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ly floated biotech can boast big-name backers and counts more than a dozen biopharma heavyweights among its customers, but it is still awash with red ink.

“AI制药第一股”登场 晶泰科技盈利前景未明

全球收入排名前20的生物制药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户,其股东背景星光熠熠 重点: 过去三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66.7%,显示良好的业绩增长前景 晶泰科技的客户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每年约有超过三成客户流失    莫莉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AI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亦深深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AI制药重新成为热门赛道。中国AI制药赛道的头部选手晶泰科技(2228.HK),作为首家循港交所上市规则18C申请上市的专特公司、也是港股的“AI制药第一股”,获得投资者的支持,首日上市开高2.1%,中午收盘升幅更扩大至12.3%。 晶泰科技的热度从招股期间就已凸显,接获超额申购102倍,在景气度一般的香港新股市场中,表现堪称优异。晶泰科技以5.23港元定价,集资约9.9亿港元,上市市值约179亿港元,满足未商业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市值达100亿港元的要求。 于2015年成立的晶泰科技,主要业务是通过量子物理的计算、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技术,为制药及材料科学行业提供研发解决方案及服务。招股书显示,全球收入排名前20的生物制药公司中,有16家是晶泰科技的客户,公司还与辉瑞(PFE.US)、强生(JNJ.US)及德国默克集团(MRK.US)等很多世界领先的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晶泰科技的业务有两大板块,其一是药物发现业务,主要指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其核心平台包括ID4智能化药物发现平台和XupremAb抗体研发平台,从合作项目中,晶泰科技可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或特许权使用费等。其二是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例如:包括药物晶体形式筛选、晶体结构解析到结晶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固态研发服务,以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为制药及材料科学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客户提供标准或定制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2021至2023年,晶泰科技的收入分别为6,280万元、1.33亿元及1.74亿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6.7%。这离不开2023年5月晶泰科技与跨国制药企业礼来(LLY.US)达成的大笔合作订单,根据协议,晶泰科技利用其特有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 ID4Inno识别潜在候选药物,礼来将负责这些候选药物的临床和商业开发过程,这个超级订单的预付款和里程碑收益最高可达2.5亿美元,是中国AI制药单个药物研发管线金额最高的合作。 在2023年,晶泰科技的药物发现业务和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业务,分別贡献了8,773万元和8,669万元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药物发现业务中,约九成的收入来自于“被投资方客户”,即客户以股权交换而非现金支付的方式向晶泰科技付费。这种EFS(Equity for service)模式在医药外包(CXO)行业并不鲜见,维亚生物(1873.HK)就曾以该模式投资多家初创企业,但是当行业遇冷,公司手持的股份估值大跌,就会拖累业绩表现。晶泰科技在招股书透露,公司已经围绕上下游关键产业链和技术孵化和投资了数家创新型公司。 招股书显示,晶泰科技上市集资所得,约75%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包括升级基于量子物理的综合技术平台,构建生物医学垂直领域生成式AI模型、招聘人才等;约15%用于提升国内外商业化能力;另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业绩隐忧 作为AI制药的头部企业,晶泰科技在上市前已经完成了8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7.32亿美元,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在2021年7月进行,投后估值达到19.68亿美元。在AI概念加持下,晶泰科技股东星光熠熠,腾讯 (700.HK)是公司主要股东,上市前持股比例为13.7%,红杉中国、软银愿景基金、中国生物制药(1177.HK)、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US)等亦有份投资。本次上市更引入了8名基石投资者,包括恒基地产(0012.HK) 联席主席李家杰、百奥赛图(2315.HK) 、国盛资本等合共认购约3.4亿港元等值股份。 虽有大量明星股东加持,但晶泰科技的盈利似乎仍遥遥无期。过去三年,其亏损净额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及19.14亿元。其中,公司的同期研发开支分别为2.14亿元、3.59亿元和4.8亿元,反映成本快速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晶泰科技的客户留存率似乎不算很高,在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有75名、120名及187名客户,同期的客户留存率分别约为67.5%、51.4%及64.9%,说明每年有约30%的客户流失。相比之下,CXO行业的龙头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的前十大客户留存率高达100%,用户粘性极高。 在AI制药赛道中,可与晶泰科技相提并论的,是准备冲击港交所上市的英矽智能,这间公司于2022年8月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为8.95 亿美元,远低于晶泰科技的市值。AI制药概念的确具有强大吸引力,但是当二级市场对盈利无期的生物科技企业信心渐失之际,投资者亦需要谨慎观望晶泰科技的业绩前景。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