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HK
IMAX China lacks investment value, while market sees it as a privatization play

中国内地电影业经历去年疫后爆发式增长后,今年已趋稳定,IMAX中国上半年盈利轻微下跌

重点:

  • 中期盈利1,265万美元,按年跌9%
  • 市场有估计公司或会重提私有化

刘智恒

市场曾寄望甚殷的IMAX影片,经过多年发展,似乎未如昔日想象中能成主流,IMAX电影院也没有遍地开花,内地最大经营者IMAX中国控股(1970.HK)股价更令一众投资者失望,现时股价较上市价低72%。

IMAX中国公布今年中期业绩,收入4,390万美元(3.18亿元),按年下跌3.2%,盈利跌近9%至1,265万美元。集团整体毛利率为57.2%,较去年同期的63.3%下跌6.1个百分点。

IMAX是一种具备更高解像度、清晰度、更大对比度及更全色域覆盖的电影摄制、转制及放映系统。IMAX中国的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内容解决方案,主要将影片及其他内容转制成IMAX格式,以便在IMAX网络上发行。

上半年此部分收入934.6万美元,按年下跌34%。主要是IMAX格式影片票房收入由去年上半年的1.65亿美元,下跌至今年同期的1.08亿美元。

另外的收入是技术产品及服务,包括来自IMAX系统销售或租赁、IMAX系统维护,以及来自若干影院配套业务活动,上半年收入升10%至3,408万美元。

IMAX电影的限制

IMAX及3D电影的卖点是其高解像度与立体的水平,可并非每套片也需要以此模式播放,一般是科幻奇异或火爆场面的片种,又或是动画片,才需要更高水平的视觉享受,才能达到观感效果;其它如文艺、爱情、喜剧或伦理等片种,压根儿没必要用此模式放映。

因此,若那一年度有较多需求视觉享受的电影,对IMAX中国就相对有利,正如去年内地接连播映几套科幻大片,如《阿凡达:水之道》、《奥本海默》、《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及《流浪地球2》等,观众较希望能在IMAX影院观看,愿意花更高的票价入场,从而让其院线收入大幅上升。相反今年上半年就缺乏相类题材的大片,自然影响了IMAX中国的收入。

票房增长减弱

此外,去年疫后人们不用再待在家里,纷纷往外娱乐,要走到电影院看电影,令票房收入出现报复式反弹。经过一年时间,情况已稳定下来,今年五一的五天电影票房收入15.3亿元,跟去年同期相若。去年暑假的票房206.2亿元,今年七月75亿元,以暑期两个月时间推算,今年暑期的收入很大机会不到200亿元。在电影院票房增长放缓下,IMAX中国较难有一个突破。

对于IMAX中国的前景,我们不寄厚望,公司在2015年上市,当时投资市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前景抱有莫大期望,毕竟之前的2010至2014年,国内票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7%,而内地观众要求日高,IMAX模式的电影需求料将有增无减。

几年下来,中国电影市场非没有如投资者的如意算盘般,出现几何级数上升,IMAX电影的需求更没有想象中强。加上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期间3年疫情反复,令电影院业务一落千丈。去年虽然有转好,随之而来是经济放缓,消费降级,看电影也不需要那么讲究IMAX模式。

炒私有化概念

IMAX中国公布中期业绩后翌日,公司股价一度跌近7%。若相较上市时一度冲上60港元水平,更下跌了86%。

公司去年7月时,大股东IMAX CORP(IMAX.US)曾经使出私有化一招,以每股10港元收购独立股东手上股份,较当时股价溢价近四成。不过,加拿大基金Letko认为公司出价过低,而且国内电影院市场正在复苏,不赞成私有化,在其带头反对下,私有化最终未能取得足够票数。

当时大股东为达私有化目的,更强调未来不一定会派息,要让小股东明白,若私有化不成,未来AMC你们也不会好日子过,此一行动让市场极为不满,指斥公司吃相难看。

私有化失败后,股价打回原形。直至今年5月,股价又再拾级而上,市场估计,部份投资者眼见一年过去,大股东或卷土重来再提私有化,于是偷步入市,冀从中可以图利。

IMAX中国目前市盈率为13倍,虽较仍处于亏损的AMC(AMC.US)或橙天嘉禾(1132.HK)理想,但撇除私有化概念,其估值并不便宜。若只看公司实际业务,考虑到内地电影市场增长放缓,IMAX模式的电影发展停滞不前,相类电影数量又不稳定,该公司的投资价值并不吸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华润置地获批发39亿美元票据

内地开发商华润置地有限公司(1109.HK)周一公布,已获香港联交所批准,可于十二个月内,发行总值39亿美元的中期票据。公司表示,票据只向专业投资者发行。 华润置地已委托六家银行作为安排行及交易商,主要有中国银行、星展银行及汇丰等。 今年首三季度,公司的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1,544亿元,按年减少10.4%;涉及的建筑面积约572.9万平方米,同比减少24.1%。 周二华润置地开市跌0.14%报29.04港元,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14%。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导体股芯德申港挂牌 料难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导体主攻半导体封装与测试业务,乘着内地重点支持半导体行业,递表申港上市         重点: 收入增长放慢,业绩续见红 获小米创办人雷军及台湾晶片股龙头联发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及汽车电子大时代下,半导体成为重要产业,半导体封测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递交上市申请文件,为在香港上市铺路。 芯德半导体于2020年9月由心联芯、南京元钧及宁泰芯创办,主要从事半导体开发封装设计、提供定制封装产品以及封装产品测试服务,随后引入多位股东,当中包括台湾联发科技(2454.TW)、龙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长雷军私人持有的小米长江。 目前宁泰芯为最大股东,持有9.49%芯德半导体股权,宁泰芯主要股东包括主席张国栋及总经理潘明东等管理层。 先进封装突破摩尔定律 半导体产业链主要由三大领域组成,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加工以及封装与测试,目前半导体工艺正迈向3纳米或以下的更细尺寸进发。不过,未来五年,随着摩尔定律(Moore's law)放缓,半导体性能受限,依靠先进封装便成为技术突破点,更成为芯片提升技术最核心路线。 所谓先进封装是通过创新结构、互联技术、材料及设备,令半导体在高密度及更细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维持电子零件的可靠性。由于不同半导体产品在电气性能、尺寸、应用场景等都存有差异,因此封装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设备开支大,同时需要大量顶尖晶片业人才,变相入场门槛相当高。 现时封装行业主要采用OSAT(委托半导体封装与测试)模式,当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产品和特定应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种不同类型芯片封装与测试,产品能应用于多个领域。至于特定应用OSAT,则专门针对特定用途封芯片。据上市申请文件指,芯德半导体是中国通用OSAT企业中排名第7位。 整体上,芯德半导体涵盖QFN(方形扁平无引脚封装)、BGA(球栅阵列封装)、LGA(栅格阵列封装)、WLP(晶圆级封装)及2.5D/3D等封装产品技术,当中QFN及BGA封装产品占2025上半年收入达31%和31.8%,达到1.47亿元和1.5亿元,按年分别增长25.5%和18.4%,带动集团2025上半年总收入增长升22%至4.75亿元。 成本超过收入 尽管收入持续增长,但集团销售成本却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业绩计,销售成本达5.52亿元,比收入多7,741万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团纯利见红,达亏损2.07亿元。不过,销售成本的折旧及摊销比例近年持续下降,令集团经调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转赚934万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万元,按年大增535%。 随着通讯、消费电子、高效能运算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挈全球半导体封装与测试市场发展,单是在2020年整个市场规模已达4,956亿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同时汽车电气化范围扩大及人工智能不断进步,市场估计2029年半导体封装与测试行业规模增至9,330亿元。 不过,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导体业务会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因客户主要是消费电子行业,尤其会受到春节假期,以及客户假期前或后备货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销售额,通常会出现周期性增加。 整体来讲,中国晶片行业受惠国策,加上国产替代成风,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华虹半导体(1347.HK;688347.SH),两间企业不单录得盈利,加上内地北水资金追捧,令估值持续推升,目前预期市盈率分别达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导体拥有联发科技小米长江等股东支持,背景相当特独,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别为89%、62.5%和22.1%,加上纯利仍未能扭亏为盈,故未必能以一个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团能加快收入增长,减少各类支出,令业绩扭亏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则股价不容易有理想表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简讯:英国调查宇通电动巴士可否被遥距关停

英国政府正在对数百辆中国制电动巴士能否被远距关停展开调查。凸显出英国对“中国制造”的担忧似乎正在加深。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国交通部正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合作,评估中国巴士制造商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600066.SH),是否拥有对车辆控制系统的远程访问权限,以进行软件更新和诊断。 此调查源自挪威先前的发现。挪威奥斯陆公共交通公司Ruter上月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宇通位于中国郑州的总部,可使挪威境内的宇通巴士“停驶或失效”,丹麦因此也展开审查。挪威与丹麦的测试均显示,宇通巴士具远端电池与供电管理存取权限,理论上制造商可使其停用。 丹麦最大的公共交通公司Movia则表示,此类管理权限是电动车的通病,许多西方制造商也存在此问题。 报道称,宇通已向英国供应约700辆电动巴士,分布于诺丁汉、南威尔斯及格拉斯哥,由Stagecoach与FirstBus等公司营运。该公司近期亦希望打入伦敦市场,推出双层电动巴士。 宇通回应表示,公司遵守各地法律与数据保护规范,远端数据仅用于维护与优化,并采加密储存与权限管控,不会未经授权取用资料。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SRC is a securities regulator

大洋两端监管加剧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纳斯达克的新规可能打乱多家中国中小企业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时,中国证监会亦加大审查力道,对境外上市申请展开更严格的审核 重点: 中国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询问的范围与议题显著扩大 中国加强审查的举措,恰逢纳斯达克准备实施新规之际,新规将对申请上市的中资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对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曾以华尔街上市为终点的资本市场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减少,因它们在太平洋两岸都面临日益严格的监管审查。美国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项限制性新措施,对成为主流的中小型中资上市案加强监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国监管机构对新上市申请的审查时间正明显拉长。 一位中国IPO律师向咏竹坊表示:“许多中国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国证监会(CSRC)正在扼杀这一流程。”该机构于两年前建立了境外发行备案制度,用以审核所有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申请。 由于这波监管加强主要出现在最近几个月,其影响尚未完全反映在数据中。根据德勤(Deloitte)统计,今年前九个月,中国企业在美国交易所的IPO数量增长了54%,达到57宗。但其中多数为募资额2,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型企业,使得平均集资金额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数中资赴美上市,其实都是此前已获批准的案件。同时,由于中国证监会(CSRC)对新申请的受理与审核速度极慢,获批的新案数量几乎停滞不前。该人士说:“我的一位客户已经等了两年,他的耐心快要耗尽了。” 交易量回升 集资仍疲弱 中国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顾中国监管机构的反对意见,执意赴纽约上市后,开始收紧境外上市审查。经过两年的沉寂,相关活动在2024年才重启,并延续至今年。 根据德勤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共有57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合计集资10.5亿美元。美国律司事务所K&L Gates的统计,2024年则是创纪录的一年,当年有64家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 然而,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业主导。根据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的资料,2024年中国企业在美IPO的平均集资额仅为5,000万美元,远低于2021年超过3亿美元的水准。 委员会在3月的报告中指出:“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业撑起,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超大型中国企业IPO仍然缺席”,“上市规模缩小一方面受中美关系紧张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监管加强与新规上路,使北京对境外集资有更多掌控。” 更严格的监管控制 这位IPO律师表示,中国证监会(CSRC)如今审查赴美上市申请的严格程度,已经堪比对境内上市的审核。这与过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时的做法显然不同。如今,监管部门对拟赴美上市企业的审查范围大幅扩大,涵盖公司治理、关联交易、股权激励计划以及股权转让历史等多个面向。 许多计划赴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常采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以规避中国对外资投资的限制。该律师指出:“但现在,证监会要求我们的许多客户拆除VIE结构。”他补充说,这类重组会将原本的协议控制关系转为直接持股,进而引发大量税务与合规问题。 此外,涉及敏感领域的企业,还需获得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批准,确保其上市不会造成任何数据或国家安全风险。 这种新的繁琐审批程序在中国证监会(CSRC)最近的公开资料中已有明显体现。 根据CSRC于11月7日公布的数据,中国信贷风险管理服务供应商承信科技,于2023年6月28日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赴纳斯达克上市申请。但两年多过去,该公司仍持续被要求补交更多资料。 承信科技并非个别事件,根据CSRC披露,还有超过30家企业(包括荣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审核程序中被“卡关”超过一年。这与律师们通常建议的6至9个月理论等待期相比,时间大幅延长。 更进一步的是,许多拟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难以跨进中国监管部门的「大门」。截至今年为止,CSRC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请;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来,已有277家申请赴港上市的中国企业正在审核中。 另一位律师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支持,审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