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in used car superstore

嘀嗒蔚来注资 优信提速二手车业务

公司表示已完成去年9月首次宣布的一笔交易,以750万美元的价格向网约车运营商嘀嗒出行出售新股 重点: 优信获得嘀嗒出行750万美元注资,在此之前,公司的长期投资者蔚来也于上个月向其注资2,700万美元 公司报告称旗下两家二手车超级卖场在第三季度取得强劲增长,并宣布计划在武汉和郑州开新店 阳歌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不再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经济放缓加上产能过剩,导致许多品牌和经销商陷入亏损。但二手车市场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亮点,正显示出受益的迹象,因为之前只考虑新车的买家现在转而选择二手车。 这个因素正帮助优信集团(UXIN.US)提升销量,公司正开发一种类似美国巨头Carmax(KMX.US)的二手车超级卖场模式。唯一的问题是时间对优信不利,因在加速扩张超级卖场网络以实现盈利的过程中,它一直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优信本周刚获得一笔小小的资金支持,来自中国规模较小的网约车运营商之一嘀嗒出行(2559.HK)的新一轮注资。这笔资金规模并不大,嘀嗒出行同意通过认购优信新股提供750万美元。但这笔约合人民币5,500万元的资金,几乎是优信截至去年9月底所持现金余额2,900万元的一倍。 优信上个月还表示,已完成一年前宣布的另一笔交易,同样通过出售新股的方式从长期投资者、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NEV)初创企业之一蔚来(NIO.US;9866.HK)获得2,800万美元的新资金。蔚来是投资优信时间最长支持者之一,根据我们的计算,最新投资将使其在优信的持股比例达到70%左右。相比之下,嘀嗒出行通过最新这笔投资将获得优信2.5%的股份。 优信似乎非常擅长从这类战略合作伙伴那里获得资金,除了这两家私有投资者外,公司还从西安和合肥的国有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大量资金注入,并在这两座城市运营着两家二手车超级卖场。去年,公司还宣布计划在武汉和郑州开设第三家和第四家门店,前者与武汉市政府合作,后者与郑州机场管理机构合作。 这样的合作看起来很明智,因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优信的成功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需要时可轻松注入新的资金。尤其是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再向优信注资5,000万元可能易如反掌。 同时,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优信带来宝贵的资源,嘀嗒出行可以将优信作为平台上成千上万名司机的首选二手车供应商。蔚来也可以向优信提供二手新能源汽车,因为这类车辆已开始老化并进入二手市场。作为优信旗下超级卖场主要股东的政府机构,可以推荐下属的成千上万名员工购买该公司的汽车,也可以为自己的车队购买此类汽车。 股价上涨 优信不断增长的势头似乎终于引起了投资者关注,其股价在过去一年几乎翻了一番。这意味着嘀嗒出行捡了个大便宜,因为每股美国存托股(ADS)1.46美元的认购价,还不到优信最新收盘价3.15美元的一半。 如果优信最终实现盈利,考虑到蔚来已持有其大量股份,我们推测它可能尝试将优信私有化,也可能减持套现部分投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宏观层面看,在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倾向于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优信有望从中受益。同时,中国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提振二手车市场,近期更是通过刺激内需的计划为行业注入额外动力。 根据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另一家二手车服务提供商汽车街(2443.HK)在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2019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年增长率仅为6.9%,去年二手车销量为1,440万辆。但在近期各种利好因素的共同推动下,预计2023年至2028年间年增长率将加快至13.7%。 优信尚未公布去年第四季度的业绩,但第三季度的数据已显露积极迹象:当季交易量同比激增81%至7,046辆(上年同期3,884辆),其中零售交易量增长162%至6,005辆(上年同期2,287辆)。公司曾预测第四季度零售交易量将维持约150%的同比增速,但最终数据尚未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零售交易量实现三位数增长,三季度零售交易收入同比增速却慢得多,仅从一年前的2.49亿元增长79%至4.44亿元(6100万美元)。这一差异反映在当前汽车市场供应过剩且需求疲软背景下,每辆车的平均价格大幅下降。 不过随着规模效应和经验积累,优信的毛利率持续改善。通过控制营销、管理和研发成本,去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6.2%提升至7.0%。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亏损(EBITDA)从一年前的4,590万元降至920万元。公司此前预计四季度该项指标有望转正。 优信创始人兼董事长戴琨在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表示:“我们的超级大卖场模式已被证明是成功的,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巨大的增长潜力。”这意味着优信不断寻求新资金的日子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近期股价上涨后,优信的股票看起来略贵,市销率为1.5倍,远高于采用类似商业模式的美国二手车零售商Carmax的0.48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mart driving equality

智驾平权:一场话语权的争夺战

智驾平权是科技的普惠,也是整车厂与供应链之间话语权的重新洗牌    李世达 中国的自动驾驶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权力再分配。随着“智驾平权”成为主流叙事,一场从豪车专属技术走向全民普及的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汽车产业链。 不论是比亚迪(1211.HK; 002594.SZ)、蔚来(NIO.US; 9866.HK),还是小鹏(XPEV.US; 9868.HK)、问界,越来越多车厂不再将高阶智驾功能仅限于旗舰车型,而是选择将NOA(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城市领航等配置迅速“下放”到20万元以内的中低端车款。 尽管不是业界首例,但比亚迪在今年初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并下放至10万元以下车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智驾平权”的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比亚迪创办人王传福说:“在汽车领域,我们相信智能化的全面普及将巩固中国品牌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这是中国汽车的自信,也是中国科技的自信。” 过去,高阶智能驾驶是一门“高附加值生意”。从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到域控制器与高性能晶片,一整套方案往往只出现在高价豪华车型上。但是当智驾开始普及,越来越多整车厂为了保住利润,开始接管智驾技术的主导权。 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小鹏的XNGP、理想(LI.US; 2015.HK)开发AD Max、华为推出ADS 2.0,整车厂纷纷自建算法团队、地图系统,甚至连数据标注与模拟训练都开始“自己来”。但如此一来,智驾上游供应商开始被边缘化,从方案主导者退回为价格竞争激烈的“零件供应者”。 如速腾聚创(2498.HK)开始推出低成本固态雷达与模组化解决方案、禾赛科技(HSAI.US)与整车厂共同开发定制型雷达。对供应链而言,这是一场生存战。若无核心技术、缺乏规模化优势,许多中小型供应商将难以为继,只能靠“薄利多销”苦苦支撑。而真正能活下来的,只有那些具备系统整合、算法协同、全球交付能力的头部企业。 在这场为了“人人都有高阶智驾”的“平权”运动背后,是一场无声的产业洗牌与话语权的重构。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不仅造得出车,更能掌握智能化灵魂的企业。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传宁德时代拟收购蔚来换电业务

中国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据传拟收购蔚来(NIO.US; 9866.HK)旗下换电业务公司蔚来能源(Nio Power)。路透社称,消息源并未透露收购价格,但蔚来能源去年融资时的估值超过100亿元。 宁德时代上月宣布与蔚来签署战略协议,推进对蔚来旗下的换电业务蔚来能源(Nio Power)不超过25亿元的战略投资。对于收购传闻,蔚来回应指会与包括宁德时代在内多个投资者合作推进换电站共建的项目,并将与宁德时代深化资本与业务合作。 蔚来能源目前在中国拥有3,200多座换电站,除了为蔚来车主提供换电与充电服务外,也向特斯拉(TSLA.US)及比亚迪(1211.HK;  002594.SZ)等电动车品牌开放。宁德时代去年底推出提升换电效率的“巧克力换电”(Choco-Swap)方案,宣布今年会建1,000座“巧克力换电站”。本月2日,宁德时代宣布与中国石化(0386.HK; 600028.SH)合作,双方计划今年在全国建设超过5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是扩至10,000座。 蔚来港股周二高开5.5%,报25.85港元,至中午收报25.70港元,升4.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Motio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apitalizing on the DeepSeek moment to raise new funds, a second share placement within three months

不足三月二度配股 知行汽车借DeepSeek汲水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掀起的AI狂潮,也烧进了汽车智驾领域,智驾解决方案提供商知行汽车看准时机,在三个月内第二度配股集资 重点: 知行汽车三个月内第二度配股集资,净筹2.28亿港元 公司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加速智驾方案量产开发   李世达 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横空出世,带动相关股份集体狂欢,一家又一家企业纷纷高调宣布接入DeepSeek,仿佛输入通关密码,就能换来股价大涨,欢欣鼓舞的氛围仿佛在过年。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领域,DeepSeek的出现被看好能够全面赋能中国智驾体系的研发进程。今年1月刚刚宣布与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知行汽车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1274.HK),过去一个月股价飙升逾90%,随即宣布高位配股,净筹2.28亿港元(2.14亿元),所得资金有六成将用于提升高阶智驾、驾舱一体解决方案及产品的研发。 要知道,上市仅仅14个月的知行汽车,今次已是上市后第二次配股集资,不到三个月前的去年12月初,公司刚刚筹得7,328万港元。上次配股所筹资金仅剩约1,121万港元尚未动用,烧钱速度相当快。 事实证明这算盘打得没毛病,消息公布当日,知行汽车股价一度跌近10%,但仍展现韧性收复失地,最终收升4.2%,总市值来到57.69亿港元。另外,公司亦于2月6日完成约1亿股未上市股份的H股全流通,为公司的资本运作提供更多空间。 根据公告,公司拟向不少于6名承配人配售最多1,119.02万股,约占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的4.63%,配售价每股20.88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市价24港元折让约13%;较此前5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17.61港元溢价约18.57%;较此前20个交易平均收市价溢价约35.06%。 与地平线战略合作 事实上,知行汽车正迎来高速发展期。今年1月,知行汽车科技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地平线征程系列6E芯片开发量产智驾方案。有消息称,知行汽车已获得奇瑞新能源基于地平线征程6的新车型项目定点,成为征程6计算方案上车的独家供应商。 地平线的征程6E芯片,是当前智驾行业最具性价比的算力芯片之一,可以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以及城市记忆领航等智驾功能,而且整套价格在5,000元以下,相当具有竞争力。 透过与地平线的合作,知行汽车能够瞄准10万元至15万元级别汽车产品的中阶智驾市场,该价位阶段汽车销量占年销量约六成至七成,被视为智驾商业化的必争之地。 DeepSeek时代 与此同时,DeepSeek正在车圈掀起一波热潮,农历新年过后,包括吉利、奇瑞、东风、长城、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20多家车企,都在短短几日内陆续宣布接入DeepSeek,集体宣告汽车智能化转型进入“DeepSeek时代”。 对此,知行汽车也早有准备,据称已使用DeepSeek测试了超过200段视频,结果显示效果良好,效率提升显著。通过引入DeepSeek,能够在车辆感知层面实现更精细的目标识别、场景理解和路径规划,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DeepSeek强大的模型训练和优化能力,也有助优化算法、缩短产品迭代周期,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知行汽车科技系统总监张伟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一言以蔽之,DeepSeek有助于以更少的数据和训练成本,实现同等性能的城市自动驾驶功能。” 身处研发吃重的前沿领域,以及内卷严重的汽车市场,知行汽车仍处在烧钱阶段。从市销率看,知行汽车为4.4倍,高于德赛西威(002920.SZ)的2.7倍,但远低于黑芝麻智能(2533.HK)的32倍,以及Mobileye(MBLY.US)的8.7倍。这或许反映了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和未来增长预期的谨慎态度,然而,随着公司自研产品的量产推进,若能率先市场推出决定性产品,估值或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所谓先量产者得天下,目前中国智能驾驶仍处在量产初期阶段。面对小鹏(XPEV.US; 9868.HK)、蔚来(NIO.US; 9866.HK)、理想(LI.US; 2015.HK)等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快速布局,加快研发脚步、加紧提升竞争力,自然是知行汽车的当务之急,在DeepSeek时代来临、AI大模型加速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公司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技术优势,否则可能被市场边缘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da files for IPO

资金紧绌估值受压 挚达上市为企业充电

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因为公司现金严重不足,希望通过香港上市筹集资金 重点: 挚达科技启动2月份公布的一项计划,申请在香港上市 这个家用充电桩制造商,正面临来自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巨大压力,电动车制造商要求享受大幅折扣并延迟付款 阳歌 行业处境困难的迹象通常可以在它们的供应链中找到,上海挚达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似就是这种情况。这家家用电动汽车(EV)充电桩制造商上周申请在香港上市,提交的上市文件中充满了令人不安的信号,这些信号反映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面临的困难。 相对于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激增的报道,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巨额亏损的报道就来得要少。在这个行业,只有比亚迪(1211.HK; 002594.SZ)和特斯拉(TSLA.US)持续盈利。蔚来(NIO.US; 9866.HK)和零跑汽车(9863.HK)等后入场者,更能反映这个群体的盈利情况,仅去年一年,两家公司分别亏损207亿元和42亿元。 这些电动汽车制造商是挚达科技最大的客户,过去四年里,每一年都占到其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高达70%。随着这些公司想方设法地削减成本,减少亏损,挚达科技最先感受到了压力。 对挚达科技来说,最重要的是公司急需现金,它在上市文件中非常直接地表示,董事相信“本集团拥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满足目前以及本文件日期起计未来12个月的需求”。对于此次IPO的潜在投资者来说,这并不是太令人放心。 话虽如此,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电动汽车充电桩领域,挚达科技似乎相对而言是一家大公司,意味如果能经受住当前的巨大压力,或许能成为行业领导者。目前,全球约有4,000家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其中约四分之三生产家用产品,其余的则主打用于公共充电场站的精密产品。 挚达科技上市文件中的第三方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规模为61亿元,中国约占28亿元。根据过去四年的销量计算,该公司占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市场9.5%的份额,按这个指标来看,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但按销售收入计算,该公司仅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5.9%,这反映出,在约占其业务90%的中国本土市场,该公司的单价要低得多。 早在今年2月,有消息称挚达科技计划上市,当时有多家媒体报道公司已聘请申万宏源为香港承销商,并且可能很快就会提交上市文件。这些报道称,公司的目标是募集10亿港元资金,意味着其估值至少在5亿美元,因为香港要求公司上市至少有25%的流通股份。 估值下滑 事情显然没有像挚达科技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与此同时,它的现金持有量在9月底下降到仅1亿元,约为年初1.95亿元的一半,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董事会认为目前该公司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未来12个月的运营,但可能不会再多。 就估值而言,早前报道中提到的10亿港元筹资目标似乎也有些过于乐观。其他电动汽车充电桩制造商的估值略有不同,国内竞争对手盛弘股份(300693.SZ)市销率高达2.44倍,而美国ChargePoint (CHPT.US)只有1.14倍。 对于挚达科技来说,如果按照相对较高的2倍左右的市销率,以及2023年6.71亿元销售额计算,该公司的估值将达到约13.4亿元,即1.84亿美元——远低于2月的报道中给出的5亿美元估值。这也将大幅降低其筹资能力,不过它从上市中获得的任何资金,都可能有助于为其至少未来一两年的运营提供资金。 话虽如此,我们来仔细看该公司的许多指标,它们都传递了类似的信息,表明挚达科技最近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从整体的财务状况来看,公司的收入在2022年达到顶峰,此后一直在下降。其中今年前九个月,较去年同期的4.86亿元下降9.5%至4.4亿元。 事实上,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公司的客户要求降价,而不是销量下降。公司今年前九个月的销量实际上增长了18%,从去年同期的227,860台增至269,240台。但期内每台充电桩的平均价格从960元下降到822元,降幅达14%,导致整体收入下跌。 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挚达科技在安徽的两家主要制造工厂的利用率,从2022年的峰值128%降至今年前九个月的51.1%。公司正试图通过扩大海外业务来缓解中国市场的压力,海外市场的价格仍在上涨。今年4月,公司在泰国开设一家新的制造厂,随着它的投产,海外销售在其总销售中的比例可能会增加。 但在国内,情况短期内没有缓解迹象。挚达科技指出,随着客户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付款周期也越来越长——这对挚达科技这样资金紧张的公司来说不是一个好兆头。公司表示,其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186天,增加到今年前九个月的250天。 在利润方面,挚达科技从上年同期亏损2,660万元飙升至最近九个月的1.22亿元。总而言之,对于挚达科技来说,时间似越来越紧迫,因它持有的现金越来越少,而且它在国内市场感受到的压力没有任何缓解迹象。一次成功的IPO可能会为它提供再生存一两年所需的资金,直到形势好转——但情况也很有可能会变得更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Uxin gets $30 million lifeline fro Dida

优信烧钱迅猛 嘀嗒出手搭救

这家二手车运营商将获得滴答出行的1,500万美元资金,相当于其3月底现金储备的三倍多 重点: 嘀嗒出行将通过购买750万美元的股票和提供750万美元的贷款,为现金吃紧的优信提供1,500万美元资金 优信截至3月底只有330万美元现金,公司虽不断发出财务面临挑战的警告,但正力争二手车超级卖场模式实现盈利 阳歌 有没有想过,整整两年都是靠“生命维持系统”去生活是什么感觉? 优信有限公司(UXIN.US)就是这种感受,在整整两年时间里,随着它争分夺秒地想要证明自己二手车超级卖场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公司不断让投资者注意其财务状况的不稳定。上周,优信获得了共享出行公司嘀嗒出行(2559.HK)1,500万美元的新融资,这是一票虽小但却很重要的信任票。 虽然金额看起来并不大,但它是优信截至3月底现金持有量2,330万元(330万美元)的三倍多,上年同期这个数字是9,270万元。这反映优信在努力让新商业模式实现盈利时,它消耗现金的速度有多快。这笔最新注资金额规模之小,足见它必须尽一切努力筹集资金才能维持运营。 但至少还有人愿意给优信提供资金。它早期的支持者之一是电动汽车(EV)初创公司蔚来(NIO.US; 9866.HK)。但由于在中国过热的电动汽车市场上面临现金挑战,蔚来已停止提供资金。优信还得到其超级卖场所在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不过这些资金大部分都投入到合肥和西安的两个门店。 来自嘀嗒出行的最新融资分为两部分。根据优信和嘀嗒出行上周五同时发布的公告,嘀嗒出行将以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1.4575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750万美元的优信股票。相较于优信过去60个交易日的股价折让约17%,考虑到优信的情况不稳定,似乎是合理的折让。根据我们的计算,这笔资金将让嘀嗒出行获得1%至2%的优信股份。 此外,嘀嗒出行还将以贷款的形式,再向优信提供750万美元。这笔贷款的期限相对较短,只有18个月,这表明嘀嗒出行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向这个合作伙伴提供长期贷款。嘀嗒出行表示,希望在中国快速增长的二手车市场,与优信实现协同效应,部分是通过它的共享出行平台,向自己的司机销售优信的二手车。 嘀嗒出行在公告中表示:“本公司期望通过与优信的合作,在平台上为私家车主提供更多售后服务,促进二手车交易,吸引更多私家车主,以提升我们的客运能力。” 这笔交易并没有让优信投资者太兴奋,但他们也没有对此不满。周五,公司在纽约交易的股票小幅上涨0.7%,但由于投资者对其长期生存能力的担忧,该股年初至今已下跌78%。嘀嗒出行的投资者也没那么满意,周五公司在香港交易的股票下跌8%。 说实话,这笔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如果优信无法偿还贷款,嘀嗒出行可能亏得起这笔钱,不会太痛苦。反而是嘀嗒出行投资者的消极反应,可能反映对投资一家财务状况不稳定公司的普遍担忧。 业务进展缓慢 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来看看优信目前的处境,由于现金水平较低,它的情况很不确定。公司还卷入恶性价格战漩涡,激烈的竞争和中国经济放缓,导致消费者日益谨慎,正重创中国二手车市场。 长远来看,经济放缓其实有可能对优信有利,因许多原本坚持购买新车的消费者降级计划,转而购买质量上乘的二手车。在这方面,与中国数千家较小的二手车经销商相比,优信应该具有天然优势,因它的规模让它具备更多资源进行汽车翻新,并提供保险和维修等利润更高的售后服务。 这一模式与美国巨头Carmax(KMX.US)和AutoNation(AN.US)所采用的模式类似,两家公司都通过超级大卖场的形式销售二手车,获得稳定的业务和利润。当然,优信需要首先解决它的生存问题,才能看到自己最终实现盈利的那一天。 为此,优信在7月底发布截至3月份的最新季报中,向投资者展示实现运营盈利的可能性。期内调整后的EBITDA亏损为4,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的4,100万亏损大致相同。但公司指出,截至今年3月的12个月里,其调整后EBITDA亏损与上年同期相比,缩小了40%至1.76亿元,因期内其毛利率从1.2%大幅提高至5.9%。 随着业务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优信相信在截至今年12月的三个月内,它可以实现调整后的EBITDA盈利。 亏损收窄之际,优信在经验和规模方面得到提升,其盈利能力也正在提高。公司截至3月的三个月内(这是公司财年的第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7.2%至3.19亿元。当季汽车零售量实际上增长了38%达到3,124辆,显示价格战正削弱其价格。与此同时,由于运营效率的提高,公司当季的收入成本下降了24%,远远超过收入下降的速度。 公司预计当前财年将恢复收入增长,今年将再开设两到三家门店,作为现有两家门店的补充。优信表示,预计截至6月的三个月营收将达到3.9亿元至4.1亿元,按中间值计算,这将比上年同期强劲增长38%。此外,公司预计截至明年3月的财年,零售销量将同比增长150%以上。 这样的增长,再加上截至12月的季度调整后EBITDA的里程碑式上升,对公司来说意义重大,减轻持续需要新现金的压力。相信假以时日,公司将能实现新的里程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da wins ride-sharing race to market, but could stay stuck in first gear

嘀嗒走不出的困局:业务单一难突破

经过四次申港上市无功而还,嘀嗒出行终获港交所批准上市,并开始在港公开招股 重点: 嘀嗒已连续三年取得经调整净利润 公司业务过度集中于顺风车平台,但其市场一哥地位又被哈啰夺去   刘智恒 正当网约车平台龙头滴滴准备在港递交上市申请时,嘀嗒出行(2559.HK)已抢快一步,获港交所批准上市,将可率先在股市集资,以免被滴滴抢得先势。公司发行3909.1万股,招股价每股介乎5至7港元,集资最多2.7亿港元,股份于本周五挂牌。 这已是嘀嗒的第五次申请,在屡次折㦸下终能排除万难成功闯关,公司总算松一口气,接下来就要看投资市场是否接受。 集团的招股书披露,2021至2023年间,分别取得盈利17.31亿元、亏损1.8亿元及获利3亿元,原因在于其优先股公允价值出现颇大波动,若剔除此部份,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38亿元、8,470万元及2.26亿元。 找出一片小蓝海 强如滴滴,也只在去年实现首次全年盈利,嘀嗒能连续三年实现经调整净利润,可算了不起,其成功有赖找到市场上的一片小蓝海。 中国汽车客运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别,就是出租车、网约车以及顺风车。十年前,当滴滴与快的竞相争逐网约车市场,透过不断烧钱斗个你死我活的时候,宋中杰另辟蹊径,于2014年与四位志同道合者创立嘀嗒,主打顺风车,不与巨头竞争,反倒开拓了一条生存之路。 嘀嗒经营顺风车网约平台,其竞争优势在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不用拥有或租赁车辆,省却高昂的成本;亦无需向私家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大量补贴,免却大笔开支。在较低成本下,获取较高的毛利率,从而达致有利可图。 公司成立后也立马获得重量投资者垂青,IDG、携程、蔚来、京东,甚至私募王者高瓴亦对其青睐有加,集团先后经过五轮融资,累计集资逾2.88亿美元。 顺风车市场乏规模 嘀嗒赖以生存的模式,确令公司能在云云网约车平台上杀出血路,甚至能有盈利,然而深入了解后,即使嘀嗒能占到一定优势,碍于顺风车市场规模相对要细,能为公司带来大增长的空间并不宽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以交易总额计算,2022年中国汽车客运市场中,出租车和网约车各自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8.5%及37.8%,相反顺风车仅占3.7%。可见它在整个客运市场上只扮演一个小角色,即使你能远胜对手,实际的利益也有限度。 再讲,别的网约平台企业眼见嘀嗒的成功,又岂会袖手旁观坐视不管,滴滴看准顺风车市场,早于2015已年推出相类服务,但幸运之神降临在嘀嗒身上,滴滴在2018年因顺风车业务涉及恶性犯罪事件,被迫暂停业务,嘀嗒在没对手下一骑绝尘。但至近2020年,滴滴重推顺风车业务,一年后在市场的占有率已由10.8%提升至19.6%。 失落龙头地位 哈啰出行亦于2019年开始染指顺风车市场,借着背靠大股东阿里巴巴,加上本身共享单车的庞大客户群,到2022年已取得42.5%的市占率,将嘀嗒挤出一哥宝座。面对两大巨头的挑战,嘀嗒招架不易,只能亮出补贴一招,结果自然影响公司的盈利。过去三年,嘀嗒顺风车平台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5.4%、79.5%及75.9%,虽仍高企,但明显出现每况愈下的趋势。 嘀嗒深明,光靠单一服务并不足够,也难将公司推上一个阶梯。早于2017年,公司已推出智慧出租车服务,主打出租车市场。然而经过几年的深耕,似乎成效不大,非但未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更出现拖后腿之势。过去三年,智慧出租车服务的收入只有3,300万元、1,900万元及1,100万元,愈做愈失色;而在公司总收入的比例,亦仅有4.2%、3.4%及1.4%。不光如此,2022及2023年更出现毛损710万及578万元。 至于想要抢占网约车市场,真的知易行难,尚普咨询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前四名,合共已占据89.4%的市场份额,嘀嗒既不能大烧金钱抢夺市场,也没有龙头平台庞大的客户量,想要写下大卫打败歌利亚的故事,实在谈何容易。 在发展空间有限的市场,又面对强劲对手的挑战,自家也没有走出新的康庄大道,嘀嗒的前景也未太乐观,即使能稳守顺风车市场,那只是一片较小的天地,公司未来的增长在哪里?投资者又是否愿意押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