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tor launches hair restoration over the counter drug

研发失利独角兽变蚊型股 开拓药业转攻颓头药

这家总部位于苏州的药物研发企业,正在从抗癌药物转向其他产品,因此尽管临床试验结果令人失望,但仍表示要将生发产品商业化 重点: 开拓药业的KX-826产品在临床试验中未能显示出疗效﹐公司将产品改作为非处方治脱发药物 这款新产品可能会为公司带来第一笔经常性收入,但它可能难以同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Rogaine竞争 谭英 苏州生物科技公司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 2020年在香港上市,并筹集2.4亿美元资金时,向投资者推销的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普克鲁胺,和用于治疗男性秃顶和痤疮的福瑞他恩。现在,公司似乎将赌注押在后者身上,正在寻求一个不那么严格、监管较少的途径,通过一系列非处方药的形式将该产品推向市场。 这是开拓药业上周发布的公告中的关键信息,公告详细介绍其商业化推出两款旗舰型福瑞他恩药物之一KX-826,以便创造首笔收入。在此次决定推进该款药物的商业化之前,开拓药业去年11月透露,在三期临床试验中KX-826表现不及安慰剂。这促使公司放弃了早前申请将其作为治疗药物的计划,转而走上了化妆品道路。 这种路径在很多非处方治疗中颇为常见,包括各种保健品,它们在有效性方面受到的监管审查要少得多。 开拓药业最新公告称,KX-826获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INCI)。投资者最初对这一消息大加赞赏,第二天早盘开拓药业股价一度上涨11%。但热情很快消退,该股收盘时仅上涨1.9%。 对于开拓药业来说,这种热情的消退经常发生,自IPO以来,其股价已缩水近95%,其中包括普克鲁胺药物在抗新冠应用,和一种前列腺癌治疗方面均遭淘汰后的大跌。在过程中,公司的市值从超过10亿美元,缩水至仅6,000万美元。一直以来,公司都未能创造任何收入,只能靠在IPO和2021年及2022年的三轮融资中筹集的资金维持运营。 开拓药业表示,其以KX-826为主要成分的非处方脱发治疗药物“于近日正式全球上市销售”。它没有提供对该产品潜在收入的预测,只表示将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 鉴于其收入减少和现金消耗的情况,开拓药业最新年报极力强调成本控制也就不足为奇了。去年除了将研发支出削减三分之二外,行政开支也因薪酬调整而下降34.6%至8,640万元,公司表示还将进行新一轮裁员。在报告当年亏损10亿元后,截至2023年底,公司仍握有4.563亿元现金和1.105亿元未使用的银行信贷额度。 化妆品应用通常不需获得大部分药品监管机构的批准,开拓药业重新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是在效仿其他公司的做法,这些公司已经将声称可以治疗男性秃顶的产品推向了市场。开拓药业还在开发KX-826和另一种用于治疗痤疮的福瑞他恩产品GT20029。 艰难的批文之路 脱发药物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难度远远大于非处方药,目前只有非那雄胺和米诺地尔两种脱发药物获得中国和美国药品监管部门的批准。开拓药业声称,KX-826是一种外用药,可直接作用于头皮的目标区域,没有副作用。 开拓药业的两位控股股东和联合创始人都是博士,分別是董事长兼CEO童友之博士和郭创新博士,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们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执着。两人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根据公司2020年的招股说明书,郭曾在辉瑞(PFE.US)的一家前子公司工作,直到与童友之用自有资金创办开拓药业。 公司对脱发治疗(正式名称为雄激素性脱发 ,AGA)的研究始于2018年,市场规模小于它的抗癌药物。根据招股书中的独立研究,中国前列腺癌药物市场,预计在2023年达到123亿元,而雄激素性脱发药物国内市场规模为23亿元。 向化妆品应用的转变是一场赌博,但仍有可能获得回报。其他治疗脱发的企业,都是通过采用非药物策略来避开昂贵而漫长的临床试验,以雍禾医疗(2279.HK)为例,它提供植发服务。美国市场上有各种非药物外用产品可用于脱发或头发稀疏。不过,根据Statista的数据,以Rogaine为名的米诺地尔在2018年占据了全球脱发治疗市场的近60%,紧随其后的是各自有品牌产品。 总部位于上海的科笛集团(2487.HK),通过治疗头皮疾病和护理产品(包括AGA)获得收入,但它也在亏损。它的股价略高于开拓药业,但自去年6月上市以来仍下跌了67.2%。去年,科笛集团从头皮疾病和护理产品中获得1.376亿元收入,比2022年增长十倍,毛利润为7100万元。但全年亏损19亿元,几乎是开拓药业亏损的两倍。 这表明,脱发产品市场仍然很广阔,但开拓药业需要证明自己,可以通过更简单但名声欠佳的非处方化妆护理产品途径进入市场。公司将于下个月发布的中期报告,不太可能显示太多进展,但可能会包括一些初步的销售业绩,有销售就意味着有收入。投资者还将密切关注开拓药业对其新业务增长预期的信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share price fell nearly 40% in a week after this drugs company was dropped from a scheme allowing mainland investors to trade Hong Kong-listed stocks.

基石药业频售产品权益 遭剔出港股通股价跳水

基石药业被剔出港股通证券名单后,内地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持股,导致其一周内的股价累计下跌近四成 重点: 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杨建新对公司前景仍有信心,在过去一年半多次增持,持股量占已发行股票的4.79% 去年下半年完成多项对外授权并收缩商业化战线后,基石药业专注于研发及现有上市管线的适应证拓展   莫莉 港股表现长期低迷,加上市场流动性紧张,对于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进入港股通名单是吸引中国内地资金青睐、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途径。一旦被剔出港股通名单,往往意味着成交量大幅下跌。上周一,基石药业(2616.HK)被剔出港股通证券名单后,内地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持股,导致其一周内的股价累计下跌39.2%。 基石药业在公告中称,公司的业务经营及财务状况并无重大变动,业务基本按计划进行。此次基石药业被剔出港股通名单,与2月26日恒生综合指数的指数检讨结果有关,由于基石药业在2023年下半年的市值持续在20亿港元徘徊,不符合大约60亿港元的市值门槛,在新一轮的指数检讨中,被剔出恒生综合指数。 一般来说,如果从港股通名单中除名,内地投资者只能单向卖出相关股票,无法再买入,再加上从恒生综合指数中剔出,相关指数基会被动卖出股票,因此这类股票短时间内将面临极大的抛售压力。除了基石药业之外,同时被剔出港股通名单的腾盛博药(2137.HK)上周内累计下跌41.8%,加科思(1167.HK)下挫34.3%,“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2279.HK)也累计下跌逾26%。 目前,基石药业的股价仅约0.9港元,上周五的单日成交额也萎缩至300万港元,相比于2019年上市时的12港元股价,已经跌去超过九成。在2021年生物医药行业最后的高涨期内,基石药业的股价也曾达到19.12港元高点,但此后已多次探底。 不过,2022年8月接任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的杨建新却对公司前景颇有信心。他自上任以来,在过去一年半已多次增持,所购入的股票价格从2022年9月的高点4.6港元,到最低一次入手的1.66港元,增持行为一直持续到今年的1月22日。如今,杨建新累计持股量占已发行股票的4.79%,已逼近持股5%或以上的大股东行列。 基石药业作为一间以授权引进为主的创新药企,研发效率不可小觑。从2015年成立至2023年期间,其十余条在研管线中曾成功推进了四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包括普拉替尼、阿伐替尼、艾伏尼布、舒格利单抗;其中舒格利单抗在中国的权益已授权给辉瑞(PFE.US),其余三款则由基石药业自建商业化团队销售。 在已上市产品中,除了舒格利单抗属基石药业自研产品之外,其余三款均为授权引进,在完成临床试验、实现上市等时间节点,基石药业均要向合作方支付高额里程碑费用以及销售分成。 根据基石药业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期内的总收入为2.61亿元,商业化产品收入为2.47亿元,同比增长53%,毛利率从58.7%提高到64.6%。期内经调整净亏损1.83亿元,同比减少29%,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现金储备约10亿元。 转型“小而美”药企 2023年,在糟糕的融资环境下,基石药业等一众创新药企纷纷开源节流,一方面大力出售项目换取收入,另一方面尽量降低现有开支。 去年12月21日,基石药业宣布将艾伏尼布在大中华区、新加坡的独家权益回售给原研方施维雅,后者将向其支付共5,000万美元。在前一个月,基石药业将另一款商业化产品普拉替尼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推广权授予艾力斯,公司并未披露从这笔交易所获的具体收入,之后基石药业的普拉替尼全部销售人员被裁员。 同期,基石药业还与三生制药(1530.HK)签署对外授权许可协议,将肿瘤免疫疗法抗PD-1单抗Nofazinlimab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国内权益授予对方。 去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基石药业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减少1,500万元,至1.31亿元,研发开支更同比减少7,980万元,至1.87亿元,其中支付给合作方的里程碑费用及第三方合约成本仍然有1.22亿元。如今,基石药业自有商业化团队手中的已上市产品仅剩下阿伐替尼,相关开支还将缩减。3月底,基石药业将公布全年业绩,投资者届时可留意其财务状况。 在2023年12月20日的业务进展交流会上,基石药业明确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商业化效率,对外达成多项商业化合作,公司将更多战略重心聚焦于研发。 目前,基石药业的市销率仅有2倍,远低于同样以授权引进为主的创新药企再鼎医药(ZLAB.US; 9688.HK)的7倍。在完成多项对外授权、收缩商业化战线后,基石药业专注于研发及现有上市管线的适应证拓展,未来能否凭借出色的研发转化能力成为“小而美”的创新药企,市场将持续关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biotech, which obtained rights to novel drugs for use in the Chinese market, has announced a plan to wind up its business and delist from the Nasdaq just four years after being founded.

研发及商业化能力不足 联拓生物将从美股退市

这家专注药物授权引进模式的药企,成立四年来仍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最近更宣布在今年底之前退市 重点: 联拓生物将出售剩余的管线资产,逐步停止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并从纳斯达克退市,同时发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别股息 成立四年来,联拓生物至今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或反映研发能力不足   莫莉 作为曾经的授权引进(License-in)模式明星企业,2020年诞生的创新医药公司联拓生物(LIAN.US)曾多次经历高光时刻,在成立仅仅两个月后,就曾获得3.1亿美元的巨额融资;2021年,联拓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再融资3.25亿美元。然而,短暂的辉煌过去,联拓生物如流星划过夜空般快速陨落,在上周二的农历新年期间,公司宣布将逐步结束其业务,在2024年底之前完成退市,以及大部分关闭工作。 联拓生物在公告中表示,董事会已经完成战略审查,决定开始逐步缩减业务,包括出售剩余的管线资产、从纳斯达克退市,逐步停止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同时决定发放每股4.8美元的特别股息,总计金额约5.28亿美元。联拓生物表示,剩余的管线资产一旦出售完成,公司获得的利润将分配给股东。与此同时,联拓生物计划在一季度裁员超过50人,约占雇员总数的50%,为了避免仓促裁员导致资产低价贱卖,公司也将保留必要核心员工,预计彻底解散将于 2027 年上半年完成。 联拓生物称,将会在3月8日左右,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退市申请,预计在纳斯达克的最后交易日,将会在3月18日。不过,仍有部分投资者赶在最后交易日前入场,联拓生物的退市、关闭消息公布后,低迷多日的股价在当天大涨18.8%,以4.8美元收盘,与公司拟发放的特别股息价值持平。 然而,对于联拓生物的IPO投资者来说,这项投资的亏损比例达到70%。2021年11月,联拓生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的发行价为16美元,但挂牌首日即下跌14.4%,之后股价跌跌不休,2022年5月之后,已长期在3美元左右徘徊,2023年10月甚至跌至1.33美元的低价,市值仅1.4亿美元。 联拓生物公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公司年内净亏损为6,970万美元,2022年同期为净亏损9,200万美元,持有的现金储备为2.52亿美元。去年12月初,联拓生物因其较低的市值加上良好的现金流,也吸引了“秃鹰资本家”TANG-Capital觊觎,后者提出的收购要约,以每股4.3美元的对价加上一项或有价值权利(CRV),来获得联拓生物任何项目净收益的80%,并要求在交割时,联拓生物保证账上有不少于5.15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最终,联拓生物董事会以公司价值被低估为由,拒绝了该收购要约。 商业化进展缓慢 相比于TANG-Capital当时每股4.3美元的收购要约,联拓生物此次退市发放的每股4.8美元特别股息,可算是体面退场。这与联拓生物的创立机构及领航人──美国私募股权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不无关系,Perceptive Advisors专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成立联拓生物是希望将海外已经得到临床验证的优质创新药管线引入中国,满足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的需求。 2021年,联拓生物在纳斯达克上市之际,已经通过授权引进获得9款产品,覆盖心血管肾脏、肿瘤、眼科、炎症、呼吸系统等15个适应症,而且产品大多数已经处于临床后期阶段,公司只需完成在中国内地的补充临床试验并推进商业化,而云顶新耀(1952.HK)、再鼎医药(ZLAB.US; 9688.HK)也是采用同样的模式。 可是,成立四年来,联拓生物至今没有一款走向市场的产品,或反映研发能力不足。9个管线中进展最快的药物,是2020年从MyoKardia引入的Mavacamten,该药物引进之前已经完成全球的临床二期试验。2022年4月,Mavacamten在美国获批准上市。相比于难度更高的全球临床试验,联拓生物在中国的研发进度相当缓慢,直到去年8月才完成第三期临床试验。 考虑到药物获批上市后,还需投入更多资金自建商业化团队,联拓生物在去年10月将Mavacamten中国区的权益返授权给了百时美施贵宝(BMY.US),获得3.5亿美元收入,减去当初引进药物的首付款4,000万美元,联拓生物赚取差价约3.1亿美元。除此之外,联拓生物在2021年以1,400万美金首付引进的RSV药物Sisunatovi,也在2022年以2,000万美金首付以及1.3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卖给辉瑞(PFE.US) 。 虽然几番交易都让联拓生物赚取不菲差价,证明当初引入产品时高超的预见性,但也同样暴露出公司的商业化短板。在同类模式的企业中,由生物医药投资基金康桥资本孵化的云顶新耀,已经走在商业化稳步回报的道路上,拥有创新型强效抗菌药物依拉环素、全球首个IgA肾病靶向药物耐赋康等多个已经推向市场的重磅药物。 从联拓生物的短暂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授权引进模式并非失败源头,但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优秀的选品眼光、产品研发及商业化能力均缺一不可。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多款授权引入药物获批 云顶新耀商业化见收成

云顶新耀预告表示去年总收入将达到1.24亿元至1.26亿元,较2022年大幅增长868%至884% 重点: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款重磅产品商业化上市,公司还预计今年将在大中华区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推出多款重磅新药 现有的12款研发管线中有10款来自授权引入,与吉利德的一次转手交易,赚得超过3亿美元差价   莫莉 对于采用授权引入(License-in)模式的创新药企而言,高价引入的临床管线能否实现商业价值,就如同赌搏一样,考验的是团队的预见性与判断力。不过,在萧条的市场环境下,大手笔开支的授权引入已经快速降温,投资者更期待的是真金白银的入账。作为该模式的佼佼者,云顶新耀有限公司(1952.HK)正走在商业化稳步回报的道路上。 上周一,云顶新耀发布2023年业绩预告,称基于未经审计的初步计算,预计去年总收入达到1.24亿至1.26亿元,较2022年的1,280万元大幅增长868%至884%。消息公布后,云顶新耀的股价在三日内大涨8.4%,显示投资者看好其长期前景。 该公司指出,去年的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创新型强效抗菌药物依拉环素的上市,该药物于当年3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4个月后即实现商业化上市。依拉环素是一种新型、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多重耐药(MDR)菌感染,俗称“超级抗生素”。 此外,全球首个IgA肾病靶向药物耐赋康,于2023年11月获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同年12月也在中国澳门商业化上市,为该公司去年贡献一定收入。中国是全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作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约占35%至50%,中国约有500万患者,而且发病年龄较轻。此前,中国IgA肾病的临床主要用药为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伴有严重感染等副作用,缺少从疾病源头改变疾病进展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耐赋康作为靶向肠道的黏膜免疫调节剂,是第一个针对IgA肾病疾病源头的治疗方案,填补了中国IgA肾病无适应症治疗药物的空白。耐赋康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三期研究显示,经过9个月的治疗以及15个月的停药观察后,仍能减少肾功能衰退达66%,预计可延缓12.8年进展至肾功能衰竭。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耐赋康去年4月在海南博鳌获准进入乐城先行区,可供小范围临床使用,截至同年12月,有一千多人申请使用该项目,显示其较大的商业潜力,罗永庆称该药物有望于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实现商业化上市。 根据公司去年的中期财报,预计在2024年还将在大中华区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陆续推出多款重磅新药。去年4月,新加坡卫生科学局已经受理耐赋康的上市许可申请,公司预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磅新药伊曲莫德(Etrasimod),以及针对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Taniborbactam),也有望在今年获批。 在多款新药上市之际,云顶新耀开始着手打造商业化团队,主要聚焦抗感染及肾科疾病领域。截至去年中,商业团队有约138名成员,包括销售、营销、市场准入、医学事务、渠道及商业卓越的员工。同时也与中国领先的多个药品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国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重庆医药、上药控股等企业。 出色的选品眼光 云顶新耀的成功背后,依托的是康桥资本强大的资本能力,现有的12款研发管线中,有10款来自授权引进。为了降低引进后无法上市带来的资本沉没风险,云顶新耀在引进时已规避早期管线,选择已经在欧美进入临床后期的管线进行布局。 其中,耐赋康是云顶新耀2019年从Calliditas Therapeutics(CALTX.STO)引进的管线,以首付款1,500万美元加上1.0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获得大中华地区和新加坡的开发以及商业化权利。Calliditas已推进该药物于2021年12月在美国上市,2022年7月在欧盟获批。伊曲莫德则是云顶新耀2017年以首付款1,200万美元购入的新药,这款药物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权益被跨国药企辉瑞(PFE.US)收入囊中,去年10月已经获美国FDA批准上市,被市场调研机构Evaluate列为2023年十大重磅新药。 此外,云顶新耀于2022年还将一款从吉利德引进的药物Trodelvy反向授权给吉利德(GILD.US),2019年4月买入Trodelvy时,云顶新耀支付的首付款仅为6,500万美元,而此次转手赚得超过3亿美元差价。该交易在2023年一季度完成,云顶新耀收到合计3.14亿美元的费用,让公司拥有更稳健的财务状况,截至2023年中,其拥有25.4亿元的现金储备。 按预期收入计算,云顶新耀的市销率约为42.5倍,远高于同属授权引入药企再鼎医药(ZLAB.US;9688.HK)的8.7倍,显示前者颇受投资者欢迎。在去年上半年实现收入 890 万元,到全年总收入增至最高1.26亿元,显示云顶新耀的商业化回报增长之快。但值得留意的是,销售启动的同时,也意味着相关开支骤增,对于这家去年上半年仍有4.23亿元亏损的公司来说,何时能实现收支平衡,仍需投资者长期关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s biopharma company has marked out a path to profitability by licensing its drug expertise and antibody platforms to partners such as Pfizer.

和铂医药达成巨额合作 依靠对外授权扭亏为盈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 重点: 和铂医药与跨国药企辉瑞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的营收同比增长逾48%   莫莉 当中国医药创新行业还处在融资寒冬之际,有些企业已经凭出色的业绩走出困局,实现自我造血。上周五,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合作,诺纳生物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过,消息公布后,和铂医药的股价却大幅跳水,消息公布当日下跌7.3%,下一个交易日继续下挫超过8%。的确,和铂医药从该合作中获得5,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在中国药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出海项目中,未算高价交易。同一周内,百利天恒(688506.SH)与百时美施贵宝(BMY.US)达成的一项双抗ADC授权合作,从中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逾80亿美元的总付款。相比之下,和铂医药的合作金额成了“小巫见大巫”。 可是,和铂医药的合作方Seagen是ADC领域的资深玩家,由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天价收入麾下。和铂医药能与Seagen达成合作,亦是对其研发能力的肯定。为何市场并不买单,股价不涨反跌呢?或许因为和铂医药的股价提前上涨,已经将利好预兑现。在合作消息公布前,和铂医药在并无任何好消息的情况下,曾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高达25.5%。 和铂医药此次对外授权的,是一款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Seagen将获得该药物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临床前数据显示,该药物在体内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药效性和安全性,已经于2023年8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达成合作的诺纳生物,是和铂医药成立于2022年11月的全资子公司,凭借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已有多项合作订单,不仅与mRNA行业新锐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亦与美国Dragonfly Therapeutics、Mythic Therapeutics等企业以及华盛顿大学等诸多全球学术机构签下合作订单。和铂医药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诺纳生物在手的生物合作项目有30多个,其中20多个项目是今年新增。 扭亏为盈 目前,和铂医药手头仍然没有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境况已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和铂医药不仅将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1093.HK)子公司,亦结束了一款重要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还将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6,193万元亏损。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实现营收约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分子许可费同比增长45.8%至3,950万美元,主要归因于授权及合作协议的预付款及里程碑收入增加;研究服务费及技术许可费,也从上年同期的50万美元增至150万美元。 今年2月,和铂医药与Cullinan Oncology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转让HBM7008在美国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铂医药去年转让的巴托利单抗今年亦有一系列研发进展,今年3月巴托利单抗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研究结果公布,6月巴托利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和铂医药也因此获得里程碑付款。 管线转让也让临床试验投资减少,和铂医药得以“轻装上阵”,研究和开发成本也从去年上半年的8,360万美元,大幅减少至今年同期的2,840万美元。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盈利291万美元,远胜去年上半年的7,308万美元亏损。 不过,对外授权合作后续能否持续为公司带来收入,仍然取决于临床试验的进展结果以及合作方的项目管线调整情况。今年以来,基石药业(2616.HK)、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等多间创新药企的出海项目遭遇“退货”,影响后续收入。和铂医药12月初亦公布,由于巴托利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延期,将撤回巴托利单抗的BLA,预期于2024年上半年重新提交BLA,影响后续销售收入分成。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但是,和铂医药估值不高,市销率仅1.8倍,同样提供专有技术平台、深耕ADC领域的未盈利药企科伦博泰(6990.HK)当前的市销率却高达9.4倍。随着和铂医药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公司有望持续获得收入,或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冠疫情退潮 石药mRNA疫苗生不逢时?

石药集团的SYS6006是中国大陆首款获批的mRNA疫苗,但这一创新产品的上市并未带给投资者信心 重点: 由于欠缺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加上上市速度被质疑过急,冲淡了石药mRNA新冠疫苗获批的利好消息 随着大多数国民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疫情已趋于温和,mRNA疫苗的市场空间急剧萎缩,前景难被看好   斯年 2022年营收上涨,重磅新冠mRNA疫苗获批上市,股价却迎来大跌。石药集团有限公司(1093.HK)或许未预计到,两个看似利好的消息,投资者却表现得如此悲观。 3月22日,石药集团发布公告,表示经国家药监局组织论证同意,旗下新冠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在中国紧急使用。这宗本来是中国大陆地区mRNA疫苗“从0到1”获批的里程碑事件,却让石药的股价在翌日大挫7.3%至7.74港元,市值降至900亿港元(192亿元)边缘。 事实上,随着大多数中国人口都接种过新冠疫苗,加上官方在去年12月初解除一系列严格的防疫举措后,新冠疫情没有再出现大规模暴发,疫苗市场空间随即急剧萎缩,投资者的负面反应委实不足为奇。 石药是一家集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药企,旗下产品众多。据公司官方网页显示,其销售过亿元的单品就有36个,覆盖多个疾病领域。 在mRNA新冠疫苗宣布获批使用的同一日,石药发布了去年业绩,过去一年,集团整体收入增加11%至309.37亿元,其中成药业务营收同比增长8.1%至245.2亿元,原料产品营收上升16.5%至44.5亿元。 临床试验不足一年 神经系统和抗肿瘤产品是集团营收的主力。根据财报,该公司去年在神经系统领域的产品营收最高,达到81.1亿元,同比增速依然达到7.5%:抗肿瘤领域药物收入则下降3.8%,贡献营收74.2亿元。 石药的研发管线众多,而且持续有新产品推出,去年上市的新药包括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多恩达,以及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克必妥。此外,该公司还有多款仿制药在中国官方的集中采购获选,带来新的收入贡献,亦使产品结构更为均衡。 至于最令市场关注的,始终是其新冠病毒mRNA疫苗SYS6006获纳入紧急使用,这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获得紧急授权使用的mRNA疫苗产品。 根据石药披露的信息,SYS6006是在2022年4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应急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完成了I、II期和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证明了其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 序贯加强所指的,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接种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国民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当中以国药(1099.HK)和科兴(SVA.US)的灭活疫苖,以及康希诺(6185.HK; 688185.SH)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为主,对mRNA路线的新冠疫苗而言,序贯接种效果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 石药指出,在疫情期间开展的4,000宗序贯加强免疫临床研究中,以重组蛋白疫苗为对照,观察加强接种后7至28天,SYS6006的保护效力为70.2%,到14至28天时,其保护效力更升至85.3%。此外,在两剂或三剂灭活疫苗基础上接种一剂SYS6006,对包括OmicronBA.5、BF.7等在内的病毒株,都有很好的交叉中和作用。 疫情缓和影响需求 然而,这一创新产品的快速上市,却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忧。首先,该疫苗至今尚未完成重要且规模最大的III期临床试验,欠缺大规模试验和过于快速的上市速度,恐招致外界对其真实效果的质疑;另外,即使这款疫苗安全有效,在全球新冠疫情退潮的背景,其市场空间非常有限。 作为疫苗的创新技术路径,辉瑞(PFE.US)联手BioNTech(BNTX.US)、以及莫德纳(MRNA.US)独自研发的mRNA疫苗在新冠疫情期间分别上市,点燃市场热情,例如辉瑞财报显示,其新冠mRNA疫苗在2022年为公司贡献了378亿美元(2,600亿元)营收,占其总营收近四成。 但两款海外上市的mRNA疫苗,至今未能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20年3月,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曾向BioNTech支付数千万美元的许可费,获得大中华地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复必泰疫苗的权益,但三年过去,该疫苗却仅仅进入了港澳及台湾地区。 因此,中国内地企业研发新冠mRNA疫苗始终热情不减,众多新老药企及疫苗企业纷纷入局。布局较早的艾博生物在2021年先后获得逾7亿美元和3亿美元融资,估值已突破200亿元。而在今年,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300142.SZ)与国药中生均先后发布旗下新冠mRNA疫苗的进展。不过,作为“后来者”的石药却成功夺得mRNA头筹,SYS6006临床试验不到一年就火速获批。 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随着全球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疫情趋于平稳,包括mRNA在内的新冠疫苗的市场空间已经急剧萎缩。例如去年营收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辉瑞已经下调今年的业绩指引,预计营收为670亿至710亿美元,而下调原因完全来自于新冠产品的预期收入将会下滑;中国疫苗企业康希诺更因为新冠疫苗市场开始萎缩,去年业绩已由盈转亏,股价从2021年450港元的巅峰下跌近九成。 由此可见,尽管石药的mRNA疫苗上市,对该公司和中国疫苗发展有突破性意义,但对于市场而言,其整体前景很难被看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对外授权订单缩水 复宏汉霖“出海”遇阻?

这家创新药企业的一项授权合作的最高收入将会减少,为股价带来负面影响 重点: 由于开发成本大幅上涨,复宏汉霖的一张许可收入订单收入,减少了最多1,100万美元 对外授权交易中途出现变故并不罕见,但可能会影响市场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信心,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 莫莉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内卷”严重,把已经开发的药物对外授权(License-out)成为许多药企的新出路,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不仅有望拓展海外市场,也让商业化收入有限的创新药企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然而,当授权合作推进不顺时,创新药企的预期收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上周三晚间,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696.HK)发表公告,表示公司此前与亿胜生物(1061.HK)在2020年10月达成的药物对外授权合作协议有所变动,双方原本就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眼用注射液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治疗进行开发合作,亿胜同时获得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及眼科治疗领域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但是,由于临床试验等相关成本增加等因素,双方将开发成本的上限调整为5,500万美元(3.8亿元),对比原协议约定的3,000万美元,涨幅达83%。 由于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成本由复宏汉霖与亿胜按照20%、80%的比例分别承担,根据新的协议,复宏汉霖收到的研发里程碑付款总额,将从最多2,500万美元缩减至最多2,300万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也同时缩水了900万美元。 换言之,复宏汉霖从这项合作中可以收到的最高收入,将从原本的6,400万美元减少到5,300万美元,合计减少了1,100万美元。该消息公布后,复宏汉霖在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下挫,累计跌幅达5.7%。 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2196.HK)旗下的创新药企业,于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以研发生物类似药起步,同时自主开发PD-1及PD-L1等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产品进入收成期 事实上,复宏汉霖已经进入稳定收成期,在中国上市了5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分别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与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其中,前四款为全球热门的生物类似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则为创新药。 作为一间创新药企,复宏汉霖的商业化节奏相当稳定。在中国上市的五款产品陆续有新的适应证获批,销售空间不断扩大。同时,复宏汉霖也有产品成功“出海”,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于2020年7月获得欧盟委员会获批上市,2月14日,复宏汉霖公告称,该产品在美国递交的上市许可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 回顾去年上半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约12.89亿元,同比大增103.5%,期内亏损收窄36%至2.52亿元,主要由于核心产品陆续商业化上市,而且销量不断扩大。期内,核心产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8亿元,同比增长约178%,海外销售收入约1,250万元,海外授权许可收入约240万元。 药物对外授权也是复宏汉霖的重要收入来源,授权合作带来的首付款、里程碑和许可费,为公司提供持续的现金收入。2022年上半年度,复宏汉霖与美国药企Organon(OGN.US)、巴基斯坦药企Getz Pharma、巴西药企Eurofarma以及雅培(ABT.US)分别就不同产品达成商业化合作,以便拓展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等亚非欧及拉美地区等新兴市场。其中,复宏汉霖与Organon签署的授权许可及供货协议,让复宏汉霖可以获得最高5.4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其中7,300万美元为交易首付款。 药企合作频终止 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授权许可交易中途出现变故的情况并不罕见。据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去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终止的医药授权合作交易共有72笔,其中超过85%为创新药项目,例如辉瑞(PFE.US)终止了2019年引进的心血管及血脂药物Vupanorsen的研发合作,向合作方Ionis  Pharmaceuticals(INOS.US)缴付的2.5亿美元的首付款打了水漂。 药企终止授权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监管审批不顺利、开发进度不如预期,或者是公司研发管线调整。以信达生物(1801.HK)为例,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的中国境外独家权利在2020年授权给礼来公司(LLY.US),但是在完成海外临床试验后,FDA在2022年3月拒绝了信迪利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同年12月,礼来终止与信达的合作,并归还信迪利单抗的所有海外权益。此外,信达生物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授权给药企Coherus(CHRS.US)之后,也在两年后中止了合作。 对创新药企而言,成熟产品能与第三方授权合作,是研发实力获得同业认可的重要证明。可是产品遭遇“退货”后,不仅公司未来收入受到影响,也让市场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产生质疑。2月15日晚,诺诚健华(9969.HK; 688428.SH)公布与渤健(BIIB.US)的授权合作告吹,其港股翌日大挫27.34%、A股也下跌18.37%。 复宏汉霖此次授权合作的订单缩水,主要原因与研发费用上涨有关,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有限。从估值来看,复宏汉霖的市销率仅2.9倍,远低于同行信达生物的市销率12倍,显示其市场价格偏低。复宏汉霖现金流充足,整体业绩尚算平稳,董理层也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吸引市场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