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 Group files for IPO

这家体验零售商希望用门店和收入的增长,以及近期已实现盈利来吸引投资者

重点:

  • 筹备已久的KK集团申请赴港上市,它前不久前已扭亏为盈,开店步伐亦增速
  • 这家快速增长的生活方式零售商2023年前10个月GMV增长43%,收入增长55%

    

谭英

打赌开始了:上周提交最新上市申请后,总部位于东莞的零售商KK集团最终能否成功上市?KK集团运营着多个实体生活方式连锁品牌,此次新申请是它继2020年、2021年和去年均申请失败后的第四次尝试。

这次具备很多成功原因,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

KK集团是新一代零售商之一,它们是看准亚洲Z世代对沉浸式零售体验的渴望。不久前,很多人还认为实体零售在中国没有未来,因为年轻消费者纷纷涌向电子商务来满足大量日常需求。

新冠疫情导致中国很多城市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被封锁,激起了人们对老式零售商店的怀念,这些店铺色彩丰富、灯光明亮,售卖的产品流通速度快、价格适中。

KK集团所处的细分市场叫“线下驱动的非杂货零售市场”,在这个市场上,香港的屈臣氏集团和中国的名创优品(9896.HK,MNSO.US)等,在这一轮线下零售复兴期间的表现也很好。2022年,屈臣氏以139亿元的销售额和5.2%的市场份额稳坐中国市场首把交椅,而名创优品则凭借106亿元的销售额和3.9%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根据上市申请中提供的第三方市场数据,KK集团位居第三,2022年销售额44 亿元,市场份额为1.6%。文件披露,2022年整个市场的规模为2,685亿元,预计每年将强劲增长近20%,2027年达到6,555亿元。

KK集团之前的上市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可能部分归因于它利润微薄。公司2020年和2021年合计亏损76亿元,同期负债净额从27亿元增至82亿元。

但颇为讽刺的是,在疫情的最后一年,中国实施了一些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情况似乎出现了转机。KK集团2022年以不算太高的6,180万元利润实现盈利,去年前10个月继续高歌猛进,盈利近2.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11%。去年前10个月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长55%,达到48亿元。

能够实现上述收入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它的四大品牌稳定的开店速度,尤其是THE COLORIST调色师和KKV,它们合计占大部分公司门店。其门店总数从2020年底的556家增加31%,至去年10月724家。申请文件称,自去年10月以来新开门店87家,目前门店数量已超过800家。单店月均GMV从2022年的近51.1万元增加43.8%,至2023年的73.1万元。

海外业务

除了居于核心地位的国内业务,KK集团的海外销售也前景看好。它的KKV门店于2020年3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运营,通过与当地加盟商合作,目前已在34个城市开设了39家门店。

2023年前10个月,印尼业务实现营收4.2亿元,利润9,690万元,毛利率达23.1%。印尼门店的月GMV几乎是KK集团中国国内门店的三倍,2023年前10个月的平均GMV为250万元。该公司在马来西亚的首店也在2024年1月开业。

根据对KK集团2023年全年利润的估算,取竞争对手名创优品19倍的市盈率计算,它的市值为6.7亿美元。这远远落后于名创优品的53亿美元市值,却也大致是中国化妆品连锁店运营商逸仙电商(YSG.US)3.2亿美元市值的两倍。

那么,KK集团最近的这次上市尝试,有什么值得担心?投资者保持谨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集团正迅速从本质上的加盟模式转变为自营实体店运营商。这种直接所有权通常更赚钱,但也会带来大量额外的运营成本。

从2020年到2023年10月,KK集团的门店构成从76.3%的加盟店和23.7%的自营店,变成了15.1%的加盟店和84.9%的自营店。截至今年1月底,集团拥有120家加盟店和680家自营店。

KK集团认为,轻资产的加盟模式利润率较低,2023年前10个月的利润率为24.2%,而同期自营店的利润率为52.1%。这与名创优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经营模式几乎完全依赖加盟店。

另一个潜在的不利因素是,KK集团的门店依赖第三方品牌,而这些品牌的利润通常低于自有品牌。去年,在KKV和“THE COLORIST调色师”目录上的近2.3万款商品中,86.2%来自第三方品牌,其余为自有品牌。KK集团指出,去年前10个月,来自自有品牌的收入同比增长了一倍多,达到6.5亿元。即便如此,这些品牌在这10个月的47亿元收入中占比仍然较小,只有13.8%。

与此同时,另一个可能破坏KK集团最新IPO尝试的因素是香港股市目前疲软,尤其是中概股,很多中概股徘徊在五年来的低点。但从整体来看,该公司越来越关注利润率更高的自营店和自有品牌,加上它最近实现了盈利,以及它在体验式零售方面的有利地位,让KK集团看起来像是对零售感兴趣的投资者不错的选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盈利创纪录激增 老虎证券股价大涨

网上券商老虎证券(TIGR.US)周二公布最新财报,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去年第四季公司录得净利润3,050万美元,刷新历史记录,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10万美元;全年净利润达到7,050万美元,同比增长65%,亦创历史新高。 公司在收入方面亦创历史新高,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7.3%,全年收入3.92亿美元,同比增长43.7%。去年四季度,老虎证券全球开户客户新增8.1万,同比增长70.1%,全球开户数达244.9万。季内入金客户新增5.9万,同比增长51.4%;2024年全年,公司新增入金客户18.7万,年度入金目标超额完成。截至2024年底,入金客户总数达到109.2万,同比增长20.7%。 强劲业绩带动下,老虎证券周二股价大涨21.58%,收报9.69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舒宝国际招股集资1.5亿港元

卫生用品生产商舒宝国际集团有限公司(2569.HK)于周三招股,公司发行2.5亿股,每股招股价介乎0.5港元至0.6港元,集资最多1.5亿港元,本月24日截止认购,27日挂牌,Sunny Fortune为独家保荐人。 舒宝国际主打品牌是婴童护理品“婴舒宝”,公司最大市场在俄罗斯,2024年首三季收入5.2亿元,按年升5.6%。当中来自俄罗斯的占比为39.6%,股东应占溢利为4,046万元,同比下跌26.3%。 集资所得超过五成,将用于购买婴童和女性护品的生产机器,17%用于提升品牌与推广营销,近18%用作仓库升级及投资IT基础设施。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信贷及国际业务双升 信也科技利润大增

信也科技集团(FINV.US)周一报告,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7.2%至34.6亿元,净利润增长29%至6.81亿元,主要得益于促进贷款业务的强劲增长。 公司表示,交易量增加是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促进贷款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至13.4亿元,占其总收入的39%,高于去年同期的34%。该季度的平均贷款规模同比增长 26.7%至11,466元,高于去年同期的9,044元。 本季度,其较新的国际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8%至7.39亿元,占当期总收入的21.4%。截至 2024年底,累计国际借款人数量在此期间,增长45.8%至700万人。 信也科技股价周一上涨 4.7%,在发报告后的盘后交易中上涨近 11%。过去六个月,该股上涨了70%。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eibo is a social media app

业绩停滞客量下跌 微博前景进退两难

中国最早的社交媒体公司之一,在其最新季报中表示,因其85%的收入仍依赖广告,大部分主要业绩指标持平 重点: 微博第四季度收入下降1%,核心的广告业务下降4%,被规模较小的增值服务的增长部分抵消 雅虎财经调查的21位分析师中,超过一半对公司给予的评级为“持有”甚至更差,反映对其股票和重振前景的能力持悲观态度 阳歌 要怎么走,微博? 分析师和投资者最近似乎都对微博股份有限公司(WB.US;9898.HK)犹豫不决。微博是中国最早,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社交媒体公司之一,开始是模仿Twitter,也就是现在的X。很多人可能会说,和X一样,微博目前也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革,而要这么做,以一家远离公众视线的私营公司,而不是上市公司的身份可能会更好。 微博的困境体现在上周四发布的最新季度业绩中,业绩重复近年来经常出现的一个论述,即一家公司陷入了停滞。原来的Twitter于2009年在中国被禁,之后微博爆发,但此后过了这么多年,微博现在仍依赖广告来获得大部分收入,本季度广告收入占比85%。 这块业务最近表现平平,第四季度实际上下降4%,从上年同期的4.04亿美元降至3.86亿美元。公司本季度的整体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64亿美元下降1%,至4.57亿美元,得益于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增值服务增长了18%。 投资界对这家公司的复杂态度,反映在分析师对公司看法不一上。在雅虎财经调查的21位受访者中,有十位将微博评级为“持有”,一位评级为“表现不佳”,一位评级为“卖出”。这些非常悲观的数字表明,很多人认为微博在短期内很难出现转机,无论是业务还是股价。尽管如此,仍有八位将其评级为“买入”,只有一位将其评为“强力买入”,或许是长期担任公司董事长的曹国伟或首席执行官王高飞的亲戚吧。 公平地说,微博一直在尝试实现多元化,与中国最新的“宠儿”竞争,后者在为喜欢的网络名人打赏、直播电商和虚拟物品销售等收入来源中找到了金矿。相反微博基本上只有一招,专注在线广告市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抖音和小红书等大受欢迎的新来者,只会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加拥挤。 公司多年来一直由董事长曹国伟领导,他是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家的代表人物,这个群体还包括阿里巴巴的马云和腾讯的马化腾。但曹国伟最近已退任非执行职位,让年轻一代接手,现任首席执行官王高飞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在公司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王高飞最多也只能大谈特谈哪些行业,从中国近期针对消费者的刺激措施中受益,而措施正推动这些行业增加广告支出。他表示,数码产品和电商行业从这些刺激措施中得到了提振,而包括美妆、个人护理和奢侈品在内的大多数其他领域,仍在苦苦挣扎。 他还推介这季度推出使用最新人工智能模型的新版微博智能搜索,这是效仿其他中国公司,展示自己如何利用这项热门技术推动业务发展。 全面陷入停滞 我们已经介绍过微博营收进入停滞期的情况,反映在其他数据上。在第四季度,微博的月活用户从去年同期的5.98亿微降至5.9亿。在此期间,日均活跃用户从2.57亿略微升至2.60 亿。 唯一没有持平的主要指标是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8,320万美元骤降至890万美元。但非GAAP利润(通常不包括基于股票的薪酬和其他非现金项目)实际上从7,640万美元增至1.07亿美元。 为了保持投资者的兴趣,公司继过去两年中两度进行一次性派息后,又宣布了一项新政策,即每年定期支付股息。最近的一次将是2024年度派发2亿美元,相当于每股美国存托股份(ADS)0.82美元,按最新股价计算,这等于是7.5%的可观回报。因此,如果你喜欢分红,那么这只股票就很适合你。但如果你喜欢增长,可能就要另寻他股了。 市场对公司看法不一,这反映在它的股价上。周四,微博财报公布后,该股下跌了3.2%,但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它不仅收复了全部失地,还略有上涨。即便如此,其最新收盘价10.9美元仍较2014年首次公开募股时的17美元低了36%,当时微博还是一家相当热门的公司。 微博的母公司新浪曾是中国最早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后来在微博成为其主要资产后,新浪作为一个多少有些多余的实体进行了私有化。2021年时,微博似乎也将走上同样的道路,当时有报道称,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正与一家未具名的上海国有投资方,洽谈将公司私有化的事宜,这笔交易对微博的估值可能约为200亿美元。 现在,曹国伟或许希望那笔交易当初能够达成就好了,因自那以后,微博的市值已缩水至仅27亿美元。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随着中国公司的股票整体遭遇抛售,微博股价已下跌了约80%。在过去六个月里,随着中国股市反弹,微博股价回升了约50%,不过这看起来更像是应验了那句老话“水涨船高”,而不是市场对微博投下的信任票。 尽管股价有所回升,微博的市盈率(P/E)仍只有9倍,远远低于Facebook母公司Meta(META.US)的25倍以及国内同行、微信母公司腾讯控股(0700.HK)的31倍。坦率地说,微博可能已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就如同最初的X(原Twitter)一样,后者也像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但要想求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像Twitter那样进行私有化,并在公众视野之外对公司进行全面改革似乎势在必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