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有争议的人工智能公司与知名汽车制造商的最新合作,有助于它实现多元化,目前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订单

重点:

  • 商汤集团正在加紧进军智能汽车行业,这是它在政府客户之外寻求多元化的行动之一
  • 禁售期结束后,该公司股票在6月30日暴跌51%,目前较IPO之后的高点缩水近三分之二

西一羊

让一让,华为百度(BIDU.US; BIDU.US),以及其他所有正在加速进入国内繁荣的智能汽车快车道的中国大型科技公司。

阿里巴巴支持的人工智能后起之秀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正在加紧进入这个行列的努力,它于上周宣布,与广汽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广汽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国有汽车制造商,合资伙伴包括丰田(7203.T)和本田(7267.T)。商汤称,双方将在“智能驾驶、智能车舱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合作。

考虑到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在内的智能汽车的巨大潜力,就不难理解这家人工智能公司对汽车的兴趣。商汤成立于2014年,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视觉软件供应商,服务超过2,400家客户。其业务领域包括智能商业、智能城市、智能生活和智能汽车应用。

不过,它的很大一部分业务来源于政府相关的监控工作,通常涉及在城市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该公司的面部识别软件嵌入到监控硬件中,可以实时识别人脸,协助政府进行刑事调查等。

但监控领域已经变得越来越饱和。除了其他软件制造商,商汤与摄像头制造商海康威视(002415.SZ)和电信巨头华为等硬件公司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它们也在积极进军软件业务。国内新闻网站36氪援引软件研究机构报道称,这种竞争导致软件价格暴跌,硬件制造商有时甚至为了提高硬件销量而免费赠送。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放缓,以及疫情相关干扰导致税收减少和疫情防控支出增加,导致预算紧张,地方政府的科技支出增长已经放缓。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政府监控在西方存在争议,这可能是华盛顿决定把商汤加入到禁止美国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黑名单的原因之一。这迫使商汤去年在最后时刻中止了IPO,不过它最终还是完成了上市。相比之下,智能汽车的争议性要小得多。

商汤在汽车领域的雄心要追溯到2017年,该公司首次宣布与本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但直到不久前,它才加大行动力度。今年年初,该公司在大范围的重组过程中,组建了独立的智能汽车业务集团。

在消费者对智能汽车服务的强烈需求的推动下,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商汤去年的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在此类技术上的年度支出将达到153亿元,相当于2020年到202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7%。

智能汽车产品系列

这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公司开发了一套名为Smart Auto的软件产品,据称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该公司表示,其技术由嵌入汽车系统的人工智能模块驱动,可以检测和预测周围环境,例如过往的行人。

商汤称,截至7月,它已经与30多家车企签约,其中包括国内外的一些头部企业。该公司表示,根据这些合同,预计未来五年将为超过2,300万辆汽车提供软件产品,涉及60多个车型。

尽管商汤与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但其中许多合作伙伴关系尚未产生商业效益。2021年,商汤智能汽车业务的营收为1.842亿元,仅占商汤全年47亿元总收入的3%。

尽管如此,该公司表示将继续在业务上投入资源。该公司在3月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的公告中表示:“我们将更大力度发展智能汽车业务,致力打造汽车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AI赋能平台,引领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推动智能汽车业务的能力可能很大程度上并不在它的掌控之中,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广泛采用的速度。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投资者似乎并不愿意等待。

去年12月,商汤在香港上市,禁售期结束后,它的股价在6月30日暴跌了51%。有多个因素可以用来解释投资者缺乏信心的原因,包括该公司对政府合同的严重依赖,以及被美国列入黑名单。 

事实上,去年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并不是该公司的第一次。2019 年 10 月,华盛顿禁止该公司在未经它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公司采购技术,这种制裁措施更为引人注目,类似切断华为与美国供应商的联系。虽然商汤不销售硬件,所以这些制裁措施对它的影响较小,但其数据中心设施需要大量芯片,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因此,制裁对商汤来说是一项长期挑战,因为中国公司始终无法提供替代技术。

自6月30日暴跌以来,商汤的股价有所反弹,但尚未完全恢复。在上周宣布与广汽达成合作关系后,该股上周收盘下跌5%。它在周二的最新收盘价为2.17港元,估值为730亿港元(848亿元),约为IPO时3,000亿港元的四分之一。

商汤的股价暴跌让人看到,在中国曾经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领域,大多数企业的广泛遭遇。截至7月中旬,三家这样的公司——计算机视觉专业公司格灵深瞳(688207.SH)、商汤的竞争对手虹软科技(688088.SH)和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688256.SH)自上市三年来,股价下跌了23%到70%不等。

投资者最担心的是这些企业无法盈利。商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报告称,2021年净亏损170亿元,高于上一年的120亿元。

就估值而言,商汤目前的市销率只有4.25倍,对于这类高增长型的科技公司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比率。沪市两家规模较小的同行——格灵深瞳和虹软科技的市销率则高得多,分别为17倍和24倍,反映出商汤的股价在6月30日遭遇抛售后迅速下跌的状况。处于盈利状态的海康威视也在美国的黑名单上,它的市销率也很低,仅为3.59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赛力斯申港上市获中证监备案

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周四公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127.SH)已获中证监批准赴港上市。该上市计划完成备案登记,为后续推进扫除了关键障碍。 赛力斯拟通过本次IPO发行约3.31亿股,此举将与其上海上市形成互补,公司已于4月向港交所提交初步招股说明书。 上市文件显示,赛力斯旗下“问界”品牌(Aito)新能源汽车2024年实现营收1,45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8亿元增长三倍;毛利率由7.2%升至23.8%。公司2024年实现59亿元盈利,成为全球第四家达成盈利里程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周五赛力斯股价在上交所上涨5.8%,今年以来累计涨幅约18%。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吉宏股份预告首三季盈利翻倍

跨境社交电商企业厦门吉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03.HK; 002603.SZ)周四公布,预计2025年首三季录得净利润2.57亿元(3,600万美元)至2.7亿元,按年大增约95.1%至105.3%。 公司表示,受惠于跨境社交电商业务持续高速增长,及纸制快消品包装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营收与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根据公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亦达2亿元至2.1亿元之间,同比升幅在65%至76%之间。 吉宏股份成立于2003 年,总部位于厦门,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本业原是纸制包装,初期以产品设计和营销为基础,在识别消费者需求方面累积相当经验,随后开始拓展跨境社交电商业务,采取“信息找人”的推广方式,实现“货找人”的跨境社交电商模式。 今年5月,吉宏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至今股价累升63.2%。盈喜发布后,公司股价周五高开,至中午休市报18.34港元,升2.17%。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ingdong Industrials does industrial e-commerce

京东工业获中证监备案 距港上市一步之遥

这家中国领先的工业品采购B2B交易平台,上市申请已获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 重点: 京东工业的港股IPO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为上市铺平道路 按40亿至70亿美元估值区间测算,公司此次募资规模可能超10亿美元   阳歌 历经三年等待,电商巨头京东集团(JD.US; 9618.HK)旗下最新业务单元终临近上市。我们作此项研判的依据在于,中国证监会官网最新发布的备案通知书显示,京东集团旗下B2B平台京东工业股份有限公司(JINGDONG Industrials, Inc.)此前搁置的香港公开募股,已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此类备案是中资企业赴海外(主要面向美国及中国香港)上市必须跨越的关键监管门槛。 中国证监会公告显示,京东工业计划发售2.53亿股普通股。公司2023年首次申报赴港上市,去年二度提交申请,今年3月又进行新一轮申报,但申请本月底即将失效,意味年底前公司很可能重新提交申请。 与聚焦消费者市场的国内电商企业不同,专注企业级产品服务的京东工业将为投资者提供差异化标的。相较于面向消费者的B2C模式,企业采购单笔交易规模通常更大。然而,大宗订单往往伴随更薄的利润空间。 京东工业正是典型例证,公司2024年毛利率仅16.2%,显著低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同期的41%和拼多多(PDD.US)截至六月的全年58%的水平。这种差异也有助解释,为何阿里巴巴将其2007年上市的B2B业务“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最终退市,此前该业务上市五年间股价长期低迷。 尽管如此,凭借庞大业务体量及中国市场规模优势,京东工业仍具相对吸引力。公司在MRO(指非生产原料性质的工业用品)工业品服务(涵盖办公清洁耗材及生产维保工具等)领域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据3月呈交的上市文件中第三方数据显示,其立足的中国工业品供应链市场规模,2024年达1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6万亿美元)。 京东工业指出,2024年庞大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仅6.2%,但预计2029年将升至8.2%。伴随数字化进程加速,公司深耕的中国工业供应链科技与服务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的年均复合增长,从2024年的7,000亿元增至2029年的1.1万亿元。 虽未在3月的申报文件中披露具体募资目标,但本次IPO获得诸多重量级机构加持,美银、高盛及海通担任承销商,中信证券与瑞银出任财务顾问。据悉,2023年申报时拟募资10亿美元,考虑到当前香港IPO市场热况,若该公司提高募资额度也在意料之中。 重量级机构背书 2017年,京东工业自京东集团拆分,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京东集团、京东健康(6618.HK)、京东物流(2618.HK)及德邦股份(603056.SH)后第五家上市公司。京东曾于2020年推动旗下京东科技申报科创板,去年也为旗下产发业务提交类似方案,两项计划均未能成行。 估值方面,京东工业2023年通过3亿美元融资实现67亿美元估值,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及阿布扎比政府主权基金Mubadala。 若此前成功上市,其估值大概率难以维持。然而,当前港股反弹叠加近年最活跃IPO市场窗口期,局面已明显改观。参照全球MRO龙头应用工业技术(AIT.US)与固安捷(GWW.US)当前约25倍市盈率及2.5倍市销率的交易水平,若京东工业适用相同估值倍数,依其2024年销售额及调整后利润测算,公司估值介于4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相较于当前多数企业增长乏力甚至营收萎缩的整体环境,京东工业的财务状况相对稳健。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采用客户需求归集后向供应商下单的机制,显著降低存货风险。这与京东集团主站B2C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先行采购商品储备库存,再根据订单向消费者分批发货。 公司在申请文件中称,“该模式下,大量订单实现了供应端直发需求端。我们以轻资产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可扩展的业务,使我们能够以高效的方式快速扩大规模。” 京东工业的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173亿元增至2024年的204亿元,同比增长18%。虽然增速尚属稳健,但需指出,该增幅已较上一年度23%的水平显著放缓。 公司约94%的营收(去年占比)来自产品销售,其余为服务贡献。但服务对毛利润的贡献率明显更高,去年约占总量三分之一,反映出其毛利率远高于产品销售业务。不利因素是,过去三年服务收入停滞,所有营收增长均依赖产品销售提升,最终拉低整体毛利率。 尽管如此,公司盈利表现仍具相当吸引力,2024年净利润7.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达11亿元。对投资者而言,京东工业凭借其主导的市场地位,整体上看起来相对有吸引力。这些优势叠加当前港股IPO市场热潮,应可转化为强劲的市场认购需求,但投资者无疑将密切关注其最终定价策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长风药业招股集资6亿港元

药物生产商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五发售4,119.8万股,一成作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集资总额约6.01亿港元。招股于10月2日截止,并于10月8日挂牌。 集资所得的40%用于吸入制剂候选产品的持续研发,及为临床开发提供资金;约20%用于为多个管线计划及技术的临床前研发提供资金;30%用于设备采购及生产管理系统的扩张与升级。 长风药业去年收入升9%至近6.1亿元人民币,录得2,109万元盈利,按年下跌33.5%。今年首季度的收入1.36亿元,按年跌2.7%;期内录得1,281.5万元盈利,按年升逾倍。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