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累新冠疫情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这家房地产交易平台上半年收入大降逾四成,而且转盈为亏

重点︰

  • 贝壳控股上半年由盈转亏,但公司宣布10亿美元回购计划,加上新业务增长迅速及控制成本见效,刺激股价大涨
  • 董事长兼CEO彭永东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渐见成效,但新业务占收入的比重仍然有限

叶天娜

中国房地产市场过去一年陷入冰河时期,在官方“房住不炒”政策下,楼市成交量大幅下跌,加上针对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的“三条红线”实施后,不少无法融资的高负债房企资金链断裂,引致烂尾楼多不胜数。

二手房表现也同病相怜,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今年上半年15个代表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大降49.6%。作为房地产交易平台、并经营中国知名“链家地产”中介店铺网络的贝壳控股有限公司2423.HK)首当其冲,公司上周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收入同比大减41.3%至263亿元,期内更转盈为亏,录得24.85亿元净亏损,表现远差于去年上半年的净赚21.7亿元;其中单是第二季,已录得近18.7亿元净亏损,主要受累于新冠疫情复发,多个主要城市实施封控措施,导致交易量大减。

贝壳董事长兼CEO彭永东去年12月提出“一体两翼”布局战略,“一体”是指房产交易赛道,“两翼”是家装家居和普惠租房业务。半年过去,三项业务的表现却迥然不同。

截至6月底,贝壳总交易额(GTV)同比跌46.5%至1.23万亿元,作为“一体”的核心房产交易业务受挫,无论是存量房或新房交易额,均分别大跌42.1%及50.6%。公司归咎于新冠疫情、以及开发商面对资金流动性和交付压力,由于部分开发商无法按时交房,甚至烂尾导致断供,贝壳为涉及烂尾的开发商进行高达22.1亿元的坏帐计提,成为影响业绩的一大因素。

宣布回购刺激股价

公布业绩后,贝壳股价不跌反升,在之后的两个交易日,其港股累计大涨15.2%。有此反应,一来是贝壳宣布了10亿美元(69亿元)的回购计划,二是作为“两翼”之一的家居家装业务被寄予厚望,三是公司的节约成本取得成效。

今年4月,贝壳宣布完成收购圣都家装,发展装修业务,在全国24个城市开设了136家门店,引领上半年家居家装收入同比增长9.4倍至11亿元,总交易额更从1亿元大增至15亿元,管理层甚至豪言其规模要超过100亿元。

至于另外一翼、即包括租房业务在内的新兴业务表现不俗,虽然上半年相关收入减少17.1%至10亿元,但主要因为金融服务净收入减少,反观轻托管租赁服务净收入仍然增加。市场估计虽然国民减少买房,但仍需转投租赁市场以解决住屋需要,因此该项业务仍值得期待。

但两翼要起飞,减肥必不可少,贝壳在去年已开始裁员关店,今年上半年整体营业成本同比大降38.4%至214亿元,主要因为门店数量减少19%至42,831家,以及经纪人数量大减24.4%至41.49万名所致。

凯基证券亚洲投资策略部主管温杰认为,虽然贝壳的家装业务快速增长,但对收入贡献不大,投资者始终较关心其核心业务,“中国经济不佳,房地产市场低迷,可能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真正复苏,贝壳的生意将直接受影响。”

与国企开发商合作

去年5月,年仅50岁的贝壳创办人左晖不敌肺癌去世,由2010年获左晖力邀加盟的彭永东接掌帅印,面对官方监管、市场竞争及房地产交投萎缩等问题,彭永东希望以“一体两翼”战略协助公司渡过难关。另一方面,贝壳加强风险管理,选择与较稳健的国企及优质开发商合作,以降低出现坏帐的机会。

投行高盛的研究报告称,受惠这项新举措,贝壳上半年应收帐日数从100天降至72天,为第二季带来30亿元经营现金流;预计当市场调整后,贝壳的市占率回升,业务可望持续增长,因此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从60港元上调5%至63港元。

2020年,左晖带领贝壳到美国上市,市值一度超越6,000亿元,其后在中美政治博奕及中国官方对科技相关行业实施“强监管”下,股价曾经比高位蒸发逾75%;为避免被美国摘牌,贝壳今年5月登陆港交所,成为首只以“介绍形式+双重主要上市”挂牌的股份。

所谓介绍形式上市,并不涉及发售新股和集资,股份源于旧股,所以审核过程较快;双重主要上市则代表两个市场都是主要上市地,就算公司在美国摘牌,对港股也没有影响,更能保护股东利益。

由于介绍形式上市并没有增发股份,控股股东有6个月禁售期,上市后股价表现较稳定。贝壳在港首日挂牌开报30港元,一个多月后升至53港元,虽然在7月至8月出现调整,以上周五收盘价45.9港元计算,仍比首日挂牌价高53%。

随着中国官方陆续公布挽救房地产市场的措施,贝壳预计第三季收入按年减少6.1%至8.8%,表现较第二季明显改善。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投资者将注视彭永东如何带领这只贝壳潜出水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华润建材华润饮料计划迁册香港

国企华润集团旗下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周五宣布,计划将公司注册地从开曼群岛迁至香港。 华润建材科技控股有限公司(1313.HK)和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均发公告,披露公司援引今年5月23日在香港生效的政策,將公司迁回香港。 华润饮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在联交所主板上市并在香港设立主要营业地点,迁册后可减少跨国合规的复杂性,精简法律实体架构,有效减少多司法管辖区带来的成本。” 许多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常以开曼群岛为注册地,部分原因是中国对其外国所有权的限制。 华润建材开市持平,中午收报1.78港元;华润饮料开盘后涨0.36%,中午收报11.09港元。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美团Keeta进军迪拜 40天拓展第三个中东市场

外送服务巨头美团(3690.HK)周六透过官方微信宣布,其国际外卖品牌Keeta于当地时间上午11时正式在阿联酋迪拜启动营运。这是Keeta继8月进入卡塔尔、9月登陆科威特后,40天内开拓的第三个中东国家外卖市场。阿联酋亦成为美团在中东海湾地区的第四个战略落点。 公司表示,Keeta在迪拜的启动,是美团“零售+科技”战略的又一实践。迪拜同时成为美团无人机配送品牌Keeta Drone的首个海外站点。未来,Keeta将依托美团积累的高效履约能力,打造“地面+低空”双履约网络,推动即时零售服务的规模化落地。 2023年5月,美团在香港推出KeeTa国际外卖品牌,并于去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营运。根据公司中期报告,KeeTa在沙特的营运已拓展至20个城市。KeeTa所属的“新业务”板块,第二季度收入265亿元(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经营亏损19亿元,同比扩大43.1%。 美团股价周一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02.4港元,升1.7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白云山斥7.5亿 购南京医药1成股权

药企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874.HK, 600332.SH)周日公布,透过旗下的广药二期基金,购入南京医药(600713.SH)11.04%股权,作价7.49亿元。 南京医药以医药批发、医药零售,医药“互联网+”及医药第三方物流为主营业务,网络覆盖江苏、安徽、湖北、福建及昆明市,公司早于1996 年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白云山指出,通过双方在资本层面、分销管道建设、及中医药领域等合作,优化公司在华东区域布局,增强公司医药业务竞争优势,并带动医药制造业务增长,持续推动发展。 周一白云山开盘微升0.4%报18.05港元,公司今年以来股价在15至19港元间波动。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road-Ocean Motor: veteran motor maker champions new energy in Hong Kong listing push

电机老兵逐梦新能源 大洋电机叩关港股

从生产车库门遥控器到新能源车电机,净利三年翻倍的大洋电机也来到港股市场赶集 重点: 在全球HVAC电机市场市占率排名第二,在中国与北美市场稳居第一 公司A股股价过去一年飙升143%,市值逼近285亿元   李世达 有没有想过,你家车库门的遥控器,和你电动车动力总成,再到你家空调的压缩机,可能都是由同一家公司生产?这家公司不是什么家喻户晓的国际品牌,而是一家来自中国广东中山的电机制造商——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002249.SZ)。 在深交所上市已逾15年的大洋电机,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准备登陆香港资本舞台。 成立于2000年的大洋电机,从传统电机业务起家,如今却横跨暖通空调(HVAC)、汽车电驱动系统乃至燃料电池等,产品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收入计,公司在2024年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第三方HVAC电驱动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中国和北美市场位居第一。 两条腿走路 公司主要可分两大业务,一是建筑与家居电器电机制造,2024年收入70.8亿元,占比58.4%。其中暖通空调(HVAC)电机贡献超过55%,产品涵盖大型中央空调压缩机、车库门开启器、通风系统风机等。 另外则是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业务,2024年收入50.2亿元,占比41.5%,当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占25.8%,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零部件占15.7%。 大洋电机的发展呈现“两条腿走路”,HVAC电机需求稳定,属于刚需消费与基建类市场,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另一方面,汽车电驱业务与新能源汽车深度挂钩,为公司带来成长故事。 从财务数据看,大洋电机的收入表现较为平稳,利润则在近年开始飙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109.3亿元增至12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仅约5%。然而,同期净利润却由4.27亿元飙升至8.88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4%。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再增34.6%,达6.02亿元。 这背后反映其盈利能力的改善,毛利率自2022年的19.3%升至2024年的22.2%,净利润率也由3.9%跃升至7.5%,展现出成本控制与产品组合优化的成果。另外,占比持续维持在45%左右的海外收入,毛利率普遍高于中国市场。 全球化布局超前 相比许多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大洋电机的全球化布局较为“超前”。截至2025年,公司在全球已拥有15个生产基地,分布于美国、墨西哥、英国、泰国、越南、摩洛哥等地,并在美国底特律、芝加哥、英国伦敦等地设立研发中心。 公司在2015年收购美国百年商用车零部件企业佩特来,并与印度塔塔汽车(TATAMOTORS.BO; TTM.US)成立合资公司“塔塔佩特来”,提升了在国际商用车零部件领域的话语权。不仅能就近服务国际车企与HVAC客户,也能在地缘政治与贸易壁垒不断升高的当下,提供供应链韧性。 不过,公司业务也并非没有短板,其一是收入增速较慢,近三年平均增幅仅约5%,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比显得保守,这意味其规模扩张速度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公司产品结构中,传统起动机与发电机仍占25.8%,相关业务属于逐渐被淘汰的夕阳业务,而新能源车动力总成占比仅15.7%,仍在追赶阶段。公司的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2024年研发费用率约4.3%,低于日本电产(6594.T)的6%,可能限制长期竞争力。 事实上,大洋电机在A股市场表现不俗,过去一年股价飙升约143%,递表港交所后首个交易日,股价更来到11.69元,创52周新高。目前A股市值约285亿元,市盈率约为27.2倍,虽远低于卧龙电驱(600580.SH)的85倍,但高于日本电产的18.7倍。 对公司来说,赴港上市仍能让公司更直接接触海外资本,提升其国际品牌与治理形象。更重要的是,今年港股市场火热,新能源与科技板块成为集资主力,近期新能源汽车及相关制造产业链板块交易活跃,相关新股往往受到资金热炒,对大洋电机而言自然是个好机会。在近期火热的市场气氛下,大洋电机或许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市场关注,但长期而言仍要视乎能否讲好“新能源+全球供应链”的故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