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0.HK 600690.SHG
Haier Smart Home acquires Carrie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海尔智家染蓝一周年后宣布向美国冷气商开利集团收购商用制冷业务

重点:

  • 海尔智家以6.4亿美元收购开利商用制冷业务,相当于11倍市盈率
  • 海尔智家海外收购经验丰富,有望提高开利商用制冷净利润率

     

白芯蕊

去年12月5日晋身恒生成份股的内地智能家电商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690.HK; 600690.SH; 690D.DE),染蓝刚超过一周年后, 今年12月14日突然宣布一单重大收购,以 6.4亿美元(45.6亿元),收购美国冷气商开利环球(CARR.US)旗下从事商用冷冻链业务的开利商用制冷全数股权。

开利商用冷冻链业务无论在收入或利润方面,都相对落后于全球同业。 然而,海尔在国际市场的并购有良好纪录,早已证明其整合能力,在收购海外落后企业,经过重整而增加企业的收入及盈利。

开利全球商用制冷业务,主要是为食品零售行业提供商用制冷解决方案,当中包括使用制冷柜、制冷机组,及利用二氧化碳制冷机组,为食品零售行业如商业超市及大卖场,提供一站式冷藏服务,目前业务遍布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4,000名员工。

此外,开利商用制冷与海尔合作超过二十年,早在2001年已于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开利全球商用制冷业务持有合营共51%股权,海尔智家则持股49%。一旦完成收购开利全球商用制冷后,海尔智家便会全资拥有该中国合营。

股价无反应

收购公布后,海尔智家股价变动不大,或许反映并购后将面对的挑战,H股当日无升跌,收报20.55港元,A股则微升0.2%,造20.21元。参考收购通告提供资料,开利全球商用制冷业绩表现絶不失礼,2022年营业收入达12.3亿美元,按年升0.8%,净利润达5,810万美元,年增27.4%。另外,综合摩根大通(JPM.US)及国联证券(1456.HK)报告,开利商用制冷在欧洲市占率排第一,亚太地区排名第二,去年有八成销售来自欧洲,随后是亚太地区占约15%,余下约5%则由北美贡献。

至于2020年在美国上市的开利环球,去年收入达 204 亿美元(1454亿元),当中空气调节系统(HVAC)占集团总收入七成,余下分别为冷藏及消防保安等业务。开利环球早前已表明集中HVAC业务发展,因此积极处置余下非核心业务,在公布向海尔智家出售开利商用制冷的前一周,便以49.5亿美元向道指成份股航天及工业零件商霍尼韦尔(HON.US),出售安防业务(Global Access Solutions)。

其实,海尔智家是次收购开利商用制冷估值不贵,按去年业绩推算,收购价只是11倍市盈率,便买入主打欧洲商用制冷资产,若对比海外与内地对手平均15至30倍市盈率,明显有一定折让。

海外制冷市场庞大

更何况商用制冷市场商业巨大。海尔智家指出,目前欧洲、亚太及北美商用制冷及冷库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由于新鲜和冷冻食品消费增加,配合网上食品销售越来越受欢迎,单是欧洲、亚太及北美商用制冷市场今年可达150亿美元,估计2023年至2028年复合增长可达13%。

海尔智家亦不是首次出海拓展海外版图,2012年向日本三洋电机买入洗衣机与冰箱业务,还有2019年收购意大利家电商Candy,最经典案例是2016年1月海尔智家以54亿美元,向美国通用电气(GE.US)收购有百年历史,当时已连续录得近十年亏损的家电业务(GEA),海尔智家入主后,便立即大刀阔斧进行多项改革,到2021年,即短短5年间已令GEA收入翻一番,利润升幅更超过收入增幅,成为当时美国增长最快家电企业,从往绩看海尔智家对海外收购经验丰富,绝不担心出现水土不服情况。

整体来看,海尔智家是次交易是趁开利集团处置非核心业务而伺机“执平货”,虽然海尔智家完成整单收购后,对整个集团贡献不大,因仅占2022年业务收入及利润占比3.6%和 2.8%,但去年开利商用制冷净利润率只有4.7%,按券商国泰君安(2611.HK)称,制冷市场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为9.9%,实在有一定差距,也意味开利商用制冷净利润率有一定提升空间。

假设海尔智家能借用过往并购经验,最终能提高开利商用制冷净利润率达至行业平均水平,以2022年营业收入12.3亿美元计算,便能大幅提高净利润至1.2亿美元,即比原先的5810万美元,大升1.1倍,所以一旦变革成功,势必成为海尔智家业务新动力引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AI Models

中国AI大模型应用如何驱动商业新范式?

大模型竞争正加速由模型层转向应用层,消费端与企业端市场各自展现出不同机遇与挑战,AI落地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未来价值演进    头豹研究院 在AI大模型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创新焦点正从模型本身转向应用层,一场由模型驱动的应用革命正深刻重塑千行百业的商业范式与用户体验。 当AI能力从云端走向场景,如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开辟商业化路径,并驾驭新兴的流量格局,已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头豹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年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洞察白皮书》以消费端和企业端两大市场为切入点,深入辨析核心应用场景、流量格局及需求差异与竞争策略。 应用生态成型 报告指出,在AI消费端应用方面,大模型应用层产品按商业成熟度可分三类:较成熟的嵌入式应用、发展中的原生AI应用,以及萌芽期的智能硬件探索。嵌入式应用通过为既有软件赋能实现高效变现,成熟度最高;原生AI应用以模型为核心创造新服务,但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智能硬件则结合物理交互,潜力巨大但挑战也最大。 三类应用的价值实现路径各异:嵌入式应用依托用户基础快速变现;原生AI则需在竞争中验证模式;智能硬件则面临成本、技术和接受度难关。 在全球范围内,面向消费者的网页端应用呈现头部集中效应。ChatGPT以近47亿次月访问量占据绝对领先,微软新必应以15.3亿次紧随其后,二者构成第一梯队。其后DeepSeek、Gemini、Perplexity、Character.ai、Claude等形成第二梯队,但与头部差距明显。 报告称,AI对话助手与AI搜索引擎是当前网页端AI应用的两大主导形态,合计贡献超八成流量,主要归因于信息查询和交互式问答是用户最高频、最基础的网络核心需求,AI搜索和AI助手恰好高效满足了这一点;同时,这两类应用场景通用性强,用户基数庞大,加之领先产品通过先发优势或整合原有入口已成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验证了其核心价值。 大模型应用在移动App端和网页端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交互体验与功能集成上。网页端应用具备无需安装、跨平台访问便捷的优势,更适合信息快速获取和基于文本的交互任务。相比之下,移动App能够提供更流畅、定制化的用户界面,并且可以深度调用手机的硬件资源(如摄像头、麦克风),这使得App端AI应用能实现与移动场景(拍照美化、实时语音翻译)结合更紧密、更多元的交互方式。 产业格局重塑 网页与APP的形态差异显著影响了全球移动端AI应用的市场格局。尽管AI对话助手以近70%MAU占比保持主导,但其领先程度和用户规模较网页端有所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AI搜索引擎份额较网页端下降,而AI图像编辑类应用则凭借契合手机影像核心场景的优势,异军突起占据近10%份额,显示出移动端独特的使用偏好。 大模型消费端应用在AI助手和办公领域展现了较强的渗透力,而AI创作和娱乐应用则面临粘性不足与活跃度增长放缓的问题。助手类应用已成为核心组成部分,深度语音交互和智能助理类产品增长显著,成为行业标杆。AI办公与创作应用也显示强劲发展,如WPS AI和AiPPT.cn在效率提升中与需求深度融合。相比之下,生活娱乐类应用粘性不足,虽有短期热度,但新鲜感消退后容易流失。 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力与需求契合、ROI可量化,以及数据与算力资源的支撑,三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效应用与持续价值释放。金融、医疗等行业已展示潜力,这些领域共同点在于拥有高价值专业数据与充足预算,且需求明确,能在自动化、预测与决策支持方面产生显著效益。 当前,中国企业从大模型应用中获得的回报主要集中在运营效率提升,金融、制造、零售等领域已有量化证据表明其在任务自动化、流程优化、研发加速等方面展现成效。随着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大模型价值将由短期降本增效转向战略驱动与收入增长,从试点应用演进为深度融合核心业务的垂直化创新。 不过,大模型在企业落地仍面临精准适配的难题。调研显示,高达87%的企业认为现阶段模型在处理高逻辑复杂度任务时仍难以满足需求;62%的企业指出模型选择缺乏标准化依据;50%表示模型能力与业务需求不匹配;39%认为缺乏精调和部署工具影响效率。整体而言,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落地,仍需在精度提升、标准化、行业对齐与工具链支持方面持续突破。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亿航次季亏损扩大 下调全年收入指引

自动驾驶飞行器制造商亿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EH.US)周二公布,第二季入收按年增长44.2%至14.72亿元(2,050万美元),按季更暴增464%,主要受惠于EH216系列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交付量增至68架,高于去年同期的49架。 期内公司录得净亏损8,100万元,同比扩大13%,但经调整后净利录得94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120万元大幅增加。毛利率则维持62.6%,与去年同期的62.4%持平。 第二季度公司获得超过150架新订单,已在中国及海外建立逾40个EH216-S运行场地,2025年上半年完成超过一万次安全飞行,保持零事故纪录。公司表示,由于今年战略重点放在推进eVTOL商业运营及运行示范模式,需为长期扩张奠定基础,因此将全年营收指引由原本的9亿元下调至约5亿元。 摩根士丹利将亿航2025年交付量预测下调45%至220架,收入预测则下调46%,并将亿航目标价由30美元下调至26美元,但维持“增持”评级。 亿航股价周二下跌7.53%,收报16.45美元,过去六个月累跌34.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中期亏损收窄 曹操出行蚀4.7亿

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有限公司(2643.HK)周二公布上市后首份中期业绩,收入同比大幅增加53.5%至94.6亿元,亏损收窄近40%至4.68亿元,毛利率则上升1.4个百分点至8.4%。 期内各项营运指标均有所增长,上半年订单量接近3.8亿,同比上升49%,日订单量为210.8万,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810万,同比升57.4%,平均月活跃司机为55.4万,同比升53.5%。 公司表示,未来计划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全国更多城市,截至今年6月底止,已在苏州及杭州累计完成15,000公里的测试。 曹操出行周三开盘升2.8%报83.5港元,公司自6月上市至今股价升逾90%。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赣锋锂业拟配股及发可转债筹25亿元

锂生产商江西赣锋锂业集团有股份限公司(1772.HK; 002460.SZ)周二公布,拟配股及发行可换股债券,共筹集净额25.15亿元,拟用于偿还贷款、产能扩张及建设、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配股部分,公司建议配售4,002.56万股新H股,占扩大后已发行H股9.02%及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1.95%,每股配售价29.28港元,较H股昨日收市价30.98港元折让5.49%,集资净额11.69亿港元。 另外,公司建议发行于2026年到期的13.7亿港元的可换股债券,按年利率1.5%计息,初始转换价为每股H股33.67港元,较昨日H股收市价30.98港元溢价8.68%,可悉数转换为4,068.904万股H股,占扩大后已发行H股9.16%及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1.98%。发行债券所得款项净额13.46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为82.58亿元,同比下降13.3%,亏损由去年同期的7.59亿收窄至5.36亿元。 周二公司股价低开,至中午休市报30.08港元,跌2.91%。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