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HK IMAX.US

这家大屏幕影院技术公司提出以远高于近期交易水平的价格收购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子公司,但收购价仅为2015年发行价的三分之一

重点:

  • IMAX中国将被加拿大母公司私有化,结束在港交所长达8年时间的独立上市
  • IMAX中国去年录得7,300万美元的营收,约为其母公司3亿美元营收的四分之一,但它实现了盈利,而母公司则录得亏损

  

谭英

如果说股市的波动完全取决于时机,那么许多人可能会对IMAX中国控股(1970.HK)上周宣布的私有化计划感到困惑。IMAX中国控股是大银幕影院巨头IMAX公司(IMAX.TO)独立上市的中国子公司。

根据这个私有化计划,在美国上市的IMAX将以每股10港元(9.2元)的价格收购其未持有的IMAX中国所有在港上市的股票,较该计划宣布前30个交易日的股价溢价近50%。公告发布次日,IMAX中国的股价大涨27%,此后保持小幅上涨至9.50港元的水平。

然而,最大的问题依旧让人不解:为何是现在?

的确,疫情这几年对中国所有的影院运营商来说都是艰难的,因为影院经常被迫一关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即使在营业状态下,也经常不得不限制观影人数,以尽量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风险。但这一切都随着中国在去年底取消大部分疫情限制措施而结束,厌倦了“大流行”的中国人回到影院报复性观影。

IMAX中国是这一趋势的主要受益者,2023年开局就打破了纪录。据该公司称,在1月下旬和2月的春节假期期间,它录得2.31亿元的票房收入,同比增长72%。这一强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IMAX版《流浪地球2》的巨大成功,这部电影是根据一部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续集。

IMAX中国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家真正的中国公司,不仅利用其数字重制技术将《流浪地球》及其续集等国产电影升级为IMAX格式,而且还跟本土电影公司合作制作原创中文IMAX电影。2015年10月在香港IPO后不久,它还成立了一个基金,投资中文电影,尽管大多数IMAX电影都是进口片。

虽然在疫情期间中断了三年,但IMAX中国的财务记录相当稳健。去年,该公司的收入为7,300万美元(5.24亿元),利润为1,080万美元,低于2021年,但远高于2020年,当时疫情刚开始,大多数影院在上半年处于关闭状态。相比之下,该公司在纽约上市的母公司去年录得营收3.008亿美元,亏损2,280万美元。

截至2022年底,IMAX在中国拥有794家IMAX影院,还有200家正在谈判中。其大部分收入来自大银幕技术的销售和维护,2022年这一块的总收入为4,790 万美元,约占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

IMAX中国的最新市值约为32亿港元,而其母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市值为9.25亿美元。

价值遭到低估

尽管IMAX中国的市值接近母公司的一半,但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该公司仍然被严重低估。即便是在宣布收购要约后股价大幅上涨,IMAX中国目前的市值也仅为2015年以每股31港元的价格上市时的三分之一。那次IPO,IMAX售出6,200万股股票,占IMAX中国当时已发行股票总数的17.4%,筹集资金19亿港元。

现在,母公司差不多以8年前出售这些股票时的价格的三分之一回购。母公司IMAX的股东似乎很清楚这笔收购相当划算,在宣布收购消息后,该公司在纽约上市的股票上涨8.8%。

尽管多年来股价大幅下跌,IMAX中国的市盈率仍然高达40倍,市销率也很高,达到5.7倍。虽然如此,大多数关注该公司的分析机构对其前景并不太乐观,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19家分析机构中,有12家将其股票评级为“持有”、“表现不佳”或“卖出”。

由于母公司拥有IMAX中国71%的股份,私有化似乎几乎肯定会取得成功。退市将为母公司每年节省约200万美元,这是目前维持在香港上市的成本。母公司在管理中国业务方面也将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IMAX于2011年首次进入中国。但自2015年以来,其整体市场渗透率始终没有太大变化,约占中国8万多块银幕的1%,占票房的4%。IMAX中国或其加拿大母公司也不再有什么新鲜事了。它的投影仪和巨大的弧形银幕由安大略省高尔特市的四位高中好友在1967年发明,并于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世博会加拿大馆首次展出。

理查德·盖尔方德常年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和一位合伙人于1994年通过杠杆收购买下了这家公司,并开发了数字技术,将其从一款新颖的产品变成了一款完全商业化的产品,在世界各地的大银幕上使用。盖尔方德在2013年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他从未想过会坚持这么久。

也许在他的中国项目未能赢得全球投资界的青睐后,他现在对IMAX中国也抱有同样的想法。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YuHua runs educational campuses

宇华教育售泰业务 壮士断臂利润翻倍

这家总部位于郑州的民办教育机构,自上月以来股价飙升,投资者看好其转向职业教育和清偿债务的举措 重点: 宇华教育通过出售泰国的学校充实了资产负债表,以偿还2019年发行的可转债 这家民办教育机构的最新财务业绩表现亮眼,在截至2月底的六个月里收入增长7%,调整后利润更是翻了一番多   谭英 自2021年中国政府禁止面向小学生的课后补习,并整顿K-12民办学校,宇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6169.HK)和多数中国教育企业一样陷入了低迷。 自彼时以来,行业尚未全面复苏,宇华教育亦未能例外。但上周发布的2025财年中期报告显示,这家从K12学校转向职业教育的企业,正在重新站稳脚跟。 2017年宇华教育赴港上市时,正是线上线下教育公司IPO热潮。得益于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自己,尤其是子女的教育投入巨资,公司增长强劲。这类教育股大多走势相似:在2020年见顶后,随着2021年行业整顿而暴跌。宇华教育从发行价每股2.05港元,最高涨至2020年的7.80港元,如今却已跌至0.50港元左右。 在将IPO及增发收益投入泰国和山东项目,并发行20亿港元可转债后,公司一度看似将因债务沉重和利润微博而倒下。一年前公司中期业绩惨淡,调整后净利润暴跌52.5%至2.295亿元(约合3,180万美元),收入仅微增5.4%至12.5亿元。 如今情况大有改观,截至2月底的2025财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增长7.2%至1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同比增长一倍多,至4.345亿元。 经过大幅紧缩开支,上半财年调整后净利润率达31.7%,几乎是去年同期16.2%的一倍。自4月底发布中期业绩预告以来,宇华教育的股价已飙升63%,投资者纷纷看好其持续好转的势头。 那么,发生了什么?2021年后,宇华教育将旗下原有的大量K-12学校转型为不受政策影响的职业学校。它彻底放弃了K-9义务教育阶段的业务,转而聚焦10-12年级乃至更高年龄段,提供允许开展的业务,包括高考辅导服务,以及运营职业高中和职业学院,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职业技能学习需求。 向职业教育转型,使宇华教育从“问题学生”蜕变为“优等生”,因为其转型顺应了中国政府政策,这是在华经商成功的核心要素。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发展职业教育,以引导学生从传统大学转向职业路径,缓解就业压力。 民办教育巨头 2017年首次公开募股时,宇华教育是中国最大的K-12民办教育提供商,在位于华中地区的河南省拥有16个校区,共计48,220名学生,并运营着一所大学。据官网显示,如今学生总数已翻倍有余,达到14万人,分布在4所职业学院、1所专科学校和20所中小学。不过,公司最新年报中显示的学生人数略低,2024/2025学年招生人数为108,964人。 这家公司历经风雨。其2024财年营收为25亿元,较2020年增长24%,但2024年调整后净利润为5.007亿元,仅为2020年10亿元的一半。 2019年,宇华教育凭借IPO和后续2017年11月的9.37亿港元(约合1.2亿美元)股票增发获得充裕资金。2019年11月至12月,公司发行9.4亿港元可转换债券,随后回购并新发行了20亿港元可转债(2024年12月到期)。资金部分用于收购泰国和山东的资产,金额分别为6,370万元和14.9亿元。 包括获得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Stamfor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许可权与运营权的收购案,加上可转债发行的战略布局,很快开始反噬公司发展。泰国民办教育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至少和中国不相上下。泰国业务更像是"门面资产"而非盈利引擎,2020年以来它对宇华教育调整后毛利的年贡献始终停留在430万元。而据宇华教育2024年年报披露,山东资产在2022至2024年间产生了巨额升级改造费用,进而导致2023至2024年计提约1.68亿元商誉减值。 星展集团研究部早在2019年4月就指出可转债和泰国业务的风险,不过当时认为公司基本面增长依然强劲。2024年12月,宇华教育通过回购债券和以2.4亿港元出售泰国资产安抚投资者。 这些举措似乎让公司财务状况重回稳定轨道,凭借较高的利润率和相对稳定的营收,加之聚焦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宇华教育看似熬过来了。公司市值20亿港元,远高于光正教育(6068.HK)的2.53亿港元,但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均处于2.7倍与2.56倍的低位。 公司估值水平明显落后于采用轻资产模式(通过在线教育和小型城市课堂提供服务,而非自建校区)的行业龙头。新东方(EDU.US;9901.HK)在经历2021年股价暴跌后已重振旗鼓,延伸市盈率达20倍;而好未来(TAL.US)的预期市盈率更是高达26倍。 雅虎财经调查显示,仅一家分析机构跟踪宇华教育,不过给予该股“买入”评级。对于这批自2021年教育行业整顿后,已淡出投资者视线的昔日明星股而言,即便如此有限的关注也显得弥足珍贵。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世纪互联首季亏损扩大

数据中心运营商世纪互联集团(VNET.US)周三公布,首季度收入按年增长18.3%至22.5亿元(3.095亿美元),录得净亏损2.376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扩大27%。公司称,亏损增加主要由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 批发IDC业务收入按年大增86.5%至6.732亿元;零售IDC业务收入增长4.8%至9.683亿元,得益于批发收入的增长,公司IDC业务收入按年增长27.8%至16.4亿元。非IDC业务小幅下降1.4%至6.048亿元。 首季度,经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26.4%至6.824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EBITDA利润率为30.4%,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 世纪互联周三下跌10.76%报5.39美元。过去六个月仍上涨39.6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赛目联手高德 发展智能平台生态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技术的科技公司北京赛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71.HK)周三公布,与高德软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智能装备、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平台生态系统,合作期限为三年。 高德是中国专业数字地图、导航及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商,向终端用户提供包括导航、打车、酒店预定、景点门票等一站式出行服务。 赛目科技表示,合作是可以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及专业优势,联手共同发展实现互补互利而达致共赢。 公司周四开市升3%报14.06港元,股价较今年初上市高约8%。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3SBio hits the big time with $6 billion cancer drug deal

三生制药60亿美元出海创纪录 同类靶点海外授权大单频现

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重点: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三生制药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 PD-1/VEGF双抗备受关注,默沙东去年也曾与另一家中国药企合作获得同靶点产品授权    莫莉 上周二,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三生制药(01530.HK)宣布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达成一项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的除中国内地之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 这一交易以12.5亿美元(90 亿元)的“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双料纪录”,三生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除此之外,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在交易正式披露之前的5月19日,三生制药股价已经先上涨13.81%,5月20日更是跳升32.28%,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22港元/股。 在本次交易中,三生制药的控股子公司三生国健(688336.SH)可以获得辉瑞所有支付款项中的30%。在5月19日至5月22日,三生国健的股价连续4天涨停,累计涨幅超过100%,公司甚至紧急发布风险提示称,“本次交易尚需提交本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尚需取得美国和其他境外司法管辖区适用的反垄断监管批准,《许可协议》是否能够发生效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生制药是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老牌医药企业,拥有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重组人促红素品牌产品益比奥及赛博尔、中国内地首款非处方脱发治疗药物蔓迪等多款核心产品,分别在其细分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三生制药的营收高达91.08亿元,同比增长16.5%;归母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大增34.9%。 此次被辉瑞收入囊中的SSGJ-707,是三生制药独立研发的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靶向免疫检查点PD-1及 VEGF 信号通路,可以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时激活免疫系统,实现 "双重抗肿瘤" 效应。SSGJ-707的II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该候选管线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上获得了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用,均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潜力。除了非小细胞肺癌外,SSGJ-707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在推进中。 明星靶点产品接连出海 提到PD-1/VEGF双抗,就不得不提及全球首创以及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同靶点产品依沃西单抗,这是康方生物(9926.HK)的王牌产品。依沃西单抗与默沙东(MRK.US)的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的PD-L1阳性NSCLC的“头对头”三期临床研究中获得显著阳性结果,让更多跨国药企看到PD-1/VEGF双抗的巨大潜力。早在2022年12月,康方生物就将依沃西单抗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授予Summit Therapeutics。 2024年11月,默沙东拿下另一家中国创新药企礼新医药的在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许可,礼新医药将获得5.8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辉瑞也早已瞄准该靶点,2025年2月,Summit宣布已与辉瑞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共同推进依沃西与辉瑞多款抗体偶联药物(ADCs)在多种实体瘤中的联合治疗应用。今年 2 月,三生制药也与百利天恒(688506.SH)达成了 SSGJ-707 与 EGFR/HER3 ADC联用的临床研究合作,显现SSGJ-707与ADC药物联用的治疗潜力。如今,辉瑞直接拿下SSGJ-707在海外地区的权益,或许能更快推进该产品与自家ADC联用的临床试验。 万联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辉瑞的重磅药物专利保护即将到期,急需优质管线填补缺口,中国药企拥有“工程师红利”和快速提升的研发能力,其技术与产品被跨国药企巨头认可的确定性持续增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发、利润分成等合作方式深度绑定。 三生制药当前的市盈率约为21倍,同样手握重磅创新药产品的药企巨头恒瑞医药(1276.HK;600276.SH)的市盈率高达49倍,显示前者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不仅能为三生带来大笔投入,加快其他管线推进,辉瑞的研发和销售实力更有助于三生快速突破海外商业化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