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领先的网上招聘公司,申请到港股市场双重主要上市

重点︰

  • 开始具备盈利能力的BOSS直聘,正申请到港股市场双重主要上市,为其纽约股票的潜在退市风险“买个保险”
  • 该公司的禁止新用户注册禁令虽获解除,但由于中国经济下滑,雇主招聘意愿不高,管理层对前景未感乐观

裴梓龙

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过去两年受尽太平洋两岸政府的“左右夹击”,首先是面对中国官方的“强监管”政策,部分更被施加注册新用户禁令;至于在纽约上市的科网公司,也被美国证券监管当局要求交出审计底稿让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查,否则将面临退市威胁。

虽然美国上月已派人前赴香港,查阅部份企业的审计底稿,反映中美两国的争端趋于缓和,但也有中概股选择“买个保险”,以保障上市地位。中国领先的网上招聘公司BOSS直聘(BZ.US)上周便向港交所提交申请,计划同时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双重主要上市。

面对监管风波,越来越多美国上市中概股倾向以这种方式登陆港股市场,近月便有知乎(ZH.US; 2390.HK)、贝壳控股(BEKE.US; 2423.HK)、金融壹账通(OCFT.US; 6638.HK)、涂鸦智能(TUYA.US; 2391.HK)和名创优品(MNSO.US; 9896.HK)等公司成功在港股以双重主要上市形式挂牌。连在港第二上市的科网巨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也计划今年底转为纽约与香港双重主要上市,目的是万一公司被美国强制退市后,仍能保住香港的上市地位。

BOSS直聘在初步招股文件中,也直接透露可能被强迫退市的风险,称“倘PCAOB无法对位于中国的审计师进行审查或全面调查,公司将在2024年被禁止在美国交易,或倘颁布拟修订的法律,则于2023年被禁止在美国交易。”

因此,该公司回港双重主要上市可谓迫在眉睫,毕竟这种方法与普通IPO申请程序并无分别,需要满足港交所对新上市公司的盈利、收入与市值等条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通过。

第二季收入倒退

在以下篇幅,我们看看这家公司的经营表现。据招股文件显示,BOSS直聘的收入从2019年的9.99亿元翻了三倍到去年的42.6亿元;但受到疫情封控措施、以及公司被中国监管部门根据《数据安全法》禁止注册新用户影响,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仅同比增长15%至22.5亿元。BOSS直聘去年7月赴美上市后,被国家网信办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直到今年6月29日才解除相关限制。

事实上,BOSS直聘今年首季营收虽同比上升43%至11.4亿元,但随着新冠奥米克戒变异病毒株在多地爆发,相关封控措施影响就业市场,公司第二季收入仅11.1亿元,罕有地录得5%同比跌幅,因此连累了上半年的表现。

虽然截至今年8月,BOSS直聘接获超过1,000万个新用户注册,7月的月活跃用户更环比增加16%,创历史新高,但上述数据或许只能反映人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中国经济下滑,企业招聘意愿不高,该公司管理层对第三季的表现也不感乐观,预计营收在11.4亿元至11.6亿元之间,同比下跌5.9%至4.3%。

此外,与不少经营模式未成熟的中国科网企业一样,BOSS直聘的获利能力成疑,过去三年便累计录得逾25亿元净亏损,其中单是去年上半年已占15.9亿元。随着大幅节省开支,公司去年下半年开始扭亏,今年上半年也同比转赚8,032万元。

查看BOSS直聘的财务报表,今年上半年经营成本同比大减38.6%至21.9亿元,主要因为由于期内缺乏一次性股权激励费用,令一般及行政费用大幅降低82%至3.16亿元;至于销售成本与研发费用,也同比减少20%至9.2亿元,是业绩“转正”主因。

估值远高于同业

2013年,来自军人世家的赵鹏与朋友创办了公司点评网站“看准网”,翌年推出主攻招聘行业的应用程序BOSS直聘,获得小米(1810.HK)创办人雷军及红杉资本创始人沈南鹏等入股。其后乘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的东风,BOSS直聘瞬间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招聘公司,2021年用户已达1亿名,合作公司超过600万家。

同年6月,BOSS直聘登陆美股,以每股19美元上市,首日挂牌大涨95.8%,高收37.2美元,其后曾高见43.22美元,市值升至188亿美元(1,360亿元),风头一时无两。

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中概股面对内忧外患,BOSS直聘的股价与其他中概股一样飞堕,周四收盘价仅为14.44美元,比高位蒸发逾66%,但以上半年的净利润引伸到全年估算,其预测市盈率高达262倍,远远抛离国内同行同道猎聘(6100.HK)的15倍及美国招聘巨头万宝盛华(MAN.US)的8.6倍。

中国政府对BOSS直聘的数据安全审查结束,为赵鹏带来喘息空间,公司今年9月更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颁发属于国家级认可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认证(DSMC)”证书,意味公司在数据安全这一部份已成功过关:而这次上市集资所得,大部份会用于数据安全方面,以确保不会误踏官方红线。

新冠疫情已导致不少中国企业裁员减薪,BOSS直聘选择此刻到港股双重主要上市,除了要过港交所一关外,还要看持续低迷的港股能否在第四季好转,否则即使获批上市,也难以取得好的估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牛电动次季销量按年增长36.6%

电动两轮车品牌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NIU.US)上周五公布,第二季共销售电动出行产品350,090台,较去年同期的25.62万台增长36.6%。 其中中国市场销售318,719台,占总量约91%,较去年同期207,552台增长53%;国际市场方面,小牛电动第二季销售31,371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5%。销售数据涵盖电动摩托车、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滑板车和电动自行车。 公司表示,于“618年中购物节”期间,小牛多款高端车型在天猫、京东与抖音平台均登上销售排行榜,有效巩固其于中国高端智能两轮市场的领导地位。 小牛电动股价周一一度升逾5%,收市报3.42美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绿城半年销售跌11% 前董事长港机场被带走

内房开发商绿城中国控股有限公司(3900.HK)周一公布上半度销售数据,今年首六个月,集团合同销售金额803亿元,涉及的面积为229万平方米,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为5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8亿元下跌11.3%。 6月份绿城自投项目的销售金额为142亿元,同比下跌18.4%,但每平方米均价则上升6.8%至34,746元。 另外,多家内地媒体早前报道,绿城中国前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张亚东,5月底时在香港机场准备飞往加拿大时,于登机口被带走,但具体因何事则未有披露。张亚东曾任大连副市长,2016年调往央企中交集团,至2018年被派往报掌绿城。至今年三月,绿城突然公布张亚东呈辞。 绿城周二平市报9.77港元,公司在过去一年的高位下跌27%。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泰国对中国游客吸引力下降

财新报道称,据航班管家的数据估计,今年七八月旅游旺季,中国航司计划执行中泰航线班次达12,800架,同比下跌22.6%,更较疫情前水平低40%。今年前五个月,中国赴泰旅游人次降至195万,同比减少33%。 财新指出,多重因素令中国游客望而却步,包括演员王星赴泰时被绑往缅甸诈骗园区。其他担忧还包括地震,以及泰铢对人民币升值,导致赴泰旅游成本上涨。 当中国游客对泰国兴趣减退之际,他们正涌向日韩等亚洲地区。中国航司计划,于七八月执行中日航线的航班达25,300架次,同比增长35.3%;中韩航线计划执行20,500架次,同比增长13.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g Kong Robotics’ stock soars on robotics pivot, but does it have legs?

华丽转身股价狂飈 港仔机器人价高势危?

一家三四线香港上市公司,突然变身机器人公司,股价即如脱彊野马,一路狂奔 重点: 公司去年度业绩蚀1.4亿港元,已连续亏损五年 年初与达闼组成合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机器人公司 刘智恒 赶潮流,追风口,从来是股票市场的本质;要数今年的热门行业,肯定是机器人,地平线机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优必选(9880.HK)等,年初以来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说在港股上的真正赢家,港仔机器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过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业绩,收入大跌45.6%至1.16港亿元,亏损则续扩大5.3%至1.38亿元。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1,132万港元、商誉减值亏损2,182万港元、物业厂房减值及设备减值3,937万港元。 一遇达闼便化龙                              为何业绩表现乏善可陈,股价又能忽然爆升?原来一切缘于年初的一项合作协议!时间回到今年情人节,当时港仔机器人的名称仍叫国华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与内地的达闼机器人签订框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国华占股51%,达闼占股49%,目标是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 国华在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募集足够资金,达闼则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予合资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全资附属。 过去香港市场的一些三四线公司最擅长的伎俩,就是转型资本市场最热炒行业,通常透过收购或合并而进入风口市场,当股价被不断推升,往往会作出连串集资行动。港仔机器人的情况似乎有点类同,他们最终能否成功,暂时仍是未知数。 小米2023底发布首部电动车SUV7时,我们曾发表 “雷军造车,一往无前”一文,从小米的往绩,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财力去分析,结论是雷军成功机会相当高。我们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机器人的成功机会。 国华业务强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机器人过往业务,当你翻开资料,大抵会吓一跳,竟然有多项主业,包括商品买卖、证劵及期货经纪、物业经纪、地热能供暖制冷、楼宇建筑承包、特制技术支援、项目管理、集中供热及融资租赁。 要知道,今年初国华控股市值还不到6亿港元,业务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谓佼佼者,公司重点在哪儿?如何去营运及发展各业务?资源又怎样分配? 观乎去年业绩,除个别业务外,其余全部见红。部分业务更是问题多多,其中在运城的供热业务,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终止,结果公司要将该业务出售。 融资租赁方面,因未能履行监管要求,被政府部门禁止有关经营,最后要终止业务并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将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旗下的陕西江威涉及多宗诉讼,涉资达4,556万元,以致部分资产被冻结。至于公司的中介业务,旗下上海轩美房地产经公司涉及多宗诉讼,涉及金额106万元。从过往的业务看,公司的发展方针及经营管理似大有关题,现在转搞机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确实令人存疑。 达闼连年亏损 我们再看达闼机器人,说不定其有能力让港仔机器人迈向美好前景。事实上,达闼并非吴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机器人企业,软银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资者,估值一度冠绝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职贝尔实验室及中移动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长的黄晓庆成立,专注云端智慧机器人技术,2023年完成C轮10亿融资后,估值达到223亿元。 然而,人型机器人在商业市场仍属起步阶段,公司不断烧钱,2019年准备赴美上市,不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管制黑名单,集资不成,苦苦支撑,近年屡传资金链陷断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体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数百员工被欠薪,位于广州的公司,更被断水断电。 达闼往绩也是乏善可陈,亏钱不是最大问题,最大问题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资者不愿再注资,公司已陷于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为港仔机器人带来多少业务,何时才可扭亏为盈? 一场烧钱的竞赛 投资机器人行业,大部分企业在烧钱阶段,因此企业要有充裕的资本才能继续前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早前表示,人形机器人面临技术成本高企,远超出顾客愿付费用。其次是许多企业所谓的应用场景,实际是想象出来,并非实际需要。 港仔机器人长期亏损,截至今年3月底,手头资金只有5,000万港元,凭什么去支撑这场烧钱的游戏?虽然港仔机器人上月宣布签定四份合作框架协议,但靠一个香港市场,能为公司带来多少生意?相信投资者也别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机器人热潮下,港仔机器人的概念相信会受到一定追捧,股价或再创新高,但何时能盈利就别太乐观。再者,股价经过一轮急升猛涨后,投资者现阶段追入,风险高值博率低。别忘记,股价大升后,未来公司很大机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股价将会十分波动,投资者只适宜投机性买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