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加密货币价格暴跌抑制了产品需求,该公司三季度利润下降近90%

重点:

  • 嘉楠科技三季度的营收和利润分别下滑26%和90%,原因是始于5月的加密货币市场低迷,冲击了对其矿机的需求
  • 利率上升和一系列备受瞩目的行业丑闻,导致加密货币价格仍然承压,该公司正在为更艰难的时期做准备 

梁武仁

它的英文名字Canaan来自于《圣经》中富饶的应许之地,但这些日子,嘉楠科技(CAN.US)正在前往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直接跌入漫长而严酷的寒冬。

作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矿机制造商之一,该公司周一称,由于受到加密货币市场深度衰退的影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降近90%至6,110万元,而且市场衰退目前仍然没有缓解的迹象。

嘉楠科技的收入也下降了逾四分之一,因为虚拟货币暴跌打击了矿商,进而抑制了用来铸造新数字货币的计算机需求。为了增加销量,嘉楠科技降低了产品价格。但这削弱了它的盈利能力,在最近的“虚拟货币寒冬”里,提振销售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对于嘉楠科技来说,幸运的是,它在虚拟货币暴跌前获得的一些订单在7月到9月交付,对三季度收入进一步下滑起到了缓冲作用。虽然虚拟货币价格暴跌,嘉楠科技通过自己的挖矿活动提振了收入。挖矿是从今年开始的,通过让未出售的库存机器来工作,补充了核心的矿机制造业务。

但因此,一些成本和费用侵蚀了最新财报期内的收入。随着产品需求降温,其中最大的一笔减计了约2.2亿元库存,抹去了超过20%的总收入。研发费用也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人员成本。最后,嘉楠科技还被迫将其持有的贬值加密货币记入减值费用。

该公司正在为更艰难的时期做准备,由于不再受益于虚拟货币价格暴跌前的订单,且目前的下跌没有结束的迹象,预计四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6%。

比特币的价格是加密货币产业的风向标,其价格从今春开始一直螺旋式下降,受通胀飙升的打击,投资者普遍逃离风险资产。雪上加霜的是,在繁荣时期蓬勃发展的加密货币公司,越来越多地卷入丑闻,如今甚至难以履行财务义务。就在一年前,比特币飙升至逾6.8万美元(48万元)的历史高点,而目前的交易价格还不到1.7万美元。

加密货币市场的最新冲击发生在本月早些时候,作为全球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的FTX破产,导致用户无法提取资金。FTX的估值曾经一度高达逾300亿美元,但在六个月前,加密货币世界还遭受了另一次重大冲击,当时本应与美元挂钩的所谓“稳定币”Luna,在一天之内几乎跌去所有价值。

FTX破产波及

仍在持续进行中的FTX大戏,导致整个加密货币界尸横遍野。在美国,加密货币贷款商BlockFi由于对FTX风险敞口过大,正在考虑申请破产保护。在香港,数字资产平台火币科技(1611.HK)周一表示,它有价值1,800万美元左右的加密货币存放在FTX。

受FTX破产影响的,并不仅仅限于那些曾经使用其服务或与之存在直接财务关系者。这起丑闻加上之前关于加密货币的负面新闻,使该行业面临信任危机。这场危机使该行业庞大食物链中的大多数公司面临风险,包括那些已经在努力应对高昂电费的矿商,现在又必须应对资产价值大幅下降的问题。

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上市矿商之一的Core Scientific(CORZ.US)上月表示,它有可能破产,无法偿还10月和本月初到期的债务。同样是在上个月,矿商Argo BlockChain plc(ARBKF.L)警告,由于未能从一个战略投资者那里筹集到新的资金,它可能被迫停止运营。

可以肯定的是,还有无数其他矿商正在艰难地保命,随着利润缩水或消失,以及曾经支持这个群体的风险资本投资者拒绝提供新资金,可能还会有更多企业破产。这些矿商的麻烦,直接蔓延到嘉楠科技这样的设备制造商身上。据行业新闻网站CoinDesk的报道,在今年9月,嘉楠科技的主要竞争对手比特大陆将一款核心产品的价格下调至比市场价格低30%的水平,而它的市场价格自年初以来已下跌了70%。

嘉楠科技及其竞争对手恐怕不得不继续大幅降价,以利润的牺牲为代价,极力避免库存积压。但在一个如此低迷的市场,即使把机器价格压得更低,对提振需求的作用也不会太大。

嘉楠科技在财报中表示,预计未来两个季度情况还会继续恶化。这意味着该公司将需要进入现金节约模式,熬过艰难时世,尽管它仍需要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资金。

“眼下,面对行业严冬,盈利不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嘉楠科技CEO张楠赓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我们将通过把重心转移到稳定现金流上,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继续投资于新产品的研发,来度过这个困难时期,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就目前来说,嘉楠科技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相对健康和良好。截至9月底,公司的现金持有量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其短期负债也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没有付息负债。

在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嘉楠科技的股价上涨了约17%。但这可能与比特币价格在此期间上涨有关,而不是投资者对其业务表现感到兴奋。在加密货币危机开始之前,该股已从3月份的峰值下跌了约一半。

嘉楠科技目前的股价约为当初IPO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市盈率只有1.4倍,远低于规模小得多的竞争对手亿邦国际(EBON.US)的11.6倍。但话说回来,麻烦更大的亿邦国际今年尚未提交任何财报,其市盈率是基于2021年的利润情况计算的,那时对加密货币公司是繁荣的时期。因此,如果它公布了今年的财务数字后,市盈率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山东黄金上半年盈利增102%

黄金生产商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1787.HK; 600547.SH)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六个月,公司收入收入达567.66亿元,按年增长24.01%;净利润28.08亿元,按年大幅上升102.98%。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惠于金价高企及自产金销量增加,带动收入和盈利同步提升。上半年公司矿产金产量达24.71吨,去年同期为24.52吨,自产金销量23.60吨。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105.03亿元,增加81.7%,主要是购销业务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增加。 展望下半年,公司认为全球政经局势不确定性高,避险需求料继续支撑金价,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山东黄金港股周四高开,至中午休市报29港元,升1.1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携程二季度盈收双升

网上旅游平台携程集团有限公司(9961.HK,TCOM.US)周四公布业绩,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6%至148亿元,盈利49亿元,按年升25%。 集团表示,收入上升主要是受惠于日益强劲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在假日时的表现。 期内的住宿预订收入达62亿元,同比上升21%;交通票务收入上升11%至54亿元;旅游度假业务则上升5%至11亿元;商旅管理业务收入升9%至6.92亿元。 携程透露,根据今年2月的回购计划,截至美国东部时间8月27日,已回购美国存托凭证达700万股,涉资4亿美元。 公布业绩后,携程在美市场收市后交易时段升8.6%,周四公司在港开盘升5.7%至541港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elun-Biotech reported rising sales of its signature cancer drug

科伦博泰ADC商业化破局 营收利润双降仍获看好

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核心产品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 重点: 旗下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纳入医保,将推动销量大增 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    莫莉 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990.HK)交出一份看似表现不佳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期内营收​​9.5亿元​​,同比下滑31.3%,净亏损也扩大至1.45亿元。但与此同时,公司股价却在8月创下历史新高,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跻身港股创新药板块第一梯队。这一反差的背后,是源于科伦博泰营收结构改变,资本市场对科伦博泰估值逻辑发生变化。 中期财报显示,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许可及合作协议的里程碑付款同比减少54%至6.28亿元,但是相较于去年营收全部依靠合作授权,今年的商业销售收入突破3.1亿元​​,占营收比重跃升至32.6%,当中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占比97.6%,实际销售额3.02亿元,药品销售的所有应收账款均于付款期限内收回,资金回笼高效稳健。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Trop2 ADC,于2024年11月获批用于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是科伦博泰首款商业化上市的药物。财报称,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已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300 余个地级市,以及 2,000 余家医院,其中超过 1,000 家医院实现了销售收入。 这款核心产品的未来销售潜力不可小觑。今年3月,芦康沙妥珠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准批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成为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东亚地区患者占比近50%。其中EGFR突变阳性是亚洲NSCLC肺癌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之一,但靶向治疗后耐药问题突出,亟需突破性疗法破解生存困局。 除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之外,科伦博泰还有PD-L1单抗塔戈利单抗、生物类似药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N01获批上市,但贡献的收入有限。科伦博泰已经组建了一支超过350人的营销团队,上半年的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79 亿元,同比增长334.8%,由于核心产品从去年11月正式投入商业销售,市场推广、学术推广活动等成本相应增加,且商业化团队持续扩大。 科伦博泰旗下的三款产品已通过2025年医保谈判形式审查,若最终通过谈判成功纳入医保,将显著提升这些产品的可及性,推动销量快速放量。此外,科伦博泰已经积极推进芦康沙妥珠单抗纳入广东、四川、上海等多地的省级及市级惠民保,患者自付比例大约可以降至30%-50%。 海外市场与默沙东深度绑定 今年6月,科伦博泰以每股​​331.8港元​​的价格成功配售了​​591.8万股​​H股,募集资金净额约​​2.5亿美元​​(17.92亿元),为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储备弹药。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的现金及金融资产的储备高达45.28亿元,较2024年末激增47.2%。充裕现金支撑可以后续的研发投入及全球化布局,抗风险能力跃升。 作为中国ADC 行业龙头,科伦博泰早在2022年开始就与默沙东达成多项授权合作,将包括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内的9款在研ADC药物的海外权益独家授予默沙东,默沙东亦直接入股科伦博泰。 尽管默沙东在2023年10月同时做出了“引进”与“退出”两项决定——即以220亿美元引进第一三共的3款ADC药物,并终止了科伦博泰两项临床前ADC项目的合作,但其对核心产品芦康沙妥珠单抗的海外投入并未受到影响。财报显示,默沙东正在全球范围内推进14项针对芦康沙妥珠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覆盖乳腺癌、肺癌、妇科癌症及胃肠道癌症等多个癌种。与此同时,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开展了多项II期临床试验,探索该药物作为单药或联合疗法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潜力。 一旦默沙东推动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海外获批上市,科伦博泰的业绩有望进一步爆发。券商中信建投预测,芦康沙妥珠单抗以及塔戈利单抗今年将实现商业化放量,全年的营收可以达到21.4 亿元,公司有望在2027年实现扭亏为盈。当前科伦博泰的市销率约为52倍,同样在ADC领域有布局的荣昌生物(9995.HK)市销率约为19倍,前者的溢价或许已经反映了市场对下半年核心产品销售额大增的期待。…
AI Models

中国AI大模型应用如何驱动商业新范式?

大模型竞争正加速由模型层转向应用层,消费端与企业端市场各自展现出不同机遇与挑战,AI落地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与未来价值演进    头豹研究院 在AI大模型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创新焦点正从模型本身转向应用层,一场由模型驱动的应用革命正深刻重塑千行百业的商业范式与用户体验。 当AI能力从云端走向场景,如何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开辟商业化路径,并驾驭新兴的流量格局,已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命题。头豹研究院近日发布《2025年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洞察白皮书》以消费端和企业端两大市场为切入点,深入辨析核心应用场景、流量格局及需求差异与竞争策略。 应用生态成型 报告指出,在AI消费端应用方面,大模型应用层产品按商业成熟度可分三类:较成熟的嵌入式应用、发展中的原生AI应用,以及萌芽期的智能硬件探索。嵌入式应用通过为既有软件赋能实现高效变现,成熟度最高;原生AI应用以模型为核心创造新服务,但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智能硬件则结合物理交互,潜力巨大但挑战也最大。 三类应用的价值实现路径各异:嵌入式应用依托用户基础快速变现;原生AI则需在竞争中验证模式;智能硬件则面临成本、技术和接受度难关。 在全球范围内,面向消费者的网页端应用呈现头部集中效应。ChatGPT以近47亿次月访问量占据绝对领先,微软新必应以15.3亿次紧随其后,二者构成第一梯队。其后DeepSeek、Gemini、Perplexity、Character.ai、Claude等形成第二梯队,但与头部差距明显。 报告称,AI对话助手与AI搜索引擎是当前网页端AI应用的两大主导形态,合计贡献超八成流量,主要归因于信息查询和交互式问答是用户最高频、最基础的网络核心需求,AI搜索和AI助手恰好高效满足了这一点;同时,这两类应用场景通用性强,用户基数庞大,加之领先产品通过先发优势或整合原有入口已成功积累了大量用户并验证了其核心价值。 大模型应用在移动App端和网页端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交互体验与功能集成上。网页端应用具备无需安装、跨平台访问便捷的优势,更适合信息快速获取和基于文本的交互任务。相比之下,移动App能够提供更流畅、定制化的用户界面,并且可以深度调用手机的硬件资源(如摄像头、麦克风),这使得App端AI应用能实现与移动场景(拍照美化、实时语音翻译)结合更紧密、更多元的交互方式。 产业格局重塑 网页与APP的形态差异显著影响了全球移动端AI应用的市场格局。尽管AI对话助手以近70%MAU占比保持主导,但其领先程度和用户规模较网页端有所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AI搜索引擎份额较网页端下降,而AI图像编辑类应用则凭借契合手机影像核心场景的优势,异军突起占据近10%份额,显示出移动端独特的使用偏好。 大模型消费端应用在AI助手和办公领域展现了较强的渗透力,而AI创作和娱乐应用则面临粘性不足与活跃度增长放缓的问题。助手类应用已成为核心组成部分,深度语音交互和智能助理类产品增长显著,成为行业标杆。AI办公与创作应用也显示强劲发展,如WPS AI和AiPPT.cn在效率提升中与需求深度融合。相比之下,生活娱乐类应用粘性不足,虽有短期热度,但新鲜感消退后容易流失。 在企业级应用方面,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在于能力与需求契合、ROI可量化,以及数据与算力资源的支撑,三者协同方能推动高效应用与持续价值释放。金融、医疗等行业已展示潜力,这些领域共同点在于拥有高价值专业数据与充足预算,且需求明确,能在自动化、预测与决策支持方面产生显著效益。 当前,中国企业从大模型应用中获得的回报主要集中在运营效率提升,金融、制造、零售等领域已有量化证据表明其在任务自动化、流程优化、研发加速等方面展现成效。随着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大模型价值将由短期降本增效转向战略驱动与收入增长,从试点应用演进为深度融合核心业务的垂直化创新。 不过,大模型在企业落地仍面临精准适配的难题。调研显示,高达87%的企业认为现阶段模型在处理高逻辑复杂度任务时仍难以满足需求;62%的企业指出模型选择缺乏标准化依据;50%表示模型能力与业务需求不匹配;39%认为缺乏精调和部署工具影响效率。整体而言,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落地,仍需在精度提升、标准化、行业对齐与工具链支持方面持续突破。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