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AI数据中心供电市场 阳光电源开启新征途
AI时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阳光电源,以储能为核心切入AI供电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重点: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占率25.2%,储能市占率11.9% 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 李世达 当AI带来算力革命,能源便成为新的黄金,也为中国光伏企业指明一条新道路。来自中国合肥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300274.SZ),正试图透过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边界。 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以光伏逆变器闻名全球。申请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出货量计,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市占率约为25.2%,连续十年全球领先,产品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达58.4%。 这家从合肥起家的企业,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几乎同步成长。光伏逆变器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将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核心设备,相当于电站的“大脑”与“心脏”,同时负责系统保护与效率管理。然而,当光伏行业进入微利化竞争阶段时,从光伏走向AI供电与智能储能,似乎是必然的选择。 近三年,阳光电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亿元升至2024年的7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7%,2025年上半年收入进一步增至434.4亿元,同比升约40%。毛利率则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续上升趋势。 从“供电”到“管电” 这得益于储能系统业务的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业务收入达178亿元,占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占比降至35.3%),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这一转折标志阳光电源完成从“供电”到“管电”的升级,转向高附加值的储能与电力控制领域。 公司表示,其储能系统2024年全球市占率达11.9%,位居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欧洲与中东均已落地百兆瓦级项目,累计开发新能源电站规模超57GW。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兴起让数据中心成为全球新增用电主力,“算力电力化”成为了能源产业的新叙事。从逆变器到储能,阳光电源正加速布局AI供电解决方案与储能系统业务的发展。 花旗估计,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将需要55GW的新电力容量,相当于2.8万亿美元的增量支出。这无疑是能源行业的必争领域。 布局AI供电 在技术层面,阳光电源于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储能系统,以高功率密度与模组化结构为特色。在2025年美国RE+大会上,阳光电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场的新一代光伏与储能方案,包括模组化逆变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储能系统。后者为6.9MWh液冷整合型储能设备,采用碳化硅(SiC)功率转换技术,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并支援快速响应与黑启动功能,专为AI资料中心与大型电网场景设计。 不过,储能业务资金投入庞大、回款周期较长,公司应收账款达291.5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动负债占比逾八成,显示营运资金压力依然存在。经营现金流在2024年虽录得120.7亿元净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约34亿元。手头现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约179.1亿元。 阳光电源在A股的表现不俗,股价今年至今涨幅约120%,反映市场对其业务结构转型与AI供电叙事的期待。目前阳光电源市值3,350亿元,延伸市盈率约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业如信义光能(0968.HK)约5倍、阳光能源(0757.HK)约3.3倍,估值存在明显分水岭。 由于港股市场对新能源股的整体估值折让幅度较大,若阳光电源上市定价仍参照A股水平,市场在初期可能出现估值消化或股价回调的压力。不过,考虑到其AI供电与储能业务的高速成长潜力,以及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新需求,长线仍有被重估的机会。 阳光电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当光伏行业进入成熟期,AI供电与储能正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对投资者而言,阳光电源正由“光伏制造”迈向“智能能源运营”。若AI资料中心电力需求如预期释放,这家合肥企业或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不再捧着铁饭碗 信义能源预告少赚35%
中国内地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快速增加,经营太阳能发电场的信义能源受影响愈赚愈少 重点: 公司表示,上半年纯利预期将减少25%至35% 中国太阳能发电已呈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李世达 在去年创下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新高之后,太阳能利用率却出现下降的迹象。专营太阳能发电场的“信义系”旗下公司信义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868.HK),近日就上半年业绩发出盈警。公司表示,与2023年同期纯利(期内溢利)5.7亿港元(5.3亿元)相比,今年上半年预期将减少25%至35%。 公司表示,虽然今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的太阳能电场数量增加,扩大了资产基础与收益来源,但因为中国部分省份电网消纳量限制,导致电力销售收益减少,加上去年及今年上半年收购新电场后折旧费用增加,以及人民币兑港元汇率贬值等因素,令上半年纯利受到不利影响。盈警后首个交易日股价挫4%,报0.96港元。 从玻璃到太阳能 信义能源是一家专门经营太阳能电场业务的公司,最大收入来源即为发电收入。2023年,公司营收25.2亿港元(23.4亿元),较2022年上升8.7%。股东应占溢利年增2.2%至9.9亿港元。来自电力销售与电价调整(补贴)的收入,占公司整体收入的99.6%。 信义能源的母企是中国最大太阳能玻璃制造商信义光能(0968.HK)。“信义系”创办人李贤义,与中国“玻璃大王”、中国前首富曹德旺是福建同乡。李贤义年轻时从福建去香港,靠经营汽车配件买卖起家,后来在深圳开始专营汽车玻璃,成立当时第一家汽车玻璃公司。 2005年,信义玻璃(0868.HK)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旗下做太阳能玻璃的子公司信义光能,则在2013年独立上市。信义光能不仅做玻璃,也开始建设太阳能电站,2019年,电站业务独立上市,便是信义能源。 信义能源业务其实很单纯,从信义光能手中收购电站,并将太阳能电力卖给电网企业。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实施“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换句话说,经营太阳能发电场等于捧着“铁饭碗”。 不过,自去年以来,随着光伏组件与储能价格大幅下降,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开始飞速增长,正在侵蚀发电场的收益。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机组额定发电功率)约6.1亿千瓦,按年增长55.2%。2023年一年的装机量几乎是前四年的总和。大量的装机却不代表所有发电均能被有效利用。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以及时间错配等特性,电网企业需要使用储能设备储存或将电力跨区输送。若电网调配的能力不足,便会产生“弃电”情况。 弃电率限制放宽 根据有关规定,弃电率应限制在5%以内,也就是太阳能发电利用率应达到95%。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平均弃电率达4%,按年上升两个百分点。惠誉指出,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屡创新高,弃电率将持续攀升。 电网配套建设跟不上,新能源电力消纳压力大,也间接造成太阳能发电装机的阻碍,给去库存带来不利影响。国务院于今年5月29日出台新规,将再生能源发电的弃电率限制由5%放宽到10%,意即最低发电利用率可降至90%。 与此同时,据路透报道,国家能源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资料中,不再公布不同发电方式的利用率。路透认为,这显示中国太阳能发电已出现供过于求、利用率下降的情况。 对发电企业来说,虽然有保障全额收购的规定,但实际上往往是“保价不保量”或“保量不保价”,在弃电率提升后,更难获电网保证收购。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3月出台新规,将新能源发电收购分为“保障收购”和“市场交易”。前者相当于“底薪”,后者则是由“电力市场成员收购”。新规特别指出,因电网安全、电网检修、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电量收购者,可不计入保障性收购范围。 新能源电力的市场化,将导致发电企业收益减少。不过,只要政府持续补贴,实现盈利并不困难,但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短期内业绩恐难见大幅增长。 背后有“信义系”支撑的信义能源,目前市盈率约为7.3倍,高于新天绿色能源(0956.HK)的6.3倍及协和新能源(0182.HK)的5.4倍。信义能源原本主打高派息以吸引投资人,但自去年中盈利下降后,派息率一再缩水,去年全年每股派息6仙,按年减少60.2%。投资人失望,股价也应声下跌。如今盈利再降,预料中期息可能又创新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