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植发医疗服务公司在港股市场招股,筹资15亿港元

重点:

  • 雍禾医疗计划扩充潜力更大的〝养发〞服务
  • 公司估值不低,预测市盈率达85倍

何仲尼

一家公司的几十亿元市值,竟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众人皆有〝烦恼丝〞,随着年龄渐长,掉发不能幸免,但众人的烦恼,却成就一群人的财富,甚至变出几十亿元市值。

成立于2005年、在中国经营健发品牌〝史云逊〞的植发医疗机构雍禾医疗(02279.HK),周三开始了招股活动,计划筹资约15亿港元(1.92亿美元),12月13日挂牌,成为港股市场的「植发第一股」。

据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平均每6名居民,便有一人经历脱发问题,人数超过2.5亿名,而且30岁前出现脱发的人占了84%。脱发问题衍生重大商机,市场研究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数据显示,中国毛发医疗服务市场的规模在2020年达到184亿元(28.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会〝翻七倍〞到1,381亿元。

七成毛利率

雍禾医疗客户提供植发医疗服务,目前在中国50个城市运营51家医疗机构,以去年总收入、就诊植发患者等指标计算,在中国排名第一,市场份额有10.5%。接受其植发服务的客户连年上升,从2018年的约3.5万人,增长到去年的5.1万人,每名患者的平均开支高达2.8万元,最近三年半,毛利率更维持在72.6%到75.2%的高水平,反映这盘生意的盈利能力强劲。

招股文件显示,雍禾将发售9,442万股,占总股本约5.2亿股的18.1%,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的比例为九比一,定价15.8港元,筹资最多14.9亿港元,为植发医疗机构扩充和升级、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投资于产品的进一步创新等。

受惠市场需求增加,雍禾收入增长情况理想,去年营业额达到16.4亿元,同比增加34.4%;公司业务今年上半年再加速,收入同比飙升75%到10.5亿元。如今透过香港上市筹资扩充,看来想把握未来10年的〝黄金商机〞。

雍禾主要收入来自植发服务,2018与2019年的收入占比达98%。公司2019年开拓医疗养固服务(养发服务),录得1,506万元收入,翌年相关收入已大涨13倍到2.13亿元,占总收入13%。来到今年上半年,养发服务的收入达2.54亿元,占公司收入进一步提升到24.1%,可见这项新业务的〝爆发力〞十足。

所谓养发服务,是透过非手术程序,如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脱发、发质细软与头皮瘙痒等情况,能满足更大患者群的各种毛发问题。雍禾的管理层预期,这个市场还在初始发展阶段,2020年全国市场规模只有50亿元,预计将以复合年增长率28.7%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的625亿元。

上市后转型

公司选择在香港筹资上市,正好为业务转型铺平道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玉在网上记者会说,植发只是治疗头发问题的其中一种手段,但整个毛发市场需求非常大,将来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会是植发的〝N倍〞,所以公司在一线城市的业务正在转型,从本来的植发医疗机构,向综合毛发医院转型,而且未来扩张速度不会较以往慢,并计划在三年内扩展到三线城市。

雍禾预想的光明前景,可能吸引准投资者参与认购,或者在上市后买进,但应该先了解它的估值。以每股15.8港元、总股本5.2亿股计算,雍禾的市值约82亿港元;公司上半年盈利3,949万元,每股盈利约0.076元,我们假设下半年盈利一致,折合全年每股盈利约0.185港元,得出的预测市盈率高达85倍。

环顾美国、中国与香港地区股票市场,已上市的植发连锁机构寥若晨星,我们退而求其次,把同样为客户提供外观改善服务的整形美容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雍禾估值的比较对象。

与护发服务一样,整形美容在中国同样是迅速冒起的行业。目前在本港上市而较具规模的整形美容股,包括完美医疗(1830)、医思健康(2138)与瑞丽医美(2135),前两者上半财年每股盈利为0.177港元和0.142港元,假设下半年盈利一致,它们的预测市盈率分别只有17倍和42倍,但瑞丽医美录得亏损,未有预测市盈率。

在美国上市的这类公司也有新氧科技(SY.US),它是中国主要的医美服务平台,这只股票最新的市盈率约49倍,但随着盈利增长,预计今年的市盈率会下降。

雍禾估值不低,市场对其看法审慎乐观。智易东方证券行政总裁蔺常念认为,雍禾主要业务拥有高水平利润,透过上市筹资扩充是正确之举,但需要留意该行业技术门坎不高,市场上的竞争不少,服务价格也没有那么昂贵,是这家公司面对的隐忧。

蔺常念说,虽然香港新股市场受波动市况影响,但雍禾与云音乐(9899)、微博(9896)等科网股不同,是一家拥有稳定业务的实业,受官方监管的风险相对没那么高,而且发展潜力巨大,相信仍然会受到投资者关注,因此该股首天招股,单是〝借钱打新〞部分,已录得30多倍超额申购;他估计雍禾上市后有10%潜在升幅,不会像最近多只新股般,在首日破发收盘。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YuHua runs educational campuses

宇华教育售泰业务 壮士断臂利润翻倍

这家总部位于郑州的民办教育机构,自上月以来股价飙升,投资者看好其转向职业教育和清偿债务的举措 重点: 宇华教育通过出售泰国的学校充实了资产负债表,以偿还2019年发行的可转债 这家民办教育机构的最新财务业绩表现亮眼,在截至2月底的六个月里收入增长7%,调整后利润更是翻了一番多   谭英 自2021年中国政府禁止面向小学生的课后补习,并整顿K-12民办学校,宇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6169.HK)和多数中国教育企业一样陷入了低迷。 自彼时以来,行业尚未全面复苏,宇华教育亦未能例外。但上周发布的2025财年中期报告显示,这家从K12学校转向职业教育的企业,正在重新站稳脚跟。 2017年宇华教育赴港上市时,正是线上线下教育公司IPO热潮。得益于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己,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投入巨资,公司增长强劲。这类教育股大多走势相似:在2020年见顶后,随着2021年行业整顿而暴跌。宇华教育从发行价每股2.05港元,最高涨至2020年的7.80港元,如今却已跌至0.50港元左右。 在将IPO及增发收益投入泰国和山东项目,并发行20亿港元可转债后,公司一度看似将因债务沉重和利润微博而倒下。一年前公司中期业绩惨淡,调整后净利润暴跌52.5%至2.295亿元(约合3,180万美元),收入仅微增5.4%至12.5亿元。 如今情况大有改观,截至2月底的2025财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长7.2%至1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一倍多,至4.345亿元。 经过大幅紧缩开支,上半财年调整后净利润率达31.7%,几乎是去年同期16.2%的一倍。自4月底发布中期业绩预告以来,宇华教育的股价已飙升63%,投资者纷纷看好其持续好转的势头。 那么,发生了什么?2021年后,宇华教育将旗下原有的大量K-12学校转型为不受政策影响的职业学校。它彻底放弃了K-9义务教育阶段的业务,转而聚焦10-12年级乃至更高年龄段,提供允许开展的业务,包括高考辅导服务,以及运营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 向职业教育转型,使宇华教育从“问题学生”蜕变为“优等生”,因为其转型顺应了中国政府政策,这是在华经商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以引导学生从传统大学转向职业路径,缓解就业压力。 民办教育巨头 2017年首次公开募股时,宇华教育是中国最大的K-12民办教育提供商,在位于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拥有16个校区,共计48,220名学生,并运营着一所大学。据官网显示,如今学生总数已翻倍有余,达到14万人,分布在4所职业学院、1所专科学校和20所中小学。不过,公司最新年报中显示的学生人数略低,2024/2025学年招生人数为108,964人。 这家公司历经风雨。其2024财年营收为25亿元,较2020年增长24%,但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为5.007亿元,仅为2020年10亿元的一半。 2019年,宇华教育凭借IPO和后续2017年11月的9.37亿港元(约合1.2亿美元)股票增发获得充裕资金。2019年11月至12月,公司发行9.4亿港元可转换债券,随后回购并新发行了20亿港元可转债(2024年12月到期)。资金部分用于收购泰国和山东的资产,金额分别为6,370万元和14.9亿元。 包括获得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Stamfor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许可权与运营权的收购案,加上可转债发行的战略布局,很快开始反噬公司发展。泰国民办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至少和中国不相上下。泰国业务更像是"门面资产"而非盈利引擎,2020年以来它对宇华教育调整后毛利的年贡献始终停留在430万元。而据宇华教育2024年年报披露,山东资产在2022至2024年间产生了巨额升级改造费用,进而导致2023至2024年计提约1.68亿元商誉减值。 星展集团研究部早在2019年4月就指出可转债和泰国业务的风险,不过当时认为公司基本面增长依然强劲。2024年12月,宇华教育通过回购债券和以2.4亿港元出售泰国资产安抚投资者。 这些举措似乎让公司财务状况重回稳定轨道,凭借较高的利润率和相对稳定的营收,加之聚焦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宇华教育看似熬过来了。公司市值20亿港元,远高于光正教育(6068.HK)的2.53亿港元,但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均处于2.7倍与2.56倍的低位。 公司估值水平明显落后于采用轻资产模式(通过在线教育和小型城市课堂提供服务,而非自建校区)的行业龙头。新东方(EDU.US;9901.HK)在经历2021年股价暴跌后已重振旗鼓,延伸市盈率达20倍;而好未来(TAL.US)的预期市盈率更是高达26倍。 雅虎财经调查显示,仅一家分析机构跟踪宇华教育,不过给予该股“买入”评级。对于这批自2021年教育行业整顿后,已淡出投资者视线的昔日明星股而言,即便如此有限的关注也显得弥足珍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世纪互联首季亏损扩大

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集团(VNET.US)周三公布,首季度收入按年增长18.3%至22.5亿元(3.095亿美元),录得净亏损2.376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27%。公司称,亏损增加主要由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批发IDC业务收入按年大增86.5%至6.732亿元;零售IDC业务收入增长4.8%至9.683亿元,得益于批发收入的增长,公司IDC业务收入按年增长27.8%至16.4亿元。非IDC业务小幅下降1.4%至6.048亿元。 首季度,经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26.4%至6.824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30.4%,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 世纪互联周三下跌10.76%报5.39美元。过去六个月仍上涨39.6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赛目联手高德 发展智能平台生态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技术的科技公司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1.HK)周三公布,与高德软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平台生态系统,合作期限为三年。 高德是中国专业数字地图、导航及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商,向终端用户提供包括导航、打车、酒店预定、景点门票等一站式出行服务。 赛目科技表示,合作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及专业优势,联手共同发展实现互补互利而达致共赢。 公司周四开市升3%报14.06港元,股价较今年初上市高约8%。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