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入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这家由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集团支持的公司去年继续出现巨额亏损

重点:

  • 哈啰出行相对较高的成本及其独立性质,可能使该公司难以实现盈利
  • 种种因素意味着,与国内的共享经济同行美团,以及美国巨头优步相比,哈啰出行的估值可能会小不少

阳歌

对一些人来说,希望似乎是永恒的,尤其是那些身处共享经济领域的人。

这也是哈啰出行(Hello Inc.)发出的主要讯息之一,该公司已成为中国庞大的共享单车市场中第一个申请上市的主要参与者,这一次是在纳斯达克。用“庞大”一词形容中国共享经济领域中这一特定的板块再贴切不过了,因为在过去五年里,数百万辆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全国各地街头风景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这一类公司继续大量亏损。

这里是哈啰出行上周五提交的招股说明书,它让我们首次看清这类公司是多么的不赚钱。

该公司去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膨胀了50%,达到45亿元(7亿美元),高于前一年15%的亏损增长率。

出于没有明确解释的原因,该公司的实际净损失却要小得多,从一年前的15亿元缩减到2020年的11亿元。它的经营亏损也出现了类似幅度的缩减,这也许表明普通股股东要承担一大笔债务或其他义务,而这些债务和义务并不包括在公司的日常运营中。

该公司的营收相对好些,去年增长25%,达到约60亿元。但即便如此,也大大低于前一年收入翻番的情况。

同样有些令人担忧的是该公司的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租车数据,这是其核心业务,占收入的91%。招股书显示,去年每个季度该部分服务的收入实际上都比上年同期下降,其中第四季度下降6%。

2020年上半年核心业务的下滑可以归因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的许多人被关在家里,不怎么在外面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第四季度,情况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所以不清楚为什么共享单车业务在那个时候仍然在收缩。

招股书显示,从运营角度来看,哈啰出行在全国300个城市运营着超过1000万辆自行车,去年租车数量达51亿次。这些租车交易中的大多数金额都很微小,因为行程多在0.5公里到3公里之间,而通常这样一段里程仅需1.5元甚至更少。

除了这些关键的财务和运营数据,还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将阿里巴巴的蚂蚁集团记为其最大的股东,拥有该公司36%的股份。另一个主要股东是永安行(Youon Group),它是中国第一波共享单车热潮的参与者,那时的参与者还包括现在已经消失的摩拜单车(Mobike)和Ofo等。

永安行后来并入哈啰,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公司7%的股份。摩拜单车在2018年以27亿美元出售给O2O(online-to-offline,线上到线下)服务巨头美团(Meituan)之后,这个名字基本上已消失。Ofo从未正式倒闭,但是你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单车了。

哈啰出行究竟价值几何

对财务和运营信息有了了解之后,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通过查看哈啰出行的筹款目标和其他一些共享经济企业,试着厘清它究竟价值几何。

该公司给出的初步筹款目标是1亿美元,这通常被称为“占位数”,用于衡量真实的市场需求。但这个数字也提供了一些初步迹象,表明该公司似乎认为自己此番估值可能在8亿美元到30亿或者40亿美元之间。

哈啰出行这个规模的共享单车,在中国是比较独特的,或许是因为它的人口密度高,城市相对平坦,就在不久前还有着丰富的骑车文化。不幸的是,中国另外两家主要的共享单车服务公司都不是独立运营的,一家归美团所有,一个属于类似优步(Uber)的滴滴出行。

哈啰出行和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最大区别是,它是一家独立的共享单车运营商。另外两家则拥有大量相关业务的组合,既可以把其他服务的客户引流到自行车业务,也可以反向操作。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异,也可能是哈啰出行一大劣势。

在香港上市的美团,确实发布了一些关于其共享单车服务的信息,这是公司财报中“新举措收入”部分最大组成部分。该公司表示,新业务及其他分部收入去年增长33.6%,达到人民币273亿元,占其2020年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经营亏损增长了62%,至人民币109亿元,大约是哈啰出行经营亏润的10倍。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美团的这个业务部分还包括以社区为基础的食品杂货配送服务,这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而且很烧钱,因此占到了亏损的大头。

目前美团的市值在2200亿美元左右。其中四分之一——也就是来自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贡献,会转化为约500亿美元的市值。但我们必须从这个数字当中减去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新业务及其他分部亏损严重,这就意味着这块业务最多值100亿美元到200亿美元。

还有亏损的优步这个最早的共享经济巨头,它目前的市值大约为1000亿美元。哈啰出行的收入是优步的十分之一左右,按照纯收入计算,这家中国企业的估值应该在100亿美元甚至不到。

最后,若是基于运营规模相当的假设:哈啰出行作为独立服务商的地位意味着,它可能比美团的共享单车业务的估值要低,因为后者是一个更大的O2O产品和服务组合的一部分;由于直接拥有和运营自行车队,哈啰出行的成本要高得多,这就意味着它可能比优步的估值低得多,因为后者既不拥有也不直接运营作为其全球服务核心的诸多车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营运成本大幅下降 知乎首季录得经调整净利

线上内容平台知乎(2390.HK; ZH.US)周二公布,首季收入按年跌24.1%至7.3亿元(1亿美元),净亏损收窄93.9%至1,009.4万元,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经调整净利润为690万元,去年同期为亏损1.36亿元。 公司称,首季付费会员收入4.2亿元,按年跌7%,主要由于平均月订阅会员数量轻微下降所致。期内,平均月订阅会员达1,420万人。至于营销服务收入为近2亿元,跌40.4%。 对于首季表现,公司称归功于精细化运营策略及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首季度,公司总营运成本下降34.4%至5.037亿元,研发费用减少28.1%至1.419 亿元。整体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6.6%增长至61.8%。 业绩公布后,知乎美股周二升1.78%报4美元。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首季盈利劲跌近五成 拼多多股价急挫一成四

电商平台拼多多(PDD.US)周二公布首季业绩,收入按年增长10%至956.7亿元,逊于市场预期的1,016亿元;盈利更大幅下挫47%至147.4亿元。 期内公司的销售及推广开支则大增43%至234亿元,行政开支则减少8%至18.2亿元,研发费用按年上升22%至35.8亿元。 CEO陈磊表示,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加上业务投入与回报周期不匹配,导致首季收入增速放缓,而持续的生态系统投资亦令利润下降。他补充,正如过去几季所传达讯息,随着业务的增长和新挑战的出现,增长率放缓是无可避免。 公司今年以来,在“百亿减免”等惠商措施基础上,推出“千亿扶持”新战略,真金白银反哺供需两方,继续为商家降本减佣,加快推动产业。 受到业绩下跌影响,拼多多股价在美国收市跌近14%至102.98美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