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只做内地龙头 海天赴港上市谋出海
中国市占率最高的酱油品牌,打算透过赴港上市拓展海外发展 重点: 2024年前三季,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1.2%至48.15亿元 公司近十年累计分红超260亿元,年化分红率超50% 李世达 在中国,酱油可能比石油更赚钱。以豆做“酱”,最早在汉朝时期便有记载,以“酱”入味,千百年来都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那一味。 中国调味品龙头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288.SH, 下称海天味业),近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高盛及摩根士丹利任联席保荐人。早前有外媒报道,公司计划集资20亿美元(约146亿元)。 海天味业是百年传承的中国调味品龙头企业,背景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集团于1955年组建公私合营的海天酱油厂,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时产品包括酱油、蚝油及调味酱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3年的收入计,海天味业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的绝对领导者,亦是全球前五的调味品企业。以酱油而言,海天味业在全球及中国市场均排名第一,中国的市场份额为12.6%,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 十年分红260亿元 尽管经历疫情期间的冲击,海天味业业绩仍然稳健。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9个月,海天味业的收入按年增长9.4%至203.9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同比增长11.2%至48.15亿元。 而于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9个月的海天味业的净利率分别为24.2%、23.0%及23.7%,均领先于全球调味品前十大企业。同时,海天味业也乐于为股东创造回报,截至2023年,海天味业近十年累计分红超过260亿元,平均年化分红率超过50%。 海天味业的股价高峰在2021年,突破126元,市值一度超过7,000亿元,比同时期的中石油(0857.HK; 601857.SS)还高,可谓酱油打败石油。 不过,随着调味品市场逐渐饱和,市场份额的提升愈见困难。即使是行业龙头,海天味业业绩也非一帆风顺,在疫情期间已出现放缓迹象。2021年,海天味业营收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水平,年增9.71%,约为250亿元;2022年增速更降至2.42%,同年净利润减少7.09%,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下滑。 除了疫情因素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是公司利润下降的主因。到2023年,情况并未好转,营收按年减少4.1%至245.6亿元,净利润下滑9.2%至56.3亿元,公司营收和净利润首次出现“双降”。 回不去的市值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2年,海天味业爆发“双标门”事件。有网友爆料,海天酱油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产品含有多种食品添加剂,而在国际市场销售的产品则为零添加版本。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公司立刻澄清指产品都有通过严格的国家标准检验,但这个回答反倒让舆论更加不满,公司股价自此一落千丈,从最高峰的126.2元跌落至目前约42元左右,市值也从7,000多亿元滑落至如今的2,340亿元左右。 海天味业仰赖庞大的经销商网络稳定销售,但受到舆论事件影响,部分经销商基于利润考量调整合作品牌,打击了公司对终端消费市场的控制力。同时,近年兴起的社区团购,也对公司经销商网络带来结构性的冲击。2023年底,海天味业经销商从2021年的7,430家减至6,591家。2024年一季度末更降至6,506家,不过随后两个季度出现反弹,至去年9月底,回升至6,722家。 酱油一哥要突围 从宁德时代(300750.SZ)到海天味业,在政策支持下,内地不同领域头部公司纷纷试图前进香港,港股市场将迎来热闹的一年。 公司表示,赴港上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对增长乏力的海天味业来说,人口老龄化与健康饮食的趋势,都使调味品市场面临转变,而往海外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根据中国调味品协会数据,海天味业的出口额占比仅为1%,仍有很大成长空间。 寻求海外发展是“酱油一哥”的突围之策,不过,调味品是个具有高度地域化和文化特色的行业,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产品的接受度差异巨大,想打入海外市场并不容易,加上贸易壁垒、法律法规差异等结构性因素,恐怕阻碍重重。 目前海天味业A股市盈率已来到38倍,高于千禾味业 (603027.SH)的24倍,也远高于港股竞争对手颐海国际(1579.HK)的15倍,吸引力有限。海天味业想要转型出海,恐怕还需要一个更好的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味业龙头传申港上市 海天估值不便宜
海天味业是中国龙头调味品企业之一,已有超过300年历史,产品覆盖酱油、蚝油、醋及料酒等 重点: 海天味业传计划在香港第二上市,第二季度业绩平稳,复合调味品商机较大 海天味业A股市盈率逾30倍,对手颐海国际在香港估值仅15倍,估值大降才具吸引力 白芯蕊 自从中央高调宣布大力救市撑经济后,内地及香港股市立即翻生,连新股市场也重返正轨,尤其香港今年最大新股家电商美的集团(0300.HK; 000333.SZ)上市后股价表现突出,亦吸引其他内地A股上市公司仿傚,当中包括中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商之一的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288.SH)。 媒体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海天味业正在考虑在香港二上市,据报集资最少15亿美元(106.8亿元)。海天味业背景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集团于1955年组建公私合营的海天酱油厂,随后持续发展后,在2001年销售突破10亿元,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现时产品包括酱油、蚝油及调味酱。 中国人着重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着华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当中酱醋便是现今社会主要调味品之一,亦是海天味业的主业。据调研机构艾媒咨询指出,中国调味品市场仍处于增长情况,由2014年至2023年起复合增长达9.6%,去年市场规模已达5,923亿元,预计今年将到6,871亿元。 整个调味品市场包括食盐、味精、榨菜、酱油、蚝油、醋及料酒等,然而各类调味品周期有所不同,其中味精更已踏入市场萎缩期,因需求转向其他产品。至于食盐及榨菜市场,随着内地居民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市场需求增长亦正在减少。相反海天主业酱油及蚝油,现时正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醋及料酒市场更属于行业增长阶段。 从海天味业最新中期业绩亦反映上述的情况。集团上半年收入141.56亿元,按年增长9%,净利润则达34.53亿元,按年升12%,当中第二季收入有64.62亿元,按年增8%,主要受惠去年第二季低基数效应,以及补库存推动,令净利润升11%至15.34亿元。期内酱油是海天味业最大业务,收入达31.79亿元,按年微升3%,占该季收入49.2%。至于增长最劲是其他调味品业务(以醋和料酒为主),按年升22.5%至10.8亿元。 行业高度分散 整体来看,海天味业业绩平稳,调味品市场机遇仍处处,特别是行业高度分散,头五大龙头市场占有率也只是15.4%,最大龙头海天味业市场份额也只是6%,其次是李锦记,市占率更只有3.3%,故市场仍存在大量中小企生产商,但近两年调味品行业成本上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利中小企生产商经营,变相成为龙头如海天味业及李锦记等,有更多收购合并机会。 除此之外,海天味业酱油产品系列主要面向大众市场,因此平均售价整体偏低,约每升10至12元,对手千禾味业(603027.SH)旗下酱油品牌,平均约每升20元,更远比日本企业龟甲万每升可达30元低。随着海天味业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增加,不断优化结构产品提高整体均价,将有利整体盈利提升。 另一方面,复合调味品的出现,亦是调味品行业重大商机,所谓复合调味品是指一种预先调好口味,方便煮食的一种产品。由于内地家庭规模持续减少,加上女性就业率提升,工时长兼生活节奏加快,缩短就餐时间变得普遍,故能解决消费者就餐时间变相成为食品行业增长亮点。 复合调味品正具有此独质,能解决烹饪经验浅的消费者调味难题,去年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已到2,032亿元,渗透率只有20%左右,对比日本及美国分别65%和70%低,在需求有望提升下,市场预计复合调味品市场在2027年会提高至3,367亿元,即复合增长达13.46%。 估值远高颐海 由于市场增长快,调味品企业也大力发展,除属海底捞系的颐海国际(1579.HK)外,海天味业亦推出多类不同类型产品,包括黄豆酱、拌饭酱、火锅汤底配料等产品。 彭博数据显示,市场预期海天味业今明两年纯利为62.5亿元和69.5亿元,按年各升约11%,预期市盈率分别为38.4倍和34.3倍,若海天味业按此估值来港上市,相信难度较大,一方面H股上市公司较A股估值普遍存折让,再者对手颐海国际目前今明两年市盈率只是15.3倍和13.7倍,远远比海天味业低,因此来港招股上市时,即使海天味业是内地龙头,在港的估值或要有一定调降,投资者才有较大兴趣。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特海国际申美上市 集资提速海外扩张
火锅巨头海底捞的国际业务部门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次实现盈利,集团希望借此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重点: 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特海国际报告去年收入增长23%,并首度实现盈利,公司目前在香港挂牌,并已申请赴纽约二次上市 作为在香港上市的知名火锅公司海底捞的附属国际业务公司,特海国际在全球经营着 115 家餐厅,其中约一半位于东南亚 谭英 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9658.HK)4月26日提交赴纽约二次上市的招股说明书后,公司在香港挂牌交易的股票次日上涨5%。曾经的母公司海底捞(6862.HK)的股价涨幅更大,因为投资者笃信,海底捞的这家国际子公司,可能受益于新资金的注入,为全球扩张提速。 特海国际和海底捞是一家家族企业,由创始人张勇及其妻子舒萍掌控。舒萍于2022年12月将特海国际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现在负责两家公司的经营。张勇和舒萍拥有特海国际逾50%的股份。特海国际的总部位于新加坡,舒萍在管理家族企业的同时,也和儿子生活在那里。 据媒体报道,特海国际计划通过在纽约上市集资1亿美元,不过IPO定价尚未公布。此次上市将是张勇名下公司的第5个IPO。 火锅在中国很受欢迎,张勇正试图将这种吃法输出往世界其他地方。 尽管如此,与市值近2,000亿美元的麦当劳(MCD.US)等国际餐饮巨头或百胜中国(YUMC.US)相比,市值95亿港元的特海国际仍微不足道。 特海国际的市销率和市盈率分别为1.48倍和36.5倍,与一些同行相比看起来相当不错。这可能部分是由于海底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30位雅虎财经分析师对海底捞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海底捞的估值被低估了高达50%。 特海国际的市值不到前母公司的十分之一,名气也没有那么大。关注最新上市申请情况的Seeking Alpha撰稿人多诺万·琼斯(Donovan Jones)表示,要获得类似的地位,特海国际可能面临诸多艰难。“中餐厅市场仍然高度分散,”他写道。“由于在地域上缺乏重点,于个别地区或缺乏当地知识,公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特海国际拥有115家餐厅,其中大部分位于亚洲和美国西海岸,不过公司最近开始涉足中东市场,在迪拜开设了一家门店。自2019年以来,它的收入稳步增长,除了疫情的第一年,即2020年下降5%外,去年增长更达23%至6.86亿美元。 同样重要的是,公司去年实现净利润2,520万美元,这是自海底捞2019年开始公布海外业务数据以来的首次盈利。与此同时,其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从2021年的区区430万美元,增至去年的1.14亿美元。 海底捞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第一家餐厅,开始向中国境外扩张,一年后在洛杉矶开了第二家店。它在美国的主要目标客戶是熟悉火锅就餐风格的海外华人,在美国的13家餐厅中有10家位于加州。 东南亚基地 特海国际的主要市场在东南亚,那里有51家门店,占其门店总数近一半。它在日本和韩国还有13家门店,在加拿大有3家,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5家。2022年,该公司重组为一家开曼群岛公司,以便在香港上市。 根据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以2022年5.58亿美元的收入计算,特海国际是全球第三大中国餐饮连锁品牌,也是中国最大的中餐厅品牌。招股说明书指出,国际火锅市场在2022年规模达到了343亿美元,占整个国际中式餐饮市场3,061亿美元的十分之一以上。 特海国际指出,像它这样的大型全球中餐馆运营商还不多见,因连锁品牌的市场一般局限在个别国家。截至2022年底,在国际市场拥有10家以上餐厅的中餐品牌仅占总数的13.1%,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的更是稀少,仅占总数的5%。 特海国际在管理如此分散的资产方面能取得成功,来自于它跟海底捞的联系,或者更准确地说,得益于其创始人的本事,他们打造了中国最成功的本土连锁品牌之一。虽然在知名度上仍落后于母公司海底捞,但差距不大,因为海底捞报告整体翻台率每天为3.8次,而特海国际为3.5次。 海底捞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部分归因于其标准化食材的能力。品牌也以确保顾客满意而闻名,从建立每位顾客个人特征的数据库,到顾客等位时为他们提供擦鞋和免费的美甲、洗头等服务。特海国际开设的餐厅提供的类似特色服务,包括在餐桌旁制作手工面条。 海底捞紧跟国内外同行的最近趋势,在3月宣布推出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对它的1,374家自营店(去年底的数据)形成补充,采用许多连锁品牌都会用的战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快的增长。特许经营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餐饮品牌的欢迎,它们希望打入中国的中小城市,那里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1994年,张勇辞去了在四川简阳一家国营工厂的电焊工作,开始火锅店生意,信奉“服务会影响顾客的味觉”。他要求员工孝敬父母,体现了中国敬老的价值观。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张勇为员工提供住房等福利,这令员工流失率很低。他利用品牌的知名度筹集资金,并创建了一系列相关公司。其他早期分拆上市的公司包括生产火锅调料的颐海国际(1579.HK)和曾在北京上市的北京优鼎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这些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许可以解释海底捞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成功的原因:颐海国际让海底捞对供应链有了更大的控制权,同时还能为自己筹集资金,减少对母公司的依赖。但在海外建立类似的网络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特海国际的业务分布在广泛地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盈增全赖降成本 锅圈前景有压力
疫情期间,火锅食材供应商锅圈凭借“在家吃饭”的契机突围,并成功将业务上市,如今疫情退却,消费者用餐习惯复常,导致锅圈收入大跌,管理层如何变阵开拓新财源 重点: 去年锅圈收入同比减少15%至60.9亿元,但受益于更好的成本控制,净利润反增9.3% 锅圈已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大大压缩销售成本,但今年能压缩的成本空间或有限 罗小芹 疫情期间,“在家”概念企业纷纷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517.HK)以“在家吃饭”餐食产品作招徕,创业初期业务不愠不火,直至疫情爆发,推动了外卖DIY火锅食材生意,锅圈亦成功在去年11月登陆港股,并于上月28日交出上市后首份业绩成绩单。 随着疫情缓解,人们外出用餐增加,对外卖DIY食材的需求相应减低,导致锅圈去年度收入由2022年的71.7亿元(9.91亿美元)降至60.9亿元,同比减少15%,与国家统计局发布去年全国餐饮收入取得20.4%的同比升幅大相径庭,反映外卖DIY市场份额正逐步流失至户外餐饮市场。 若与经营太二酸菜鱼品牌的母企九毛九国际(9922.HK)及海底捞国际(6862.HK) 等有提供火锅餐食作比较,两家中式餐饮店去年度在营收及利润上均有相当增长。 财报显示,九毛九去年收入为59.9亿元,同比增长49.4%,股东应占溢利4.53亿元,同比更激增8.2倍;海底捞收入增长33.6%至414.5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75倍至4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中式餐饮店的收入和净利润都远超公司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内地餐饮市场大洗牌,在汰弱留强下,能够杀出重围的都非泛泛之辈,个别餐饮店生意远超疫情前水平并不令人意外。 面对户外餐厅业务快速复苏,预计锅圈收入跌势要持续一段时间,它既要压缩成本,也要避免收入进一步下滑,这是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管齐下 锅圈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公司去年已经从三方面应对消费者用餐习惯的改变,一是开发新产品和将原有产品升级,二是通过收购工厂提升自产比例,强化整合垂直供应链,三是增加加盟店数目,利用规模优势提升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三者中以产品升级最为关键,因这是开拓新收入来源的必要手段,而提升自产比例和增加门店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亦能产生额外毛利,但今年要进一步压缩成本未必有很大空间。 在三管齐下后,锅圈成功将去年销售成本由2022年的59.2亿元大大挤压至47.4亿元,刚好抵销了收入跌幅,令去年毛利同比增加8.2%至13.51亿元,毛利率也由2022年的17.4%改善至去年的22.2%。 另外,去年净利润同比亦增加9.3%至2.6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3.18亿元,同比增加23.8%。 锅圈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有10,307家零售门店,较2022年底增加1,086家,包括10,300家加盟店及7家自营门店,公司大部分收入也是通过加盟店进行,达到53.7亿元,占整体收入90.3%。不过,去年锅圈在增加门店数目后,收入却不升反跌,似乎希望以增加门店来提升收入已经进入瓶颈。 至去年底止,锅圈注册会员数目达到约2,790万名,随着公司继续加强预付卡计划,预付卡预存金额达约7.2亿元,同比上升18%,若能壮大注册会员的基础,反而更有助锅圈开拓收入来源。 力促在线销售 为赋能加盟商并促进其销售增长,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购物体验,锅圈亦开发了多种在线销售网络或渠道,包括锅圈APP、微信小程序、第三方外卖平台以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如抖音),数字化成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效率的必要手段。 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应商合作,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可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一方面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稳定供应。以锅圈持有19.36亿元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去年6.78亿元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却只有8,030万元,向上游收购投资更多生产线应该绰绰有余。 锅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明超指出,上市融资主要目的是围绕上游的供应链进行延伸扩展,对于上游供应链合作商中,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食品品类工厂,将会考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投资。 以现价计,锅圈的追踪市盈率为58倍,相比之下,九毛九、海底捞和颐海国际(1579.HK)分别为16.6倍、20.08倍和16.7倍,锅圈股价无疑偏贵,加上外卖DIY火锅食材市场正遇冷锋,锅圈今年业务将面对户外餐饮业的挑战,现时并非低捞的时机。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疫情催生“在家吃饭” 锅圈挟高增长争上市
这家火锅食材供应商去年营收增长逾八成,更首次录得净利润,决定乘胜狙击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重点: 锅圈食品主攻“在家吃饭”赛道,于五年内开店近万间,但差不多全部都是加盟店 受益于门店增加、采购量增长及规模效益,去年首次录2.4亿元净利润 陈嘉仪 这个“在家吃饭”餐饮解决方案品牌,凭借一套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成功借新冠疫情的“东风”突围而出。 上周一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的锅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诩为中国领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饭”食材解决方案品牌,实质是一个以特许经营模式销售家庭火锅及烧烤食材的连锁品牌。截至去年底,它在中国拥有9,221间门店,同年9月更在一项中国新经济独角兽百强榜中排名59。 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锅圈过去三年累计营业收入达139亿元,单单去年便贡献71.7亿元,同比增长达81.2%。盈利表现方面,该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合共亏损5.05亿元,主要归因于人力增长及对加盟商进行推广活动,但情况在去年得到改善。受益于门店增加、采购量增长及规模经济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公司首度录得2.4亿元净利润,业绩比近年积极开拓相近市场的生鲜电商巨头,例如去年净亏损1.21亿美元(8.3亿元)的叮咚买菜(DDL.US)还要亮眼。 锅圈创始人杨明超最早是在郑州经营大排档,后来转行开设火锅餐饮店,逐渐萌生经营食材供应链的想法。他于2017年在郑州开设第一家火锅食材超市,初期发展比较缓慢。直到新冠疫情在2020年暴发,在家用膳需求上升,成为公司重大转折点,带动其业务爆发性增长,加盟店总数由截至2020年1月1日的1,441间,狂飙至去年底的9,216间。 依赖特许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锅圈旗下门店99.9%是以特许经营模式运作,公司营收不依赖加盟费,主要来自向加盟商销售其自有品牌“锅圈食汇”的产品。锅圈食汇主要提供火锅底料、涮肉、时蔬、特色海鲜等食材,但为了减低季节性波动对业务的影响,近年也尝试引入烧烤产品、即煮餐包、生鲜食品、饮料和零食等8 大类产品,以扩大阔收入来源。 集团去年销售的产品中,有超过95%来自锅圈食汇品牌,按产品类别划分,火锅产品仍然是最大营收来源,全年收入达53.5亿元,占整体75.8%;烧烤产品及其他食品的收入占比,则分别微升至10.1%及14.1%。 内地生鲜食品市场竞争激烈,锅圈与传统超市和菜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面对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追击,大部分时间只能透过牺牲毛利率来维持竞争力。以2021年为例,其毛利率低至9%,去年虽反弹8.4个百分点至17.4%,但相比叮咚买菜去年的30.9%毛利率,仍然有一段距离。 有鉴于此,锅圈致力垂直整合供应链,除了与超过279名食材供货商合作,其中不乏雨润食品(1068.HK)、三全食品(002216.SZ)与国联水产(300094.SZ)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在河南设有三个生产基地,自行处理及生产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锅汤底等主要产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并有助稳定供应。 另外,锅圈通过与食材供货商搭建前期供应链,如采取中央厨房及冷链配送模式,并善用第三方物流供货商的综合仓储和配送服务,打造从工厂到14个数字化中央仓、再到零售店的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加快食材流通速度。该公司凭借此高效供应链,成功把网络延伸至“下沉市场”,去年由县级市及乡镇门店贡献的收入达24.4亿元,占总营收近38%。 开拓在线销售 不过,该公司的高速增长似乎已到了瓶颈,其加盟店去年的增幅为34.3%,比前一年的59.8%明显缩减。为了填补空档,该公司拓展在线销售渠道,积极开发“锅圈App”、微信小程序及流行社交商务平台等在线销售管道,并与美团及饿了么等第三方外卖平台合作,提供食材外卖到家服务。 除了有助拓展客户覆盖面,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管理的App,以及存货管理、供应链管理与门店运营系统等,可实时监察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动态,并了解库存水平,有助及时调整产品组合与采购工作。不过,对于去年才开始盈利的锅圈来说,从传统零售逐渐向新零售模式靠拢,需要投入的资金不菲,到底是烧钱还是吸金,尚有待时间验证。 幸运的是,锅圈的高速增长吸引大量资本垂青,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公司一共完成7轮融资,累计筹集约30亿元。投资者包括IDG资本、天图投资、茅台基金与招银国际等,也有主要供货商三全食品参与。据企业征信机构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在申请上市前,锅圈的估值已高达130亿元。 由于媒体曾报道锅圈这次IPO计划筹资3亿至5亿美元,假设新股配售占扩大后股本25%,其市值最高将达137亿元,与最后一轮融资后的估值接近。按此推算,其历史市盈率将高达57倍,反观业务性质接近的颐海国际(1579.HK)与三全食品,市盈率仅分别为30倍和19倍。除非锅圈今年的净利润明显增长,否则其估值或略显偏高,可能影响投资者参与意欲。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