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 can teach us some lessons

这家快时尚公司或可提供一些参考,企业如何在地缘政治紧张下保护竞争优势

     

钟立斌

中美紧张局势,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和西方市场的战略与业务。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这场激烈的地缘政治斗争不仅限于政客,还渗透到了普通大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人,已从2020年的79%上升至2023年的83%”。

分析人士预计这将成为新常态,而在美国市场上,中国企业要做好陷入被动的准备。但对于来自南京的快时尚电商巨头Shein来说,却并非如此,至少到目前为止,它在美国市场的增长丝毫没有陷入被动之势,反而表现优异。

Shein是大量美国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首选的在线快时尚品牌,根据数据分析公司Earnest的统计,2021年前六个月,Shein以28%的市场份额引领美国快时尚市场。

彭博新闻社在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估计,Shein的年收入为240亿美元(1739亿元),CNBC在7月援引一份内部备忘录报道,Shein“(2023年)创公司上半年利润纪录”,并援引该备忘录称“在美国的持续增长势头,巩固了我们在市场的领先地位”。

Shein的势头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2022年的一次融资中,获得了1,000亿美元的估值。当时,Shein的价值比竞争对手、快时尚巨头H&M和Zara的所有者Inditex的市值加起来还高。Shein今年也进行了募资,估值降低至660亿美元。 尽管大打折扣,但Shein的估值仍高于H&M,但现在落后于Inditex,后者的股价在过去12个月内上涨了60%以上。

Shein在美国的最新进展,是大约一周前宣布与Forever 21达成合作。根据协议,Shein将收购Forever 21母公司Sparc Group三分之一的股份,而Sparc Group反过来将收购Shein的少数股权。

可以肯定,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Shein很可能会像名声大振的中国短视频TikTok一样遭遇强劲逆风。今年3月,一个由美国品牌、人权组织和个人组成的联盟,发起了“关闭Shein”行动,把Shein说成国家安全威胁。该联盟将Shein与TikTok连在一起,称它们“TikTok是针,Shein是药”。

不管怎么说,到目前为止,Shein的经历为大大小小的中国企业,如何规避美中紧张关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2008年,內地人许仰天(英文名Chris Xu)在南京创办ZZKKO,也就是Shein的前身。在Shein的初期,美中关系较为稳定,其面向全球化市场采购和销售服装的商业模式,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

然后,在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次年,奥巴马总统宣布“重返亚洲”战略,以回应中国的崛起。美中关系的转变由此开始,在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下,双方关系急转直下,后来在拜登的“美国回来了”政策下,中美关系更加一落千丈。

随着美国和中国关系恶化,像许多中国公司一样,Shein继续向价值链上游移动——这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这个方向上迈进。Shein放弃了基础的“采购—销售”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己的供应链,和一个由算法驱动的端到端技术平台。今天,Shein拥有逾1.1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占全球国家数量的四分之三以上)。

Shein于2012年进入美国市场,并在2017年开始投放日间广告。根据App Annie的数据,到2021年,它已取代亚马逊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大的购物应用程序。根据营销行业出版物Ad Age的数据,2022年,Shein跻身美国最热门品牌。

去年,Shein在印第安纳州设立了一个中西部配送中心,它在美国建立了庞大的配送网络,在加利福尼亚州还有一处配送中心,并计划在东北部也设立一个。据印第安纳大学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称,仅印第安纳的配送中心,就有望每年为当地经济贡献1.75亿美元。

产品、营销、定价、配送、技术和其他竞争优势,是Shein在美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但自尼克松1972年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新纪元以来,双方的不信任目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因此光凭这些优势还不够。竞争优势无论多么强大,都可能因中美紧张局势而失效。 

这给Shein敲响了警钟,它正在努力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它到底是如何做的?请继续关注下周本文第二部分。

钟立斌是C ConsultancyHelios Strategy Advisors的合伙人,这是两家分别位于香港和新加坡的咨询和企业服务公司。他还著有《Managing a Chinese Partner》一书。您可以通过 Lbc@c-consultancy.com 与他联络

(本文的中文和英文版本若存在冲突,以英文版为准)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