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7.HK
Last orders: leading rice noodle chain Tam Jai to delist from Hong Kong

曾经立志将谭仔米线带向世界的东利多,如今选择退市,是资本市场的无奈,还是新的战略布局

重点:

  • 私有化出价每股1.58港元,较停牌前溢价75.6%,但仍较上市价低约52.5%
  • 截至去年9月底的上半年度,公司收入仍有94%来自香港

 

李世达

与股市近期的热闹相比,香港餐饮业市道显得格外冷清。上市仅仅三年多的香港米线一哥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如今也走上退市之路。

谭仔国际周二发布公告指出,持股74.26%的控股股东东利多控股(3397.T)提出私有化建议,每股作价1.58港元,较停牌前的收市价0.9港元溢价75.6%,若以截至2024年3月底止的1.103港元每股资产净值作比较,有约43.25%溢价,而公司已表明不会加价。

此次私有化涉及最高现金代价约5.56亿港元(5.2亿元)。计划生效后,公司将申请撤销于港交所的上市地位。

高溢价收购的消息,刺激同日复牌的谭仔国际股价飙涨63.33%,升至1.47港元,成交量冲到6,700万股。

远低上市价52%

对于退市的原因,东利多控股在公告中表示,是为了在股份交易流通量长期持续偏低的情况下,为投资者退出并变现提供机会,成功私有化也将帮助谭仔国际未来更好地进行业务发展。

这家香港米线一哥,于2021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当时在本地发售获得28倍超额认购,筹集约14亿港元。然而近两年受消费降级、民众北上消费等冲击影响,香港餐饮业低迷。谭仔国际停牌前股价仅0.9元,较上市价3.33港元低近73%,市值缩水至12.12亿港元。而如今1.58港元的收购要约价,亦较上市价低约52.5%。

港人耳熟能详的谭仔云南米线与谭仔三哥米线,本是来自同一家族,后来因兄弟决裂而分家各自发展。然而命运又将两个品牌联系在一起。2017年,日资“丸龟制面”母企东利多控股先后收购两品牌,合共作价近22亿港元。两家米线再度合而为一,成立谭仔国际,随后于2021年上市。东利多看好谭仔米线潜力,誓言“要将谭仔味带到世界每个角落”。

但距离当年的雄心壮志仅仅过去三年多,谭仔国际的上市之旅似乎已走到终点。

盈利每况愈下

上市以来,谭仔国际的表现显然不符期待。2022至2024财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2.8亿港元、25.9亿港元及27.5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截至2024年9月底),录得收入14亿港元,尽管收入维持增长,但按年增速已跌至仅1.2%。

盈利方面,股东应占溢利从2022财年的2.03亿港元下滑到2024财年的1.17亿港元,2025财年上半年更是按年大跌55.8%至3,606.8万港元,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2020年起,谭仔国际开始在中国内地、日本、新加坡、澳洲等地区开店。截至2024年9月30日,谭仔国际在中国内地、新加坡与日本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3家、11家与3家。但多年来努力走出香港的谭仔,仍有约94%的收入来自香港本地。

根据公司中期业绩,中国内地及海外市场的收入只有8,540万港元,按年下跌7.2%,香港市场收入虽增长1.7%至13.2亿港元,但经营溢利却按年下跌14.7%至2.24亿港元,而内地及海外经营亏损则增加了68.6 %至901万港元。公司在财报中直言:“目前面对的挑战或是本集团成立以来最棘手的一次”。

短期困局难逆转

为改变现况,谭仔国际的策略是放慢在中国内地开店进度,并将目标从成本较高的深圳,改为广州、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同时着手关闭业绩欠佳的门店,但短期内似乎都看不到扭转局面的希望。

对母企东利多而言,尽管公司上市后业绩不断下滑、股价长期低迷,但公司帐上仍有现金13亿港元左右,对比5.56亿港元的代价仍是相当划算,而且公司收入仍在增长且持续有盈利,算盘打得确实精。但是对小股东而言,股价自上市后就从未高过发行价,如今半价收购,自然是感觉“被割韭菜”。

港股市场对中小型餐饮股的关注度一直比较低,与其让谭仔国际在低估值的状态下继续运营,不如透过私有化寻求更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私有化后东利多可更自由运用充裕的资金重塑谭仔品牌,或许能找到新的成长动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周杰伦进驻抖音 巨星传奇股价暴涨

短影音平台抖音周三宣布,华语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正式开设名为“周同学”的官方帐号,引爆市场话题。由其亲属控股、在中国大陆经营周杰伦IP的香港上市公司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6683.HK),周三股价暴涨94.37%,收报12.44港元,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港元(12.74亿美元)。 据财新报道,周杰伦帐号在未发布任何影片下,短短10分钟粉丝即从16万激增至45万,半小时内突破百万,至周四已突破千万。市场传言,周杰伦签约费高达九位数人民币,抖音官方则予以否认,称为谣言。 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及经纪人等亲友创立,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新零售与IP运营。2024年,公司总收入5.84亿元(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5.024万元,同比增长21%。总收入中,来自以“魔胴咖啡”为主的零售消费品收入约占45%,与IP、内容授权有关的收入约占5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获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龙光集团有限公司(3380.HK)周三公布,21笔境内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重组方案,已全部获相关债券持有人通过,并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重组方案选项。 龙光下一步将根据债券持有人会议的相关约定,就债券持有人选择的重组方案进行安排。 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集团的总负债为1877.8亿元,总资产为2125.9亿元,持有的现金为86.5亿元。 周四开市龙光股价升4.4%报0.95港元,过去一年股价已从高位下调4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荣昌生物公布42亿美元BD合作 为何市场不买单?

以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重点: 荣昌的首付款仅有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 荣昌生物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莫莉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核心管线完成对外授权(BD)实现“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为为授权交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能为管线在海外的研发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场期待已久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获批产品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终于靴子落地时,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A股和H股在消息公布当天分别重挫18.36%和11.71%,这背后究竟有何争议? 根据公告披露,荣昌生物将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美国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VOR.US),从这笔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价值8,000万美元、可认购Vor Bio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占Vor Bio总发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净销售提成。 以42.3亿美元的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与Vor Bio的这项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无论从现实获益还是交易对手行业地位来看,这笔交易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这或许为市场的悲观情绪提供了解释。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荣昌仅拿到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的合作中,三生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60.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首付款占比为20.6%。虽然荣昌以价值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替代传统首付,但是这是“以产品换股权”的高风险策略。 其次,此番股价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兑现的涨幅。在交易公布两周前,荣昌生物曾在公众号上高调宣称,多位跨国医药公司的商务拓展经理主动与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与医药巨头联手,刺激港股股价单日暴涨20%。 然而,最终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却只是一家“壳公司”,合作方的资质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据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终止了所有临床项目且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现金储备仅有5,004.7万美元,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尽管与荣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布完成私募股权融资(“PIPE”)达成证券购买协议,预计在扣除费用之前总融资收益约为1.75亿美元,但是以Vor Bio当前的资金实力,为泰它西普推进海外研发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后期管线出海不易? 与三生制药等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高价BD交易不同,荣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成熟药物。​在中国市场,泰它西普已获批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磅产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销售额高达9.7亿元,同比增加88%,为荣昌生物贡献56.3%的营收。 作为一款具有研发确定性的产品,泰它西普若采用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价颇高。此外,荣昌生物已积极推进泰它西普的海外临床研究,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和重症肌无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均已获FDA批准并开始受试者入组,这意味着,如果荣昌生物将海外权益全数转让,将会期望更高的回报,而大型跨国药企往往权衡商业化投入与预期收益,双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荣昌生物选择以低现金模式与Vor Bio合作,通过换取后者23%股权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发,同时依托Vor Bio引入的私募资本共担风险。若药物成功出海,股权价值将带动荣昌实现双向受益,但同时也将需承担Vor Bio的生存风险。 荣昌生物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曾连续3日下跌,但随后3日不断反弹,截至7月4日股价已经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当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远高于三生制药的市销率6倍,这意味着市场已经给荣昌生物较高的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账面现金仅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峰岹科技上市首日大涨

芯片制造商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1304.HK; 688279.SH)股票周三正式挂牌,首日大涨16%,收市报139.8港元。峰岹科技通过上市集资22.6亿港元,首个交易日收盘市值达152亿港元。 香港的公开发售获得137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超额认购逾7倍。每股发行价120.5港元,共发行1,870万股股票。此次港股上市与其科创板现有上市地位形成互补。 公司专注于无刷直流(BLDC)电机控制及驱动芯片领域,此类芯片通过电磁力驱动,与传统电机存在技术差异。公司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46%至6亿元(折合8,400万美元),利润增长27%至2.22亿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