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G Duty-Free recovery is still clouded due to weak consumer sentiment

成本虽减消费下滑 中免复苏仍待观察

中国中免去年业绩重拾增长动力,但今年首季度的表现却有点停滞不前,市场忧虑内地消费前景 重点: 中免首季度盈利仅增长不足1%,收入更按年跌近一成 业绩公布前,管理层又再出现变动   刘智恒 中国中免的曙光是否稍纵即逝?又或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年初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公布2023年业绩快报时,收入及盈利分别按年增长24%及33.5%,加上去年底公布与国内机场达成的减租协议,均对中免利好,市场对公司股价的未来走势,似又燃起了希望。 毕竟中免在2022年高峰时,每股高见280港元,市值近5,790亿港元,但不到两年间股价插水近七成半,蒸发近4,300亿港元,众多投资者高位被绑,当看见去年业绩有可观增长时,大家期望或股价能迎来一轮复修,甚至可以重拾失地。 首季业绩乏亮点 然而近日中免公布的首季度业绩快报,似乎情况又不如想像般乐观,盈利按年增长只有0.33%至23亿元,收入更不升反跌,按年跌近一成至188亿元,毛利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则上升3.95个百分点至32.7%。 集团的生意额下跌,但盈利得以保持,很明显是减省了成本,这全赖去年底与机场达成减少分成协议的结果。 根据新协议,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上海虹桥、浦东机场对中免商城的提成比例,分别由47.5%、43.5%、42.5%调整至18%至36%之间。综合计算,平均分成比例约在20%至25%,较原有比例大幅下降。另外,租金保底费亦同时下调,首都机场由每年约30亿元降至不到6亿元;上海两机场由原来的年均约61亿元,降至年均约7亿元。 由于分成的比例是今年1月实施,即是在首季度业绩上已可反映,相信若非大幅度下调分成比例,中免很大机会首季盈利按年出现倒退。 消费单价滑落 海南岛在政策扶持下,免签证国家不断增加,中免在海南岛深耕六年,省内有六家离岛免税店,包括全球前两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拥有绝对优势,但中免仍然未能提升收入,怪不得让市场失望透顶。分析问题,结论很大机会只有一个,就是内地的消费力的下降,特别是奢侈品。 据海口海关统计,今年2月10日至1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24.9亿元,购物人数近29.8万人次,人均消费8,358元。与2023年春节假期相比,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增长近六成,购物人数增长近九成,可客户单价竟下滑了16%。 中免公布首季业绩快报后,股价接近原地踏步,之后几天更接连下跌,全周跌8.3%至68.2港元,可见市场对公司的表现有一定保留,暂时也不敢寄以厚望。多家投资银行都将中免的目标价下调,反映投行也对公司的前景仍然审慎。 投行纷降目标价 建银国际指中免的收入及盈利率增长较慢,将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下调17%及22%,目标价由105港元下调至94港元。麦格里在审视中免首季业绩后,将今年至2026年的期内纯利预测下调0.8%至1%,目标价由116港元降至115港元。 大和看得最淡,认为人均消费下跌将影响中免表现,将其评级由"买入"调低至"跑赢大市",目标价由135港元大幅调降至80港元。 事实上,部份市场人士对中免2023年业绩表现也过分乐观,若细心留意,去年业绩的理想,除本业增长外,很大程度来自公司的其他收入,当中包括利息收入、汇兑损益及政府补助。此部分由2022年度的4.2亿元,增至去年的14.9亿元,按年增逾两倍半。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新增大额定期存款,让利息收入随之大增所致。 市场另一关注点,是过去一年中免管理层频频更替,公司在公布首季业绩的前一周,发公告表示总经理王轩因工作调整,已申请辞去职务。 去年2月,彭辉卸任董事长后由李刚上任,岂料不到九个月,李刚突然病逝,由王轩出任主席。作为长线投资者,对于管理层频频变动十分关心,怕会对公司的发展方针有影响,并需要时间观察新管理者的表现。 综合分析,中免虽能大幅压缩成本,但未来还看内地经济及消费力的走向,现在只是首季情况,暂难下确切定论,投资者可续观望,看接下来的季度表现。另外,内地政府或许会续有政策利好海南岛或免税品店,而中免的受惠情度会有多大,也是需要注意,然后再作出进一步决定。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K Old Buildings

香港旧楼林立 重建问题迫在眉睫

刘智恒      ▷ 香港      千幢大楼已届70高龄 香港旧楼林立,截至2020年,楼龄达70年的旧楼约1,000幢,达50年的更达12,500座,重建问题迫在眉睫。香港政府除透过市区重建局去进行都市更新外,亦倚赖私人发展商的收购重建。然而,由于许多旧楼业权分散,要成功统一十分困难,政府最近向立法会提交修例草案,建议降低旧楼“强拍”申请的门槛,由现时收购八至九成,按不同物业及楼龄而放宽到六成半,即只要收购旧楼业权至65%,就可以向政府申请在公开市场强制拍卖。 对发展商来说,放宽收购成数要求可以大大增加成功机会。我们认为,市区旧楼问题严峻,若有方法加快重建步伐,对社会及民生也有好处。不过,现时楼市疲弱,发展商对收购旧楼重建的意欲大减,即使新例通过,发展商也不愿贸然冒进,因看不透未来楼市前景,发展商担心楼价持续下跌,重建项目随时要损手,即使楼价持平,他们花几年时间去重建发展,在高息环境下亦不化算。 信置投长沙地博捞底 本财政年度政府招标的土地经过六次流拍后,大屿山长沙东涌道的低密度住宅地,终成功由信和置业(0083.HK)投得,作价近2.04亿港元,每方呎楼面地价2,492港元,属市场估值2,370至5,000港元的下限,而且信置是唯一入标者,反映发展商仍对未来楼市相当审慎。 根据资料,是次的成交呎价,是七年半以来最低的住宅土地成交价。不过,这幅土地位置较偏远,发展规模有限,可建总楼面面积约8.2万方呎,预计建110个单位,实际的代表性未必全面。姑勿论如何,以信置的规模,只花两亿元买入作土储及试市场水温,亦属便宜,即使楼价再下跌,对集团影响有限。 新世界大执位有玄机 新世界集团近期就继任人问题引起市场话题,主席郑家纯表示仍在物色接班人,近日旗下公司又有变动,郑家纯长子郑志刚原任新创建(0659.HK)执董,现调任为非执董,新创建的行政总裁马绍祥亦辞任,转而担任新世界发展(0017.HK)首席营运总裁。至于郑家二公子郑志明,亦是现任新创建执董,将出任新创建的联席行政总裁。 由于郑志刚续任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市场估计,郑氏家族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各分予一位儿子管理,将两人的权责划清,大儿子续掌舵新世界发展,二儿子就专职掌管新创建,各主理一家公司,可以减少争拗,又可看看不同公司在两人管治下,那间做得更出色,到时或许会决定继任人谁属。 ▷ 內房      碧服盈警股价急插水 内房债务挥之不去,房企的负债更连累旗下公司,碧桂园服务(6098.HK)发盈警,指因要为关联方(外界估计是碧桂园)的应收款减值拨备,以及为商誉与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料今年净利润将减少约32亿至41亿元。受到消息影响,碧服股价翌日一度跌近13%至6.05港元。 我们估计,碧服受关联方所拖累的事件只属冰山一角,市场有多家房企旗下的物管公司也在港上市,当母公司债务纒身自顾不暇时,随时会拖累物管公司的收益,甚至要为之前双方的生意往还作出减值或拨备。极端例子是之前中国恒大(3333.HK),动用旗下的恒大物业(6666.HK)逾百亿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结果被揭发而受港交所谴责。 海口放宽规管救楼市 内地房产市场经过一轮政策刺激后,销售又再归于平淡,多个省市政府因应当地情况,都酌量调整规限,希望可以盘活市场。据悉海南省海口市住建部,近日向当地房企口头转达政策变化,调整核心区限购、取消离异限购及企业购买住宅限制等。 海南省于2018年时实施全城限购,当时被视为最严厉的限购政策,现时将规限放宽,反映楼市情况确实十分不济。不过,我们认为现时楼市疲不能兴,即使放宽部分措施,实际效力有限。毕竟市场供应实在太多,楼价正陷入下行螺旋,加上市民担心房企能否交楼,影响购买意欲。人们买楼的心态就如是,“愈升愈要去抢,愈跌愈没有人买”,除非跌至一个极度便宜水平。情况一如香港97年后,至2003年楼价累跌七成,才陆续吸引买家入市。 ▷ 咏竹坊文章      港产独角兽成功故事 《咏竹坊》报道港产独角兽Klook的成功故事,公司由三位年轻人于2014年成立,主要经营网上旅游及体验平台,期间获多轮融资,投资者星光熠熠,包括有红杉、高盛,软银愿景等大型基金。Klook今年的销售额高达30亿美元,并首次获得盈利,预计会在美国或香港上市,市场估计集资3至5亿美元。 Klook受港人注目,皆因香港近年甚少有创意而做得成功的企业,而且是港人一手一脚成立,具有一定代表性。不过,我们看见旅游平台强手环伺,内地有攜程(9961.HK, TCOM.US)、途牛、飞猪,外地亦有Expedia及Tripadvisor,还有台湾的KKDay,Klook要突围而出并不容易。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后,亦提到会加强产品、拓展KOL社群,以及会开拓人工智能服务。Klook能否应对竞争日烈的挑战,尚待时间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