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入新业务模式后首次发布业绩报告,同时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GIC增持股份,优信股价应声大涨

重点:

  • 优信正在经历重大转型,从二手车的中间商变为直销商
  • 新业务模式有更高的利润率,并使之对业务有更多的控制权,但也需要更多的现金,而优信正在努力筹钱

阳歌

没有什么比一家老公司讲述新故事,并伴随新投资者带来大笔现金,更能让投资者兴奋的事情了。

而这种事似乎正发生在优信集团(Uxin Ltd.,纳斯达克:UXIN身上。上周,它公布了最新的收益报告,同时另一份文件显示,一个大型的国际投资机构大幅增持它的股份,之后股价上涨了近60%。优信近来有多个变化正在进行中,我们稍后就会加以回顾。

归根结底,优信正在抛弃其作为二手车买家和卖家中间人的旧商业模式,而进入利润率较高但成本也明显高得多的业务,成为一个在线二手车经销商。同时,该公司正在疯狂地筹集现金,以满足新业务的资金需求,因为它目前的现金量少得可怕。

综上所述,我们先来看看优信一周前发布的财报中的新消息。报告中的收入和利润趋势并不是非常有意义,因为该公司正在转型,因此最新的数字更多反映的是新商业模式,而去年同期的数字则反映的是之前的商业模式。

最有意义的趋势可能是该公司的毛利率。去年最后三个月的毛利率为2.9%,高于上一季度的-22.4%,但与旧商业模式下一年前的59.2%的毛利率相比则大幅下降。该公司预测这一数字将在季度基础上有所改善,称它预计当季的毛利率将达到5%左右。

“作为一个拥有自己库存的全国性网上二手车经销商,我们现在对整个服务和供应链有了更强的控制和管理,从二手车库存的选择和质量,到买家的网上汽车咨询和客户服务,以及我们自己在全国的交付和售后服务,”创始人戴琨在一份声明中说。

由于拥有二手车的成本比简单地充当其他人买卖二手车的中间人要高得多,这种转变绝不轻松。从优信在新商业模式下二手车销售在去年最后三个月总共只有2307辆,就可见一斑。一年前它没有这样的销售数据,但它的平台在去年同期为其他买家和卖家促成的二手车交易要大得多,为28302辆。

在发布最新季度业绩的同时,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在它提交的一份文件中,对优信的新商业模式投了信任票,它披露对其持股比例已增加到17.5%。优信曾在去年5月披露GIC持有其5%的股份,而GIC透露,到去年10月,它已将该份额提高到11.4%。

面对变数

接下来的部分,我们来看看优信此刻正在经历的各种变化,其中包括不断变化的投资者构成,以及公司一系列资产的出售——作为转型和筹措现金努力的一部分。

考虑到其相对较小的10亿美元市值规模,以及正在进行中的转型,该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名单给人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除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它的大股东当中还有美国的私募股权巨头华平投资(Warburg Pincus)和TPG,以及中国自己的在线分类广告巨头58同城(58.com,类似于美国的Craig’s List)。

虽然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最近增持了优信的股份,但TPG和华平投资则正好相反——尽管它们仍然是大股东。去年10月,TPG将持有的股份从去年5月披露的8.3%降至7.2%;而同期,华平将股份从之前的16.3%降至14.2%。58同城持有的股份一直保持在9.9%。

然后还有现金问题。截至去年12月31日,优信表示只有2.88亿元(4400万美元)的现金。如果考虑到其新业务模式需要大量现金,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设监测和整备翻新中心,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数额。

该公司去年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将B2B业务出售给58同城,以及将事故车拍卖业务以3.3亿元(约合5000万美元)出售,筹集了不算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它在公司最新的业绩报告里宣布,两个新的大投资方(仅以“知名的亚洲基金”相称)已经在上月底同意向它投资3亿美元。

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林峰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如果资金到位,公司状况将会“显著改善”。

尽管优信发出的信号表明,该公司正在进行重大改革,但美国的经历表明,这种在线二手车交易商肯定是有市场的。两家类似的公司CarGurus和Copart目前的市盈率分别为36倍和42倍,尽管这两家公司与优信之前作为中间商的商业模式更为相似。而CarMax是一家更为传统的线下二手车销售商,它的市盈率为29倍,虽然更低一些,但仍然是合理的。

自2018年6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优信从未实现过盈利。由于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其股价从9美元的IPO价格稳步下行,一度跌至0.72美元。

最近,它的股价反弹至3美元左右,表明投资者对其新商业模式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不过,优信在未来几年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它要努力让投资者看到,自己不仅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运营新业务模式,而且能从中实现营利。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中国业绩拖累 百威亚太首季利润劲挫近两成

百威亚太控股有限公司(1876.HK)周四公布,2025年首季度营收同比下降7.5%至14.6亿美元。尽管多数市场实现稳健增长,仍难抵消中国区业务的下滑。 当季净利润同比下跌18%,由去年同期的2.87亿美元降至2.34亿美元。 中国营收同比减少12.7%,导致亚太地区西部整体营收下降11.7%。而在韩国市场双位数增长的拉动下,亚太地区东部营收同比得以增长11.7%。 公司称:“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在亚太地区的业务部分抵消中国的挑战。但仍受到主要运营地区和即饮渠道持续疲软影响,而占我们约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库存销量亦下跌。” 财报发布后,百威亚太股价周四收跌1.8%至8.31港元,目前股价处于52周波动区间中位。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钧达股份首挂升逾6%

光伏电池制造商海南钧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865.HK; 002865.SZ)周四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开报22.20港元,较招股定价22.15港元高0.2%。至中午收报23.6港元,升6.54%。 公司公布,全球发售6,343.23万股H股,香港公开发售占10%,净筹约12.92亿港元(1.66亿美元)。其中,香港公开发售获3.5倍认购,国际发售获1.08倍认购。 钧达股份主营高效光伏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的出货量计,该公司的N型TOPCon电池全球市场份额达至约24.7%,排名第一。 今年首季,公司收入18.75亿元,同比下降49.52%,录得净亏损1.06亿元,亏损较去年第四季收窄约39%。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沪上阿姨上市首开升近七成

内地茶饮沪上阿姨(上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589.HK)周四在港挂牌,开市报190.6港元,较招股定价每股113.12港元高68%,中午收市报172.8元,升52.8%。 沪上阿姨发行241万股,招股价介乎95.57港元至113.12港元,一成于香港公开发售,九成国际配售,集资总额2.73亿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3,616倍,国际配售超额1.57倍。 是次集资所得,25%用于提升数字化能力、 20%投入研发、20%加强供应链能力、15%提升品牌及扩张门店网络,10%用于各项营销活动。 过去三年,沪上阿姨的收入分别为22亿元、33.5亿元及32.8亿元,利润为1.5亿元、3.8亿元及3.3亿元。门店分别为5,307家、7,789家及9,176家。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ibo Life has filed for a Hong Kong IPO

小核酸药企瑞博生物港交所递表   8轮融资募集18亿元

以RNA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正在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 重点: 瑞博生物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 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融资方包括先进制造产业基金、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    莫莉 ​全球RNA疗法风口正盛,继mRNA疫苗大放异彩后,以RNA(核糖核酸)为基础的小核酸药物因其研发周期短、药物靶点筛选快等优势,成为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热点。在这条高增长赛道上深耕17年的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生物”)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登陆港股主板。 作为国内小核酸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2007年成立的瑞博生物一直专注于小核酸药物尤其是siRNA(小干扰核酸)疗法的研发,拥有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7种适应症,当中有4款药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RNA是连接基因与蛋白质的重要桥梁,小核酸药物具有作用时间长、受成药靶点限制少、合成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的第三大类药物。其中,siRNA 属于小核酸药物的一种,既能精确关闭特定致病基因,又能瞄准传统药物的不可成药靶点,可用于开发罕见遗传病、慢性疾病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药物。据招股书引述的研报,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展现出强劲而持续的增长,预计该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起以26.1%的复合年增长率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siRNA药物约占四成市场份额。 瑞博生物的核心产品是​​RBD4059​​,这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全球血栓性疾病年死亡人数超1000万,但是现有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高、用药频繁等痛点,RBD4059通过特异性抑制FXI,可以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同时减少出血风险,而且可以为患者提供每三至六个月一次的低频给药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招股书显示,该产品的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底前完成。 此外,瑞博生物旗下还有针对血脂异常的两款关键产品​​RBD5044和RBD7022,分别用于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在全球范围内,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估计约为40%,每年影响约30亿人,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胆固醇血症是最常见的两种血脂异常,占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引发心血管及代谢类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降血脂药物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已经达到207亿美元。瑞博生物的另一款关键药物RBD1016,则针对慢性乙肝和丁型肝炎,有望成为功能性治愈乙肝的基石疗法。 长期依靠融资输血 尽管小核酸药物开发潜力广阔,但是因其缺乏靶向性,存在脱靶效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而且核酸合成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自2018年首个siRNA药物获批上市以来,全球至今只有7款获批上市的siRNA药物。 瑞博生物目前暂无已上市或接近上市的产品,主要收入来自合作授权,2023年、2024年分别获得收入4.4万元和1.42亿元,近期收入大增源于2023年的两笔大额授权合作。2023年12月,瑞博生物授权齐鲁制药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小核酸药物RBD7022,获得总计超过7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同年,瑞博生物与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疗法,总交易金额超20亿美元。 2023年、2024年瑞博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高达3.15亿元和2.8亿元,因此持续需要依靠融资输血。自从2016年完成A轮融资以来,瑞博生物持续不断进行融资,获得国资背景的先进制造产业基金以及知名投资机构高瓴资本、华润医药产业基金等机构加持,从A轮到E轮共计8轮融资中,瑞博生物累计获得18亿元融资,2025年1月完成的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约为48.7亿元。不过,在2025年2月老股东却以低价转让股份时,令公司估值跌至35.8亿元。 瑞博生物曾于2020年12月底申报科创板上市,但未能成功。此次奔赴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多个重要管线的研发以及一般公司用途。港股市场曾在2021年底迎来“RNA药物第一股”圣诺医药(2257.HK),这家公司以65.90港元的招股价上市,目前股价仅有3港元,市值约3.2亿港元,瑞博生物最后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远高于同行圣诺医药的市值。瑞博生物能否凭借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和国际合作,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有待时间检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