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两端监管加剧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纳斯达克的新规可能打乱多家中国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时,中国证监会亦加大审查力道,对境外上市申请展开更严格的审核 重点: 中国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询问的范围与议题显著扩大 中国加强审查的举措,恰逢纳斯达克准备实施新规之际,新规将对申请上市的中资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曾以华尔街上市为终点的资本市场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减少,因它们在太平洋两岸都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美国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项限制性新措施,对成为主流的中小型中资上市案加强监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国监管机构对新上市申请的审查时间正明显拉长。 一位中国IPO律师向咏竹坊表示:“许多中国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国证监会(CSRC)正在扼杀这一流程。”该机构于两年前建立了境外发行备案制度,用以审核所有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申请。 由于这波监管加强主要出现在最近几个月,其影响尚未完全反映在数据中。根据德勤(Deloitte)统计,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企业在美国交易所的IPO数量增长了54%,达到57宗。但其中多数为募资额2,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企业,使得平均集资金额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数中资赴美上市,其实都是此前已获批准的案件。同时,由于中国证监会(CSRC)对新申请的受理与审核速度极慢,获批的新案数量几乎停滞不前。该人士说:“我的一位客户已经等了两年,他的耐心快要耗尽了。” 交易量回升 集资仍疲弱 中国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顾中国监管机构的反对意见,执意赴纽约上市后,开始收紧境外上市审查。经过两年的沉寂,相关活动在2024年才重启,并延续至今年。 根据德勤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共有57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合计集资10.5亿美元。美国律司事务所K&L Gates的统计,2024年则是创纪录的一年,当年有64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然而,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业主导。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资料,2024年中国企业在美IPO的平均集资额仅为5,000万美元,远低于2021年超过3亿美元的水准。 委员会在3月的报告中指出:“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业撑起,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型中国企业IPO仍然缺席”,“上市规模缩小一方面受中美关系紧张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监管加强与新规上路,使北京对境外集资有更多掌控。” 更严格的监管控制 这位IPO律师表示,中国证监会(CSRC)如今审查赴美上市申请的严格程度,已经堪比对境内上市的审核。这与过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时的做法显然不同。如今,监管部门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范围大幅扩大,涵盖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股权激励计划以及股权转让历史等多个面向。 许多计划赴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常采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以规避中国对外资投资的限制。该律师指出:“但现在,证监会要求我们的许多客户拆除VIE结构。”他补充说,这类重组会将原本的协议控制关系转为直接持股,进而引发大量税务与合规问题。 此外,涉及敏感领域的企业,还需获得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批准,确保其上市不会造成任何数据或国家安全风险。 这种新的繁琐审批程序在中国证监会(CSRC)最近的公开资料中已有明显体现。 根据CSRC于11月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信贷风险管理服务供应商承信科技,于2023年6月28日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赴纳斯达克上市申请。但两年多过去,该公司仍持续被要求补交更多资料。 承信科技并非个别事件,根据CSRC披露,还有超过30家企业(包括荣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审核程序中被“卡关”超过一年。这与律师们通常建议的6至9个月理论等待期相比,时间大幅延长。 更进一步的是,许多拟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难以跨进中国监管部门的「大门」。截至今年为止,CSRC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请;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来,已有277家申请赴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审核中。 另一位律师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支持,审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
简讯:百利天恒启动香港IPO 有望纳入港股通
生物制药企业四川百利天恒药业(2615.HK;688506.SH)于周五启动香港IPO,计划以每股347.50至389港元的价格发行863万股,最高募资额可达33.6亿港元(约合4.32亿美元)。认购将于11月12日截止,港股上市交易日定为11月17日。 公司已在上交所上市,因而其具备纳入港股通的资格——该计划可使内地投资者最早在上市首日即可交易其新挂牌股票。港股通机制允许内地与香港投资者跨境买卖对方市场的股票。 这家专注于抗体偶联药物(ADCs)等创新大分子肿瘤疗法的开发商——其产品被喻为抗癌“生物导弹”——自2023年初登陆科创板以来表现强劲。其股价迄今已累计上涨逾十倍。 百利天恒表示,港股上市将加速其国际化战略布局,包括拓宽融资渠道、快速推进研发管线的全球临床试验及商业化进程。 本次港股发行的基石投资者包括战略合作伙伴百时美施贵宝(BMY.US)等知名企业,以及奥博资本(OrbiMed)、德福资本(GL Capital)、阿多斯资本(Athos Capital)、富国基金(Fullgoal Fund)等头部投资机构。联席保荐人涵盖高盛、摩根大通及中信证券等顶级投行。 余特莉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文远知行港股首挂破发 全日收跌近一成
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商文远知行(0800.HK, WRD.US)周四在港交所首挂低开7.8%,随后跌幅扩大,至中午休市报24.4港元,跌9.96%。 已在美国上市的文远知行公布,此次发行8,825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72.44倍超购,触发回补机制,最终配发占比增至20%,国际发售占80%,获8.85倍超购。最终发售价为每股27.1港元,净筹约22.64亿港元(2.91亿美元)。 公司表示,集资所得约40%用于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另外40%用于加快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或运营,约10%用于建立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余下10%用于一般营运资金。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近两亿元,同比增长32.8%,亏损达7.92亿元,按年收窄约10%。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收入下滑亏损扩大 嗨学网光环何在?
为追寻难盈利之路,中国第四大线上职业教育机构嗨学网,冀借人工智能(AI),为业务注入成长动力 重点: 嗨学网已在香港申请上市,但今年上半年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恐削弱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房地产持续低迷,作为中国建筑行业技能培训的龙头企业之一,亦面对一定负面因素 谭英 北京嗨学网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借上周提交的香港上市申请,让投资者了解中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潜力。然而,公司本身也可能从投资者那里上到一课——由于业务与中国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关联密切,投资者或许会选择观望。 嗨学网此举或意在试探市场对其投资兴趣,公司是中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线上职业能力培训服务提供商,同时也是应急安全领域的第二大线上职业能力培训机构。 截至2025年上半年,嗨学网毛利率达85.8%,这一数据显示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亮眼。公司希望能追随中国职业教育龙头——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0667.HK)的脚步。后者于2019年在港上市,筹资6.25亿美元,当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类IPO。 不过,投资者对中国东方教育的态度并不友善。自公司上市以来,股价已下跌约一半。话虽如此,中国东方教育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仅为59%,远低于嗨学网,但其收入与盈利表现明显更为健康,同期分别增长10%与48%。相比之下,嗨学网在同一期间仍处于亏损状态,收入亦出现下滑。 嗨学网自2010年推出首个职业学习品牌“嗨学课堂”以来迅速成长,并于2018年推出高端职业资格培训品牌“精进学堂”。然而,公司自2022年起便持续录得亏损。正如前文所述,其核心产品集中于建筑领域相关职业,而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数年陷入低迷,对其业务构成压力。 嗨学网旗下第三个品牌“数培通”主打企业客户培训服务,但表现相对疲弱。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多数企业不愿投入资金培训建筑工人——在新建工程活动低迷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已相当充足。 雪上加霜的是,嗨学网近年屡成消费者投诉焦点。据中国媒体近期统计,公司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有8,414宗投诉。就在公司提交上市申请的同一天,仍有人投诉被诱导购买高价课程,之后退款遭拒。类似的投诉早在2020年便已出现在央视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调查节目,成为公司长期面临的负面问题之一。 根据申请文件,嗨学网的市场推广支出占收入比例超过60%,这不仅可能解释公司长期亏损的原因,也反映其激进的销售策略或与投诉潮相关。文件还显示,截至今年6月,嗨学网的销售与行销团队人数占其员工总数的八成。 业绩反转 直到最近,嗨学网的亏损仍在收窄,收入似乎也走在稳健成长的轨道上。公司所处的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在北京政策大力支持下,一度被看好将迎来高速增长。根据申请文件引用的研究数据,中国线上职业技能与资格教育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375亿元(约52亿美元)增至去年的469亿元。嗨学网在该产业中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约1.1%,并在细分的建筑类职业资格培训市场位居第一。 2022年至2024年间,嗨学网收入增长约28%,由4亿元升至5.1亿元,同期亏损减半,从1.8亿元降至9,070万元。截至2025年6月,公司累计付费用户达430万名。 然而,这些正面趋势在今年急转直下——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下滑5.5%至2.3亿元,亏损则倍增至1.58亿元。唯一持续改善的指标是毛利率,从2022年的78.6%提升至2024年的81.6%,并于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85.8%。 由于嗨学网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嗨学课堂”与“精进学堂”两大品牌下的建筑类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因此不难看出,公司业绩近来下滑的主因,正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其建筑行业培训与资格服务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68.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9.5%。 那么,在业绩乏力、难以激起投资兴趣的情况下,嗨学网为何仍认为此刻是推动卜市的时机?公司给出的答案是——人工智能(AI)。嗨学网相信,AI技术的导入,将有助于改善公司表现。公司于2024年开始探索大模型AI的应用,并在2025年成立独立的AI创新团队,在随后六个月内推出逾30个AI智能体。 根据申请文件,公司已测试一款AI助教工具,自2024年9月上线以来,已协助批改超过13,000份作业;而于2025年8月推出的AI行销助理,已协助分析超过10万个商机。此外,公司于2025年5月试运行的会员制产品,短短数月内便吸引了21,000名付费用户。 嗨学网的另一项利好因素,是其近年业务正逐步扩展至建筑领域以外,包括应急安全、财会金融、法律资格与医疗卫生等新板块。 公司主要业务来自“嗨学课堂”与“精进学堂”两大品牌,收入由2022年的3.8亿元增至2024年的4.8亿元。“数培通”品牌下的企业服务,于2022年贡献收入2,100万元,但收入占比已从当年总收入的5.3%,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仅1.8%。 按行业划分,今年上半年建筑相关的个人培训服务收入为1.4亿元,占总收入的60.9%;应急安全培训占21.6%;其余则来自“其他”类别的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其中,应急安全资格考试业务成为公司最具潜力的成长引擎,其收入占比由2022年的13.3%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1.6%。 嗨学网计划将IPO募资用于升级其建筑与应急安全类课程,并扩展至医疗健康、銀发经济及新能源等新领域,同时打造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募资款项中,最大部分将投向AI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收集与研发等项目——这些领域潜力可期,但也需要进一步审视其实际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公司营运效率。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明略科技港股挂牌 半日升逾倍
營销软件制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高开98%,其后维持升势,至中午休市报286港元,较发行价升102.84%。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香港公开发售获4,451.86倍超购,国际发售录得12.93倍超购,发行价141港元,集资净额9.02亿港元。 公司计划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丰富产品组合的产品开发、营销、品牌推广及销售团队扩充及营运资金。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6.44亿元,同比增长13.9%,经调整营运利润约为2,688万元,扭亏为盈。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投资者涌入中国股市 中信证券迎来黄金期
得益于A股牛市行情及香港新股上市热潮的带动,中国最大券商中信证券第三季度营收与利润均大幅攀升 重点: 中信证券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52%,营收增速与之持平 中国股市的上涨推动了公司佣金收入大增,IPO市场复苏则带动其投行业务攀升 梁武仁 中国股市摆脱多年低迷,重获资金追捧之际,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030.HK)似乎重回全盛时期。 上周五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受市场回暖推动,这家中国最大券商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52%至94亿元(约合13亿美元),营收增长56%至228亿元。营收激增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近三倍增长,该板块占营收比重跃升至近60%(去年同期不足30%)。中信证券核心业务同样显著改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6%。 截至9月底止的九个月,中信证券收入同比增长33%,净利润同比增长38%,在经历同等时长下滑周期后,首次实现连续两年利润增长。 上述数据印证,尽管宏观经济仍显疲弱,但作为头部金融集团的券商子公司,中信证券正受益于科技板块带动的股市反弹。牛市行情直接带动公司股票交易佣金收入增加,同时也为其所持资产带来估值收益。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复兴对雄踞亚洲投行金字塔顶的中信证券构成利好。近期股票融资活动再度升温,众多中国企业争相把握机会,利用香港这一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市场筹集新资金,以支持业务扩张,特别是海外发展。凭借其广泛的人脉与强大的承销能力,中信证券在这场IPO盛宴中占据吸金制高点,有望从大量新股上市中获取可观手续费收入。 中信证券佣金收入结构显示,内地及香港两地股市繁荣正全面提振其多元化业务。首先,经纪业务净佣金收入三季度同比增长51%至约110亿元,占公司季度收入总额近半。 中国股市持续升温 如此表现实属意料之中,今年7月至9月期间,中国股市表现火热,上证综指涨幅逾12%,而以科技股为主的深证成指更飙升超过30%。强劲市况推升交易量激增,券商佣金收入水涨船高。特别是中信证券借助其行业龙头地位与品牌规模,在吸引散户投资者使用其股票交易服务方面拥有明显竞争优势。 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IPO市场强势复苏,中信证券的投行业务佣金收入顺势劲增32%至37亿元。今年首九个月,共有66家公司在港上市,集资约23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大增逾200%。该数据令香港遥遥领先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重夺全球最大IPO市场桂冠几无悬念。 仅在10月截至本周三,已有57家公司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新的或更新的上市申请,平均每天超过四宗,即使月初因中国“十一”黄金周假期导致市场短暂放缓,申请活动仍保持活跃。 这波新股热潮为中信证券带来丰厚收益。该公司在亚太地区(不含日本)投行手续费收入排名第一,今年港股每3宗IPO申请就有一宗由其操刀。其中包括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于5月在港集资超过50亿美元,创2021年以来港股最大IPO规模。 最新的个案是挖掘机制造商三一重工(6031.HK; 600031.SH),本周刚完成募资16亿美元的港股重磅IPO,亦由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 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收入亦上升16%,达87亿元。虽较另两大业务增速稍显温和,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众多企业尚难以实现两位数增长,已属难能可贵。 不过,中信证券的顺境能否持续犹未可知。当前A股市场高涨情绪或难以为继,其与消费疲软、地产低迷等经济结构性短板已然脱节,更遑论中美贸易摩擦压力。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创年内新低。 此类隐忧或成下季度考量要素。当下,投资者不仅涌入A股,更竞相增持中信证券股票(H股年内涨幅56%),因其被视为中国市场的投资风向标。目前,该股市盈率达17倍,高于主要竞争对手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14倍与国泰君安(2611.HK; 601211.SH)7倍的估值水平。 目前,中信证券无疑正处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它能否长期维持这种势头?当投资者最终意识到中国经济可能无法支撑当前的乐观情绪时,这波行情是否会遭到现实检验、从而削弱其优势,仍有待观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