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tchmed has reported sharply reduced profits, coming off an exceptionally high base last year, but sales of its key cancer medicine are acceler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和黄医药销售佳 海外市场成亮点

虽然和黄医药净利润同比大降84.7%,但在没有新对外授权合作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分成维持盈利,实属不易 重点: 呋喹替尼海外销售额增长势头强劲,令和黄医药二季度在美国的销售额环比增速达52.56% 公司未来经营的重点将以创新药为主,或将剥离旗下主营中医药制造和销售业务   莫莉 在众多选择“出海”的中国医药企业中,在千禧年已成立的港资药企和黄医药(中国)有限公司(HCM.US; 0013.HK)可谓弄潮儿,核心产品呋喹替尼(Fruzaqla)不仅先后成功获得美国和欧盟医药监管部门的准入许可,呋喹替尼等产品的商业化权益,也早早地对外授权(license out)予多间跨国医药巨头。 7月31日,和黄医药发布了今年中期财报,虽然净利润同比大降84.7%,但在没有新对外授权合作的情况下,依靠国内外市场的销售分成,仍然维持2,580万美元盈利,实属不易。这是因为作为基数对比的2023年上半年,和黄医药曾录得1.69亿美元净利润,当中包括了武田制药(4502.JP)为获取呋喹替尼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商业化和生产独家权益,而支付的2.59 亿美元首付款,在剔除合作收入后,和黄医药在去年上半年其实仍是净亏损状态。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和黄医药的营收为3.1亿美元,肿瘤业务综合收入1.69亿美元,当中产品销售收入1.28亿美元,同比增长64%,武田制药支付的首付款、里程碑及研发服务收入3,380万美元,同比大减87%。此外,和黄医药在中国内地还拥有庞大的药品营销及分销网络,为第三方制药公司提供服务,这类业务在上半年贡献收入1.37亿美元,由于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处方药分销销售额下降,该分部收入同比下降18%。 在备受关注的肿瘤药板块,和黄医药旗下拥有三大已上市产品,呋喹替尼上半年的海外销售额达1.31亿美元,而国内销售相对疲软,为 6,100万美元。这款核心产品自2018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销售已进入瓶颈期,2021年的市场销售额增速曾高达111%,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已回落至8%。 其余两款产品目前仅在中国市场上市,索凡替尼收入为2,540万美元,同比增加12%;赛沃替尼贡献收入2,590万美元,同比增加18%。索凡替尼在国内获批用于神经内分泌瘤,这款产品的出海准备甚至先于呋喹替尼,早在2019年11月就曾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2021年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但是在2022年5月因美国桥接研究的数据不足而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驳回上市申请,出海之路中断。 虽说此次依靠销售实现中期盈利,但财报公布后,和黄医药的股价却连续两日温和下跌,这或许因为呋喹替尼海外销售增长的利好已提前兑现。7月31日,武田制药发布2024一季度财报,当中披露了呋喹替尼自去年11月美国上市后的销售额,从2023年第三季度至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分别达到22亿日元(1亿元)、78亿日元及119亿日元,最新一季的环比增速达52.56%。因此,作为呋喹替尼研发者的和黄医药股价当日上涨5.8%,但随后公布的财报中国内销售额增速平平,市场情绪又重归平淡。 海外市场成出路 在药品分销业务同比下滑、研发进展不断推进之际,和黄医药上半年能实现盈利,与其大幅控费相关。其中收入成本下降14%至1.8亿美元,销售及行政费用减少15%至5,780万美元,而研发开支更大减34%至9,530万美元,主要是缩减境外管线产品的临床投入,其中欧美的临床和监管费用,从去年上半年的5,560万美元锐减至1,490万美元。努力控制成本后,和黄医药目前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约8亿美元,手头相当充裕。 财报显示,和黄医药未来的经营的重点将以创新药为主,或将剥离旗下主营中医药制造和销售的非合并合资企业上海和黄药业,又表示会持续探索各种出售和合作备选方案。 至于肿瘤药物,和黄医药三款已上市产品均在中国纳入医保,虽说扩大了销售渠道,但进入国家医保药品后价格偏低,同样影响利润。以呋喹替尼为例,一盒21粒5毫克的呋喹替尼在美国定价2.52万美元,而同等数量药品在中国仅约7,541元,反映美国售价高出23倍。今年6月,呋喹替尼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用于治疗经治转移性结直肠癌,这也将继续扩大和黄医药的海外市场。 据财报给出的预测,今年肿瘤板块收入将达到3亿到4亿美元,券商浦银国际的分析师认为,考虑到呋喹替尼的强劲海外销售、严格的运营费用控制,以及下半年里程碑收入显著高于上半年,此前公司预测2025年底实现盈利,有可能提前实现。 当前和黄医药的市销率约5.6倍,同样走入美国市场的的君实生物(1877.HK)的市销率约7.3倍,显示和黄医药估值处于行业中下水平。随着呋喹替尼在海外进一步拓展,公司有望进入稳定收成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is biopharma company has marked out a path to profitability by licensing its drug expertise and antibody platforms to partners such as Pfizer.

和铂医药达成巨额合作 依靠对外授权扭亏为盈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 重点: 和铂医药与跨国药企辉瑞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的营收同比增长逾48%   莫莉 当中国医药创新行业还处在融资寒冬之际,有些企业已经凭出色的业绩走出困局,实现自我造血。上周五,和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布,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子公司Seagen达成一项对外授权合作,诺纳生物将获得5,300万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达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过,消息公布后,和铂医药的股价却大幅跳水,消息公布当日下跌7.3%,下一个交易日继续下挫超过8%。的确,和铂医药从该合作中获得5,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在中国药企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出海项目中,未算高价交易。同一周内,百利天恒(688506.SH)与百时美施贵宝(BMY.US)达成的一项双抗ADC授权合作,从中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逾80亿美元的总付款。相比之下,和铂医药的合作金额成了“小巫见大巫”。 可是,和铂医药的合作方Seagen是ADC领域的资深玩家,由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天价收入麾下。和铂医药能与Seagen达成合作,亦是对其研发能力的肯定。为何市场并不买单,股价不涨反跌呢?或许因为和铂医药的股价提前上涨,已经将利好预兑现。在合作消息公布前,和铂医药在并无任何好消息的情况下,曾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高达25.5%。 和铂医药此次对外授权的,是一款特异性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Seagen将获得该药物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临床前数据显示,该药物在体内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药效性和安全性,已经于2023年8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达成合作的诺纳生物,是和铂医药成立于2022年11月的全资子公司,凭借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双抗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从发现到临床研究审批的完整临床前药物开发服务。 诺纳生物成立不久,已有多项合作订单,不仅与mRNA行业新锐莫德纳(MRNA.US)达成合作,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亦与美国Dragonfly Therapeutics、Mythic Therapeutics等企业以及华盛顿大学等诸多全球学术机构签下合作订单。和铂医药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诺纳生物在手的生物合作项目有30多个,其中20多个项目是今年新增。 扭亏为盈 目前,和铂医药手头仍然没有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境况已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和铂医药不仅将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转让给石药集团(1093.HK)子公司,亦结束了一款重要产品的III期临床试验,还将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转让给了药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药明海德,带来6,193万元亏损。 今年上半年,凭借多项对外授权以及提供研发服务,和铂医药实现营收约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48.4%。其中,分子许可费同比增长45.8%至3,950万美元,主要归因于授权及合作协议的预付款及里程碑收入增加;研究服务费及技术许可费,也从上年同期的50万美元增至150万美元。 今年2月,和铂医药与Cullinan Oncology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转让HBM7008在美国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铂医药去年转让的巴托利单抗今年亦有一系列研发进展,今年3月巴托利单抗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III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研究结果公布,6月巴托利单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和铂医药也因此获得里程碑付款。 管线转让也让临床试验投资减少,和铂医药得以“轻装上阵”,研究和开发成本也从去年上半年的8,360万美元,大幅减少至今年同期的2,840万美元。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盈利291万美元,远胜去年上半年的7,308万美元亏损。 不过,对外授权合作后续能否持续为公司带来收入,仍然取决于临床试验的进展结果以及合作方的项目管线调整情况。今年以来,基石药业(2616.HK)、百济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等多间创新药企的出海项目遭遇“退货”,影响后续收入。和铂医药12月初亦公布,由于巴托利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延期,将撤回巴托利单抗的BLA,预期于2024年上半年重新提交BLA,影响后续销售收入分成。 从卖厂卖管线断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铂医药依靠的是多项对外授权合作和抗体技术平台。但是,和铂医药估值不高,市销率仅1.8倍,同样提供专有技术平台、深耕ADC领域的未盈利药企科伦博泰(6990.HK)当前的市销率却高达9.4倍。随着和铂医药合作项目的逐步推进,公司有望持续获得收入,或会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对外授权订单缩水 复宏汉霖“出海”遇阻?

这家创新药企业的一项授权合作的最高收入将会减少,为股价带来负面影响 重点: 由于开发成本大幅上涨,复宏汉霖的一张许可收入订单收入,减少了最多1,100万美元 对外授权交易中途出现变故并不罕见,但可能会影响市场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信心,不利于拓展海外市场 莫莉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内卷”严重,把已经开发的药物对外授权(License-out)成为许多药企的新出路,这种“借船出海”的方式不仅有望拓展海外市场,也让商业化收入有限的创新药企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然而,当授权合作推进不顺时,创新药企的预期收益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上周三晚间,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696.HK)发表公告,表示公司此前与亿胜生物(1061.HK)在2020年10月达成的药物对外授权合作协议有所变动,双方原本就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眼用注射液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治疗进行开发合作,亿胜同时获得该产品在全球范围及眼科治疗领域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许可。但是,由于临床试验等相关成本增加等因素,双方将开发成本的上限调整为5,500万美元(3.8亿元),对比原协议约定的3,000万美元,涨幅达83%。 由于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发成本由复宏汉霖与亿胜按照20%、80%的比例分别承担,根据新的协议,复宏汉霖收到的研发里程碑付款总额,将从最多2,500万美元缩减至最多2,300万美元,销售里程碑付款也同时缩水了900万美元。 换言之,复宏汉霖从这项合作中可以收到的最高收入,将从原本的6,400万美元减少到5,300万美元,合计减少了1,100万美元。该消息公布后,复宏汉霖在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下挫,累计跌幅达5.7%。 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2196.HK)旗下的创新药企业,于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以研发生物类似药起步,同时自主开发PD-1及PD-L1等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产品进入收成期 事实上,复宏汉霖已经进入稳定收成期,在中国上市了5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分别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与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其中,前四款为全球热门的生物类似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则为创新药。 作为一间创新药企,复宏汉霖的商业化节奏相当稳定。在中国上市的五款产品陆续有新的适应证获批,销售空间不断扩大。同时,复宏汉霖也有产品成功“出海”,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于2020年7月获得欧盟委员会获批上市,2月14日,复宏汉霖公告称,该产品在美国递交的上市许可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 回顾去年上半年,复宏汉霖实现营业收入约12.89亿元,同比大增103.5%,期内亏损收窄36%至2.52亿元,主要由于核心产品陆续商业化上市,而且销量不断扩大。期内,核心产品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在中国的销售额约为8亿元,同比增长约178%,海外销售收入约1,250万元,海外授权许可收入约240万元。 药物对外授权也是复宏汉霖的重要收入来源,授权合作带来的首付款、里程碑和许可费,为公司提供持续的现金收入。2022年上半年度,复宏汉霖与美国药企Organon(OGN.US)、巴基斯坦药企Getz Pharma、巴西药企Eurofarma以及雅培(ABT.US)分别就不同产品达成商业化合作,以便拓展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等亚非欧及拉美地区等新兴市场。其中,复宏汉霖与Organon签署的授权许可及供货协议,让复宏汉霖可以获得最高5.41亿美元的潜在收入,其中7,300万美元为交易首付款。 药企合作频终止 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授权许可交易中途出现变故的情况并不罕见。据Nextpharma数据库统计,去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终止的医药授权合作交易共有72笔,其中超过85%为创新药项目,例如辉瑞(PFE.US)终止了2019年引进的心血管及血脂药物Vupanorsen的研发合作,向合作方Ionis  Pharmaceuticals(INOS.US)缴付的2.5亿美元的首付款打了水漂。 药企终止授权合作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监管审批不顺利、开发进度不如预期,或者是公司研发管线调整。以信达生物(1801.HK)为例,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的中国境外独家权利在2020年授权给礼来公司(LLY.US),但是在完成海外临床试验后,FDA在2022年3月拒绝了信迪利单抗的新药上市申请;同年12月,礼来终止与信达的合作,并归还信迪利单抗的所有海外权益。此外,信达生物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在授权给药企Coherus(CHRS.US)之后,也在两年后中止了合作。 对创新药企而言,成熟产品能与第三方授权合作,是研发实力获得同业认可的重要证明。可是产品遭遇“退货”后,不仅公司未来收入受到影响,也让市场对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产生质疑。2月15日晚,诺诚健华(9969.HK; 688428.SH)公布与渤健(BIIB.US)的授权合作告吹,其港股翌日大挫27.34%、A股也下跌18.37%。 复宏汉霖此次授权合作的订单缩水,主要原因与研发费用上涨有关,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有限。从估值来看,复宏汉霖的市销率仅2.9倍,远低于同行信达生物的市销率12倍,显示其市场价格偏低。复宏汉霖现金流充足,整体业绩尚算平稳,董理层也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吸引市场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