57万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5%,其余为国际配售,每股招股价不高于42.8港元,集资最多20.44亿港元。 招股期至8月14日,每手100股。该股预期8月19日挂牌。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中,约70%用于扩张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衬底的产能;约20%用于加强研发能力,保持集团在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天岳先进主要从事碳化硅衬底的研发与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与新能源车领域。受到产品价格下跌、销售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今年首季公司收入按年减少4.25%至4.08亿元,净利润更是大降81.52%至852万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流感疫苗企业中慧元通招股 持续亏损陷商业化困局
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分别是2023年5月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以及即将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 重点: 引入嘉兴鑫扬及华泰资本作为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了1,300万美元(约9,361万元) 按当前季度消耗速率,账上现金仅够维持约9个月,IPO完成后可将现金流支撑期延长至约22个月 莫莉 后新冠时代,中国疫苗企业普遍面临价格战与市场萎缩的困局,曾经备受追捧的流感疫苗、HPV疫苗、狂犬疫苗等自费“明星”苗种普遍遇冷。在此背景下,专注于创新疫苗研发与商业化、却遭遇规模化和盈利挑战的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27.HK),于7月31日正式启动港股招股,寻求通过资本市场“输血”以抵御行业“寒冬”。 招股书显示,中慧元通此次全球发售3344.26万股H股,招股价介于每股12.9港元至15.5港元之间。以发行价上限计算, 中慧元通此次IPO最多募资5.18亿港元(4.75亿元)。公司于7月31日至8月6日公开招股,预计8月11日开始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一手(200股)入场费3,131.26港元。 中慧元通此次上市,还引入了两家私募基金公司作为基石投资者,嘉兴鑫扬及华泰资本投资合共认购了1,300万美元(约9,361万元),约占IPO基础发行规模的18%。中信证券、招银国际担任中慧元通此次香港IPO的联席保荐人。 中慧元通成立于2015年,目前拥有两款核心产品,分别是2023年5月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以及即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启动III期临床试验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此外,公司还拥有包括重组带状疱疹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SV23)在内的11款在研产品管线。 手握一款商业化产品后, 中慧元通依赖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上市销售,在2023年实现了5217万元收入,2024年该产品的完整销售年度带来营收跃升至2.60亿元,展现出爆发式增长。然而,中慧元通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仅有41.3万元,公司对此解释是:流感疫苗的销售受季节性波动影响,相关销售往往更集中在7月至9月。 中国流感疫苗市场渗透率极低。据招股书引述的报告,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中国的整体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8%,美国同期的接种率接近50%。中国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市场规模有望从2024年的7亿元增长至2033年的29亿元,市场规模巨大。 但是,在中国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属于自费疫苗的流感疫苗市场正在经历激烈的价格战,国药集团旗下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价格约为88元/支,而中慧元通的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定价高达319元/支。尽管亚单位疫苗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少等优点,但是巨大价差让中慧元通在销售端明显承压。从退货比例就可见一斑,2024年录得的有关2023年销售流感疫苗的实际产品退回为2,130万元,高于此前预估的1,330万元,以2023年的收入5,217万元计算,退货比例达到四成。 因此,在商业化产品收入有限、研发持续投入之际,中慧元通连年录得净亏损。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录得净亏损高达4.25亿元、2.59亿元、8730万元。主要原因在于研发开支高企,同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83亿元、2.05亿元和 4651万元。 流动性濒临极限 截至2025年3月末,中慧元通现金储备仅剩1.15亿元,而流动负债净额高达4.7亿元,资产净值下跌至1.47亿元。按当前季度消耗速率,账上现金仅够维持约9个月。招股书表示,如果按发行价下限计算,本次IPO预计净募资约3.9亿元人民币,理论上可将现金流支撑期延长至约22个月。 当前流感疫苗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招股书坦承中国市场存在26款获批上市的流感疫苗竞品,包括12种四价疫苗,当中不乏智飞生物(300122.SZ)、科兴生物(SVA.US)等疫苗巨头的产品,它们有着更为成熟的产能和渠道优势。 中慧元通押注的另一个核心产品是冻干人狂犬病疫苗,该产品采用的是二倍体细胞技术路线,因安全性更优、抗体反应更好被视为该类疫苗的升级方向,但是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康华生物、民海生物的同类疫苗已经上市,还有另外6家企业正在研发同一路线的狂犬病疫苗。 中慧元通于2021年6月完成6.9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41.89亿元。以招股价上限计算,IPO的市值约为60.98亿港元,B轮投资者可以获得大约34%的溢价。中国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002007.SZ)的市销率约为7倍,而中慧元通以招股价上限计算的市销率约为21.5倍,远高于行业龙头的估值。在疫苗企业的业绩普遍滑坡期间,中慧元通作为新玩家攻占市场的艰难程度不言而喻,其长远发展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小市场大机会? 乐摩物联争议声中再递表
号称全国超过53万台按摩椅的乐摩物联再次叩关港交所,这次要面对的不仅是市场考验,更有信任危机 重点: 超过83%的按摩椅部署于电影院 公司设备数据遭官方媒体质疑 李世达 在许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场百货的走廊、机场或火车站的等候区里,你一定见到过一排排闪着光、不断运作的机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达数十亿元。 在全国运营50万张机器按摩椅的福建乐摩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自今年1月递表失效后,第二度闯关港交所。 机器按摩服务在中国整体按摩产业中仍属边缘产业。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中国整体按摩市场规模为5,362亿元,而机器按摩服务市场仅为27亿元,占比仅0.5%。然而,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市场却高度集中,乐摩物联2024年市占率已达42.9%,是机器按摩领域的龙头企业。 成立于2014年的乐摩物联,总部位于福建福州,于2016年推出 “乐摩吧”品牌,为消费者在商业综合体、影院、机场和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场所等消费场景提供更放松、便捷、专业的机器按摩服务。截至今年7月18日,乐摩在全国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场、影院、机场与高铁站等“等候时间长、人流密集”场景中,铺设超过48,000个服务点,布置超过53.5万张按摩椅,累计可识别服务人数超过1.65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3,200万名。 乐摩物联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直营模式与合伙人模式。以网点数量计算,目前直营模式占约71%、合伙人模式约29%。在合伙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务费,提供设备和品牌由合伙人运营。 近年公司收入持续增长,由2022年的3.3亿元增至2024年的7.9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远低于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显放缓。 去年,来自直营按摩椅服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3%,合伙人模式则贡献约14%收入。从整体毛利率来看,2023年达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占比更高的直营模式毛利率仅为29.87%,远低于合伙人模式的73%。 资源错配?效益下降? 净利润方面,公司在2022年仅赚648万元,2023年疫情后迅速扩张至8,734万元,去年则略降1.7%至8,581万元。然而,经调整后净利润仍录得1.02亿元,较2023年的9,457万元略升。今年首季,净利润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万元。 公司宣称网点覆盖全国69%面积超三万平米的大型商场、渗透55%年票房超500万元的影院、进驻58%年人流量超千万的机场。实际上,公司有超过80%的设备(43.2万台)部署于电影院,但每台设备日均交易量仅0.07次,远低于商业综合体的2.8次与机场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单台设备收入计,电影院设备季度收入仅约168元,商业综合体单台设备季度收入却高达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于商业综合体的设备数量仅占约14.1%。 同时,设备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设备的平均交易量从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费则从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伙人模式占总设备比重持续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约8.1%,直营主导模式比重越来越高。 数据真实性受质疑 除了上述问题外,公司也陷入数据造假的争议。根据今年7月份官方媒体《中国证券报》的调查,公司按摩椅设备编号呈跳跃式分布,以“元气蛋”系列为例,理论编号应有3.2万台,实际仅531台被验证,占比1.63%。采购数据则显示,乐摩前五大供应商累计采购仅1.53亿元,按行业最低成本价计算仅对应6.11万台设备,与宣称的53.5万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实际控制人谢忠惠,被指是为创始人吴景华代持,2016年吴曾持有乐摩超60%股权,至递表前减持至15.16%。吴景华目前的身份是荣耀健康董事长,该公司正是乐摩按摩椅的供应商。 乐摩并未对该报道作出直接回应,申请文件中亦未提及相关争议。 一连串争议外,最迫切要解决的,还是资金问题。截至2025年3月末,乐摩物联账面现金仅2,621万元,而短期借款便达4,500万元,实为捉襟见肘。 乐摩物联的递表,象是共享经济的最后一搏。但是对投资人来说,数据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础,容不下一丝怀疑,未来能否说服投资者相信“小市场也有大机会”,恐怕不只靠铺设更多按摩椅,而在于能否理顺其盈利逻辑与治理结构,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资金告急 挚达科技三度递表求生
三度递表港交所的挚达科技,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集体焦虑 重点: 首季虽融资得7,425万元,但至5月底现金余额已消耗逾半 首季亏损按年收窄,业绩似有反弹迹象 李世达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却颇为坎坷。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表,折射出其背后深层的营运压力与资金需求。 作为一家电动车智能充电解决方案供应商,挚达科技所处的产业恰好搭上新能源车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持续增长,进而带动包括充电设施、能源管理系统(EMS)、后台云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需求高速扩张。挚达科技主攻的正是这个环节,其产品组合涵盖充电桩、EMS解决方案、云端后台平台,以及开发中的自动化充电机器人。 尽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业务却是每况愈下。根据申请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收入由升转跌,分别为6.97亿元(9,700万美元)、6.71亿元及5.93亿元。同期净亏损则逐年扩大,分别为2,630万元、5,853万元及2.38亿元。 去年度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来自经营开支明显增加,其中,公司销售及营销开支达1.15亿元,较2023年的9,046万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开支亦由7,366万元升至1.04亿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场、投入研发及应对金融资产风险时所面临的沉重财务压力。 不过,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个月,公司营收为2.17亿元,显著高于2024年同期的1.56亿元,亏损则从3,144万元减少至1,705万元,显示某种程度的复苏趋势。 不难看出,公司在经历2024年的调整与压力之后,正在尝试重拾增长轨道。其部分改善,来自产品组合的调整与市场布局的改变。 申请文件指出,挚达科技正积极拓展至特选海外市场,例如德国、荷兰、日本及新加坡等地,并将重点从传统硬件转向具有更高毛利潜力的EMS系统与先进充电机器人产品,以期提升整体利润率与收入稳定性。 手头现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仍令人担忧。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均为净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万元大幅扩大至1.16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亦逐年下滑,从2022年的2.06亿元降至2024年的1.41亿元。尽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过融资活动获得约7,425万元资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现金增至1.46亿元,但短短两个月后的5月底,手头现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万元。 这种“融资即消耗”的资金结构,显示公司正急需进一步补充资本,支撑其在电动车充电解决方案市场的技术投入与国际扩张计划。 与同业相比,其市场地位与成长潜力便更显微妙。以国内龙头、特锐德(30001.SZ)旗下的特来电为例,其不仅具备自营运营网络与品牌优势,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场,与挚达科技构成正面竞争。此外,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业者则在平台运营与公私合营项目上更具经验与政府资源。 相较之下,挚达科技的优势仍集中在技术整合与产品组合多样性,例如EMS平台与自动充电机器人等创新技术,但即使能有效商业化,在细分市场也将面对一场场硬仗。 目前,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根据BloombergNEF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需要超过一亿个充电点,对应充电设备的总投资额预计超过2,500亿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政府政策也强力推进“新基建”,支持充电桩与能源互联网建设,加上海外如欧盟、日本也提出碳中和目标并配套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整体产业处于高景气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长背后,行业也面临激烈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的困境,对企业的研发能力、资本实力与市场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从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场对类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趋于审慎。部分已上市的同业如能链智电(NAAS.US)与特来电,市销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大势未变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术、高毛利路线具备一定差异化优势,但现实挑战亦极为严峻:现金流吃紧、负债压力、利润难见,仍是刻在其成长故事上的巨大问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奥克斯冲刺港交所 低价高增长存隐忧
这家空调制造商凭借低价策略,赢得国内消费者青睐,借助代工模式成功攻下海外市场 重点: 奥克斯去年营收增长20%,凭借国内低价策略与海外代工模式,超越竞争对手 低价策略虽助力这家空调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但也引发质量隐忧,且毛利率显著低于同业 陈竹 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坚江属牛。三十余年前创业时,他将公司命名为“奥克斯”,英文 “Ox”的音译,正是源自中国的生肖传统。此举昭示其期盼企业秉承牛的特质:坚韧果敢、笃行致远。 郑坚江推动企业上市,试图向投资者展现与已上市巨头不同的空调制造商路径时,多年耕耘终现曙光。上周,奥克斯向港交所递交更新版上市文件,同时该计划也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标志着该公司赴港上市实现双里程碑。 申港上市是奥克斯曲折上市之路的最新转折。公司曾于2016年登陆流动性匮乏的北京“新三板”,但一年后摘牌,部分原因是该市场流动性薄弱、融资空间有限。 此后,奥克斯转战A股主板,拟于上交所上市。2018年启动流程后, 2023年6月完成必备的上市辅导阶段。然而,奥克斯旋即调整方向,今年1月向港交所递交首份申请。因半年有效期届满,公司近日更新材料重新递表。 奥克斯聘请头部投行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预示此次募资规模较大,或超1亿美元。 低价双刃剑 奥克斯以激进低价策略闻名,被视作2000年代初中国空调价格战推手,当时家用空调正值普及浪潮。2001年,公司提出引发行业震荡的口号:“免检是爹,平价是娘”,国内媒体对此均有记载。 次年,奥克斯发布白皮书,拆解某型号产品成本结构,指控竞争对手定价虚高,随即宣布全线40余款产品降价逾30%。 这套组合拳既凌厉又高效。当市场主流空调售价约3,500元(近500美元)时,奥克斯产品常低于3,000元。对手猝不及防之际,消费者的积极反响令奥克斯声名鹊起。 持续低价攻势,虽未撼动美的(0300.HK; 000333.SZ)、格力(000651.SZ)和海尔(6690.HK)三巨头的主导地位,但奠定奥克斯高性价比市场认知。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空调线上均价2,775元,线下实体店均价4,306元。奥克斯线上均价仅2,207元,为前五大厂商最低,线下均价也仅2,982元。 当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低价策略正为奥克斯创造有利条件。 不过,奥克斯去年营收298亿元(41.5亿美元),仍不及海尔4,016亿元的十分之一。其去年20%的收入同比增速超越海尔8%、美9.4%的逾倍,格力同期则下滑7%。今年一季度,增速小幅提升,营收从73.6亿元增至93.5亿元,增幅达27%。 过去三年,奥克斯的盈利持续稳健增长,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从7.52亿元升至9.25亿元,同比增长23%。 低价策略在夺取市场份额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对价格的过度聚焦令品控承压。2019年,格力曾公开指控,奥克斯多款产品能效与制冷消耗功率未达标准,引发重大纠纷。 更关键的是,低价导致毛利率折让。奥克斯空调毛利率19.2%,显著低于海尔的23.87%。尽管美的、格力未单列空调毛利,但前者包含空调的智慧家居业务,毛利率达29.97%,后者以空调为主的制造业板块,毛利率更达32.55%。 为对冲国内增速放缓,奥克斯近年加速拓展海外业务,助力增长。去年,其出口大增41%,海外营收占比达57.1%,公司将海外销售定位为未来核心增长引擎。 不过,其海外业务多属代工生产,产品贴牌销售。该模式以利润微薄著称,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奥克斯整体盈利,逊于海内外自主品牌运营更成功的行业对手。 归根结底,在空调这类成熟行业,高增长与高盈利需并重。奥克斯欲实现长远发展,须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依托品质而非价格竞争。公司2023年推出高端品牌ShinFlow等举措值得肯定,即便此举意味着将与业内巨头正面交锋。 此外,公司可发力毛利率更高的中央空调领域,后者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家居渗透率仍较低。去年,奥克斯超87%的营收源自家用空调,且多为壁挂机型。中央空调去年毛利率达30.4%,显著高于家用机型的19.25%,加码前者将有效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海外业务需逐步从纯代工向自主品牌建设转型。唯有实现增长、盈利与品质的平衡,奥克斯方能赢得投资者认可,证明其生产的空调不仅“价优”“,而且“质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