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因吉利之名 有望成车股新宠
尽管相对年轻,但凭借与中国本土汽车巨头吉利的紧密联系,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內地市场很快就受到了关注 重点 极氪已申请赴美上市,由高盛、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和中金等大型投资银行承销 中国电动车市场在2022年增长超过一倍,但之后开始放缓,极氪的市值可能已从2月的130亿美元,下跌至约100亿美元 阳歌 随着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提交赴美上市招股说明书,一个新的选择正在逼近起跑线。与在美国挂牌的众多中国新能源汽车股相比,这家公司因与中国领先的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0175.HK)关系紧密而知名。 极氪还因进入中国新能源车领域相对较晚而受人注意,其成立仅两年时间。相比之下,行业领头羊比亚迪(1211.HK;002594.SZ)生产新能源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08年已吸引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投资。 比亚迪的背后是睿智、有远见的王传福,该公司已超越特斯拉 (TSLA.US),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EV)制造商。但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也毫不逊色,他同样具有远见卓识,将吉利打造成中国第一家全球化汽车企业,拥有包括沃尔沃和路特斯在内的一系列品牌。 凭如此强大的资历,我们预计此次IPO,将成为今年或明年中国公司规模最大的IPO之一。上周四提交的IPO招股说明书显示,承销商名单巨头云集,包括高盛、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 由于中美监管问题,大型投行今年一般都避开了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仍在测试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达成的一项新合作协议,该协议使其能够查阅极氪等公司存放在中国的会计和审计记录。 与此同时,在中国从今年开始,所有拟赴境外上市的企业,都必须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自今年初以来,一直在受理此类申请,极氪正是获批的企业之一。 招股说明书中没有给出募资数目,但此前的报道显示,极氪希望筹集10亿美元或以上资金。在当前市场情绪疲弱的环境下,加上新能源汽车股已经有过剩情况,这样的目标可能过于进取。 起步晚 不管在招股说明书中怎么说,极氪由于进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较晚,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参与者。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据极氪招股说明书引用的第三方数据,这个市场目前约占全球电池驱动新能源车销量的60%。 尽管如此,极氪仍未进入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CPCA)每月公布的10大新能源车制造商名单。该公司专注于售价30万元(4.12万美元)或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并将国内初创企业蔚来汽车(9866.HK, NIO.US)以及宝马(BMW.DE)和梅赛德斯-奔驰(MBG.DE)视为主要竞争对手。 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指出,起售价30万元的极氪001,是中国2023年前9个月最畅销的高端车型,在此期间售出了52,680辆。另一款车型极氪009起售价50万元,在前9个月售出13,672辆,在最受欢迎的高端车型中排名第六。 从整体销售数据看,10月份的销量略高于1.3万辆,仅相当于比亚迪301,833辆的一小部分,但接近蔚来同期16,074辆的销量。 与大多数同行一样,由于中国继续推动新能源车的销售,极氪的收入仍在增长。但随着中国政府减少部分激励措施,希望这些公司能靠自身实现盈利,但在众多国内企业中,目前只有比亚迪做到了盈利。 该公司2022年的收入较前一年增长约四倍,从2021年的65.3亿元增至319亿元。但今年上半年增速大幅放缓至136%,从上年同期的90亿元增至213亿元。随着极氪扩大规模,这种放缓应该是意料之中,尽管公司在市场的增长放缓可能会让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极氪在成本方面似乎控制得不错,这有助于它控制亏损。公司今年前六个月的净亏损为38.7亿元,仅比去年同期的30.8亿元高出26%。 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是极氪的早期投资者之一,它在后者2021年成立前后投入了1亿美元。据报道,今年2月,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 Global(MBLY.US)的创始人阿姆农·沙书亚(Amnon Shashua)向该公司注资1,000万美元,当时该公司的估值为130亿美元。 新能源车企业的市销率差别很大,特斯拉高达9.3倍,而比亚迪则令人意外,只有1.2倍。但如果以蔚来汽车目前2.3倍的市盈率作为最佳衡量标准,那么极氪目前的市值约为100亿美元,较2月份减少了23%。在中国迅速降温的市场中,即便这样的估值可能也过于乐观。 无论市场情绪如何,我们预计极氪都将推进上市进程,甚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上市。尽管姗姗来迟,但它的全球足迹、快速增长以及与吉利的紧密联系,应该会让它在相对拥挤的中国新能源车制造商中,成为一个相对有吸引力的选择。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Stellantis入股零跑 大华成大赢家
内地电动车企业零跑汽车,向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配股,同时零跑主要股东大华亦向Stellantis出售股份全身而退 重点: 零跑溢价19%配股引入Stellantis,但股价急升后随即急挫 集团创始人朱江名承诺,十年内不会出售股份 白芯蕊 中国汽车制造业冲出国际,今年来首次超越日本及德国,登上全球出口第一的宝座,海外企业见机不可失,纷纷投资内地电动车企业。继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战略投资蔚来集团(NIO.US; 9866.HK)后,德国的大众汽车(VOW.DE) 紧接入股小鹏汽车 (XPEV.US; 9868.HK),之后又有上汽集团 (600104.SH)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加快上汽奥迪开发电动车,连全球第四大车企克莱斯勒母公司Stellantis(STLA.US)上月亦宣布,入股内地电动车生产商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863.HK)。 不过,Stellantis宣布入股后,零跑股价翌日(10月27日)大幅波动,开市虽裂口高开11.4%见41港元,不久即掉头急挫,最低见31.5港元,收市报32.8港元,仍跌近11%。 Stellantis成零跑大股东 据通告显示,零跑以每股43.8港元,向Stellantis发行1.94亿新H股,涉及金额85.1亿港元 (79.6亿元),较10月25日收市价36.8港元溢价19%。另一方面,A股上市公司浙江大华技术 (002236.SZ)(简称大华),亦向Stellantis出售9,000万股零跑股份,当中包括4,500万股H股,以及4,500万股内资股,占零跑已扩大股本6.73%。 完成整项交易,Stellantis于零跑持股逾两成,一跃成为零跑大股东,同时获得两个董事会席位,并与零跑成立合营公司,发展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出口及销售业务,以及独家在当地制造零跑汽车产品。 大华为内地以视频为核心的安全防范(简称安防)龙头企业,近年更拓展人工智能及物联网业务。而零跑汽车与大华关系密切,除创始人朱江明与傅利泉来自大华外,副总裁曹力、周洪涛亦曾是大华前员工,虽然是次向Stellantis出售股份后,大华不再持有零跑股权,但零跑智能座舱控制器,及软件与智能驾驶控制器等相关技术,都由大华提供。 零跑本月1日发通告表示,创始人朱江明自愿承诺,未来十年不会转让或减持零跑股份。朱江明目前持有零跑8.1%股权,相当于向Stellantis发新股后已扩大股本6.93%。 无可否认,中国电动车产业已达到世界级水准,尤其特斯拉(TSLA.US)在上海设厂后,中国的特斯拉转采用国产制汽车零件,变相令中国汽车产业大幅升级,单是一体化压铸技术,便掀起汽车制造工业革命,已令生产流程大幅减少,不单只特斯拉受惠,也令内地汽车企业得益。 外资纷入股内地车企 电动车已为大势所趋,全球传统燃油车企业为免落后对手,都入股内地电动车企业,以最短时间获得相关技术。以大众为例,除入股小鹏外,早于2021年便入股A股电池公司--国轩高科 (002074.SZ),更是国轩高科最大股东(截至6月底止持有24.7%股权),同时大众已为下一代电池做准备,目前是美国上市主打固态电池的QuantumScape(QS.US)策略性股东。 至于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是由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合并创立,目前旗下包括标致、雪铁龙、Jeep及玛莎拉蒂(Maserati)等多达14个汽车品牌,虽然在燃油车市场经验丰富,但也是缺乏电动车技术。 海通证券就指出,Stellantis在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中面临重重挑战,特别是在广汽菲克退出后,仅剩标致和雪铁龙等品牌,并缺乏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故一直在内地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现时收购零跑股权,对Stellantis在电动车业务上有帮助。 其实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越来越大,除了中国汽车新势力“蔚小理”外,小米(1810.HK)也扬言旗下电动车明年上半年可量产,海外则有亚马逊(AMZN.US)支持的美国电动车企业Rivian(RIVN.US)正在努力追赶,还有苹果(AAPL.US)电动车亦有望登场。 至于中国电动车一哥比亚迪(1211.HK),销量已快赶上特斯拉,截至上季只是较特斯拉少卖3,000辆,在市占率被大幅威胁下,特斯拉掀起减价迎战,最终令利润受损。集团最新业绩看到,第三季纯利不单急跌44%至18.5亿美元,毛利率亦按年急跌7.2个百分点至17.9%,业绩公布后,特斯拉当日股价应声急挫9.3%。 大华售股一石二鸟 此外,国际车企入股内地电动车企业也不代表一帆风顺,要留意近年内地有多间新势力车企出现倒闭,例如曾被认为是未来电动车之星,获英特尔资本及伊藤忠商事融资的奇点汽车,其关联公司早前已被申请破产审查,曾与鸿海集团(2317.TW)签战略合作协议的拜腾汽车亦已申请破产。 今年上半年,零跑亏损22.8亿元,按年略有改善,但收入只升14%至58.1亿元,增幅并不显著。从彭博数据显示,市场估计零跑2023至2025年仍会录得亏损,最快在2026年才可实现盈利,意味Stellantis在零跑的投资变数极大。 反而整个交易最大赢家是大华,不单在零跑股权上全身而退,大华发表的通告,预计集团利润将增加45.5亿元,超过集团去年净利润1.96倍,若零跑引入Stellantis后在电动车竞赛中脱颖而出,由于相关多个主要技术由大华提供,变相订单会有一定保证,可为大华在汽车业务上大放异彩,实属一石二鸟之举。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9863.HK
002236.SHE
聚焦能源资产运营商 能链智电发展加速
这家中国领先的电动车充电服务供应商,第三季度营收增长超过500%,并表示明年的增长速度或将高达六倍。 重点 得益于服务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大幅增长,电动汽车服务公司能链智电称二季度收入增长536% 这家获贝恩资本支持的公司正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迅速扩张,预计明年4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 阳歌 在纳斯达克上市刚一年多,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供应商能链智电(NAAS.US)再一次提升了发展速度。 公司报告第三季度收入增长超过500%,涉及面向企业客户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设计和运营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超过充电服务业务成为主要的收入驱动力。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以美国私募股权巨头贝恩资本为主要支持者之一的能链智电公布了对2024年的业绩指引,其预计明年的收入增长或将高达六倍。 推动能链智电发展的是中国蓬勃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国公路上行驶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1,800万辆。来自CIC的行业数据显示,为这些新能源汽车提供服务的是由大约15万个充电站组成的充电网络,它们中约一半使用的是能链智电的服务。 能链智电所在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发起追赶之际,该公司也在积极向海外市场扩张。其服务范围广泛,从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建设和管理设备,到协助电动车车主进行常规充电。 利用强大的数字化能力,能链智电致力于为电动汽车生态系统内的客户,提供市场洞见和策略帮助,提高它们的运营效率。在此过程中,能链智电很快发现,电动车生态系统中的很多企业,包括充电桩运营商和相关服务提供商,对它的服务需求巨大。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多数公司,比如电动车巨头特斯拉(TSLA.O)和充电桩运营商Charge Point(CHPT.US),能链智电还以“轻资产”服务公司的商业模式而著称,这意味着它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快速扩张。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表示:“我们持续扩大合作网络并获得重要的储能新合作,持续巩固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大陆以外的拓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季度贡献了32.7%的收入。” 去年6月,与一家同样以贝恩资本为主要股东的上市公司完成反向并购后,能链智电开始在纳斯达克交易。上周业绩公布的当天,该股上涨1.5%,市值约为8亿美元。 公司当前市销率为11倍,但如果按该2024年销售预测的中值计算,其市销率大幅下降至2.4倍。相比之下,特斯拉的市销率高达8倍,而Charge Point和Blink Charging(BLNK.US)的市销率则要低得多,分别为1.6倍和1.4倍。 由于上市时间不长,能链智电显然未充分引起投资界的重视,可能部分解释了其上市后股价表现不佳的原因。但它似乎确实越来越受关注了,包括瑞银、杰富瑞和中国领先的本土投资银行之一中金公司等大牌机构的分析师,都参加了它的财报电话会议。 重心转移 能链智电将重心从充电服务转向能源解决方案,包括更多地关注基础设施运营商,这在它三季度的收入构成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面向充电桩运营商和电动汽车车主的线上线下充电服务更为成熟,收入在第三季度同比小幅增长23%,达到3,150万元(430万美元)。相比之下,更专注于企业的能源解决方案业务,也就是为车队运营商和企业,提供一站式能源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的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30万元飙升至1.388亿元。 这两块业务是能链智电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36%的主要推动力,公司第三季度营收增至1.71亿元。它还重申了此前的全年营收5亿至6亿元的指引。 更令投资者感到兴奋的是,公司还透露,预计明年的收入将达到20亿至30亿元,与2023年相比将增长三至六倍。 能链智电增长最大的一个领域,是帮助充电桩运营商建设储能设施。能链智电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吴雪庐(英文名Alex)表示,公司今年已经建立了43个储能站,预计到年底将可达合约总数的380个。不过他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还说,明年将迎来大发展,届时公司预计将再交付1,500个这样的储能站。 吴雪庐说:“我们开始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优势,这使我们能够获得显著的运营杠杆。” 随着规模和经验的增长,能链智电在三季度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6.1%大幅提高至27.4%。公司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亏损1.76亿元,净利润率由负359%改善至负103%。公司向投资机构LMR Partners分别于7月和9月两次出售可转换票据共筹集7,000万美元。截至9月底,能链智电拥有约4亿元现金。 最后,我们来看看能链智电的国际化进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7.5%,增速有所放缓,且超过此前的预期,这或将促使其加快在中国以外的布局步伐。 能链智电第三季度营收中,不到三分之一来自大陆之外的地区,高于二季度的22%,吴雪庐表示,他预计明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0%。这很大程度上与公司最近收购的香港光电控股有限公司有关,这笔交易使它能够挖掘香港市场的太阳能和充电服务潜力。 吴雪庐说:“对于海外业务扩张,我们目前所做的实际上是复制在香港光电上的做法,即选择合适的资产以合适的价格购买,最重要的是,将其与我们的整体业务整合,并尽可能发挥协同效应和能力。”…
NAAS.US
晶科能源季绩倍增 阳光背后乌云隐现
在旺盛的需求和多晶硅成本暴跌下,抵消了太阳能组件价格下滑,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利润得以倍增 重点: 晶科能源第三季度出货量增长超过一倍,但因太阳能组件的价格下降,公司收入增长只是63% 公司表示,得益于全球需求旺盛,“有信心”超过不久前才上调的年出货量预测 阳歌 虽然太阳能组件的价格正在暴跌,但主要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下降得更快。这种差异不仅推动全球太阳能组件需求意外增长,还提升了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润。 这两种趋势,在全球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之一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JKS.US;688223)的最新业绩中展现出來。公司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翻了一番。需求的激增,不仅帮助公司超过了早先公布的本季度收入指引,还将超越三个月前才上调的全年指引预测。 投资者对业绩的整体情况表示满意,周一晶科能源在纽约发布业绩后股价上涨了14%。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在经过这一轮上涨后,该股价格依然相当低。晶科能源目前市盈率仅为3倍,甚至低于不及它有名的中国竞争对手阿特斯太阳能(CSIQ.US)的3.3倍。在中国上市的同行天合光能(688599.SH)和隆基绿能(601012.SH)的市盈率均为11倍,远高于晶科能源,不过我们又注意到,晶科能源在中国上市的股票市盈率为17倍,远高于这两家公司。 因此,美国投资者似乎知道一些中国投资者不知的事情。他们的担忧可能是两方面的,涉及地缘政治因素和对未来价格走势的担忧。 地缘政治因素,与西方对中国在太阳能组件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担忧有关,这导致了持续的保护性关税威胁,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威胁。2019年,晶科能源在佛罗里达州投建一个大型生产基地,成为少数几家通过在美建厂,以解决关税问题的中国公司之一。公司今年早些时候表示,佛罗里达工厂1GW的大型扩建项目,已于上月开始投产。 与此同时,令投资者担忧的价格趋势是一种全球现象,超出了晶科能源的控制范围。来自pvXchange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0月,太阳能组件的价格大幅下降,自1月份以来,效能最高的型号降幅达32%,低端产品的价格下降42%。 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在2022年达到历史高位后,太阳能组件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成本跌得更多。行业领先的多晶硅生产商之一的大全新能源(DQ.US;688303.SH),于周三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中表示,三季度多晶硅的平均售价比去年同期每公斤36.4美元,下跌了四分之三以上,降至每公斤7.68美元。 晶科能源指出,多晶硅价格暴跌,是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5.7%提高至19.3%的主要因素。不过,尽管多晶硅价格似很快就会触底,但没有迹象表明,太阳能组件成品的价格已接近底部。 收入增长 晶科能源的最新业绩,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刚才谈及的所有趋势。它的整体出货量(主要是太阳能组件,也包括一些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片),在该季度同比增长108%,达到22.6GW。营收也增长强劲,但速度要较出货量的增长低,同比增长63%,达到318亿元(约合44亿美元),反映了我们前文所述的组件价格下跌。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财报中表示,“自从三季度以来,供应链价格下跌刺激了终端需求。” 关于需求旺盛的情况,中国本土市场就是一个例证。李仙德表示,仅今年前9个月,全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128.9GW,比2022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高出近50%。晶科能源上周还宣布了另一项重大交易,将向一个沙特阿拉伯客户供应3.8GW的太阳能组件,而根据价格走势,这笔订单将产生至少20亿美元的收入。 旺盛的需求使晶科能源预测第四季度组件出货量将达到23GW,高于三季度的21.4GW。公司还表示,“有信心”全年组件出货量,将超过三个月前给出的70GW至75GW的指引。在今年初,公司曾将2023年组件出货量的预测从60GW,大幅上调至70GW。 这一繁荣景象目前看来对该行业有利,并帮助晶科能源最近一个季度的利润,从上年同期的5.5亿元增加一倍多至13.2亿元。但如果过去能预测未来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在最近的繁荣之后,已经开始成形的大幅回调将接踵而至。 最后,我们就未来可能引发关切的几个方面再略作补充。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人民币汇率下行,影响到所有中国公司。晶科能源报告称,第三季度因人民币汇率下滑,导致净汇兑损失近3亿元,与去年同期净汇兑增加5.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 公司最近似乎也在消耗现金,持有量从6月底的170亿元降至9月底的141亿元,降幅近20%。其中至少有部分可能用在偿还到期债务上,因公司的有息债务,从3个月前的343亿元降至9月底的308亿元。 另一略微令人担忧的迹象,是公司的第三方应收账款,从去年底的167亿元增至9月底的258亿元。但由于公司整体销售额大幅增长,这种增长可能属于意料之中。 归根结底,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晶科能源目前的情况相当不错。然而,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可能很快就会结束,因为其成品组件的价格可能也会持续下降。尽管如此,公司在美国上市的股票目前看起来有点超卖。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KS.US
688223.SHG
绿源下一站:海外
这家电池驱动两轮车制造商,通过在香港上市募集到了9000万美元资金,公开发售部分获超额认购 重点 绿源集团的IPO价格接近其指导区间的上限,不过该股在上市一周后基本没有变化 在截至2022年的两年里,该公司营收翻倍,净利润增长更快 梁武仁 电瓶车在中国很常见,而在产量数以百万计的生产厂家中,绿源集团控股(开曼)有限公司(2451.HK)虽不是领头羊,但对一家面临激烈竞争的中国公司来说,投资者似乎佩服其提振销售的能力,以及它的高利润,这是相对罕见的。现在,这家新上市公司面临最大挑战,是在中国严重拥挤的电动两轮车市场中,保持销量的强劲增长。 上周三,该公司在香港首次公开募股,筹到大约7.06亿港元(9000万美元)的资金,它计划用于促进产品和研发,并增强销售渠道和生产能力。 据公司提交给港交所的一份文件显示,投资者认购的股份略多于发售的数量,每股定价7.37港元,接近6港元到8港元指导区间的上限。在首个交易日,股价一度上涨超过9%,但到收盘时回吐了大部分涨幅,最后仅上涨0.4%。 自上市以来,该股基本上处于稳定状况,周二收盘价7.45港元,较IPO价格高出约1%。表明投资者喜欢该公司,但也想先看看它能否继续扩大规模,然后再给予它更有力的认可。 绿源集团所处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随着北京努力减少碳排放,这些交通工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快递和外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是推动电瓶车市场增长的另一个趋势。 绿源集团成立于2003年,已经有一定历史。但从它的 IPO招股说明书来看,其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按营收计算,2022年的市场份额仅为4.5%,但已足以使该公司成为第五大电动两轮车制造商。在雅迪控股(1585. HK)和爱玛科技(603529.SH)等三大巨头控制的40%市场份额,大约有100家公司在争夺余下市场。而这个市场之前甚至更加拥挤,行内有多达2000家公司。 绿源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了二十年,而且近年来还做到了营收和利润的快速增长。前者在截至2022年的短短两年里就翻了一番,达到48亿元(6.56亿美元),不过今年前四个月,同比增速放缓至42%。 鉴于同期整个电瓶车市场的扩张速度要慢得多,这样的收入增长令人眼前一亮。据绿源集团控股招股说明书中的估计,从2020年到去年,中国销售的电动摩托车总量增长了16%,预计今年仅增长5%。 依赖中国 绿源集团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国市场,产品线相当简单。电动自行车占其总销量的比例略低于一半,电动摩托车约占20%。绿源也生产电动轻型摩托车,但由于国家出台新要求,今年头四个月电动轻型摩托车占公司收入的比例,从2020年的30%降至不到2%。绿源集团还通过销售电池等零部件获得收入。 从地域上看,公司瞄准了中国较小的城市,到2022年底,其零售店规模较两年前增加了近一倍,达到9,800多家。 比收入增长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绿源集团多年来通过控制运营开支,提高了盈利能力。在截至2022年的两年里,集团的净利润增长了近两倍,远超同期的收入增长,净利润率也从1.7%提高到了2.5%。因此,期内公司的股本回报率(ROE,股票投资者关注的一项重要盈利指标)从8.3%跃升至19%。今年,它保持了三位数的利润增长,2023年前四个月,公司净利润同比激增150%。 与大型竞争对手相比,绿源集团的毛利率较低,因它为了市场占有率而采取了低价路线。从2020年到2022年,公司能够顺应市场趋势,将平均售价提高了。但在今年前四个月,这个数字又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公司加大了给经销商的折扣力度,以便使价格更具竞争力,并扩大实体店网络。 随着中国市场增长放缓,降价压力可能会加剧。海外扩张有助于对冲这一风险,绿源集团表示,海外扩张是公司的长期目标之一。目前,它的产品已销往逾3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地方都是摩托车大受欢迎的潜力市场。但目前海外销售仅占绿源收入的一小部分。 走向全球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了监管合规这个很棘手的麻烦外,还存在其他种种困难,因为不同市场的要求往往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绿源最大的收入来源的电动自行车。在这个拥挤的市场里,要让消费者从众多同类产品中注意到绿源,也是一大挑战。 绿源集团目前的往绩市盈率约为20倍,高于雅迪的16倍和爱玛的14倍。这表明投资者对该公司非常认可,在当前疲软的股市环境里,公司看起来很强劲。但高估值也可能是早期投资者兴奋的结果,如果出现任何业务放缓的迹象,这种兴奋可能很容易消退。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2451.HK
全球智能汽车赛道上 亿咖通暂难走出国门
这家数字座舱制造商最近宣布了好几项新交易,但涉及的都是与其中国控股股东有关联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品牌 重点 自5月以来,亿咖通科技宣布了一系列的大额销售,但全部都是与其控股股东、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关联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和品牌 公司二季度收入增长45%,主要是更專注在数字座舱业务上 阳歌 亿咖通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ECX.US)在迈出中国国门遇到一些困难,尽管最近发布一系列公告,表明自己客户群不断扩大(很多全球知名企业名列其中)。但仔细观察这份名单,发现大部分要么与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吉利汽车(0175.HK)的创始人有关,要么与其他中国汽车制造商有关。 亿咖通科技或它的任何一个同行,要在全球舞台上找到市场都并非易事。尽管中国已在新兴智能汽车市场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明确表示,在为未来的汽车提供动力的其他技术领域,不打算这么快就做出让步。 西方车企可能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了,到目前为止,它们基本上都避免使用亿咖通科技等中国公司开发出来的技术。 李书福持有该公司50.03%的股份,他领导的吉利是中国领先的民营车企之一,旗下拥有诸多品牌,包括瑞典的沃尔沃和极星等全球知名品牌,以及英国的路特斯和马来西亚的宝腾。这些与中国存在关联的品牌,是最近一系列试图彰显亿咖通科技信誉的核心。尽管它们其实也突显出,该公司在超越其中国根源时面临的重重困难,即便公司的总部设在英国。 9月底发布的最新公告称,该公司将为吉利旗下豪华品牌Lynck & Co.的一款车供应座舱计算平台。在那之前,亿咖通科技在8月下旬宣布将与以色列巨头Mobileye(MBLY.US)合作,为极星电动SUV开发一款集成自动驾驶和停车功能的设备。 几天前,该公司还宣布将为东风汽车与全球巨头标致雪铁龙,在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制造的三款车型供应智能座舱。5月下旬,该公司宣布将为另一家中外合资车企,即长安汽车和日本马自达成立的合资企业正在开发的一款车型供应智能座舱。 当然,如果亿咖通科技的产品在中国表现良好,像雪铁龙和马自达这样的全球知名品牌,在中国以外的市场上选择使用它们的机会总是有的。但至少目前,该公司似乎被牢牢困在了中国。 在最近的一系列新交易中,最重要的似乎是与Mobileye的合作,因为这家以色列公司,被认为是亿咖通科技所处技术领域的全球顶级参与者。亿咖通科技的股价在公告发布后的两个交易日里短暂上涨约13%,但此后在总体上保持跌势。 去年12月,该公司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完成了在美国的借壳上市。自那时以来,该股已下跌一半以上,似乎是过去12个月内通过SPAC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共同遭遇。 估值下滑 在经历了持续的抛售后,亿咖通科技目前的股票市销率为2倍左右。虽然高于1倍通常就表示投资者看好,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比率远低于Mobileye的17倍,也低于中国同行禾赛(HSAI.US)的5.4倍,后者也将激光雷达技术(LiDAR)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 亿咖通科技仍是一家市值达12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但失去这一地位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该公司的最新财报显示,收入增长相对强劲——在一个往往大肆炒作但实际销售额却弱得多的领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该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5%,至9.52亿元(1.31 亿美元),主要是更专注于数字座舱业务。亿咖通科技一季度收入增长幅度要小得多,只有16%。 第二季度,以数字智能座舱为主的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7%,至6.7亿元,占总销售额的70%。软件销售表现得更好,增长了两倍,至1.13亿元,而该公司的服务收入实际上下降了36%,至1.69亿元。 一个稍微令人担忧的迹象是,该公司的收入成本猛增77%,至6.55亿元,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收入增长,不过,亿咖通科技将其部分归结于与战略工程合同有关的非经常性成本影响。因此,该公司二季度毛利润同比仅增长3%,而调整后的息、税、折旧及摊销前亏损则从上年同期的9,500万元扩大至1.58亿元。 尽管亿咖通科技想要减低与吉利和中国市场的紧密程度,但该公司的最新财报表明,其还严重依赖它们。截至6月底,其非关联方应收账款从去年12月底的4.18亿元降至仅1.88亿元,这意味着它从吉利家族之外的企业获得的业务减少。同期,其关联方应收账款也有所下降,但跌幅要小得多,截至6月底为8.04亿元,六个月前为8.35亿元。 与此同时,该公司在完成SPAC合并时获得的3亿美元现金似乎正在不断消耗。截至6月底,其持有的现金总额为9.25亿元,不到合并时其继承现金的一半。尽管如此,它与吉利的紧密联系意味着,它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遭遇现金短缺的状况。 综上所述,因为其拥有的尖端技术,亿咖通科技绝对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最近还与Mobileye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一些全球大品牌的在华合资企业,与它们建立了间接联系。但在投资者开始认真对待其之前,我们可能还需要看该公司与一些跟中国没关联的公司,能否直接签署一项或多项协议。 (本文已更新,显示公司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长,主要是更专注于数字座舱业务)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CX.US
威马汽车冀合并开心汽车赴美上市 (下篇)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痛苦的大洗牌,这两家陷入困境的公司,上周签署并购意向书 重点: 即使新能源车企正在进行洗牌,开心汽车计划通过收购威马汽车和另一家新能源车企,转型为新能源车制造商, 自宣布收购威马汽车以来,开心汽车的股价已下跌44%,虽然之前进行合股,但现时股价已重返1美元大关 欲阅读本文上篇,点击这里 谭英 希望借壳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0860.HK)在港上市的计划落空数天后,四面楚歌的新能源车制造商威马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周宣布,找到了白武士——开心汽车控股(KXIN.US)。至于市值只有区区5700万美元的开心汽车,究竟是何方神圣? 威马汽车需要人来拯救这艘正在下沉的巨轮,包括因缺乏资金而在今年停摆的业务,但坦率地说,开心汽车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威马汽车需要的那种大救星。开心汽车曾有抱持机会主义的态度进行变身,包括最近进军新能源汽车。最新这次转型的时机似乎也不太好,在经历了2018年至2020年的新能源车繁荣期(中国三分之二的新能源汽车是在这期间登记的)后,过热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了大洗牌的迹象。 繁荣正在迅速成为历史,而拥有百度(BIDU.US; 9888.HK)和腾讯(0700.HK)等重量级投资者支持的威马汽车,是昔日“电车四小龙”中,首家陷入挣扎求存境況的企业。 最初的救世主Apollo出行并没有给威马汽车带来多少收入。但该公司拥有超級富豪的持者,包括李泽楷的电讯盈科(0008.HK)和已故賭王何鸿燊的信德集团(0242.HK)。相比之下,开心汽车的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它的雄心壮志。开心汽车通过发行新股收购了两家新能源车企,即晨星汽车和现在的威马汽车,这稀释了现有股东的股份,他们长期以来一直遭受着煎熬。 在9月11日宣布与威马汽车签订非约束性并购意向书三天后,开心汽车宣布将股份15合1,以使股票达到纳斯达克交易价格不低于1美元的要求。合股令每股股价提升,并可给投资者带来精神上的振奋,不过它们不会改变公司市值。 但开心汽车这次合股并没有带来积极情绪,反之合股生效以来,该股在五个交易日内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市值。自宣布与威马汽车合并以来,开心汽车股价已下跌44%,哪里是投资者有信心的表现。 开心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军表示,威马汽车时尚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与开心汽车是“绝配”。“通过本次并购合作,威马汽车将拥有更大的资本舞台,更好地推动智慧出行产业的发展,”他说。 开心汽车现在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最大的任务,就是找到启动威马汽车今年暂停业务所需的资金。该公司是中国少数几家自建工厂的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努力,当时看起来令人钦佩,但现在再看似乎是狂妄的表现。中国其他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都依赖第三方制造商。 迂回的旅程 开心汽车进军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一波三折。早在2020年8月,公司就宣布将关闭二手车经销业务,并预计收入将出现暂时下降。当时,开心汽车与进口汽车电商平台海淘车网合并,后者的创始人林明军出任新CEO。一年后,公司宣布与北京步甲运车签署了1万辆新能源物流车的供货订单,为期五年。 在协议签订前几个月,没有任何新能源车制造经验的开心汽车,于2021年8月收购了河南御捷时代,并表示已在华东城市苏州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总部。接着,该公司又通过发行新股,收购了御捷时代的母公司晨星汽车,交易是在宣布收购威马几周前完成。 据开心汽车称,晨星生产的朋克牌迷你电动车,在中国生活水平较低的小城市很受欢迎。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宣布订单数已经达到5万辆,并准备把新能源车作为公司的“首要事项”。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威马的高端新能源车,将扩大开心汽车的产品系列。后者还将获得威马汽车在温州和黄冈的两个生产基地(年产可达25万辆),以及由621家实体店组成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开心汽车真的能拯救威马汽车及其CEO沈晖吗?这位吉利汽车的前高管,因在2010年策划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购案——收购沃尔沃,而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但开心汽车的财务状况看起来并不太令人鼓舞。到2022年底,公司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仅有710万美元(5186万元),与威马汽车重启运营所需的资金相比,这个数字微不足道,而就在今年1月,威马汽车的估值还高达20亿美元。 开心汽车2022年的营收只有区区8,280万美元,比2021年下降了67%,净亏损8,470万美元。该公司于201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自2019年以来一直没有盈利,2020年亏损530万美元,2021年亏损1.96亿美元。它仍然欠着前母公司人人网(现已更名为Moatable,MTBL.US)的贷款。 开心汽车加速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时机,可谓生不逢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迅速整合,随着政府补贴的削减,车企纷纷大幅降价。专家认为,最终可能只有5到10家企业能活下来——与2017年估计的300家企业相比,只剩零头。在那段时间涌现的众多初创企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取得了相对稳定的销量,比如蔚来(NIO.US; 9866.HK)、小鹏(XPEV.US; 9868.HK)、理想汽车(LI.US; 2015.HK)、零跑汽车(9863.HK)和合众汽车。昙花一现才是常态,比如自游家,它已于去年12月停止了运营;还有雷丁汽车和拜腾,它们分别在今年5月和7月提出了破产申请。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KXI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