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YL.US

自从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今年早些时候暂时叫停以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上市之后,中进医疗成为了第一家以该架构申请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

重点:

  • 自从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今年早些时候暂时叫停以可变利益实体(VIE)架构上市之后,中进医疗成为了第一家以此种架构申请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
  • 这家轮椅制造商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它相信申请在法律上是可以被中国各监管机构接受的

阳歌

谈到中国企业在纽约上市,医疗类IPO似乎是解决争议的最佳良药。

随着几个新的IPO重新出现在华尔街,包括最近的来自轮椅生产商中进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ZJYL.US)的上市申请,这一信息迅速变得清晰。该公司于9月底首次公开提交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申请,上周五又提交了更新版本,其中包括价格区间和最终筹资目标。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观察人士对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上市——筹资目标仅在25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但现在不是一个通常的时期,因为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和中国都对这些跨境IPO表达了一些担忧。

美国的关切主要集中在许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所使用的“可变利益实体”(VIE)公司架构。这种架构旨在规避中国政府对外资参股中国公司的限制,特别是像互联网这样的高科技领域的公司。但是,美国担心这种结构包含巨大的风险,而大多数美国投资者对此并不充分了解。

在中国方面,最大的担忧是数据安全,因为中国政府担心美国上市可能会让美国官方获取关于中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大量有可能十分敏感的数据。这些担忧导致滴滴出行(DIDI.US)最近宣布,它将从纽约退市,并在香港重新上市。此时距离它IPO仅几个月时间。

来自太平洋两岸的种种担忧导致新的IPO申请自7月以来就几乎停了,尽管有像最近的中进医疗等少数几家企业已经开始悄悄地推进申请。

在此期间,唯一上市的大公司是联拓生物(LIAN.US),这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上月初通过IPO筹集了3.25亿美元。该公司的股票自上市以来表现并不那么理想,现在比其16美元的上市价低了约40%。这并不太令人惊讶,因为该公司只是在美国、香港和中国大陆上市的几十家目前正在开发药物,但尚未获得任何实际收入的公司之一。

其他两个最近提交文件表明它们正在推进IPO的是:一次性医疗设备制造商美华国际,该公司在11月初首次公开提交IPO申请,希望筹集不超过5700万美元的资金,并在12月2日提交了一份更新版;以及酒店运营商亚朵,该公司首次提交IPO申请是在6月初,当时围绕滴滴出行的争议还没有发生,11月初它提交了更新版。

中进医疗的上市值得关注,因为这是滴滴事件之后,我们看到的第一家使用VIE架构的公司。相比之下,美华、亚朵和联拓生物都指出,它们没有使用这种架构。中进医疗在其招股说明书的介绍部分用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VIE架构带来的独特风险。

监管障碍

在中进医疗招股说明书的介绍中,用十几段的篇幅专门提到了中国新的网络安全法,该法律要求对一些公司进行数据安全审查,另外还谈到了海外上市面临的其他监管障碍。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发布之日,我们的中国法律顾问告知我们,我们、我们的中国子公司和VIE(1)向外国投资者发行普通股不需要获得任何中国当局的许可;(2)以VIE运行无需获得中国证监会、网信办或任何其他实体的许可;(3)​​没有任何中国当局拒绝过向我们颁发这样的许可。”

我们可能会在未来所有新的上市申请中看到这种“一切正常”的信息,这仅仅意味着该公司的律师不相信他们会受到中国监管机构的任何阻力。

在目前正在推进的四家上市公司中,有三家来自医疗行业,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联拓生物可能是争议最小的,因为它采用的并非VIE结构,而且公司还没有任何客户。美华国际医疗也相对没有争议,因为它向医院和其他大型医疗机构销售一次性医疗设备,不涉及个人用户的信息,也没有使用VIE结构。

同样,中进医疗的轮椅大部分是卖给了大经销商,而不是个人买家。更重要的是,该公司的最大客户甚至不是中国的,在截至2021年3月的六个月里,该客户贡献了公司销售额的81%。这个名叫日进医疗器株式会社的企业,是中进医疗在日本的经销商。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鉴于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使得中进看起来特别有吸引力。该公司似乎也有充分的优势,利用本土市场人口迅速老龄化产生的红利,中国市场占其剩余销量的大部分。

在截至今年3月的六个月里,中进医疗的收入不算高,为940万美元。不过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1%。该公司同期的运营成本以较慢的速度增长,为24%,仅为180万美元,使同期利润健康增长57%,至180万美元。

该公司低技术含量和高增长的结合,使其寻求相对较高的估值,包括3亿美元的市值和介于70倍到83倍的市盈率(P/E),如果它下半年能实现稳定的盈利。比较而言,全球巨头雅培(Abbott Laboratory,ABT.US)和美敦力(Medtronic,MDT.US)等高科技医疗设备制造商的历史市盈率在33倍左右,而在中国上市的国内同行迈瑞医疗(300760.SZ)的市盈率是58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六福集团3月季度营收下滑 同店销售额跌幅扩大

珠宝零售商六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0590.HK)上周四披露,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期间,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同店销售额则下降10%。 公司在港澳市场表现最差,三月当季零售收入同比骤降11%,同店销售额大幅下挫14%。相较之下,中国内地业务表现较好,当季零售收入增长20%,同店销售额上升2%。 报告期内,集团净减少56间门店,总门店数从去年9月底的3,343间缩减至今年3月末的3,287间。 由于复活节假期,香港交易所上周五及本周一休市。六福集团股价年内累计上涨6.6%。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aoCao operates a ride hailing service

证监会开绿灯 曹操出行IPO接近冲线

上周,在首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一年后,这家由吉利投资的网约车应用程序终于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许可 重点: 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后,曹操出行耗时一年的港股上市计划或即将完成 该公司去年上半年收入增长25%,超越竞争对手,在此期间它进军32个新城市,业务版图扩大逾60%    阳歌 汽车巨头吉利一向在最新的驾驶科技与服务领域起步稍晚,但往往能凭借更雄厚的资源与执行力迅速迎头赶上。这点在吉利对标Uber(UBER.US)打造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身上或许会再次应验。如今,其一度停滞的IPO计划终于接近终点线。 曹操出行一年前首次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但未能成功,后于去年10月重新提交申请。上周五,中国证监会终于批准了此次上市,清除了主要的监管障碍之一。现在,曹操出行须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此事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完成,这将为其最终上市铺平道路。 届时,曹操出行将加入一个日渐拥挤的赛道,与中国的上市同行一较高下,其中包括规模较小的嘀嗒出行(2559.HK)和如祺出行(9680.HK)。许多人认为,行业巨头滴滴也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在香港上市,在2021年因未能通过必要的数据安全审查而在纽约短暂上市后,再次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中等规模的中国投资银行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广发证券(香港)为此次上市的保荐人,这表明其规模应该相对较大。彭博新闻社此前报道称,此次上市或将筹集数亿美元。 在中国拥挤的网约车行业,2015年成立的曹操出行相对而言是个新手。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持有84%的股份,这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吉利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车企,旗下目前拥有一系列上市资产,从吉利汽车(0175.HK),到瑞典的沃尔沃(VOLCAR.US)、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ZKR.US)、跑车制造商路特斯(LOT.US)和智能汽车技术开发商亿咖通(ECX.US)。 曹操出行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地方在于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己开发的定制车辆,由吉利旗下公司生产,再由曹操出行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司机。这种模式与出租车的方式类似,与多数平台让司机自备车辆的做法不同。 “我们利用吉利体系内庞大的换电站及汽车维修店网络,为司机造就巨大的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他们的净收入,”曹操出行在去年10月提交的最新版申请书中表示。“我们的定制车亦为司机优化了经济性及驾驶体验。” 虽然这一策略自2022年才启动,但公司迅速加大投入。2023年,专用车辆占其平台总交易金额(GTV)约五分之一,并于去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26.4%。公司表示,该比例将持续上升,目标是最终为所有司机提供定制车辆。 聚合应用程序 曹操出行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越来越多地使用聚合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整合了许多不同网约车服务平台的服务。这种应用程序在中国越来越常见,它降低了一些资源较少、无力自己开发应用程序的小公司的准入门槛。但这也导致许多小公司进入了市场,从而加剧了竞争。使用聚合应用程序还能降低营销成本,因为大多数此类平台都由知名企业运营,如高德地图和外卖餐饮巨头美团。 曹操出行起初依赖自己的应用程序,但首次接入聚合应用程序不久后,业务便迅速向它们转移。从那以后,通过聚合应用程序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比例,已从2018年的3.5%上升到2023年的30%。公司表示这一比例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28年达到订单总量的一半左右。 公司指出,聚合应用程序的使用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在GTV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23.6%降至2023年的18.1%。 随着基本商业模式的确定,曹操出行开始了积极的扩张。仅去年上半年,它就进入了32个新城市,截至去年6月,其业务覆盖范围扩大了60%以上,达到83个城市。这使得它在去年上半年实现了25%的营收增长,从一年前的49.4亿元攀升至61.6亿元(8.44亿美元)。相比之下,滴滴去年全年的营收增长要慢得多,仅为7.5%,而如祺出行的营收增长了14%,嘀嗒出行的营收实际上还下降了3.4%。 快速增长也使得曹操出行的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从2021年的7.1%上升到去年上半年的8.4%。在此期间,公司通过降低一般及行政费用和研发费用在营收中所占的比例,部分抵消了这一增长。 这些努力帮助公司在2023年创下有史以来的首次毛利润,去年上半年,其毛利润从上年同期的1.65亿元增至4.29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在此期间,公司毛利率从5.8%提高到7.0%,而随着作为仅次于滴滴的第二大参与者地位更加巩固,这个数字似乎还会继续改善。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曹操出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上市文件显示,该行业的顶级参与者(应该是指滴滴)在2023年控制了约75%的市场份额,而它的份额仅占4.8%。 在估值方面,业内其他公司的估值倍数差异很大。像优步(Uber)和Grab(GRAB.US)这样的头部企业目前的市销率(P/S)分别为3.7倍和5.9倍,而如祺出行和嘀嗒出行的市销率则低得多,前者只有0.79倍,后者为1.25倍。我们预计曹操出行应该能够获得更接近头部企业的估值,市销率或许在3倍左右,这将使其估值达到非常可观的400亿元。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PCB设备制造商大族数控拟赴港上市

深圳上市的PCB设备制造商深圳市大族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1200.SZ)周一公布,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公司已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审计机构。 成立于2002年的大族数控,是中国印刷电路板(PCB)专用设备生产商之一,主要从事PCB专用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产品包括PCB钻孔、检测、曝光、成型设备等。其控股股东为大族激光(002008.SZ)。 公司2024年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104.56%,净利润3.01亿元,同比增长122.20。今年首季收入年增27.9%至9.6亿元,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加83.60%。公司股价自2022年上市以来,已下跌50.3%至38.06元左右,市值约159.8亿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aer maker Epiworld file for Hong Kong listing

价格下行代工腰斩 瀚天天成靠国策突围?

全球碳化硅外延片市占第一的瀚天天成,正面对行业整合与价格下滑的双重压力 重点: 去年公司收入下滑14.4%,但净利润上升36% 政府补贴占公司净利润约67%    李世达 随着新能源车、光伏产业与工业能源等需求的快速增长,第三代半导体如碳化硅(SiC)领域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同碳化硅本身的特性——耐高温与耐高压,这个领域的参赛者正进行一场效率与耐力的比赛,迎来各自的“冲刺区间”。 在英诺赛科(2577.HK)、天域半导体之后,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又一重要玩家——瀚天天成电子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望募资加码产能与技术研发,在全球市场一争高下。 第三代半导体指的是氮化镓(GaN)与碳化硅(SiC),这两种材料比硅晶圆具有高功率、耐高温、高电流密度、高频等特性,是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绝佳材料,成为通信设备、新能源车与光伏组件更好的选择。在特斯拉(TSLA.US)Model 3车型率先采用碳化硅逆变器的带动下,目前碳化硅市场超过七成的需求来自新能源车。 成立于2011年的瀚天天成,创始人赵建辉是碳化硅行业内的顶级科学家,为全球第一位因对碳化硅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做出重大贡献而获选IEEE Fellow(IEEE院士)的研究者。 在顶尖科学家的带领下,公司的发展颇为顺利。申请文件引用灼识咨询的报告指,自2023年来,按年销售片数计,瀚天天成是全球最大的碳化硅外延供应商,2024年的市场份额达31.6%。另外,瀚天天成也是全球率先实现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量产的生产商。 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瀚天天成通过自产和代工业务模式销售了8.54万片、20.06万片、16.44万片碳化硅外延片。其中,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销量占比超95%,8英寸则占4.5%。 同样以碳化硅技术为主,也正申请港股上市的天域半导体,2023年碳化硅外延片销量为13.2万片,较瀚天天成少6.86万片。8英寸外延片方面,天域半导体销量为15片,同期瀚天天成则为285片,后者至2024年更大增至7,466片。 从收入看,2022年至2024年,瀚天天成收入分别为4.41亿元、11.43亿元和9.74亿元,2024年收入同比下滑14.8%。 公司收入缩水,与碳化硅外延片价格下滑有关。由于此前几年碳化硅衬底产能大规模扩充,2024年市场供需失衡,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价格在2024年出现大幅下滑,带动了外延片价格同步下滑。 2020年至2023年,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价格从每片1.14万元降至9,800元,2024年进一步降至每片7,300元,降幅达到25.5%。价格下滑也令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44.7%降至2024年的34.1%。 代工收入腰斩 另外,代工收入的大幅减少,也是导致收入下滑的原因。2024年,公司外延片代工收入仅为1.21亿元,同比下滑58.7%,占总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35.5%降至2024年的12.4%。 全球碳化硅市场正逐步被IDM(垂直整合)模式主导,国际大厂如Wolfspeed(WOLF.US)、英飞凌(IFX.DE)透过自建全流程产线削弱第三方代工需求。同时,国内头部企业如比亚迪(1211.HK; 002594.SZ)、三安光电(600703.SH)也开始自建外延产线,使得代工空间进一步压缩。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海外客户,2024年约为7.66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78.7%。申请文件中提到,公司业务可能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出口管制及经济制裁的重大不利影响。 利润依赖政府补贴 尽管收入与毛利率双双下降,公司净利润却不减反增,2024年年增36%至1.66亿元,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政府的补助增加。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已被中国政府列入国家战略重点,视为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过去三年,瀚天天成收到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351万元、4,735万元、1.12亿元。2024年,政府补助占净利润达67.5%。 自成立以来,瀚天天成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华为旗下的哈勃科技、华润微电子(688396.SH)、芯成众创、厦门高新投及火炬创投等,去年12月完成一笔有厦门国资参与的10亿元融资后,公司估值达260亿元。 在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的带动下,瀚天天成已成为全球碳化硅外延片的领先企业,然而面对价格下行、行业整合与地缘政治等压力,“扩张”不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幸在政策支持下,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样在港股上市的英诺赛科,上市后股价一度上涨逾110%,目前涨幅仍超30%,考虑到同类公司仍属稀缺,代表中国碳化硅技术自主的瀚天天成,仍有机会受到追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