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pite a profit plunge in 2024, Maoyan forecasts turnaround in 2025

去年盈利大插水 猫眼预告今年会转好

2024年中国电影票房按年下跌23%,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猫眼娱乐受影响,但公司预告今年会转佳 重点: 公司预计去年盈利最多下跌逾八成 哪咤票房创纪录,猫眼因而受惠 刘智恒 疫后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出现报复式反弹,防疫措施一旦解除,人们都跑到街上消费,看电影更是最大娱乐,电影票房受带动而大升。然而,当热情过去后,电影票房渐回归正常,加上经济疲弱,人们不愿作无谓消费,2024年电影票房就按年出现逾两成调整。 在此环境下,中国最大的在线电影票务平台猫眼娱乐(1896.HK)自然首当其冲,业务直线下滑。公司发盈警,预计去年的收入将介乎40.5亿元至41.5亿元,较2023年下跌12.8%至14.9%;股东应占溢利更大幅下跌78%至83.5%,至1.5亿元至2亿元。 票房下滑出品失利 公司表示,盈利下滑是内地票房收入下跌,观影人次亦按年下跌22.3%至10.1亿,特别是下半年,电影总票房同比下降35.1%,其在线电影票务因而受到不利影响。 另外,集团深度参与的部分影片票房,表现并不及预期,使娱乐内容业务的盈利按年大幅下降。 至于演出市场的业务则保持增长态势,期内该业务收入及GMV均创历史新高,更远超行业增速。但因这项业务相对占比不高,而上面的两大业务却遭到市场及表现失利影响,导致公司盈利大幅下挫。 然而,猫眼娱乐对今年的情况较乐观,公司指出,今年截至2月26日,全国电影总票房已超过222亿元,而春节档期亦刷新纪录。公司更透露,有份参与发行或出品的影片,包括《时间之子》已定档,而《长安的荔枝》、《得闲谨制》、《水饺皇后》等多部影片也在稳步推进,并择机上映。 猫眼看好今年业绩,很大程度建基于新春票房的表现,而新春票房能创下佳绩,全在哪咤一部电影扛起整个市场。《哪咤之魔童闹海》票房迭创佳绩,不单成为全中国最卖座电影,更打入全球十大票房纪录,成史上最卖座动画电影,目前票房已超140亿元,已等同去年内地电影票房的三分之一。 成功电影的“偶发性” 猫眼娱乐在线上售票的市场占有率达六成,电影票房上升,公司的收入就能水涨船高。但一部哪咤的成功,能否持续下去?市场是否不断有超优质电影出现,并非猫眼可以控制。而且哪咤的空前受欢迎,始终带有“偶发性”或幸运成分,要再创佳续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要再有再一部如此卖座的电影,相信是难中之难。 事实上,疫后的电影票房渐回归正常,从2021年的470亿元,到2022年疫情严峻而跌至300亿元,2023年疫后重启增长至550亿元,去年回调至425亿元,可见电影票房在一个正常的情况下,年度票房也在400至500亿元水平。猫眼作为最大在线票务销售平台,在此水平要取得突破性收入并不容易。 至于猫眼另外的一项主要收入,即电影发行及出品,亦仰赖是否能有爆款的影片,公司实在难以掌握,最终能带来多少收入及盈利,难以预料。特别是电影的成功,很难有一套方程式,虽然若能包含某些元素,例如著名演员、导演及编剧,配以美术布景等,能提高成功率,但现实很多时候并没保证,甚至失败者比比皆是。 经济下滑估值不平 最重要目前经济情况并非理想,人们消费自然会较谨慎,纵使电影一张票价只是区区数十元,但当许多电影上影不久,也可在网上平台观赏,若非特别热爆电影或重要节日档期,在社会经济气氛不理想的情况下,观众也不用心急进场看首轮电影。因此在下沉经济之际,对电影票房亦构成一定的影响。 猫眼娱乐现时的市盈率约9倍,而公司大股东光线传媒(300251)因哪咤原因,股价炒高到达140倍,并不足以参考。考虑到猫眼2024年盈警预期业绩只有1.5至2亿元,即是市盈率将上升至30至40倍,估值不算便宜。而投资猫眼这类电影相关股份,稳定性较低,可预测度较困难,并非长线的机构投资者心头好。 哪咤在电影中说的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在电影相关企业想做到这点,只能说:“太难了”。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xpert corner-Patriotism

当爱国主义成为哪吒脚下的风火轮

爱国主义是一把资本市场的双刃剑,从《哪吒2》到 DeepSeek,这股“东方力量”已经撼动市场,但激情过后,股价能否站稳,仍取决于基本面与全球竞争力    李世达 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在今年春节档期大放异彩,总票房彷彿踏着主角哪吒脚下的风火轮,一路飙向世界之巅,也让近年饱受经济低迷压力的中国百姓,找回久违的民族自豪感。 最新数据显示,这部电影的全球总票房已来到141亿元(19.5亿美元),不仅“碾压”同期上映的《美国队长4》,更超越2021年上映的《蜘蛛侠:英雄无归》,成为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七名。这些成就让这个“拳打蜘蛛侠脚踢美国队长”、年仅三岁的魔童哪吒,俨然成为新的“中国之光”。 其快速增长的票房,主要来自中国民众的“托举”。截至2月28日,该片海外总票房为1.5亿元,仅占该片总票房约百分之一,可以说是靠着中国观众“一己之力”,将哪吒送上封神台。 不少网民在网上留言“百亿有我”,有人进电影院看了十次,还有商人花数十万包场请全村看电影,甚至当电影在港澳地区上映时,不仅当地官员到场观看,更有当地媒体以头版头条高调报道。澳门官员表示,该片成功上映,能够进一步发挥澳门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与作用。这种空前的宣传规模与意义延伸,让这部电影的成绩蒙上一层爱国主义的色彩。 而在资本市场,更能看见这种狂热的量化表现。《哪吒2》的火爆,也让其制作公司光线传媒(300251.SZ)股价狂飙,其股价从年初的9.5元飙升2月14日的历史新高34.73元,狂升2.6倍,而其市盈率已来到夸张的140.6倍。而与动画、电影相关的股票也迎来一波集体上涨。 类似的情况在过去其实并不少见,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强的连结,象是刻印在每个中国人体内的基因内,形成了一股“神奇的东方力量”。 民族自豪感 2021年,运动品牌Nike、Adidas等品牌宣布“不再使用新疆棉”,遭到中国消费者抵制。自事件发生后,两家公司的中国区销售连续七个季度下滑。与之相对的,国产品牌李宁(2331.HK)、安踏(2020.HK)受到热捧,开始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媒体将李宁描绘成对抗西方“抹黑”中国的最前线。 2021年上半年李宁与安踏销量大增50%,远超Nike和Adidas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同年9月,李宁股价来到历史高点104港元,较年初的54港元上涨近一倍。到2023年,李宁市值一度超越Adidas,成为仅次于Nike的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022年10月,李宁在冬季新品走秀中,部分服装设计被指类似日军军服,引发公关危机,抗美英雄瞬间变成媚日狗熊,这让李宁股价在2023年跌去70%,市值蒸发2,000亿港元。 进入2025年以来,内地及香港股市显著回暖,DeepSeek的出现像点石成金一般,引发市场对科技股乃至整体中国资产进行重估。今年以来,电商龙头阿里巴巴股价已上涨56%,小米上涨52%,京东也有21%涨幅,而同期美股标普指数仅上涨1.4%,科技巨头英伟达已下跌近10%。此时正值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之际,中概股的逆势突围显得格外亮眼。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今年1月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仍然低于预期,生产者物价指数更是连跌28个月。DeepSeek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市场信心的提振,它的出现表明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未落后美国太多,而突破美国技术封锁的表现,更让许多投资者掏钱加码中国AI,引发市场的无限憧憬。 这一波中概股大涨,既有技术突破的驱动,也有民族情感的放大,也再一次凸显出这股“神奇东方力量”的威力。不过,爱国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像李宁这样的例子便值得警惕,当市场过度追捧、股价虚高,紧接着的可能是大幅回调,导致许多人高位被套。而如同TikTok、华为的例子,当一家公司中国元素太过凸显时,也可能导致其在国际市场遭遇阻力。 在市场狂热与理性投资之间如何权衡,是一道需要深思的考题。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哪吒2》推升光线传媒 股价上涨三倍后略回吐

光线传媒(300251.SZ)股价周一下跌,打破过去九个交易日上涨三倍多的势头,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大获成功,在春节期间打破多项票房纪录。 光线传媒A股周一下跌14.6%,收29.66元。但即使在下跌后,该股仍比1月24日收盘价9.50元,暴涨约两倍。 光线传媒的大片《哪吒2》周一进入全球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之列,成为重要的里程碑。据《环球时报》报道,截至周一该片票房收入已达120.5亿元,为首部亚洲电影进入全球票房前十名。 到目前为止,该片的大部分票房来自中国,內地观众对影片的主角,神话中的魔童哪吒十分熟悉。据《环球时报》报道,该片在周末开始在北美以外地区上映,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770家影院上映。 《哪吒2》是有史以来票房第二高的动画电影,仅次于《头脑特工队2》。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ama production company has lost 90% of its market value since an IPO three years ago, and just posted its first annual loss.

稻草熊娱乐首亏损 押注AIGC降成本

这家电视剧制作及发行商上市三年间,股价已蒸发超过九成,更首度录得亏损 重点: 稻草熊娱乐去年转盈为亏,全年亏损1.09亿元,收入下跌14.3% 公司看好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希望有助降低成本   裴梓龙 去年,中国经济从新冠疫情后复常,娱乐事业再度百花齐放,旗下不少电视剧在中国引起热潮的稻草熊娱乐集团(2125.HK)却在一片看好声中,录得成立以来首次亏损,到底原因为何? 据稻草熊娱乐3月底公布的2023年业绩,公司去年录得1.09亿元净亏损,表现远差于2022年“疫情时代”的5,093万元净利润;即使撇除以权益结算的股份奖励开支,仍录得约8,810万元经调整亏损,而2022年则录得7,360万元经调整盈利,意味同样是转盈为亏。期内,该公司总收入同比下跌14.3%至8.41亿元,毛利更大挫71.2%至6,330万元。 对于收入下降,公司解释是因为各播出平台的采购预算紧缩,以及直接面对消费者(D2C)内容市场流量下滑,导致集团已播映剧集的收入减少。再细分来看,稻草熊娱乐的收入主要来自剧集播映权许可和定制剧集承制,由于去年公司有《今日宜加油》、《心想事成》、《白日梦我》、《白色城堡》及《我的助理不简单》等火爆剧集多轮播放,剧集播映权许可的收入由2022年的4.81亿元,增至去年的7.49亿元,上升了55.7%。 数据看上去相当不错,但剧集播映权许可的毛利跌幅却高达64.5%,只有4,775万元,导致该业务的毛利率由2022年的28%,大跌至去年的6.4%,对公司的业绩影响相当明显。 独立股评人邹家华分析说,这除了因为去年各大影视平台的竞争激烈,令采购预算减少外,更重要的是公司在后疫情时代过于雄心壮志,“去年每个播放平台都减少预算,不少想拍的项目都胎死腹中,最终变成存货确认减值损失,并计入销售成本,直接影响了公司毛利率。” 事实上,稻草熊娱乐的存货水平高达13.1亿元,比2022年的11.1亿元增加17.9%,主要因为在制品增加,部分虽预计今年会上映,但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这些存货能否带动市场热烈反应,仍是未知之数。 至于定制剧集承制业务去年同样受到重挫,该业务收入由2022年的4.96亿元,大跌83.1%至去年的8,360万元,主要因为去年只交付两部定制剧集,比2022年的三部减少一部,而两部剧集的投资规模都明显减少,也成为公司亏损的一大原因。 2014年成立的稻草熊娱乐,由台湾著名影视歌手兼演员吴奇隆的妻子刘诗施持股10.51%。这家被市场认为与吴奇隆有莫大关系的公司,2021年1月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价5.88港元,但最近目前已跌至0.4港元水平,上市三年蒸发逾九成,长线持有的投资者恐怕损失不菲。 事实上,公司在2017年至2021年一直保持增长,2021年更是高光时刻。2017年,其收入只有5.43亿元,到了2021年已增长至17亿元,当年更大赚1.69亿元,比2020年上升超过8倍;然而到了2022年,其业绩开始急转直下,收入只有9.81亿元,盈利跌至5,093万元,整体毛利率也由2021年的30.3%跌至2022年的22.4%,去年更大幅下挫至7.5%,可见公司的赚钱能力持续减弱,或许是投资者抛售其股票的主要原因。 压缩制作成本 不可否认的是,稻草熊娱乐仍有不少存量知识产权(IP)作品,但问题在于如何提升毛利率,在各大平台缩减预算的大环境下,要提升毛利率,就要从成本入手,尽可能压缩制作成本。那么,近年火爆全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或许能为稻草熊娱乐带来出路,尤其是人工智能生成影片科技。 稻草熊娱乐在业绩报告中也提到,一直密切关注算法应用及AIGC等技术,例如在去年播映的剧集中,已有部分拍摄场景使用了LED屏幕虚拟技术制作,可以为演员提供更真实的表演场景和氛围,也能为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观看体验。 稻草熊娱乐执行董事兼首席运营官翟芳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的圆桌会上也表明,公司下一步将在剧集的生产、研发环节应用更多AIGC产品和技术,包括辅助剧本创作、生产高质量虚拟场景、制作特效、配乐、字幕及宣传材料等,构建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及成本控制体系。 对于这个策略,邹家华也表示认同,“似A股的光线传媒(300251.SH)为例,其制作的两部动画电影也采用了很多AI技术。当公司有了IP,再做好IP运营管理及多元产品开发,便能实行商业最大化,因此其股价表现相当不错,今年已累涨约三成,可见市场对AI辅助影视制作仍然有憧憬。” 一众影视娱乐股份中,稻草熊娱乐在过去一年的表现无疑较弱,股价累跌近60%,其市销率只有0.34倍,远低于同类公司猫眼娱乐(1896.HK)、中国儒意(0136.HK)和柠萌影视(9857.HK)的2.16至5.87倍。稻草熊娱乐利用AIGC创作后,会否协助改善业务表现,投资者将会密切关注。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春节票房强劲 IMAX China见曙光

春节七天长假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9.43亿美元,较去年下降21%,但高于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