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opharma company that led the way in Chinese mRNA research is battling a wave of lawsuits and financial woes, including court limits on its founder’s spending.

这家中国最早进入mRNA技术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如今被追讨欠款的官司缠身,创始人也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重点:

  • 当资金蜂拥而至时,斯微生物开始匆匆为商业化做准备,不仅建立两间总年产量可达4亿剂的生产工厂,还组建了销售团队
  • 新冠疫情带来的机遇已成过去,斯微生物称未来将会开展CDMO业务,作为转型方向

 

莫莉

新冠疫情过去后,曾经火热的mRNA疫苗赛道快速遇冷。近日,中国mRNA研发企业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temirna Therapeutics Co. Ltd.,下称“斯微生物”)陷入财务困境,不仅追讨欠款的官司缠身,公司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李航文,也因无法及时还款被法院限制高消费。

多项法院文件显示,斯微生物累计被起诉的开庭公告至少有55起,起诉原因包括买卖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与服务合同纠纷等,起诉方不仅包括供应链上游的企业,还包括疫苗工厂的建设方、帮助招聘的猎头公司等,且绝大多数案件发生在2022年10月之后。这意味着,斯微生物的财务危机从去年底就已开始全面蔓延。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最早进入mRNA技术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2020年2月,斯微生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共同涉及开发的新冠mRNA疫苗启动动物试验,这也是中国第一批开始新冠疫苗研发的企业。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疫苗成为生物医药投资最热门的选项,而mRNA技术路线更是炙手可热。2020年2月,斯微生物获得由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领承创投投资的3,000万元A+轮投资。同年6月,西藏药业(600211.SH)宣布将向斯微生物分阶段投资3.51亿元,拿下斯微生物在研的新冠疫苗、结核疫苗及流感疫苗的全球独家开发、注册、生产、使用及商业化权利。当年12月,斯微生物完成1.4亿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已经突破10亿元。

虽然研发起步抢占了先机,但斯微生物此前的研发重点在于个性化肿瘤疫苗,在传染病疫苗研发领域的积累不足。直到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一代mRNA疫苗才获得1期临床试验批件,当时中国已有多款灭活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进入市场。

不过,BioNTech(BNTX.US)和莫德纳(MRNA.US)研发的两款mRNA疫苗因其较高的保护率,在全球多个地区获批接种,以斯微生物为代表的国产mRNA疫苗企业热度上升。2021年6月,斯微生物获得近2亿美元(14.6亿元)融资,由招商健康、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景林投资、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共同领投,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加入董事会。

当资金蜂拥而至时,尽管斯微生物手中没有一款获批的产品,但公司却开始匆匆为商业化做准备。2022年1月,斯微生物董事长李航文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已经在上海建立了两个现代化生产工厂,可实现大规模量化生产,预计年产量可达4亿剂,同时也正在组建销售团队。事后证明,这一步“未雨绸缪”的棋,给斯微生物埋下了债务危机的地雷。

转型开展CDMO业务

当时间推进到2022年底,中国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突变,全国各地同时经历感染高峰,也让中国快速实现群体免疫,疫苗接种需求锐减。如今,中国已有近20款国产新冠疫苗获批,唯一一款国产新冠mRNA疫苗由石药集团(1093.HK)研发。斯微生物虽然起了个大早,但并没能挤入新冠疫苗的市场,业务前景岌岌可危。

今年7月,斯微生物宣布,因外部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已无新冠疫苗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位于上海周浦的工厂已暂停试运行,相关人员待岗,只保留少量必要人员维持工厂的基本运营、现场看护等工作;另一家建好的工厂,也尚未投入使用。

新冠风口已过,斯微生物的故事还没结束。2023年5月,公司宣布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技术布局。但令人疑惑的是,公司不仅没有披露 Pre-D轮融资的数额,就连投资方的名字也没有提及。

8月24日,斯微生物再次宣布新动向,称公司将会开展研发生产外包模式(CDMO)业务,依靠公司多年积累的mRNA平台技术和mRNA生产体系,可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李航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补充称,除了CDMO外,斯微生物还会开展合同定制研发机构(CRO)业务。

斯微生物也是继康希诺(6185.HK; 688185.SH)之后,又一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新冠疫苗企业。今年8月,康希诺宣布与跨国药企巨头阿斯利康(AZN.LON)合作,将会向对方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其mRNA疫苗项目。对于斯微生物而言,当资本热潮退去,若能更好地利用在mRNA领域的积累,转型成为CDMO公司,也可以说是不错的选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中国重汽执董张伟辞任

卡车制造商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3808.HK)周五表示,其执行董事张伟“因工作调动”辞职。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中,这种调动比较常见,员工经常在竞争对手甚至政府监管机构之间調动。 张伟曾任中国重型汽車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该公司是中国重汽(香港)的中间控股公司。现年46岁的张伟于2022 年被任命为中国重汽的执行董事。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TG Duty Free operates nearly 200 duty free retail stores in China, and listed in Shanghai in 2009 and Hong Kong in 2022.

快讯:中国中免副主席辞任

最新:中国免税店龙头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1880.HK; 601888.SH)周四公布,执行董事兼副主席陈国强因退休原因,已辞任公司职位。 利好:公告表示,陈国强已确认与该公司和董事会之间并无意见分歧。 值得关注: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近年频繁变动,彭辉于2022年出任董事长后,去年2月由李刚接任,但李刚于8个月后离世,再由王轩取代董事长职位。如今副董事长亦宣布辞任,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负面情绪。 深度:2009年已在上海挂牌的中国中免,是中国唯一覆盖全免税销售管道的零售营运商,经营近200家零售店铺,并于2022年8月到港股上市。随着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实施,该公司深耕海南业务,在当地拥有6家离岛免税店,近年占公司大部分收入,去年占比达59%。不过,由于内地消费情绪转弱,中免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减少12.8%至312.7亿元,净利润亦减少15%至32.9亿元。 市场反应:中国中免的港股周五上升,中午收盘涨0.5%至41.4港元,贴近过去52周低位。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ew Gonow's IPO approved by CSRC

新吉奥离香港上市只一步之遥

这家房车制造商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赴港上市的批准,拟募集资金约1亿美元 重点: 新吉奥已获得在香港上市的重要监管批准,其报告指随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公司利润率迅速提高 公司在中国生产房车,在澳大利亚销售,并计划最终进军北美和欧洲市场 阳歌 对新吉奥房车有限公司(New Gonow Recreational Vehicles Inc.)而言,十年前在澳大利亚的一次偶然相遇,是一条漫长道路的开始,这条道路可能很快会随着它在香港上市而达到顶峰。这家拖挂式房车(RV)制造商于5月申请赴港上市,并于上周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必不可少的批准。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2.76亿股股票,但公告没有提到融资目标。该公司的市值可能在3亿至5亿美元之间,按照我们的计算,如果顺利进行,此次上市筹集的资金可能在1亿美元。华泰国际是唯一承销商,这是中国一家领先券商的全球子公司,这也表明其融资目标的规模属于中等。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激增成为过去一年全球的头条新闻,但拖挂式房车市场依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仍由Thor Industries(THO.US)和Winnebago(WGO.US)等全球品牌主导。新吉奥希望有朝一日能跻身这一行列,不过目前它的几乎所有销售额都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合起来是仅次于北美和欧洲的第三大拖挂式房车市场。 近来,新吉奥的销售一直在加速增长,推动因素包括有充裕的时间去旅行的退休人士和寻求冒险的年轻人。在这股热潮中,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的销售额在疫情结束后增长了一倍多。此期间,随着规模经济的实现,吸引投资者的一个亮点是公司的利润增长了两倍多。 新吉奥是中国公司收购西方品牌,然后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的典型案例。虽然这种策略的效果时好时坏,通常是因为被收购的品牌已经过了鼎盛时期,但对于新吉奥来说效果似乎很好,除了收购的品牌外,新吉奥还开发出了自己的品牌。 该公司进军拖挂式房车领域可以追溯到一次偶然的相遇,澳大利亚网站caravancampingsales.com.au在2014年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当时是Regent大股东的斯坦·格思里说,那一年,新吉奥房车的一群人在澳大利亚寻找适合收购的制造商,引起了轰动。Regent是当地的一家大型拖挂房车制造商,最后被新吉奥收购。 “我找到他们并邀请他们过来,”他指的是Regent在墨尔本的生产基地。“他们立刻就喜欢上了看到的一切,不久之后交易就完成了。然而,如果那天早上我没有去工厂,可能就永远不会有这笔交易,因为他们的收购对象名单上还有其他四家房车制造商。” 收购Regent后,新吉奥房车在一年后推出了主流品牌Snowy River,同时将 Regent定位为豪华品牌。公司在2019年增加了Newgen品牌,旨在利用该品牌的越野能力吸引年轻买家。按收入计算,Snowy River目前约占新​​吉奥房车销售额的四分之三,Regent和Newgen各占10%。其车型售价通常在51,000澳元至85,000澳元之间。 吉利背景 53岁的公司创始人和董事长缪雪中,是中国近年汽车业繁荣的产物,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另一个卖点。他的经历包括1999年至2002年,在吉利担任了三年高管,当时吉利刚刚开始崭露头角,如今它已是中国领先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之一。2010年至2016年,他还曾在广汽集团担任高层。这是一家领先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其合资伙伴包括本田和丰田。 公司的背景和财务状况也符合投资者的关注点,缓解了其可能受到中国与欧美贸易紧张局势影响的担忧。作为一个专注于拖挂式房车这一细分市场的制造商,它似乎不太可能受到保护性进口关税的影响,就像美国和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保护性进口关税那样。   公司目前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通过13家第三方经销商、两家自营店,和四家与当地合作伙伴成立的合资企业组成的网络进行销售。但该公司也表示,有计划进入规模更大的北美和欧洲市场,但没有给出具体日期。它还在开发电动汽车(EV)车型,并表示计划在明年一季度推出。 销量方面,在过去三年中大约翻了一番,从2021年的1,330辆到2023年交付的2,694 辆。在此期间,其收入增长了140%,从2021年的3亿元增长到去年的7.2亿元,表明它能够凭借自己不断增长的规模和品牌知名度,增加每辆车产生的收入。 至于其销售成本,从占收入的83%下降到75%,带动毛利率从2021年的16.7%提高到去年的25.1%。最重要的是,公司利润在三年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从2021年的2,51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7,880万元。 目前,公司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第二大房车销售商,市场份额为 6.8%,意味着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它远远落后于市场领导者31.5%的市场份额,而第三至第五的市场份额相对接近,各占5%。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Thor Industries和Winnebago都是不错的比较对象,两者的市盈率(P/E)都是22倍。以类似的比率计算,新吉奥的估值约为2.75亿美元,不过由于增长潜力强劲,它可能会寻求溢价,估值可能在我们之前提到的3亿至5亿美元之间。总言之,通过利用其在中国的制造基地,向西方的年轻人和退休人员销售产品,这些人越来越多地寻求灵活的户外娱乐体验,该公司看上去处于有利位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tarting from Sept. 23,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will allow the trading of stocks and derivatives during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港股打风停市成绝响 证券界称难助成交额

本月初超强台风“摩羯”侵袭华南沿岸,港交所再次因天文台挂上8号风球而停市一天,导致当天收市后的恒生指数调整要顺延一个交易日 重点︰ 港股“打风不停市”铁定下周一(9月23日)正式实施 证券业认为措施对提振港股交易额作用不大,当务之急是应取消以“每手”为单位,改为每股买入股票,同时降低税项吸引投资者   裴梓龙 9月5日晚,超强台风“摩羯”来袭,香港天文台挂上今年首个8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翌日“摩羯”持续影响香港,8号风球持续到中午12时40分,才改为3号风球。以港交所(0388.HK)的规定,港股市场需要全日停市,而当天正值恒生指数季度调整,最后要延期到下一个交易日收市后才进行。 “摩羯”是今年首个导致港股全日停市的台风,也会是最后一个,因为在9月23日、即下周一开始,香港将正式实施“打风不停市”,看齐国际市场。 港交所是目前全球唯一会因为恶劣天气而停市的主要交易所,中国沪深两市、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及印度新德里等地的交易所,都能在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的事件发生时持续交易,所以港交所常被投资者诟病,并揶揄港股“是在露天交易”。 今年6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正式宣布,9月23日起,港股在恶劣天气下不会停市,他在记者会上称︰“环球主要股票市场包括深圳和上海,在恶劣天气下仍会维持交易,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无理由不看齐,加上现时绝大部分交易已电子化,当其他市场在恶劣天气下可以不停市,香港没理由做不到。”他认为,新安排可巩固港交所的竞争力,增强香港作为国际和内地市场双向门户的角色。 自2018年起,本港股市合共有12日因恶劣天气而需要停市,去年共有四日,当中三日要全日停市。根据港交所去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932亿港元,以此计算,去年三日全日停市,共损失2,796亿港元成交额。 对于“打风不停市”,本港主要券商已作好准备,耀才证券(1428.HK)行政总裁许绎彬在今年股东大会后的记者会中表示,在疫情期间,公司已做好员工在家工作的基础建设,加上一直有提供环球期货服务,即使打风时,员工也可以照常工作。 市场准备就绪 据港交所上周公布,在完成在恶劣天气维持交易的测试及市场演习后,占港股市场份额超过99.9%的参与者已准备就绪,截至9月10日,只有四间中小型市场参与者仍未全面准备。 “在恶劣天气下维持交易,对提振港股全年成交会有帮助,但效果不显著。过去7年只有12次停市,平均每年不到两天,而其实当天做不到的交易,是会顺延到第二天。最重要的是完善整个机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世界不同地区的投资者,就像较早前日本及亚太区股市爆发小股灾,如果港股当天因打风要停市,投资者便不能利用港股市场作对冲交易。”大华继显(香港)策略师杨韵锐说。 凯基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也同意,“打风不停市”对整体成交额的帮助不大:“今天买不了,可以明天再买。投资者看的是价值,目前港股成交持续低迷,主要是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大型科技股在监管过后股价大跌,投资者失去信心。”他又认为,近年市场热炒人工智能概念,但港股市场欠缺相关行业的股票,导致投资者转投美国及台湾市场。 去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提出了12项改善市场竞争力的短期措施,证监会与港交所也正按照该小组建议的中长期方向研究进一步措施,包括完善上市机制、优化交易机制、提升市场信息及加强市场推广,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会否取消以“每手”为买入单位,减低散户的入市成本。 温杰认为,取消以“每手”为单位,能直接吸引投资者:“好像比亚迪(1211.HK),每手就要10几万港元,一般小投资者能买多少?”杨韵锐也献计,建议降低交易成本:“例如印花税及港股通股息税,我与不少内地投资者谈过,为什么AH股有差价也宁愿买A股?尤其是近年受捧的高息股,就是因为港股有股息税,估计减免后,可以吸引北水来港购买港股。”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