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专注为高增值客户提供服务的财富管理公司计划筹资扩充业务,即将于港股市场第二上市

重点:

  • 借助中国富裕阶层而成功转型的诺亚控股,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有助分散其美国上市股份可能遭退市的风险
  • 公司去年净利润创新高,但今年首季遇上投资市场波动,收入与盈利均同比大挫三成以上

刘明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积累庞大财富,衍生理财需求,财富管理行业近年发展蓬勃,中国独立财富管理龙头诺亚控股私人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在美国上市12年后,即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公司近年经历行业严厉监管及投资诈骗“踩雷”事件后,决意在逆境中积极转型,业务已重上轨道。

诺亚控股成立于2005年,2010年在美国上市,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公司经历一段高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2017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接近两成。但自2018年起,官方加强金融业监管,其业绩有所放缓。

在2019年,诺亚控股卷入承兴国际控股虚假供应链融资骗局,需要就有关事件支付18.3亿元和解开支,导致2020年录得7.45亿元重大亏损。公司自此转移重心至核心财富管理及资产管理业务,把业务集中在富裕阶层身上,并缩减借贷服务等主流客户业务。

诺亚的财富管理业务是向富有客户提供投资产品、定制化投资配置及增值服务,收入主要来自分销投资产品,再从合作伙伴获取募集费、管理费及业绩报酬等。此外,公司透过“歌斐”品牌经营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客户在私募股权、房地产、公开市场等的投资,并收取旗下管理基金的相关报酬。

过去两年,该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净收入达23.66亿元及31.95亿元,占总收入71.6%及74.2%。公司核心客户包括黑卡及钻石客户,即目标资产配置存续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财富管理客户,以及拥有1,000万至5,000万元资产的客户,去年上述两种客户数目分别增长38%及14%,推动公司净利润创13.14亿元历史新高。

首季收入降

招股文件显示,按2021年总收入计,诺亚是中国第8大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商,占高净值财富管理服务市场约3.7%的市场份额,而排名前七的均为银行关联的服务提供商。换言之,若不计银行在内,诺亚为中国最大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的独立财富管理商,占该部分市场份额约21.5%。

中国资产配置的新趋势,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商机。由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团队和新湖财富联合发布的《中国财富报告2022》指出,去年中国居民的实物资产占总财富比重高达69.3%,当中主要为房地产,反观金融资产仅占30.7%,比例低于北美、西欧、亚洲(不含日本)等地的36%至72%,反映中国金融市场仍有待开发。

此外,在中国“房住不炒”的政策下,房地产投资吸引力下降,资产配置趋势或会由房地产转向金融类产品,为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提供增长机会。

目前高净值财富管理服务市场主要由金融机构主导,2021年独立财富管理公司占市场不足两成,有很大发展空间。由于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产品,以国内的现金管理、公开市场及小部分另类投资产品为主,产品标准化及欠缺灵活性。反观诺亚控股提供的投资产品来自广泛的外部供货商,可以提供丰富及定制化产品,包括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及另类投资,并与海外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公司更可以透过资产管理部门歌斐为客户设计独特的投资组合,满足高净值财富客户要求,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过,诺亚为招徕更多高净值客户,并加强核心客户黏性,一方面要在人才、技术、投资研究能力及客户服务方面持续作出投资,亦要进行品牌推广及营销活动,以保持竞争力及知名度。因此,公司去年经营成本及开支同比大增51.1%,增幅超越收入的29.9%增长。公司是次计划在香港上市筹资,主要便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财富及资产管理业务、对各业务进行科技研发投资,以及预留运营开支等。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首季投资市场大幅波动,暴露了诺亚的短板。期内公司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三成以上、期内活跃客户数同比减少46%、财管募集费也大减68%,反映客户需求下降,而公司更传出员工遭强制降薪的负面消息。

预摘牌名单

虽然受国家政策支持下,资本市场最近反弹,估计诺亚短期收入有望回升,但长远投资市场波动性加剧,将为其业务带来持续考验和挑战。

话说回来,诺亚即将在港股启动的第二上市,估计亦与今年4月被美国证交会列入预摘牌名单有关,但即使如此,该公司仍获得美资大行祝福。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指出,诺亚在香港上市,可以减轻公司在美国退市的风险,若管理层在上市后利用派发特别股息或股票回购等措施,以提高投资者回报及减低稀释影响,可能会利好股价。

受中美搏弈、股市波动,以及新冠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诺亚美国上市的股票曾低见15.47美元,比去年底下挫近半,该股最近已反弹到20美元水平,相当于最近12个月市盈率约11倍,低于全球资产管理龙头嘉信理财(SCHW.US)与贝莱德(BLK.US)的23倍及16倍。

由于诺亚于香港上市的定价与筹资规模仍未确定,但如果估值较其美股存在折让,以中国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力,说不定可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丘钛科技料上半年盈利增长150%

手机镜头制造商丘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478.HK)周四公布,预期于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综合溢利,较2024年同期的1.15亿元(1,600万美元)增长约150%至180%。 该公司称,预期综合溢利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期内应用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模组之规格继续提升,令集团中高端产品的销售比重继续提升,并进一步改善毛利率。此外,集团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数量较同期增长约59.7%,销售数量和产品结构的双重改善令得指纹识别模组产品的销售收入明显增长,毛利率有所改善;以及一家联营公司新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改善。 今年6月,丘钛科技摄像头模组销量达3,434.8万套,按年增长4.1%,指纹识别模组销量1,390万套,按年增长7.3%。 公司股价周五高开4.22%,至中午休市报10.68港元,升2.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代币化点石成金 德林股价一度狂飚

从事金融服务的德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09.HK)周四公布集团资产代币化的进展,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可完成合作框架与资产评估,并将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到明年第二季度起,平台可正式上线并开始长期监控。 集团上月公布,把持有的资产进行代币化,涉及金额最高5亿港元,首批的资产包括位于中环的德林大厦若干权益,以及三项由集团管理的基金资产。 德林表示,将资产代币化后,将以分派方式赠予合资格股东、德林证券(香港)的合规用户,以及“突触科技”平台的认证用户。透过实物分派,让参与者能够直接持有链上资产,享有更高的透明度与流动性,并参与新一代的数字金融生态。 德林股价开市升4.2%报4.18港元,过去一个月公司股价上升42%。 刘智恒
Haier-India

业绩急升却出售近半股权 海尔印度的资本博弈

在印度的收入快速增长之际,海尔仍决定出售近半数股权,以换取更多本地化发展空间 重点: 去年海尔印度收入超10亿美元,按年增长超30% 海尔印度拟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    李世达 在全球家电巨头中,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是少数能在新兴市场取得本地化成功的中国品牌。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家中国制造“出海标杆”企业,在其印度子公司年收入突破10亿美元、南亚市场持续高速成长之际,却传出拟出售近半股权予印度本地企业,这一操作再次凸显了中国资本在海外发展面对的困境。 据《商业旗帜报》、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印度巴帝电信(BRTI.NS)创始人苏尼尔·米塔尔(Sunil Mittal)的家族办公室,正联合美国私募股权公司华平投资,提出以600亿卢比(7.2亿美元)收购海尔印度49%的股份。目前海尔仍在评估此一交易,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此前,彭博社于5月份一则报道也透露了这一可能性,但当时传出的估值为20亿美元,最新报价折价幅度高达64%。路透社称,估值缩水关键因素是海尔向印度子公司收取的高额品牌使用费和特许权费用,侵蚀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投资者的估值预期。 制造业出海先行者 回头来看,海尔集团可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布局全球化的制造企业之一,从冰箱起家,逐步拓展至洗衣机、空调、厨电、电视等多元家电产品,并成功并购GE Appliances、Candy等国际品牌,成为全球智能家电领导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海尔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市占第一,海外营收占比达52%。 早在2004年,海尔便已进入印度市场,是首批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家电品牌之一。2007年,海尔在普纳(Pune)设立首座工厂,生产冰箱与洗衣机,并在2017年于大诺伊达(Greater Noida)兴建第二座综合工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海尔印度拥有近3,000名员工,当中技术与研发人员占比达25%以上,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的本地全链条运营体系。 根据2024年报,海尔印度收入首次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公司更定下2027年达20亿美元的目标,成为公司海外业务最大亮点之一,帮助公司去年年度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今年第一季,南亚市场(主要是印度)收入年增超过30%,印度地区零售额与零售量市占率分别提升0.6与0.7个百分点,对开门冰箱的市占率更达到21%。 这样的业务表现应当吸引母公司继续增资扩产,却为何选择出售近半股权? 必然的妥协 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自2020年中印边境爆发冲突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更高的审批标准。根据“Press Note 3”政策,所有来自与印度接壤国家的投资案皆需政府逐案核准,不适用自动通道。海尔印度曾于2023年申请100亿卢比的直接投资计划,用以扩建现有产能与建设新厂,但截至2024年底仍未获批。 事实上,自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以来,一直力图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中心,并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尤其是家电、电信与半导体等敏感领域。对外资企业而言,若想在印度取得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机会,通常需在股权、治理结构与供应链层面进行本地化调整。在此情形下,海尔势必要降低“中国控制”的敏感标签。 虽然交易后仍由中资控股,但透过让渡49%股份给印度本地商界与西方资本,可形塑出一种“多元治理”、“间接本地化”的形象,降低在产能扩张与IPO等关键节点上被卡关的风险,在不丧失实控权的前提下,获得更多制度操作空间与政策通融余地。 这种“让渡而不放权”的资本设计,或许是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求生的必然妥协。 根据路透报道,海尔印度还将释出2%股份予员工,并计划于未来两年启动IPO。这一安排也有助强化公司在印度的“本地企业”形象,有利于说服印度监管层其治理结构符合当地利益。以目前7.2亿美元收购49%计算,整体估值仅14.7亿美元。若未来IPO估值回升至20至25亿美元,母公司持有的51%股份市值也将回升至10亿美元以上,加上品牌授权收入与潜在技术服务费,可实现实质收益放大。 不过,交易后势必仍需面对严格的审批与资本回报限制,而高额的品牌授权费与技术转移费若未调整,仍可能抑制海尔印度本地利润,影响IPO估值表现,同时股权的让渡也意味着治理复杂度提升。但对海尔而言,这仍然是一场值得下注的转型赌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行业简讯:多晶硅制造商拟设公司 收购业内陷困境对手

财新网周三报道,因多晶硅供应过剩,导致过去一年价格持续暴跌,中国主要多晶硅制造商,计划设立一家公司收购国内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以拯救备受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 财新援引熟悉计划的消息人士称,参与该倡议的主要包括通威股份(600438.SH)和协鑫科技(3800.HK)。新公司将与较大生产商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行业产出并支撑价格。 新公司的筹建谈判始于今年初,目前参与方包括主要多晶硅制造商、潜在收购目标和金融机构,并已就推进方案达成共识。 大全新能源 (DQ.US; 688303.SH)的现状折射行业困境,2025年首季度多晶硅销售均价跌至每公斤4.37美元,较上年同期的7.66美元骤降43%。但大全在2025年首季度的平均生产成本达每公斤7.57美元,相当于每售出1公斤产品即亏损3.2美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