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外教育转为轻资产模式运营后,上财年收入大增逾倍,并录得1,138万元净利润

重点:

  • 成实外教育上个财政年度恢复盈利能力,主要受惠于现有四间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学校就读人数上升
  • 该公司同时积极探索其他转型路径,当中以教育管理咨询业务表现最佳

莫莉

中国的教育改革,让私营教育机构哀鸿遍野,但也有公司仅需一年时间便找到逃生出口。

中国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于去年9月实行,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运营、税务、股权结构和并购等设立一系列限制及指引,以义务教育阶段(K-9)为主营业务的多间上市企业受到重创,不得不“断臂”转型,改为以“轻资产”模式办学或拓展非学历教育,是不少公司选择的求生方式。

转型一年后,有公司宣布绝地翻盘。中国四川省民办教育商成实外教育有限公司(1565.HK)上周四公布的财政年度业绩显示,它恢复了盈利能力。

由于该公司于2021年7月宣布,把财政年度结算日由12月31日改为8月31日,因此去年的财报只涵盖1月至8月期间的运营数据。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截至今年8月底的12个月营收为5.51亿元,较截至2021年8月底的8个月收入大增117.4%。本财年,成实外教育录得1,138万元净利润,较去年首8个月的巨亏亏损17.98亿元明显改善。

业绩发布后,成实外教育股价连续三天上扬,累计升近6%,周一收报0.132港元。去年11月底,成实外教育因未能如期公布截至8月底的上财年业绩,宣布暂停交易,停牌长达半年后,直至今年5月补发该份业绩,才于5月10日恢复交易。不过公司股价一落千丈,目前的市值仅余4.1亿港元(3.64亿元),比《民办教育促进法》于去年5月14日公布前的39亿港元大挫近九成。

学生人数定成败

参考最新一份财报的数字,成实外教育的收入成功翻倍,但不代表业绩特别理想,公司解释,主要因为作为对比的上一个财报季内,仅确认了5个月的学费及住宿费。此外, 2022学年的高中入学人数为6,871人,而2021学年的高中入学人数仅有4,449人,对成实外教育而言,学生人数直接决定了财务表现,因为与学生人数直接挂钩的学费、食堂运营费以及住宿费,占总收入占比便高达95%。

该公司学生人数大增,主要受惠于2022年9月1日起,再有两间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新学校开始运作,加上2021年开始运营的两所高中,成实外教育已有四所“轻资产”模式运营的高中。

“轻资产”模式是指向民办学校或公办学校输出运营管理,并收取管理费用,这种模式可以大幅减少土地和基建费用的投入;此外,还有课外活动、课后托管、升学指导、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多种业务形式增加收入。由于该公司另有四所与第三方合作成立的新高中有待启用,因此未来收入增长应该得到保障。

根据民营教育集团的设想,采取“轻资产”模式,仍然可以进行低风险的快速扩张。正因如此,成实外教育、光正教育(6068.HK)、枫叶教育(1317.HK)和凯文教育(002659.SZ )等同业,都把“轻资产”运作模式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向。

只不过,“轻资产”模式能否提供优厚收益,则仍属未知之数。但是,相对于剥离K-9业务之前的重资产运营模式来说,如今的毛利率不升反降。成实外教育最新的毛利率为30.4%,而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为31.8%,这是因为两间新高中运营后,增加了大量销售成本。

大学录取率可观

除了“轻资产”模式,成实外教育也在积极探索其他转型路径,包括进军海外升学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非学历培训,例如与若干商业房地产业主合作,开设一站式全面教学课程;推出学生本地生活服务、课外关怀等非学科活动。

在这些尝试当中,上财年海外升学咨询服务的收入同比增长9.2%,或许由于疫情影响,以及中国与部分作为留学热门地点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减低学生出国留学意愿;至于非学历培训也开展不畅,收入甚至同比减少22.5%,仅有教育管理咨询业务大幅增长123.5%。教育管理咨询业务是向K-12学校和学前班,提供包括教育质量监控、课程开发、日常运营、教师招聘及培训、品牌推广、校园设计等支持,其客户包括一间公立高中、两间K-9公立学校,以及五间民办幼儿园。

虽然成实外教育在新政策实施后需“断臂”求生,但教学质量并未受重大影响。今年的高中毕业考试中,旗下两所旗舰学校94.7%的毕业生,均考取了可升读中国一流大学的分数,其中47名高中毕业生获得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录取。其余学校中,也有72.4%的毕业生分数高于大学录取线,比例远高于四川省高中平均大学录取率36.4%。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民办教育龙头,成实外教育依靠亮眼的大学录取率支撑业务。但相对同业而言,其估值仍然偏低,市销率仅为0.67倍,落后于光正教育、凯文教育的1.16倍和20.7倍,可能反映投资者对其转型故事未寄予太大期望。

教育赛道属于回报周期较长的业务,成实外教育期望藉“轻资产”模式持续带来稳定利润,并重新吸引投资者关注,还需要较长时间验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Daqo is a solar company

多晶硅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大全新能源望政策搭救

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仅三分之一之际,这家多晶硅龙头透露,产品售价持续跌破生产成本 重点: 大全新能源二季度营收骤降66%,多晶硅产量下滑60%,产能利用率仅34% 公司及同行冀望,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政,可遏制光伏行业恶性竞争   阳歌 6月底至今,密集出台的政府举措剑指光伏产业恶性竞争,为行业近期复苏带来曙光。尽管新政公布后7月价格曾短暂回暖,但随后仍持续探底。 本周,中国光伏电池核心材料多晶硅龙头制造商大全新能源(DQ.US; 688303.SH)财报传递出上述关键信息。财报显示,公司本季度产能利用率维持在三分之一,折射全行业严重过剩现状。较低产能利用率反而帮助“止血”,原因是当季公司的多晶硅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26美元,较4.19美元的平均售价高出42%,意味每销售一公斤即亏损3.07美元。 大全新能源打破惯例,在季报开篇即向投资者披露:截至6月底持有约20亿美元现金及短期投资、定期存款、应收票据等。尽管较上年同期的25亿美元有所下降,但表明公司仍有充足“弹药”,应对分析师预期将持续至明年的亏损周期。 叠加财报影响,大全新能源的美股周三收跌2.9%。虽表现欠佳,但若非政府扶持光伏行业的新政托底,抛压或更猛烈。需要注意,该股52周涨幅达55%,但股价仍徘徊五年低位。 过去三年,在2022年绿色能源装机热潮推高产品价格背景下,中国以光伏电池、组件及多晶硅制造商为主体的光伏产业大举扩产。大全新能源堪称行业缩影,截至去年底,新建产能使其年产能跃升至30万公吨,约为2022年末的三倍。 然而,如此快速的增长,加上全球新建太阳能发电场的放缓,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价格大跌。中国是该行业新建太阳能发电场的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过,今年5月底补贴截止日前抢装潮过后,6月国内新增装机量骤降。大全新能源首席执行官徐翔称,伴随这一变化,4至6月多晶硅价格暴跌约20%。 “二季度光伏产业仍处周期底部,但季末已现积极信号。” 徐翔表示。 政策干预 过去一年间,政策干预论调在中国光伏圈持续发酵。早在去年10月,大全新能源即透露官方“建议”,多晶硅企业限产至五成产能。企业实际执行力度更大,据公司披露,二季度产能利用率34%,较一季度的33%微升。 正如我们此前所述,纯粹市场力量,已促使大全新能源等企业有充分动机大幅减产,因其每生产一公斤多晶硅都在承受巨额亏损。 公司最新经营指标全面走弱,季度营收由上年同期的2.2亿美元锐减66%至7,520万美元。参照行业巅峰期,分析师预期其今年营收5.75亿美元,较2022年景气高点46亿美元大跌88%。 二季度多晶硅产量由上年同期的64,961公吨下滑60%至26,012公吨。即便如此,当季实际销量仅18,126公吨,意味约三成产量成为库存。公司预估三季度产量将在27,000至30,000公吨,略优于二季度实绩的预测,传递出谨慎乐观信号。 通过控产止损,大全新能源二季度净亏损由上年同期的1.198亿美元收窄至7,650万美元。 这引出了大全新能源对行业企稳的谨慎预期依据,纵然市场不利因素叠加,但最新的政府措施构成关键支撑。公司表示,新政源头可追溯至6月29日《人民日报》发文,呼吁“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两天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7月2日,政府召集14家光伏龙头,商讨“高质量发展”路径。最新举措是7月24日发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强化“对价格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追究”。 大全新能源指出,多晶硅现货价格在7月政策密集期有所反弹,但未说明反弹态势8月是否延续。我们推测回暖行情难持久,并对新政效力持保留态度。归根结底,市场力量才是决定行业何时以何种方式走出低谷的核心因素。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山东黄金上半年盈利增102%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六个月,公司收入达567.66亿元,按年增长24.01%;净利润28.08亿元,按年大幅上升102.98%。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金价高企及自产金销量增加,带动收入和盈利同步提升。上半年公司矿产金产量达24.71吨,去年同期为24.52吨,自产金销量23.60吨。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105.03亿元,增加81.7%,主要是购销业务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增加。 展望下半年,公司认为全球政经局势不确定性高,避险需求料继续支撑金价,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9港元,升1.1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携程二季度盈收双升

网上旅游平台携程集团有限公司(9961.HK,TCOM.US)周四公布业绩,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至148亿元,盈利49亿元,按年升25%。 集团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受惠于日益强劲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在假日时的表现。 期内的住宿预订收入达62亿元,同比上升21%;交通票务收入上升11%至54亿元;旅游度假业务则上升5%至11亿元;商旅管理业务收入升9%至6.92亿元。 携程透露,根据今年2月的回购计划,截至美国东部时间8月27日,已回购美国存托凭证达700万股,涉资4亿美元。 公布业绩后,携程在美市场收市后交易时段升8.6%,周四公司在港开盘升5.7%至541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伦博泰ADC商业化破局 营收利润双降仍获看好

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核心产品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 重点: 旗下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纳入医保,将推动销量大增 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现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期内营收​​9.5亿元​​,同比下滑31.3%,净亏损也扩大至1.45亿元。但与此同时,公司股价却在8月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跻身港股创新药板块第一梯队。这一反差的背后,是源于科伦博泰营收结构改变,资本市场对科伦博泰估值逻辑发生变化。 中期财报显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许可及合作协议的里程碑付款同比减少54%至6.28亿元,但是相较于去年营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权,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占营收比重跃升至32.6%,当中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占比97.6%,实际销售额3.02亿元,药品销售的所有应收账款均于付款期限内收回,资金回笼高效稳健。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Trop2 ADC,于2024年11月获批用于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伦博泰首款商业化上市的药物。财报称,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已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300 余个地级市,以及 2,000 余家医院,其中超过 1,000 家医院实现了销售收入。 这款核心产品的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今年3月,芦康沙妥珠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准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东亚地区患者占比近50%。其中EGFR突变阳性是亚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之一,但靶向治疗后耐药问题突出,亟需突破性疗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之外,科伦博泰还有PD-L1单抗塔戈利单抗、生物类似药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N01获批上市,但贡献的收入有限。科伦博泰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过350人的营销团队,上半年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79 亿元,同比增长334.8%,由于核心产品从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销售,市场推广、学术推广活动等成本相应增加,且商业化团队持续扩大。 科伦博泰旗下的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通过谈判成功纳入医保,将显著提升这些产品的可及性,推动销量快速放量。此外,科伦博泰已经积极推进芦康沙妥珠单抗纳入广东、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级及市级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约可以降至30%-50%。 海外市场与默沙东深度绑定 今年6月,科伦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价格成功配售了​​591.8万股​​H股,募集资金净额约​​2.5亿美元​​(17.92亿元),为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储备弹药。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现金支撑可以后续的研发投入及全球化布局,抗风险能力跃升。 作为中国ADC 行业龙头,科伦博泰早在2022年开始就与默沙东达成多项授权合作,将包括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内的9款在研ADC药物的海外权益独家授予默沙东,默沙东亦直接入股科伦博泰。 尽管默沙东在2023年10月同时做出了“引进”与“退出”两项决定——即以220亿美元引进第一三共的3款ADC药物,并终止了科伦博泰两项临床前ADC项目的合作,但其对核心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海外投入并未受到影响。财报显示,默沙东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14项针对芦康沙妥珠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覆盖乳腺癌、肺癌、妇科癌症及胃肠道癌症等多个癌种。与此同时,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开展了多项II期临床试验,探索该药物作为单药或联合疗法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 一旦默沙东推动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海外获批上市,科伦博泰的业绩有望进一步爆发。券商中信建投预测,芦康沙妥珠单抗以及塔戈利单抗今年将实现商业化放量,全年的营收可以达到21.4 亿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实现扭亏为盈。当前科伦博泰的市销率约为52倍,同样在ADC领域有布局的荣昌生物(9995.HK)市销率约为19倍,前者的溢价或许已经反映了市场对下半年核心产品销售额大增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